荀子读后感(1)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一)《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荀子《劝学》读后感《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劝学》读后感(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荀子》的读后感

《荀子》的读后感

《荀子》的读后感《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书籍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哲学观点而闻名。

读完《荀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生、道德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荀子》展示了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恶习。

然而,在他的理论中,人们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改造自己,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一思想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它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超越自我的能力和责任。

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应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其次,《荀子》主张以礼治国。

荀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制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交往。

只有在遵守礼仪和道德准则的前提下,社会才能保持秩序和稳定。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些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荀子》还谈到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荀子认为君主应该努力追求德治,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来指导国家和人民。

君主的德行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治理效果。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领导者的思考。

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领他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品德修养。

通过阅读《荀子》,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哲学家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们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弦,使我思考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

《荀子》虽然是古代的作品,但其中的哲学观点依然对当代人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总之,《荀子》是一本思想深邃、启发人心的哲学作品。

它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引发了我对自身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我将继续努力将《荀子》中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精选3篇)荀子《劝学》读后感(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浅薄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

是战国时期出色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囊括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阅读《荀子》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
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道德修
养需要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来进行。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我看来,荀子的“性恶论”着重强调了道德教育和规范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和道德修
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荀子对于政治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王道”、“民贵君轻”等
重要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尊重民众的利益。

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充满了人文关怀
和智慧,这对我们当代的政治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荀子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命运,
不要抱怨和抗拒,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这对于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着重要
的启示和帮助。

阅读《荀子》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荀子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于我们
理解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进一
步领会《荀子》的精神,为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建设带来更多的启发。

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

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

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一在今天,我在古诗积累本上学了一首文言文《劝学》,在这首诗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真谛,体会到了从前没有过的学习乐趣和收获。

在《劝学》中我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人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整日思索,不如学习片刻收获更大。

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积细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

人的成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放弃。

有些人很专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

有些人总是不务正业,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因为他(她)浮躁的缘故。

《劝学》让我体会到要不断的学习,一个题不会,要永不放弃,直到把这个题弄会为止。

有很多同学读完《劝学》后都不断感叹这首文言文。

我觉得同学们在学完这首文言文之后那种“大懒虫”要抓紧赶上那些好同学去,而好同学呢,则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俗话说“学无止境”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你知道这些名言出自哪里吗?这就是荀子的《劝学篇》。

它讲述了关于持之以恒就能成功的道理。

土堆积累多了,就能变成高山,那里就会风调雨顺。

水积累多了,就能变成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出生。

善良积累多了,就会变成美德,那么智慧自然就来了,你就会有圣人的思想。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

不积累小水流,就不能够成为江海。

好的马一跳,也不能跳十步的距离。

劣等马走十天,其功劳在于坚持。

雕刻一半就放弃了的话,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

雕刻时不放弃的话,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

《荀子》的读后感6篇

《荀子》的读后感6篇

《荀子》的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荀子》的读后感6篇在写读后感中,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世界,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思考和感悟,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荀子》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荀子读后感(精选6篇)荀子读后感篇1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他自己对儒家会有独到的见解。

我读的是《修身》篇,从中领会到一些东西!这是一篇专门论述修身之道,即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的文章。

文章首先指出,修身养性是一件关系到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事。

然后指出,君子有所谓“遍善之度”,即无往而不善之道,用次可治气养心,可修身自强,其功堪称重大。

本篇章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开始,讲述修身先要自省,查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情理,见到不善就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

我们还要认清身边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献媚阿谀我们的人,是小人还是贤能的人,这是基本的修身之道,做好自己。

我们可以从荀子的修身中看出做符合道义的事,尊崇最基本的道德,体貌恭敬,内心忠诚,尊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从内寻求外在的修养,以一颗朴实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

也不要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远离祸害,对于道义所在,要极其勇毅去担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更是讲求实践的原则。

面对为问题,光是思考没有实际行动,就好比做梦一般,什么事要想成功都是要亲力亲为才能有所收获的,也能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修身就要内外兼修,心里想到的,实际也要做到,做到言行一致才是君子所为。

修身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

认识自己的不足也是修身一部分,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对就是对的,错就是错的,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这里荀子是用极其简练的话来阐述深刻的道理,遵循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以礼待人,尊卑有度,赏罚分明,惩奸扬善,与人和睦,这才是做人之道。

在我看来,修身就是要让人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发扬自己的优势,并且还能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才是修身的目的。

荀子读后感篇2学习的意义何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8篇荀子劝学读后感篇1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路。

一开始,我们学习走路,学习怎样喊妈妈。

长大一点后,我们迈入学校的大门,学习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

步入社会后,我们参加了工作,在那种.种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争中逐渐明白了是非真理,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明白了怎样正确的待人处事。

渐渐地,我们走向生命的尽头,但学习却从未停止。

学不可以已。

在我们周围需要学习的东西不计其数,可有的人只是稍稍有所有就,便觉得什么事都了然于胸,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真正的学者是有着“为解一惑求学百余里”的精神的。

现如今,许多我都“耻学于师”,明明名师在旁,却碍于面子,让困惑一直遗留下去。

有的人竞还要嘲笑那些勤问问题怕人。

试问连向老师请教问题都会觉得羞耻,又怎能做到“不耻不问”呢?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我们与相比,当然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可是像孔子这样有学问有道德的学者都要“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呢?圣人越学习就越愿意向别人请教,遇人越耻师就变得越遇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能做到善假于物也,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已不轻言放弃,成功又怎么会轻易的放弃你呢?俗话说:“无为才无位。

”没有努力,当然就不会有回报。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我们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学习,只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要寻其根渊,把问题弄透彻,这样才能品出学习的真谛!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如果你真的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那么就不怕学习时“度日如年”了。

荀子劝学读后感篇2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所著。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荀子》,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其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荀子》中所阐述的人性观深深吸引。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化和规范才能使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荀子的人性观给我一种深思的体验,让我重新审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道德沦丧和自私自利的境地,荀子的人性观给了我一种启示,即通过道德教育和规范,我们有望改变人性的负面倾向,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荀子》中的“性恶论”使我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荀子强调,君臣之道是一种权力关系,但权力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否则将导致社会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当今社会,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我深感我们应该从《荀子》中汲取智慧,建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和道德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对《荀子》中的“性恶论”提出了质疑和思考。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世界持否定的态度,但我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元的,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

人性的发展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修炼。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培养人性的善良和美好,通过教育和自我反思,让人性的善良得到更好的发扬。

总结起来,阅读《荀子》给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我也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认为完全否定人性的光明面是不合理的。

通过阅读《荀子》,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拓宽了我的思维和学识。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荀子》,从中获得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这次读《荀子》让我收获颇丰,我深感自己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4年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荀子以他纵横捭阖的雄辩、严谨细密的逻辑,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取态度,他劝勉世人为学,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荀子指出“学不可以己”,是很合乎道理的。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随着社会进步,现在的知识远比古代丰富。

知识日新月异,经验年积月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已经囊括了全人类的知识。

学习如同在知识海洋上遨游,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废一时,要长此以往,永远进取,才有可能到达知识彼岸。

知识的宝库奥秘无穷,用陈旧知识显然不能扣开成功的大门,只有吐故纳新,不断获取最新信息充实头脑,才能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不被事物的杂乱无章现象所迷。

“学不可以己”,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前进浪潮淘汰掉,这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

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琼浆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与他的弟子颜回有一段精彩对话,颜回说:“南山之竹,生来就直,不需要墨线校准。

”孔子说:“箭头装了箭尾,其飞不更轻巧,其入不更深吗? ”形象说明学识可以增长才干的道理,颜回深受启发,于是欣然拜孔子为师。

荀子也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说明了学习潜移默化的作用。

“非学无以广识”,常学则可以“智明而行无过”。

通过后天的学习,完全可以改变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动变得高尚,思想变得豁达,识解变得通彻,头脑变得灵活,道德日益趋于至善至美境界。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愚拙平庸变得聪明非凡。

如果我们养成好学不辍的习惯,一生该学多少知识啊!像蚕一样不断吃进桑叶,又会吐出一缕缕光洁的丝,那么你的努力将获益非浅,社会也将受益非浅。

学习不是为了装潢,为了谈吐吹嘘,而在于假借外物,如上高台,登高而博见,如顺风而呼,使闻者彰,这实际上弥补人的能力之不足,发挥智谋的无穷威力,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鹜远的做法,反对浅尝辄止、骄傲自满、见异思迁的态度。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6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6篇

荀子的读后感1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

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确实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无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要想到达胜利的此岸,贵在持之以恒。

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

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假设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你假设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

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无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根底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荀子书读后感

荀子书读后感

荀子书读后感《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人生、政治、道德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通过阅读《荀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荀子在书中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们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本能行事,而不是出于仁爱和善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两者的观点,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这也使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本质,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荀子在书中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的成长和修养对于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使自己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实现道德的提升和完善。

这也使我更加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改善自己的恶性,实现道德的提升和完善。

此外,荀子在书中还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制度”,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政治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荀子还提出了“仁政”和“法治”的观点,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本,同时也需要依靠法律来进行管理和约束。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需要既有仁爱之心,又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和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通过阅读《荀子》,我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荀子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启发了我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理解,也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应用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实现自身的提升和完善。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读了荀子的著作,深深地被其中的思想所感染和震撼,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来修正。

他说:“人性有恶,故有恶也。

人性有恶,故能起善也。

”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强调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恶乃是本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修正自己的恶,培养出善的品质和道德。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家的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德尔福儿在他的“教育与良心”中指出:“人性产生出很多良性和恶性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性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

” 通过阅读荀子的著述,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恶性,只有通过教育去矫正自己,才能上善若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努力性。

他说:“人有决心则伟,人有信则立”,这表明只有具备坚定的决心和自信心,才能有所成就。

他还提出了“思言行”的三个阶段的理论,指出一个人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言行。

这告诉我,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贵难”的观点,他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

这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执着的追求,面对艰难和困难时不退缩,只有克服自己的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荀子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的过程,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去修身养性,使人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在《劝学》中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要靠学习。

” 这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荀子的著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他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篇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范文

五篇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范文

五篇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范文学,是一个博大而深厚的字眼。

在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自我成长,自我成熟,自我成功。

来看看下面五篇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范文。

荀子劝学读后感1《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

这篇写于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椎刺股”等动人典故。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渝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进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收获却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努马十驾,功在不舍。

”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

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是自已为事,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心态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化为乌有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尽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

粗实的铁棒能被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有折不挠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渡过的。

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世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

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

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

荀子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感悟作文

荀子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感悟作文

荀子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感悟作文《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

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下面是为你的几篇荀子读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到你哟。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观看《荀子》国学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荀子》国学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荀子》国学个人观后感5篇《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1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着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随后又以千里马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王安石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苏秦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却依旧隐约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他的博学善辩,他那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间,让我对他更加倾慕,同时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认知与做法.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2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古人劝学的例子数不胜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只为孟子能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至此专心致志不受干扰:断织劝学,只为儿子明白〝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乐羊子妻,引刀趁机,只为证明学习与织布一样,需日积月累,〝遂成丈匹〞.无数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坚持不懈,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付出艰辛,需要矢志不渝.liu_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达到〝学习〞二字真正的要求.学习不仅仅是不迟到不早退,不仅仅是守纪律做作业,学习是一种无时无刻不虚心上进的态度,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不懈怠的追求.想到平时的我们,把写作业.背课文当成一种压力和任务,应付差事,草草完成,不琢磨也不深究,这样的我们永远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决定树立一个新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细节,勤学好问,不断进取,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负责.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常常出现在在我们的话语,便出自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荀子》.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4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着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5《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观看《荀子》国学经典的个人观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广泛,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读完《荀子》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对荀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荀子的人性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性中的恶劣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他引用了许多故事和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如“人而无恒心,不可以动摇地而有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均是他所提出的例证。

荀子认为,由于人性本恶,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抑制自己的恶劣倾向,追求善与美。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对立观点,并通过一系列论证来证明人性的不可改变性。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深奥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荀子关于政治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强调了君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

他提出了“王道”和“暴道”的对立观点,强调了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培养百姓的道德修养和美德。

他认为,君主对百姓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君主能够以身作则,用仁政来感化百姓,那么百姓自然会效法,和文化的提供者进行良性互动。

而如果君主只追求权力和利益,不顾百姓的生活疾苦,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的局面。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和良好的治国理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荀子的道德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了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内心的美德,追求道义的真理,才能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通过对人生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挖掘,深入探寻人类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他提出的“道德修养四端”、“君子之道”等概念,都是他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总结。

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明白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更加激发了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荀子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深思熟虑。

他的思想深邃而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追求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

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

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

“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

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

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

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

《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

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

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

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

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
并接近贤师益友。

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

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

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