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8月)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层级划分依据:核心素养
A.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之后 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 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 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 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 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史料实证: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 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 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 自己的观点。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 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 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 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史料实证
究 历 史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和 主要指标
历史解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
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德 的树 历人 史的 认任 识务
• 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 育要回答的问题是:
• 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或, • 我们的教师,到底要教什么?
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历史,到底要教什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一一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造国民性提升国民素质。
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个任务和要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此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0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
201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详细解读。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依托基本的历史知识,综合性的运用历史学科能力和方法,对于历史现象和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展望未来,它是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总体展示和终极归宿。
4、国家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考试,随着中考、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历史学科的考查中体现学科能力、反应学科素养的题目比比皆是。
5、互联技术发展、新经济形态的出现是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具有极强的综合素养。
二、意义:1、在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是顺应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2、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就成为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首要任务。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以鸦片战争为例概述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我们可以从史料一中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这里是湖南新晃一中彭敏关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微课。这节的内容是以鸦片战争为例综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完历史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比如掌握鸦片战争,首先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晚清专制政府统治的19世纪中期(即公元1840年),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确立、工业经济已经发展的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概述》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基本信息
设计者:彭敏
制作时间:2017年8月
教材信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9)《高考考纲》
单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点名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课型:新授型
教学对象:高一、高二、高三
设计时间长度:8分钟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完整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简介这份文档旨在探讨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掌握以下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素养一:知识储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是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储备。
学生应该通过系统研究历史课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他们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素养二:历史思维高中学生需要培养历史思维的素养。
历史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并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素养三:历史研究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项是历史研究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有效地收集、整理和评估历史资料。
他们应该了解如何使用各种资源来获取有关历史的信息,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历史研究和分析中。
素养四:历史沟通能力高中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历史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以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历史观点和观点,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历史讨论和辩论。
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有效地撰写历史分析和评论,并能够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和论证方法。
素养五:历史意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后一项是培养历史意识。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历史对当前世界的影响,并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他们应该发展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总结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储备、历史思维、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沟通能力和历史意识。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并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希望本文对学生们提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帮助。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和研究历史学科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 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要求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历史研究者应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
他们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且能够就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2. 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应该具备辨别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能力,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3. 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
他们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观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写作出来。
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历史研究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理解。
4. 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他们应能够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政治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多个维度。
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5. 信息素养与独立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历史文献和资料,以支持自己的历史研究和研究。
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并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持续研究热情。
结论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历史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批判思维、沟通表达、跨学科思维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洞察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
这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它让我们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例如,在古代中国,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而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而当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长远来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又反映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要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比如,当我们研究工业革命时,就需要明确它首先在 18 世纪的英国兴起,然后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这些都会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中,我们才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史料也有真伪之分。
例如,有些野史传说虽然情节生动,但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不能被当作确凿的历史事实。
而像官方的史书、出土的文物、当事人的日记等,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比如,通过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必须基于充分的史料证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途径唯物史观是核心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成就人的最基本原则。
它里面蕴含着信念和责任伦理。
唯物史观之下历史有着自身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主干知识便是历史学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它必须掌握的,不能通过对话合作产生。
时空观属于形而上学。
时空的本质是物质,时空观便是物质存在的价值源泉。
因此,历史时空观念之下,追求物质存在的价值及其价值观才属于人的素养范畴。
比如,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以唯物史观下的时空观去解释便可以找到“人民中国”“人民民主”“站起来了”等价值关键词汇。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把历史时空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去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
其后果便是,时空观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分析工具而已。
史料实证追求的是人的成才品质,诚信,谨言慎行等价值品质。
历史解释固然是需要史料来说话,但是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如虚拟史学、现象史学均已走出史料实证的传统史学窠臼。
以“大历史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大历史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于红仁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竞争的时代。
人才是竞争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出自教育,教育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2017年开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1 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7年8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特别凝练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2 “大历史观”是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
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作者:关居正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21期《历史新课程标准(2015年)》提出的历史学科六大核心素养:①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②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③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④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考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可以说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的三维目标将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更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的高考已没有颁发考试说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考备考的重要性。
这些要求实际上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明显。
随着新修订课标的推行和课程研究的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渐趋融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逐渐被认同。
在这种形势下,高考适当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必然。
2020年高考命题中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体现不少。
一、唯物史观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26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9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张相成学科教研研究/探索YANJIU TANSUO荩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历史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如自然学科一般明确,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出现历史解释混乱、矛盾、莫衷一是的状况,这些都成为历史教学继续发展的瓶颈。
但历史学科追求客观真实的属性、时代的需要又不断地促使我们去完善各种历史解释,理性、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学习以及实践,我认为进行历史解释必须明确认识以下几个方面:1.地位: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通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是对其他素养的综合运用,有难度,更有挑战性,弄清明晰历史解释是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2.概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一般是过去的事,它们都已经消逝,我们不能凭空猜想,只能通过史料间接认知。
历史解释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确定哪些是史实,都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准确的历史解释。
我们也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历史思维和表达活动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要有一定的依据,还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3.目的:明晰历史解释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教学,提高成绩,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寻,以接近历史真实,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历史解释的广度与深度。
4.形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得非常明确:“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
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作者:张相成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第9期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张相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历史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如自然学科一般明确,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出现历史解释混乱、矛盾、莫衷一是的状况,这些都成为历史教学继续发展的瓶颈。
但历史学科追求客观真实的属性、时代的需要又不断地促使我们去完善各种历史解释,理性、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学习以及实践,我认为进行历史解释必须明确认识以下几个方面:1.地位: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通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是对其他素养的综合运用,有难度,更有挑战性,弄清明晰历史解释是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2.概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一般是过去的事,它们都已经消逝,我们不能凭空猜想,只能通过史料间接认知。
历史解释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确定哪些是史实,都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准确的历史解释。
我们也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历史思维和表达活动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要有一定的依据,还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3.目的:明晰历史解释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教学,提高成绩,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寻,以接近历史真实,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历史解释的广度与深度。
4.形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得非常明确:“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涵盖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历史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技能,如史料搜集、分析、归纳、比较等。
2. 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综合、历史评价等。
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3. 人文素养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包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尊重,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包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4. 价值观的塑造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中的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策略:1.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史料教学、讨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 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剧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人文素养。
3. 融入学科交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语文、政治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4. 注重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最新)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行和关键实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说明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实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相识是由表及里、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相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特别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相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视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详细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精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看法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行逆的,相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相识,必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4.历史说明历史说明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看法、实力与方法。
全部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说明,即便是对基本领实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相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说明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说明,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华蜜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Key Competences到Key Competencies究竟要解决什 么问题(是综合的、核心的能力?还是素养?); • 由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构建21st Century Themes究竟着眼什么(学科做得到和做不到的?); • 为什么不再强调core skills而是过渡到critical competencies或domain-specific literacy(哪些东西 不用学/一做便会,哪些东西则必须在学校习得?)
学校“历史教育”必须回应现实的挑战
• 人们对历史一向好奇,但从来都是很无知的(当我们的历史知识 只限定在教科书范围时,才会觉得或自信自己什么都知道……) • 普及历史知识最简易的办法就是讲故事,但热衷于讲故事和沉迷 于听故事的人,都忽略批判性思考,使历史教育极易等于宣传( 像百家讲坛、档案、探索这类节目在本质上和过去的评书先生一 样,或可为宣传工具——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往往都是娱乐性的) • 历史思维必须让学习者接触真相/材料,历史“故事”不是讲出 来的,而是用真相/材料建构的(当人们认为历史就是引人入胜 的故事时,历史教育就还没有开始……) • 历史教育皆体现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没有谁可以回避……)
——顾明远《为素质教育正名》《课程教材教法》15/03
问题三:基础—目标—行动
• 历史教育的定位(谁在学?—为什么学?—作为公民(的人)需 要怎样的历史学科学习?……); • 历史教育的任务(面向谁?做什么?—作为公民(的人)学历史 有何用?); • 历史教育的价值(公民的/大众的历史教育?作为公民(的人) 能否行动/学历史与不学历史在思考和行为方面有何不同?)
从顶层设计看 • 课程结构:《纲要》 (01年)—立德树人(14年) …… •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01~11年)—核心素养(15~16年)…… 从学理方面看
• 全球是否存在一个都讲“核心素养”(OECD)的局面…… • 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为什么特别强调“能力”而非“素养”…… • ……
结合(PPT1)概念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历史教师的四个世界》《“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中史参》 16/06/11
我理解的学校历史教育是:
• 定义:历史(学科)教育要针对人的关键能力(如判断 /理解/反思(批判性思考) • 目标:有知识、有主见的/视野、有独立行为力的公民 (主要通过阅读、探究、表现等手段) • 维度:历史思考;历史方法;(实践性的)行动 • 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作成 “史学的教育”(或普及+专业)
我的一点经验和体悟
• 1983年在161中教学——“讲故事”不靠谱(应该让学生学会读书 和思考……历史教师的义务:让学生拥有历史知识) • 1993年在日本学习——课要让学生有“共感”(感知和感悟:学 生既需要像史学家一样思考,重要的还在于允许其基于材料形成 自己的见解……历史教学的任务:讲的漂亮已经过时了) • 2006年在日本学习——视野改变思维方式(经历和经验是历史教 师的财富,别太自信自己所知道的/中学历史知识:宽泛、板直 、固化……) • 2007年启动新课标修订——个人的智识能源和生命能量是平衡而 有限的(清醒、理性的思考是由沉思、眼界换来的洞察)
我的一点经验和体悟
• 大道至简:精简设计、材料、讲述——重点放在学科解决问题 的思维过程 • 大巧若拙:基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自然成器, 不造异端”——重点是让学生有求知兴趣、求真的 能力 • 大音必希:教师太强势,学生易顺从;教师愈强解,学生愈偏见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握更全面、有力的看问题的 视角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时间角度看: • 1999年底,启动课改;2000年,义教“课标” 招标/研制;01年,出台义教“课标”并实验, 2005年全面推行;2003年,出台高中“课标” ,04年实验,到2012年基本覆盖/内地。 • 2007/08年,启动义教“课标”修订,2011年 出台义教新“课标”;高中“课标”至今未公布
可以断定: • 其意涵过去的历史教学亦然,只是解释视角不同及对内 涵阐发的深浅度有所变化(特征:传统+现实); • 历史学科的道德性/思想性进一步加强,突出教化功能 ,思想性/价值观是第一性的(特点:立德树人); • 以“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 (焦点:操作难度 );
学习与思考:素养
• • • • •
何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 释、历史价值观; • (2)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家国情怀 • 核心理念—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 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 价值观—家国情怀
按照《征求意见稿》对五大核心素养 的界定和内涵解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不是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
2017.7.17
知道“不是什么”或许才能理解“是什么”
问题一:词源—概念—理解 • Key Competences、Key Competencies(综合能力、胜任力或与 素质特征=?核心素养); •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21世纪能力);21st Century Themes(21世纪主题); • core skills(核心技能-能力);critical competencies(关 键能力);domain-specific literacy(特定史解释 家国情怀
是不是太复杂了!太难了!
为什么在中学要搞出这样一个如此复杂 、且又说不清楚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熊巧艺、赵亚夫《核心素养概念辨析》《中史参》16/12
问题二:语境—解读—应用
• 素质-素养(“素养”“养成”?习惯—学理?); •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素质-应试); • 一般素养-核心素养(核心?关键?);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品质-关键能力(品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