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直流输电控制原理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直流输电》 说课稿

《直流输电》 说课稿

《直流输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流输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直流输电》是电力系统相关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直流输电的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直流输电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直流输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详细讲解了直流输电的系统构成,包括换流器、直流线路、滤波器等关键设备。

在原理方面,深入剖析了直流输电的换流过程和控制策略,使学生理解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本质区别。

此外,教材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直流输电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新能源接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直流输电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路、电磁场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直流输电这种较为复杂的电力系统技术,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抽象的原理和复杂的数学推导感到枯燥和难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包括换流过程和控制策略。

(2)掌握直流输电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了解直流输电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直流输电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领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直流输电在电力系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直流输电基础课件

直流输电基础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03
直流输电的工作原理
电压源换流器工作原理
电压源换流器是一种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节电压的幅值和 相位,实现直流电的逆变和整流。
电压源换流器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IGCT等,通过脉宽调制(PWM) 技术实现对电压和频率的精确控制。
电压源换流器具有高效率、低谐波、快速响应等优点,因此在高压直流输电 (HVDC)和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2
直流输电系统的组成
电源
01
02
03
电源的作用
为直流输电系统提供电能, 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来源。
电源类型
包括化石能源、核能、可 再生能源等,根据不同的 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 的电源。
电源接入
通过换流站将电源接入直 流输电系统,实现电能的 汇集和分配。
换流站
换流站的作用
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 的转换,是直流输电系统 的核心组成部分。
景。
直流输电的应用场景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
直流输电适合于大容量、远距离 的输电需求,例如国家之间的电 网互联、长距离海底电缆输电等。
城市电缆输电
在城市区域内,由于建筑物密集, 采用交流输电难以实现,而直流输 电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例如 城市地铁、隧道照明等。
特殊环境输电
在特殊环境下,如矿井、石油平台 等,直流输电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要求,提高输电效率和稳定性。
直流输电的特点
高效稳定
直流输电的电压稳定,没有频 率和相位的变化,因此传输效
率较高,稳定性较好。
损耗较小
由于直流输电的电流在传输过 程中不会产生交流阻抗,因此 损耗较小,传输效率较高。

直流输电课程

直流输电课程

直流输电课程引言:直流输电是一种将电能以直流形式传输的电力输电方式。

与交流输电相比,直流输电具有更低的电阻损耗、更小的电磁辐射和更高的输电距离等优势。

本课程将介绍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领域,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直流输电技术。

一、直流输电基本原理1.1 直流与交流的区别直流是电流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的电流形式,而交流是电流方向周期性改变的电流形式。

直流输电利用直流电流的稳定性,减少了电阻损耗,提高了输电距离。

1.2 直流输电的优势直流输电相比交流输电具有以下优势:- 较低的电阻损耗:直流输电在输电线路上的电阻损耗更低,能够减少能量的损失。

- 较小的电磁辐射: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辐射更低,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 更高的输电距离:直流输电能够实现远距离的电能传输,适用于长距离输电项目。

- 更好的电能调控能力:直流输电系统具有较好的电能调控能力,能够满足不同负荷的需求。

二、直流输电设备2.1 直流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由直流电源、高压直流输电线、换流站等组成。

高压直流输电线采用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减小电阻和电磁辐射损失。

2.2 直流换流器直流换流器是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或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直流换流器包括整流器和逆变器两部分,能够实现直流与交流之间的能量转换。

2.3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和控制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监测和调控。

三、直流输电应用领域3.1 跨海输电直流输电在跨海输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直流输电不受交流电缆长度的限制,能够实现超长距离的海底输电,解决了远离陆地的离岛或洲际电力传输问题。

3.2 新能源接入直流输电在新能源接入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于新能源发电常常分布在偏远地区,直流输电能够将分散的新能源电力集中传输到用电中心,提高了新能源利用效率。

3.3 高电压直流输电高电压直流输电是直流输电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

直流电机原理及控制PPT课件

直流电机原理及控制PPT课件

Ts max
1 mf
(1-13)
式中 f — 交流电流频率(Hz); m — 一周内整流电压的脉冲波数。
Ts 值的选取
在一般情况下,可取其统计平均值 Ts = Tsmax /2, 并认为是常数。
也可按最严重的情况考虑,取Ts = Tsmax 。
各种整流电路的失控时间(f =50Hz)
整流电路形式 单相半波
图1-15 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动态结构框图
1.3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主要问题
自从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问世以后, 就出现了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的高 频开关控制方式形成的脉宽调制变换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简称直流脉宽调 速系统,即直流PWM调速系统。
1.3.1 PWM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和电压、 电流波形
ud0为整流电压理 想空载瞬时值 。
R
+
Id
ud0
_
L
+
E
_
图1-7 V-M系统主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 瞬时电压平衡方程
ud0
E
id R
L
did dt
式中
E — 电动机反电动势(V);
id — 整流电流瞬时值(A); L — 主电路总电感(H);
R — 主电路等效电阻(), R = Rrec + Ra + RL。
进行直流调速系统分析或设计时,须 事先求出这个环节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 数。
• 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的计算
晶闸管触发和整流 装置的放大系数
Ks
U d U c
(1-12)
如果不可能实测特性,
只好根据装置的参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估算。
图1-13 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的输 入-输出特性和的测定

直流输电课件

直流输电课件
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研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研究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以进一步提高电力 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跨洲、跨国电力传输以及海上风电并网等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通过采用先进的绝缘材料、控制技术和设备,超高压直流输电技 术的传输容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换流器类型
包括整流器和逆变器,分 别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 流电和将直流电转换为交 流电。
换流器控制
对换流器进行控制,确保 其输出稳定的直流电能。
输电线路
线路类型
线路保护
包括架空线路和地下电缆,根据输电 距离和地形选择合适的线路类型。
对输电线路进行保护,防止其受到自 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线路设计
互联。
直流输电的应用场景
大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的并网输送
01
直流输电可以用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并网输送,实现清
洁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城市和工业园区的供电
02
直流输电可以用于城市和工业园区的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和
稳定性。
跨区域大电网互联
03
直流输电可以用于实现跨区域大电网互联,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02
直流输电系统的组成
电源010203电源类型包括化石燃料发电、核能 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
电源接入
电源通过换流站接入直流 输电系统,实现电能转换 和传输。
电源控制
对电源进行控制,确保其 输出稳定的直流电能。
换流器
工作原理
换流器通过控制半导体开 关的通断,实现交流电与 直流电之间的转换。
政策和市场环境
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对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

直流输电系统概述培训课件

直流输电系统概述培训课件

设备研制与试验
针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特 殊需求,开展相关设备的研制和 试验工作。包括高性能换流阀、 大容量直流断路器、高精度测量 装置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CHAPTER 06
总结回顾与课程安排建议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概念和原理
直流输电系统主要设备
介绍了直流输电系统的定义、构成、工作 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研究热点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 统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结合了传 统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的优点,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 应性。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种电源 和负荷之间的灵活互联,提高电 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控制与保护策略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与 保护策略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 过优化控制算法、完善保护机制 等措施,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 故障的快速切除。
通过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控制保护 策略的执行和监测。同时,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自动化 设备,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CHAPTER 03
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稳态运行特性
直流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
系统损耗与效率
在稳态运行下,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 和电流应保持稳定,波动范围小,以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电能质量。
故障诊断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应采取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如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基于知 识库的故障诊断等。
处理措施
一旦诊断出故障,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隔离故障部分、启用备用设备等,以确 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应对故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 似故障再次发生。
CHAPTER 04
直流输电系统概述培 训课件

直流输电讲义

直流输电讲义

第一部分 直流输电系统区域划分及常见故障划分规则(空间位置)⎧⎧⎪⎪⎨⎪⎨⎪⎩⎪⎪⎩换流器换流站直流开关场交流开关场直流线路(一)换流器常见故障:1.换流器交流侧相间短路;2.换流器交流侧对地短路;3.换流器阀短路故障(整流器阀短路,逆变器阀短路);4.7换流器直流侧出口短路(整流器侧出口短路,逆变器侧出口短路);5.6.8换流器直流侧对地故障(整流器侧对地故障,逆变器侧对地故障);另外还有换流器控制设备故障,换流器辅助设备故障。

(二)直流开关场常见故障:1.直流极母线故障;2.中性母线故障;3.直流滤波器故障;4.直流接线方式转换开关故障;5.直流接地极及引线故障。

(二)交流开关场常见故障:1.换流变压器及辅助设备故障;2.换流站交流侧三相短路故障;3.换流站交流侧单相短路故障;4.交流滤波器故障;5.站用电系统故障;(三)直流线路故障1.雷击;2.对地闪络;3.高阻接地;4.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碰线;5.直流线路短线;划分规则(根据故障的影响范围)考虑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特点,设备及子系统的划分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单独故障时将导致系统输电能力降低25%的设备划分至换流单元子系统;②单独故障时将导致系统输电能力降低50%的设备划分至极子系统;采用以上划分原则,换流单元子系统包括换流阀设备、换流阀控制保护设备以及换流变压器设备;极子系统包括两端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直流线路以及相关的极设备。

第二部分我国直流输电工程葛南直流输电系统(葛洲坝至南桥)作为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跨大区、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江城(三峡至广州)、龙政(三峡至江苏常州)和宜华(三峡至上海)直流输电系统作为三峡电力输送到广东、华东地区的三大通道,输送容量达到9000兆瓦。

天广(天生桥至广州)、高肇(贵广Ⅰ回)、兴安(贵广Ⅱ回)直流输电系统是我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三个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容量达到7800兆瓦,超过南方电网西电东送总容量的一半。

直流输电及其控制技术讲义

直流输电及其控制技术讲义

直流输电技术一、直流输电概述直流输电的发展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优缺点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常用英文的缩写二、直流技术直流输电组成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极控三、与稳控装置的接口最后断路器保护极转带降压直流调制原理一、直流输电概述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史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性的直流输电工程—果特兰岛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到80年代,全世界共建成了30项直流输电工程。

随着可控硅技术、计算机和控制理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压直流输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在我国,1980~1989建成了舟山直流输电试验工程(±100,100MW,55km),完全国产自主研发。

葛南直流(1990.8全部建成),是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的第一个工程。

2009年底,我国在运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为12个,其中10个为点对点双极直流输电系统,3个为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总输送容量达到28060兆瓦,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17658公里。

到2010年底,国网公司直流输电工程达到12个,换流站28个,到2015年,则将达到25个,换流站44个,总输送容量80850MW.南网的天广、高肇、兴安及云广直流总容量也达到14200MW.我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情况表直流输电的优缺点优点:(1) 不存在系统稳定问题,可实现电网的非同期互联,而交流电力系统中所有的同步发电机都保持同步运行。

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和距离不受同步运行稳定性的限制,还可连接两个不同频率的系统,实现非同期联网,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限制短路电流。

如用交流输电线连接两个交流系统,短路容量增大,甚至需要更换断路器或增设限流装置。

然而用直流输电线路连接两个交流系统,直流系统的“定电流控制”将快速把短路电流限制在额定功率附近,短路容量不因互联而增大。

(3) 调节快速,运行可靠。

直流输电通过可控硅换流器能快速调整有功功率,实现“潮流翻转”(功率流动方向的改变),在正常时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健全系统对故障系统的紧急支援,也能实现振荡阻尼和次同步振荡的抑制。

传统直流输电控制原理备课讲稿

传统直流输电控制原理备课讲稿

1■整流器部分工作原理整流部分的结构是三相桥式电路,如图 1所示图1整流器电路图图2整流侧电压波形(a )为m n 点对中性点的电位,(b )为直流侧电压s ,( c )为触发脉冲。

图(a )中C1为自然换向点,角度a 为延迟触发角,即晶闸管开始导通的角度; 卩为叠弧角(换向角),即电流从一相换到另一相的时间。

定义熄弧延迟角为 S = a + 卩。

理想直流侧空载电压为V d0「二耳 E r COS〉(1)e a 、e b 、e c 为等值交流系统的工频基波正弦相电动势,换向引起的压降可用等值换向电阻 R cr 代替,可以计算出直流侧电压平均值为随a 增大,直流侧电压减小 2■逆变器部分工作原理图4逆变器电路图3^2V dOr = --------------- E r COsa逆变器和整流器的原理接线图相同,根据式(1)二 ,若延迟触发角a 为90°时,COS a =0直流侧电压为0,当a >90°时,直流侧电压为负值, 变流器做逆变运行,为方便起见,定义 B =180° -a ,为超前触发角3叮2V d°i=——E i一设逆变侧直流空载电压为 V d0i ,则(3),考虑换向角卩的存在,用仏作为逆变侧等值换向电阻,作为逆变侧换向引起的压降,贝U 直流侧电压为VdrE 「COS 二-RJ d图3整流侧外特性3 2E i CoS180®_a)-R ci l d =-丄 EcoQ - Rai dn(4)3.控制原理直流输电的接线原理简图:直流输电等效电路图:凡(-凡)% cos/? (% co 呼)图6直流输电等效电路图其中a 为整流器延迟触发角;3为逆变器的超前触发角;丫为逆变器 熄弧角;V dor 和V doi 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无相控理想空载直流电 压;嘉和巳分别为整流和逆变侧的等值换相电阻,等效了换向损失 的电压,但不是真正意义的电阻,不消耗有功功率。

直流输电知识讲座

直流输电知识讲座

三、新型半导体换流设备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型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首先在 工业驱动装置上得到广泛应用。1997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采用IGBT组成电压源换流器 的直流输电工业性试验工程在瑞典中部投入运行,其输送功率3MW、10kV,输送距离 为10km,这种被称为轻型直流输电的工程在小型直流输电中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到 2000年,在瑞典、澳大利亚、爱沙尼亚和芬兰等地已有5个轻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 行。由于IGBT单个元件功率小、损耗大,不利于大型直流输电工程采用。近期研制成 功的集成门极换相晶闸管(IGCT)和大功率碳化硅元件,在直流输电工程中有很好的 应用前景。这类元件的电压高、同流能力大、损耗低、体积小、可靠性高,并且它还 具有自关断能力。因此,这些新型的半导体换流器件将会取代普通晶闸管,并将有力 地推动直流输电的技术发展。
直流输电在中国
中国自1987年舟山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到2004年已有6项直流输 电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其中,包括葛洲坝-南桥、天生桥-广州、三峡-常州、 三峡-广东等大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舟山、嵊泗海底电缆及架空线混合的小 型直流输电工程。目前三峡-广东、贵州-广东直流输电工程也已建成;实现 华中-西北两大电网非同期联网的河南灵宝背靠背已建成投运,其主要参数 为360MW、120kV、3000A;华北-东北两大电网联网的辽宁高岭背靠背直 流输电工程已建成投运。2005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为落实国家“西部大 开发”战略,实现国家电网西电东送总体规划目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着 手建设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计划2010年建成;锦屏苏南、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在建设阶段。宁夏-山东 ±66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已在2008年开工建设,葛洲坝-上海直流输电 工程输电线路综合改造工程于2008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

直流输电讲义

直流输电讲义

直流输电直流输电(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以直流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

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构成现代电力传输系统。

在以交流输电为主的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具有特殊的作用。

除了在采用交流输电有困难的场合,必须采用直流输电外,在电力系统中,它还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运行性能并方便其运行和管理。

直流输电有两端(也称端对端)直流工程、多端直流工程、背靠背直流工程等类型。

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可以从创始与发展、原理与构成、特点与应用、研究与前景几个方面阐述。

一、原理与构成直流输电系统的一次电路主要由整流站、直流线路和逆变站三部分组成。

送端与受端交流系统与直流输电系统也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给整流器和逆变器提供实现换流的条件,同时送端电力系统作为直流输电的电源提供所传输的功率,而受端则相当于负荷,接受由直流输电送来的功率。

两端的交流系统是实现直流输电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系统研究中用简化的等值系统来表示。

直流输电的控制保护系统与交流输电不同,它是实现直流输电正常起动和停运、正常运行、运行参数的改变和自动调节以及故障处理和保护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此外,为了利用大地(或海水)为回路,大部分直流输电工程还有接地极和接地极引线。

因此,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整流站,直流输电线路、逆变站、控制保护系统以及接地极及其引线等五部分组成。

(一)工作原理图1是直流输电基本原理简图。

它包括两个换流站,直流输电线路及两端交流系统Ⅰ和Ⅱ。

当系统Ⅰ向系统Ⅱ送电时,换流站1运行于整流状态,把系统Ⅰ送来的三相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经直流线路送到换流站2。

此时,换流站2则运行于逆变状态,把直流电变换为三相交流电送入系统Ⅱ。

由换流的基本理论可知,双极直流输电系统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整流站极对地直流电压:U d1=N1 (1.35U1cosα-3/π×Xγ1I d) (1) 逆变站极对地直流电压:U d2=N2 (1.35U2cosβ+3/π×Xγ2I d) (2) 直流电流:I d=(U d1-U d2)/ R (3)整流站直流功率:P d1=2U d1I d (4)逆变站直流功率:P d2=2U d2I d (5)直流线路压降:ΔU d=U d1-U d2=I d R (6)直流线路损耗:ΔP d=P d1-P d2=I d2R (7)整流站消耗的无功功率:Q c1=P d1tgφ1 (8)逆变站消耗的无功功率:Q c2=P d2tgφ2 (9)式中N1、N2为整流站和逆变站每极六脉动换流桥串联数;Xγ1、Xγ2为整流站和逆变站的换相电抗;U1、U2为整流站和逆变站换流变压器阀侧空载线电压;α、β为整流站和逆变站换流器的触发角;R为直流线路电阻;φ1、φ2为整流站和逆变站换流器的功率因数角。

直流输电与其控制技术讲解

直流输电与其控制技术讲解

直流输电技术一、直流输电概述直流输电的发展直流输电及交流输电的优缺点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常用英文的缩写二、直流技术直流输电组成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极控三、及稳控装置的接口最后断路器保护极转带降压直流调制原理一、直流输电概述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史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性的直流输电工程—果特兰岛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到80年代,全世界共建成了30项直流输电工程.随着可控硅技术、计算机和控制理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压直流输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在我国,1980~1989建成了舟山直流输电试验工程(±100,100MW,55km),完全国产自主研发。

葛南直流(1990.8全部建成),是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的第一个工程。

2009年底,我国在运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为12个,其中10个为点对点双极直流输电系统,3个为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总输送容量达到28060兆瓦,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17658公里。

到2010年底,国网公司直流输电工程达到12个,换流站28个,到2015年,则将达到25个,换流站44个,总输送容量80850MW。

南网的天广、高肇、兴安及云广直流总容量也达到14200MW.我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情况表系统名称投运日期额定电压(千伏)额定输送容量(兆瓦)线路长度(千米)葛南直流(葛洲坝-上海南桥)1989。

9 ±500 2*600(300)*1046龙政直流输(龙泉-政平) 2003。

6±5002*1500 860江城直流(江陵至韶关鹅城) 2004.6±5002*1500 975宜华直流(三峡宜都-上海华新)2006。

12±5002*1500 1050天广直流(天生桥-广州)2000.12 ±500 2*900 963高肇直流(安顺高永坡-广东肇庆)2004.10±5002*1500 891兴安直流(兴仁-深圳宝安)2007.6±5002*1500 1194灵宝背靠背直流2005.7 120 2*360 0高岭背靠背直流2008。

直流输电-4-控制.

直流输电-4-控制.
16
直流电流给定值修改
原则是:保证整流侧的Id给定值Id0z始终比逆变侧的至少大ΔId0 整流侧修改
命令↑ → Id0z ↑ 命令↓ →
(通信)
U d 0 z cos
αmin
定电压
人工特性

Id0n ↑
A
(通信)
定δ
Id0n ↓ → Id0z ↓
定电流
定电流
I d 0
逆变侧修改
命令↑ → Id0z ↑ → Id0n ↑
I d 0 z1
(通信)
Id 0z 2
Id 0z 2
I d 0 z1
给定速率匀速变化
命令↓ → Id0n ↓

Id0z ↓
(通信)
17
四、
换流器控制
1
3
5
1、分相控制(常规)
每相脉冲与其对应的同步信号同步
4 同步 信号
6
2 脉冲 形成
控制信号
-B
1 2 3 4 5 6
α
1
α
2
+C
-A
+A
特点:三相电压对称时,脉冲等间隔(60°,12桥为30°) ,但不 对称时,则不等间隔;或者谐波造成过零点畸变,也会造成不等间 隔 → 非特征谐波 → 交流电压进一步畸变 非特征谐波产生:脉冲不对称;换流变、交流系统阻抗不对称;AC 电流谐波;电压或相位不对称 谐波↑ → 交流电压波形畸变↑ → 脉冲不对称↑ 谐波不稳定(放大倍数足够大)
I B
‘ B
A
I d 0

E
0.1pu
F 0
天广HVDC正常控制模式
C D
Id 0 Id
H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流器部分工作原理
整流部分的结构是三相桥式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整流器电路图
e a 、e b 、e c 为等值交流系统的工频基波正弦相电动势,
图2 整流侧电压波形
(a )为m 、n 点对中性点的电位,(b )为直流侧电压u d ,(c )为触发脉冲。

图(a )中C1为自然换向点,角度α为延迟触发角,即晶闸管开始导通的角度;μ为叠弧角(换向角),即电流从一相换到另一相的时间。

定义熄弧延迟角为δ, δ=α+μ。

理想直流侧空载电压为α
π
cos 2
3V r 0E r d =(1)
换向引起的压降可用等值换向电阻R cr 代替,可以计算出直流侧电压平均值为
d
cr r d d cr dr I I E R -cos V R -cos 2
3V 0r ααπ
==
(2)
图3 整流侧外特性
随α增大,直流侧电压减小。

2.逆变器部分工作原理
图4 逆变器电路图
逆变器和整流器的原理接线图相同,根据式(1)
α
π
cos 2
3V r 0E r d =
,若延迟触
发角α为90°时,cos α=0直流侧电压为0,当α>90°时,直流侧电压为负值,变流器做逆变运行,为方便起见,定义β=180°-α,为超前触发角。

设逆变侧直流空载电压为V d0i ,则
i
i 02
3V E d π
=
(3),考虑换向角μ的存在,用
R ci 作为逆变侧等值换向电阻,作为逆变侧换向引起的压降,则直流侧电压为
d
ci i d d
ci d ci d ci di I I E I E I E R -cos V R -cos 2
3-
R -)180(cos 2
3-
R -cos 2
3V 0i i i ββπ
απ
απ
-==-︒==
(4)
定义超前熄弧角(也叫关断角)为γ,γ=π-δ=π-α-μ=β-μ。

3.控制原理
直流输电的接线原理简图:
图5 直流输电原理简图
直流输电等效电路图:
图6 直流输电等效电路图
其中α为整流器延迟触发角;β为逆变器的超前触发角;γ为逆变器熄弧角;V d0r 和V d0i 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无相控理想空载直流电压;R cr 和R ci 分别为整流和逆变侧的等值换相电阻,等效了换向损失的电压,但不是真正意义的电阻,不消耗有功功率。

R L 为直流线路电阻。

换向压降是由于变压器漏感产生的。

根据式(2)和式(4)及图6中的电压方向可得:
d
cr r d dr I R -cos V V r 0α= (5)
d
ci i d di I R cos V V i 0+=β(6)
参考高压直流输电原理一书,可以得到
d
ci i d di I R -cos V V i 0γ=(7)
根据图6及整流逆变原理,从整流侧流向逆变侧的稳态直流电流为:
ci
L cr i d r d L di dr d R R R V V R V V ++-=
-=i
0r 0cos cos I βα(8)
或ci L cr i d r d L di dr d R R R V V R V V -cos cos I i
0r 0+-=
-=γα(9)
式中αr 和βi 分别是整流侧延迟触发角和逆变侧超前触发角,γ
i
为逆变侧超前
熄弧角。

由(8)(9)式可知,改变αr 和βi 或γi 可调节直流电流。

4.控制方式
正常运行条件下,整流侧采用定电流控制,主要是由于功率的变化取决于直流电流I d 的变化,且整流逆变两站均要装设定电流控制,逆变站装设的目的是当I d 下降过多时,协助其快速恢复正常。

使整流器运行于恒电流状态,控制传输功率的稳定;根据式(6)
d
cr r d dr I R -cos V V r 0α=可得控制特性曲线
图7 整流侧控制特性
随α增大,直线向下平移。

α一般为10°至20°,最小不小于5°。

逆变侧采用定熄弧角控制,使逆变器运行于恒熄弧角状态,保证足够的换向裕度。

根据式(7)d
ci i d di I R -cos V V i 0γ=可得控制特性曲线
图8 逆变侧控制特性
对于逆变器,为了避免换相失败,保证在换相电压易号之前有足够的裕度时间去游离的条件下完成换相,所以,γ必须大于一定的临界 值(即关断余裕角γ
min )
,一般为 15º。

4.1整流侧定电流控制:
电流给定值I d_ref 与电流实测值I d_CMR 的偏差作为定电流控制器的输入,整流侧电流CMR是整流直接输出测量值,未经过大电感平波,需要经过一阶线性滤波环节K r1/1+sT r1除去脉动,得到直流电流值。

驱动PI 控制器输出指令,PI 控制器的输出为整流器触发超前角βr ,它与触发角αr 之间的关系为βr =π-αr ,由此即得到整流器的触发角指令值。

图9 整流侧定电流控制
PI 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T 1
1(K s G r2r2r +=)

( 一阶惯性环节T r1=0.0012,K r1=0.5)
(PI 环节T r2=0.0109,K r2=1.0989)
4.2逆变侧定熄弧角控制:
图10 逆变侧定熄弧角控制
γ为逆变器熄弧角实测值,Δγ为电流偏差引起的熄弧角偏差值, β
inv
为逆变器输出的超前触发角,控制β角的恒定就能保证逆变器运
行在定熄弧角γ状态。

为了在逆变侧定关断角和 VDCOL 控制之间进行平滑过渡,引入电流偏差控制。

方法是通过电流额定值与实际值之前的差值,适当增大关
断角,如果达到最大关断角,则交给定电流控制。

通常每安培电流偏差提高角 0.01°至 0.1°。

这里取 0.08°(参考直流电流为2kA )
图11 电流偏差控制
PI 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T 1
1(K s G 22γγγ+=)
((PI 环节T
γ
2=0.0544,
K γ2=0.7506) 根据公式doi d
ci V I R 2cos cos +=βγ可以算出得到的熄弧角。

4.3逆变侧定电流控制:
I d_inv 为逆变侧实测电流,为避免整流逆变两端调节器同时工作,逆变侧电流整定值要比整流侧整定值小一个电流裕度,通常为 0.1 p.u.
图12 逆变侧定电流控制
PI 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T 1
1(K s G i2i2i +=)

( 一阶惯性环节T i1=0.0012,K i1=0.5) (PI 环节T i2=0.0109,K i2=1.0989)
4.4低压限流环节(VDCOL ):
低压限流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是当系统电压下降幅度过大变得较低时,减小直流电流指令,使直流电流降低,降低直流功率。

经低压限流后的最大允许电流值和给定的电流值中的较小值作为定电流控制的电流指令值。

图13 低压限流环节
(G=1,T=0.02)
图14 整流逆变整体控制框图
附:
1.对于直流输电线路而言是不需要无功补偿的。

原因如下:以交流形式传输电
能,在交流频率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抗,由于电抗的作用,在任何时刻,任意两点的电压相角均不相同,且相角的大小与传输的功率有关,功率越大,相角差越大。

以直流形式传输电能,由于直流供电的特殊性质,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没有频率,线路中不会感应到电抗的存在,所以不存在电压相角的问题。

由公式Q=UIsina ,a 角为电压U 与电流I 之间的相位角,若a 角为0°,自然是不会产生无功的。

2.
3.对于传统的换流站而言是需要无功补偿的。

原因如下(以整流站为例):(1)其开关元件通常为多脉波整流变换器,它采取的触发方式是相控方式,若将触发角α增大,电流相对电压的相位就在向后移,就会使得无功功率增大,功率因数就会降低,必须补偿这一部分无功功率,所以加设无功补偿装置。

(2)因为是多脉波整流变换,虽然会消除大量谐波,但还是有存在一部分谐波产生,直流侧就需要用上滤波电容器,平波电抗器等装置。

(3)换流站所处电网薄弱环节,电压控制困难,为达到控制电压目的,增设机械投切无功补偿装置。

参考文献
[1]赵蜿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张勇军.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原理.
[3]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
[4]尉龙.基于PSCAD的CIGREHVDC模型控制系统研究
[5]邓广静.CIGRE 直流输电标准模型的建模及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