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五心烦热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

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

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

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一般的说,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

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3. 寒热辨证4. 虚实辨证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鉴别脾与胃病辨证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肾虚诊断标准肾病五证比较表脏腑兼病辨证▪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肝血虚▪心肾阳虚▪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

阴虚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阴虚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阴虚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阴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表现为阴液亏损,虚火上炎。

其辨证要点包括脉象、舌象、症状及病史等方面,而治疗策略则主要包括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理脾胃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阴虚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辨证要点:1. 脉象:阴虚证的脉象主要表现为细数、弦细、虚数等。

细数脉表示阴液亏少,弦细脉表示阴虚火旺,虚数脉表示气血比例失调。

2. 舌象:阴虚证的舌象主要表现为舌质偏红、边缘有齿痕或裂纹,苔薄白。

3. 症状:阴虚证的常见症状包括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失眠、眩晕、月经不调等。

4. 病史:患者有长期精神紧张、久病伤阴、饮食不节等因素,容易导致阴虚证的发生。

治疗策略:1. 滋阴养血:滋阴养血是治疗阴虚证的关键策略。

可选用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黄、枸杞子、玄参等,或配合食疗如黑米、黑豆、银耳等。

2. 清热降火:由于阴虚火旺,可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

因此,应选用清热、降火的中药如知母、黄连、薄荷等来治疗。

3. 调理脾胃:阴虚证常伴有脾胃功能紊乱,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可选用健脾养胃的中药如白术、茯苓、陈皮等来调理。

4.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对于滋阴养血非常重要。

另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助于阴虚证的治疗。

总结:阴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证候,其辨证要点包括脉象、舌象、症状及病史等方面,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理脾胃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中药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阴虚证的治疗,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具体应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五心烦热的症治类型

常见五心烦热的症治类型

常见五心烦热的症治类型
1、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
----病因:肺阴耗损,或劳倦过度,或肝阴虚,肝胆火偏旺,或房事不节,肾精亏损。

----症状: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遗精盗汗,颧红,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质殷红,光剥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除烦。

----方药:清骨散(《证治准绳》)
鳖甲地骨皮知母银柴胡青蒿秦艽胡黄连甘草
2、血虚肝火型五心烦热
----病因: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致血虚肝火偏盛。

----症状:午后两手足心热,稍有烦劳则加重,神疲身倦,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不香,头目眩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涩。

----治法:调肝理脾。

----方药:补肝汤(《医宗金鉴》)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枣仁木瓜麦冬甘草
3、邪伏阴分型五心烦热
----病因: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

----症状:两手足心热,心烦不眠,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治法:滋阴透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鳖甲青蒿知母生地丹皮
4、火热内郁型五心烦热
----病因:枢机不利,阳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生冷,抑遏胃阳,不得泄越。

----症状: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脉沉数。

----治法:升阳散火。

----方药:升阳散火汤(《医宗金鉴》)
葛根升麻蔓荆子白芍药防风羌活独活人参柴胡香附炒僵蚕川芎甘草生姜大枣。

治疗五心烦热的特效方。柴胡10黄...

治疗五心烦热的特效方。柴胡10黄...

治疗五心烦热的特效方。

柴胡10黄...手足心热加鳖甲24克。

原书的加减法: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木香10克、川军10克、茵陈18克、半夏10克水煎服。

加咸:热盛,加龙胆草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痰湿盛,加苍术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热邪伤阴,加生地12克、元参10克、鳖甲24克、麦冬10克、板蓝根30克:食欲不振,加山楂10克、鸡内金6克;呕吐,加竹茹10克、黄连6克;痛重,加川楝子10克、廷胡索10克;鼻衄,加白茅根15克、大小蓟各15克、藕节15克。

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第二个方子是一个治疗五心烦热的特效方,这个方子本身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名字,一段时间我叫它疏肝滋阴利湿方。

这个方子,我前前后后怎么也用了够几百次了吧,对证的时候效果真的非常好。

初次对本方产生兴趣,是见马老师治疗一例慢性尿路感染伴无心发热,主要是手心。

李老师是马老师的上级,他爱人反复尿路感染多年,曾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经常腰酸,小便不利,同时手心发烧,心烦,但体温正常。

李老师本身也懂医,但全是书本知识,从来不看病,属于纸上谈兵式的。

当他和马老师谈起此病,马老师说保证三幅药见效。

结果,吃了两副手心就不烧了,小便也通畅了,小肚子也不拘急难受了。

李老师和我谈起这个病例的时候,口气颇不以为然,说他并不赞成马老师的治法,虽然病人感觉是好了,但利水药会伤病人的肾阴。

这就是李老师的学术特点,他自己从来不治病,但总能在别人治过的病人中找到错误,哪怕是效如桴鼓的病人。

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听后就开始留意这个马老师到底运用了什么方子。

后来闲来无事和马老师品着茶水吹牛,马老师告诉我,有一个诊所的医生,近来咽中异物感,咽东西不畅快,同时干呕,嗳气,上腹痞满,自己总是怀疑得了食管上不好的病。

结果他就用了两副药,症状就彻底好了,病人也不担心食管癌了。

这下彻底激起了我的兴趣,经过死磨硬缠最后马老师终于坦白了他两次用的同一个方子。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张凌涛;陈洁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7(36)3
【摘要】五心烦热之因,多归结于阴虚火旺。

但因血虚得之者,亦屡见不鲜。

阴虚与血虚,无论于病因病机抑或诊断治疗,可谓差异诸多。

血虚者,多责之于肝脾胃;而阴虚者多责之于肺胃肝肾。

血虚者,多舌淡;阴虚者,多舌红。

血虚者用药偏于甘温,偏于温补;阴虚者用药偏于凉润,偏于清补。

故实有必要鉴别论治。

力求阐明五心烦热症的常见病机,并进一步开拓五心烦热症的辨治思路。

【总页数】3页(P190-192)
【关键词】五心烦热;血虚;阴虚;病机;鉴别诊断
【作者】张凌涛;陈洁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4
【相关文献】
1.肾小球肾炎水肿辨证论治之我见 [J], 胡华容
2.中医内科与针灸辨证论治异同之我见 [J], 牟永成;刘彦森;张伟华
3.湿疹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之我见 [J], 刘瑶
4.浅谈蒙医辨证论治月经不调之我见 [J], 王嘎日迪少布
5.上焦湿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J], 田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丨五心烦热别着急,辨证论治是关键!

中医丨五心烦热别着急,辨证论治是关键!
由于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一旦发生五心烦热必须首先确定属于哪一种五心烦热证然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丨五心烦热别着急,辨证论治是关键!
2天前
五心烦热典型症状是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使人感到烦躁不安。浸入冷水中后似乎感觉舒适,但体温正常。在中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因不同,一旦发生五心烦热,必须首先确定属于哪一种五心烦热证,然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心烦热——血虚证
五心烦热——阴虚症

五心烦热的治疗

五心烦热的治疗

五心烦热的治疗文章目录*一、五心烦热的治疗*二、五心烦热的检查*三、五心烦热失眠吃什么好五心烦热的治疗1、五心烦热阴虚症状的治疗治法:滋阴清热。

药物:生熟地各15g,丹应10g,地骨皮10~15g。

炙鳖甲15g(先煎),炙龟甲15g(先煎),知母15g,黄柏6g。

白薇10~15g。

方义:龟甲,鳖甲、生熟地滋阴,知母、黄柏、丹皮凉血泻火,白薇、地骨皮清退虚熟。

加减:阴虚口干、咳嗽气短,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养阴补肺:潮热者加黄连、青蒿、秦艽退热:腰膝酸软,肾阴虚甚者加山萸肉、玄参滋阴补肾。

2、五心烦热血虚的治疗治法:养血清热。

药物:生熟地各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5g,川芎6g,枣仁10~15g,木瓜10g,丹皮10g,地骨皮15g。

方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

是养血和血之主方。

枣仁、木瓜补肝舒筋,生地、赤芍、丹皮、地骨皮凉赢清热。

加减:口干咽燥者加麦冬、沙参、石斛养阴,四肢酸楚加鸡血藤、首乌补血。

气虚而易疲乏者,则加黄芪、党参益气以生血。

3、五心烦热火郁不达的治疗治法:升阳散火。

药物:升麻6~10g,葛根l0g,白芍10g,防风10g,柴胡l0g,羌活10g,甘草5g。

方义:升麻、葛根、柴胡、防风、羌活均辛散发越之品,可升阳泄越,透达内热,是“火郁发之”者。

用白芍、甘草缓急和营,以佐诸阳药,加减:烦热口苦、热甚者,少佐黄连、黄芩、山栀清热:热甚阴伤,口干咽燥则加沙参、麦冬养阴:若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4、五心烦热阳明余热的治疗治法:清泻阳明,养阴益胃。

药物:竹叶10g,生石膏30g(先煎),麦门冬15~30g,党参10~15g,法半夏10g,生甘草10g,粳米一小撮。

方义:竹叶清心除烦,石膏清胃泻火,麦冬益胃养阴,党参益气补脾,半夏、甘草、粳米调中和胃。

5、五心烦热中成药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摘要:一、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概念二、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原理三、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适用症状四、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操作方法五、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注意事项六、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疗效及案例正文:五心烦热象数疗法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疗法,通过刺激手部五心穴和脚部象数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手部五心穴,以调整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功能;同时刺激脚部象数穴,以调和相应的脏腑功能。

手部五心穴包括劳宫穴、中冲穴、少冲穴,脚部象数穴包括太溪穴、照海穴。

这些穴位具有调节脏腑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适用于多种症状,如心烦失眠、焦虑抑郁、脾胃虚弱、肝火上炎、肺热咳嗽、肾虚腰痛等。

通过对五心穴和象数穴的刺激,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患者可以自行操作。

首先,用温水泡脚,使脚部穴位充分放松;然后,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脚部太溪穴和照海穴,每个穴位按压3-5 分钟;接着,用拇指或食指按压手部劳宫穴、中冲穴、少冲穴,每个穴位按压3-5 分钟。

每天进行一次,坚持数周,可以感受到疗效。

在实施五心烦热象数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保持手部和脚部的清洁干燥;2.按压穴位时要用力适中,避免用力过猛;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皮肤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4.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五心烦热象数疗法的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但许多患者在坚持治疗后都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例如,一位患有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在坚持五心烦热象数疗法一个月后,失眠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五心烦热象数疗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手部五心穴和脚部象数穴,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多种症状,操作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

五心烦热辨证论治之我见编辑推荐语五心烦热之因,并非仅由阴虚火旺,因血虚而致者亦不鲜见。

血虚者多责之于肝脾胃,阴虚者多责之于脾胃肝肾;血虚者多舌淡,阴虚者多舌红。

其治疗,血虚者多用于偏于甘温,偏于温补;而阴虚者多用药偏于凉润,偏于清补。

[摘要]五心烦热之因,多归结于阴虚火旺。

但因血虚得之者,亦屡见不鲜。

阴虚与血虚,无论于病因病机抑或诊断治疗,可谓差异诸多。

血虚者,多责之于肝脾胃;而阴虚者多责之于肺胃肝肾。

血虚者,多舌淡;阴虚者,多舌红。

血虚者用药偏于甘温,偏于温补;阴虚者用药偏于凉润,偏于清补。

故实有必要鉴别论治。

力求阐明五心烦热症的常见病机,并进一步开拓五心烦热症的辨治思路。

五心烦热,即手足心热、心胸烦热病症。

众所周知,“阴虚火旺”乃五心烦热之常见病因。

由此,五心烦热往往与“两颧泛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候相并列。

然而,临床中五心烦热患者面黄不泽或咣白少华者亦不在少数;两颧泛红者亦未必舌红少苔,舌淡者也不少见;脉细数者有之,脉浮大者亦有之。

为此,难免使人疑惑。

因而,有必要从多角度探讨五心烦热之辨证论治,以拓展其辨治思路。

笔者以为五心烦热主要可分为血虚型与阴虚型,两种主要类型下又可以再细分,论述如下。

1.五心烦热之血虚型1.1 脾胃虚寒兼血虚型代表方证:小建中汤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条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劳役伤脾败胃,尤伤脾胃之阳,阳虚生内寒,寒主收引凝滞,故“里急”“腹中痛”。

气血生化无源,心失血养,故“悸”。

气不摄血,故“衄”。

口咽失血之濡养,故“咽干口燥”。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

虚阳浮于外,故“手足烦热”。

阳不固,阴不守,故“梦失精”。

脾营不能荣养四肢,故“四肢酸疼”。

治当切中脾胃虚寒、脾虚营弱之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阴阳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阳失衡偏热,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表现。

阴虚常见的症状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咳嗽等。

治疗阴虚要以滋阴降火为原则,可选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生地黄、沙参、天冬等。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阳失衡偏寒,以阳虚寒凝为主要病机表现。

阳虚常见的症状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

治疗阳虚要以温阳散寒为原则,可选用温阳补益的中药如附子、肉桂、大枣等。

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机,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的关键是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象的弦滑、数洪等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辨证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阴阳虚实类型,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阴虚的时候,应重点滋阴降火,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

在治疗阳虚的时候,应重点温阳散寒,可以选用具有温阳补益作用的中药。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辅助治疗阴阳两虚的病机。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患者的阴阳虚实状态,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需要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阴阳平衡的恢复。

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阴阳两虚相关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五心烦热怎么治

五心烦热怎么治

五心烦热怎么治文章目录*一、五心烦热怎么治*二、五心烦热的症状*三、引起五心烦热的原因五心烦热怎么治1、五心烦热怎么治之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2、五心烦热怎么治之解郁泄热汤柴胡15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元参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泻肝丸、清胃丸口服。

3、五心烦热怎么治之生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30克,杭芍20克,丹参20克,黄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龟板20克,鳖甲15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4、五心烦热怎么治之大补阴丸药物:生熟地各15g,丹应10g,地骨皮10~15g。

炙鳖甲15g(先煎),炙龟甲15g(先煎),知母15g,黄柏6g。

白薇10~15g。

方义:龟甲,鳖甲、生熟地滋阴,知母、黄柏、丹皮凉血泻火,白薇、地骨皮清退虚熟。

5、五心烦热怎么治之补肝汤药物:生熟地各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5g,川芎6g,枣仁10~15g,木瓜10g,丹皮10g,地骨皮15g。

方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

是养血和血之主方。

枣仁、木瓜补肝舒筋,生地、赤芍、丹皮、地骨皮凉赢清热。

6、五心烦热怎么治之升阳散火汤药物:升麻6~10g,葛根l0g,白芍10g,防风10g,柴胡l0g,羌活10g,甘草5g。

方义:升麻、葛根、柴胡、防风、羌活均辛散发越之品,可升阳泄越,透达内热,是“火郁发之”者。

用白芍、甘草缓急和营,以佐诸阳药。

五心烦热的症状1、阴虚五心烦热:五心烦热,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盗汗、遗精,颧红,腰膝酸软,口燥咽乾,舌质殷红,光剥少苔,脉沉细数。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治疗肾病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肾病的核心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会进行辨证施治,即辨别病机,然后通过中药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目的。

1. 阳虚型肾病阳虚型肾病表现为面色发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繁,性欲减退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阳补肾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当归、肉桂、人参等。

2. 阴虚型肾病阴虚型肾病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夜间盗汗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滋阴养肾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山药、枸杞子、石斛等。

3. 湿热型肾病湿热型肾病表现为小便短赤,口苦口干,尿黄短少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茯苓等。

二、中药调理中医在治疗肾病时,常常采用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调理在治疗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改善病人整体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减缓病情的进展。

1. 补虚药物中药中的补虚药物对于肾病患者非常重要。

常用的补虚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等,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调整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 利水药物利水药物在中医治疗肾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用的利水药物有茯苓、车前子、海藻等,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浮肿等症状。

3. 清热药物清热药物在肾病患者中也常常使用。

常用的清热药物有黄芩、黄连、栀子等,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消炎解毒,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插入特定的针刺点,调节患者的气血和脏器功能,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穴位:1. 大血海穴大血海穴位于小腿外侧的肚肠横纹与小腿前外侧髌骨之间。

刺激大血海穴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肾功能,减轻患者的症状。

2. 中极穴中极穴位于足底中央凹陷处。

刺激中极穴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供应,增强肾脏的功能,改善患者的尿液状况。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五心烦热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五心烦热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五心烦热五心烦热01.简介五心烦热是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而体温有的升高。

有的并不升高的一种虚烦发热症状。

《素问逆调论》有“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及“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将烦与热同时并见的症状归之于阴虚。

若肾虚湿热下注,两脚心热伴足胫发热疼痛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02.症状阴虚五心烦热:五心烦热,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

盗汗,遗精,颧红,腰膝痠软,口燥咽干,舌质般红,光剥少苔,脉沉细数。

血虚五心烦热,午后自觉两手两足心热。

小有烦劳则加重。

神症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目眩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涩。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烦,眠差。

有低热。

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火郁五心烦热:五心烦热。

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脉沉数。

03.临表病机及方案(一)阴虚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喜冷恶热。

可伴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腰膝酸较,咳嗽气短,失眠烦躁。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阴虚生内热,内热炽盛耗伤阴液,手、足心和心胸在里属阴,故烦热难忍。

多见于肺劳等虚损病中。

3.方案:滋阴清热。

(二)血虚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

手足心热,稍劳则甚。

可伴头晕目脏,时有烘热,面色无华。

四肢酸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不耐劳累。

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脾虚不能生血,肝虚无以藏血,阴血虚甚而阳气浮越于外,故五心烦热。

多见于慢性失血症中。

3.方案:养血清热。

(三)火郁不达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

急躁懊恼,莫名所苦,手足心热,四肢亦热。

头汗出而身无汗,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少津,脉沉弦而数。

2.病因病机: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内伤生冷,阳气不布。

火郁于内,不得宣达,气机不利。

3.方案:升阳散火。

(四)阳明余热1.临床表现:外感发热退后,胸中烦热,呕恶纳呆,汗出,口干烦渴,时手足心热,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而干,脉虚数。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五心烦热(二)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五心烦热(二)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五心烦热(二)展开全文五心烦热[概念]五心烦热是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而体温有的升高,有的并不升高的一种虚烦发热症状。

《素问.逆调论》有”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及”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将烦与热同时并见的症状归之于阴虚。

若肾虚湿热下注,两脚心热伴足胫发热疼痛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证候分型之血虚五心烦热:午后自觉两手两足心热,小有烦劳则加重,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目眩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涩。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烦,眠差。

有低热,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证候分析之血虚五心烦热:常由肝脾两虚形成。

脾为后天之本,散五榖之精气,化生气血,肝为藏血之脏,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外不能营皮毛,故面色、肤色苍白;肝火偏盛,故五心烦热;上不能养头目,故头晕烘热;心血失充,故心悸,舌质淡,脉细弱;肝为”罢极之本”,肝虚不胜疲劳,故稍有烦劳则引起低热。

治宜调肝理脾,方用补肝汤加地骨皮等。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多由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所致。

鉴别要点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而形瘦。

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发热;清晨病邪复归阴分而不能外解,故热退无汗。

余邪久留,营阴耗损不能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

《温病条辨》说:”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而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

”治宜滋阴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人为什么会生病》◆《绿色疗法:点穴按摩穴位方》◆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中医辨证的根本:阴阳寒热》◆《老牛论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

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中医辨证治则

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中医辨证治则

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中医辨证治则一、心阴虚辨证法则心阴虚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为心病典型症状。

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典型阴虚内热表现。

治宜:滋心阴,降心火,安心神。

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18g,麦冬15g,天冬12g,五味子20g,玄参18g,北沙参15g,制黄精18g,人参10g,当归15g,丹参15g,茯神18g,远志15g,柏子仁15g,炒枣仁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二、心阳虚辨证法则心阳虚是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光白,口唇青紫,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结代。

心悸怔忡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动失常。

形寒畏冷,气短自汗,为阳气虚弱,温煦失职,卫外不固。

面色光白,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结代,为血运无力,血行不畅。

治宜温补心阳。

方用保元汤加减:人参15g,炙黄芪50g,炙甘草15g,桂枝15,肉桂6g,干姜10g,生龙牡(先下)各30g,丹参20g,川芎1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三、心气虚辨证法则心气虚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为心悸气短的虚弱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更甚,面色淡白,自汗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心悸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脉失养。

气短自汗,精神疲惫,活动后更甚,主要是由于心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卫外不固。

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细,主要是由于心气虚弱,血行缓慢,气血不充,面舌脉失养。

治宜:补益心气。

方用养心汤加减:炙黄芪5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20g,茯苓15,茯神15,当归15g,远志15g,炙甘草10g,肉桂8g,炒枣仁20g,红景天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四、心血虚辨证法则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出的证候。

肝癌后背疼痛治疗方案

肝癌后背疼痛治疗方案

一、引言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肝癌后背疼痛是肝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对肝癌后背疼痛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医治疗方案1.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肝癌后背疼痛多由肝肾阴虚、气血瘀滞所致。

治疗时,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肝肾阴虚型: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等。

治疗以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为主。

方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等。

(2)气血瘀滞型:表现为腰背疼痛、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等。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方药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等。

2. 中医外治法(1)针灸: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有: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2)拔罐:采用拔罐疗法,通过局部吸拔,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常选背部、腰部、臀部等部位。

(3)推拿:通过推拿手法,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常用手法有:揉、按、捏、搓等。

三、西医治疗方案1. 疼痛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2)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

(3)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

2. 放疗针对肝癌后背疼痛,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高能量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缓解疼痛。

放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3. 化疗化疗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缓解疼痛。

化疗适用于晚期肝癌后背疼痛患者。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疼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提高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外治法将中医针灸、拔罐、推拿等外治法与西医物理治疗相结合,如电疗、超声波治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人参败毒茯苓
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三拗汤..麻.杏 甘草
桑杏汤中香豆豉,沙参梨皮贝梔施 干咳鼻燥兼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肺痨
心悸
呕吐
胁痛。

治疗五心烦热的中草药

治疗五心烦热的中草药

治疗五心烦热的中草药五心烦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症状,表现为心胸、手足心热,常常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

在治疗五心烦热时,中草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治疗五心烦热的中草药及其用法。

1. 知母:知母是一种常用的清热泻火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

对于五心烦热,知母可以与黄柏、生地等配伍使用,如知柏地黄丸。

知母还可以单独泡水或煮食,对于阴虚火旺引起的五心烦热有很好的疗效。

2. 麦冬: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作用,对于阴虚内热、心烦失眠等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麦冬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麦冬地黄汤,也可以单独泡水或煮食,对于五心烦热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但同时也有清心除烦的作用。

对于五心烦热,丹参可以与其他清心除烦中药如连翘、黄连等配伍使用,如丹参饮。

此外,丹参还可以泡水或煮食,对于心血不足引起的五心烦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枸杞:枸杞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养血的作用,对于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枸杞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也可以单独泡水或煮食,对于五心烦热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以上中草药外,还有一些食疗方法也可以用于治疗五心烦热。

如银耳莲子羹、百合粥、红枣桂圆鸡蛋汤等,这些食物具有滋阴润燥、养血除烦的功效,对于阴虚内热引起的五心烦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在应用中草药或食疗方法治疗五心烦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辨证施治:五心烦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湿热内蕴等。

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或食疗方法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2. 适量应用: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过量应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或食疗方法治疗时,需要适量应用,避免过量服用。

3. 避免长期应用:虽然中草药或食疗方法对于五心烦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应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或副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总之,治疗五心烦热的中草药包括知母、麦冬、丹参、枸杞等,这些中草药具有滋阴润燥、清心除烦的作用。

五心烦热临床治疗经验。银柴胡12...

五心烦热临床治疗经验。银柴胡12...

五心烦热临床治疗经验。

银柴胡12...
五心烦热临床治疗经验
提要:
午后或夜间潮热,五心烦热,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梦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而干。

1【主治病症】夏日、午后或夜间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颧红,或心烦盗汗,失眠梦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

(上述症状或者就是都有或是没有,有些人不是夏天,冬天天气寒冷,手脚外感觉很寒冷,但是手脚心仍然潮热出汗。

)
2【方药名称】清骨散加减(《证治准绳》)
3【处方用药】
银柴胡12克胡黄连12克秦艽12克鳖甲15克
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知母12克
甘草10克
①阴虚发热较重加黄柏10克。

②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

③盗汗加煅牡蛎20克浮小麦20克。

④舌红虚火上炎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

4【服用方法】一日一剂,连服3-5剂。

或服至症状消失为止。

继服知柏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5【方药来源】作者根据(《王氏验方汇编》)加减化裁经验方。

中医辨证施治五心烦热

中医辨证施治五心烦热

中医辨证施治五心烦热养生之道网导读: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但测体温却正常。

中医学……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但测体温却正常。

中医学将这种情况称为“五心烦热”,多见中老年人。

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

阴虚型五心烦热且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觉时手脚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

阴虚型五心烦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者。

其中肺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伴有鼻鸣音、干咳气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丝;肝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涩等;肾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宜滋补肝肾,给以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郁型五心烦热,胸闷,口臭,牙龈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等。

多因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发为五心烦热。

治宜清泄肝胆、脾胃,给予解郁泄热汤:柴胡15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元参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泻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虚型午后自觉五心烦热,稍微劳作就会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般与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摄全身血液。

肝为藏血之脏,调节全身血液供应量。

肝脾受损,生血、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血虚不能制阳,导致五心烦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施治五心烦热
*导读: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但测体温却正常。

中医学
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但测体温却正常。

中医学将这种情况称为五心烦热,多见中老年人。

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

*阴虚型
五心烦热且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觉时手脚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

阴虚型五心烦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者。

其中肺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伴有鼻鸣音、干咳气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丝;肝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涩等;肾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耳鸣、腰
膝酸软等。

治宜滋补肝肾,给以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郁型
五心烦热,胸闷,口臭,牙龈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等。

多因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发为五心烦热。

治宜清泄肝胆、脾胃,给予解郁泄热汤:柴胡15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元参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泻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虚型
午后自觉五心烦热,稍微劳作就会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般与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摄全身血液。

肝为藏血之脏,调节全身血液供应量。

肝脾受损,生血、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血虚不能制阳,导致五心烦热。

治宜健脾益气、养肝补血,给予生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30克,杭芍20克,丹参20克,黄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龟板20克,鳖甲15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