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教案
《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故事。
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展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生活细致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1 知识点梳理- 生字词:文中包含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如“蝎”“蟋”“蟀”等,这些生字对于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识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人物描写: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好奇、天真的儿童形象。
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大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一段心理描写,详细地阐述了“我”当时的想法,也为后文“我”对表的好奇做了铺垫。
-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我”对表的好奇,然后是探究表的过程,最后写“我”相信表里有小蝎子的结果。
这种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叙事逻辑。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种富有哲理和童真的散文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文中的“我”有相似之处,这是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然而,学生可能在理解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描写和对抽象概念的把握上存在挑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清脆”“单调”“神秘”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6篇】-最新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的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表里的生物》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
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体会作者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喜好?你们小时候最喜欢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课文中讲了哪些童年的趣事?这些趣事与钟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小时候对钟表有哪些“天真”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2.指名朗读“我”与父亲的对话部分,思考:“我”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感受家庭的美好。
4.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童年生活有关的成语、名句或古诗文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童年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童年生活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主题: 表里的生物年级: 初中科目: 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的区别和特点。
2. 理解生物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设计和绘制生物分类表的基本方法。
4. 培养观察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教材上有关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的知识点和例子。
3. 生物分类表的示例。
教学过程:引入: (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一些图像,例如一颗树、一块石头、一只蚕豆虫等。
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讲解: (15分钟)2. 解释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的概念。
有机生物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
无机生物则不具有生命特征,例如石头和金属等。
3. 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的区别。
活动一: (15分钟)4. 给学生发放一份空白的生物分类表。
5. 解释生物分类表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6.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填写生物分类表中的相关信息。
讲解: (10分钟)7. 请学生将填写完整的生物分类表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 (15分钟)8.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设计一个新的生物分类表,并给出一些观察和研究的生物示例。
9.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设计,并讨论各组的分类标准和设计理由。
总结: (5分钟)10. 回顾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强调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的区别和生物分类表的设计方法。
11.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研究生物,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欣赏。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观察和记录周围的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并设计自己的生物分类表。
2. 请学生搜索并分享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分类的有趣事实和知识。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表里的生物》。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表里的生物》,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故事情节理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导入新课《表里的生物》。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准确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表里的生物》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让学生选择一种生物,以拟人的方式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该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4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4篇】《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 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8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优秀8篇)《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
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
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
语句要通顺,连贯。
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
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内容进行修改。
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
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六,板块教学提示:《珍惜时间》这一板块包括两篇课文和一次表达练习。
《长歌行》节选自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
《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2.理解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3.掌握通过表征和分析获得表里生物的信息。
教学重点1.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2.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3.通过表征和分析获得表里生物的信息。
教学难点1.对于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的深入理解;2.对于生物的表征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合适的引导方式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引入相关的生物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授1.表里生物的概念和特征表里生物是指在基因型和表现型方面存在差异,表征出现在外表上,而里子则是指基因型。
表里生物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型存在于外部,而基因型存于内部。
2.表里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按照表征是否显性分为显性表征型和隐性表征型;•按照遗传方式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教师通过生物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表里生物间的关系、表型等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选择的生物,进行相应的表征和分析。
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得生物特征信息,进而分类,获得相关的分析结果。
第五步:总结归纳通过生物实例和探究实例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带着问题提问,分享自己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评价•教师可设立测验、实验、调查等方式,帮助判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度;•可采用互动教学、小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1.王志刚. 生物分类.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2.路衡. 生命的基因与表现型. 科学出版社, 2006.。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1.1.2 依据《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1.1.3 结合公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本教案。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课文《表里的生物》讲述了一个关于表里生物的神奇故事,引发人们对生物探索的兴趣。
2.1.2 课文通过讲述者与听众的互动,展现了人们对生物的认知过程。
2.1.3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引人入胜,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课文《表里的生物》全文。
3.1.2 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
3.1.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表里的生物》。
4.1.2 学生能够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
4.1.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2.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表达能力。
4.2.3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的方式,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4.3.2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物。
4.3.3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表里的生物》。
5.1.2 学生能够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
5.1.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5.2 教学难点:5.2.1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5.2.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5.2.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对生物的探索兴趣的培养。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课件或黑板。
6.1.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表里的生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参”“差”等8个生字,会写“参差”“海洋”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参加”“差别”“参天”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朗读体会、交流分享等方式,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奇特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参”“差”等8个生字,会写“参差”“海洋”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参加”“差别”“参天”等词语。
2.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特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海洋》歌曲,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
2. 提问:你们知道大海里有哪些生物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自读情况,正音。
3. 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生物?(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生物。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1.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2. 学生举例说明。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 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2. 学生自由表达。
3. 教师总结:大自然中的生物千奇百怪,我们要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熟读课文。
2. 课后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3. 拓展阅读:与海洋生物相关的书籍或文章。
五、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1. 海洋生物:珊瑚、海星、海螺、海龟、鲸鱼等。
2. 大自然中的生物:鸟类、昆虫、植物等。
3.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生物的基本概念。钟表生物是指在钟表内部生存的微小生物,如蚊蚋、螨虫等。它们在钟表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钟表和使用它。
1.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加强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4.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
-生物在钟表内的生存适应机制,如蚊蚋、螨虫等如何适应钟表内的环境。
-生物多样性在钟表内的体现,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举例解释:
-针对生物适应钟表内环境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动画,展示蚊蚋、螨虫等生物的特殊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参与生物保护的行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钟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明确钟表内生物的生活环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1.1《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通过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的思考方式、执着精神以及他们所秉持的科学态度。
1.2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为何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好奇,并相信表里有个小生物。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和探索过程,展现了一个充满好奇、善于思考的孩子形象。
文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如“我”对表里声音的猜测、想象,以及对父亲不准“我”动表后的疑惑等情节,既富有童趣,又体现了探索科学的萌芽。
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
”这一段通过列举多种生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我”基于生活经验的初步认知,为下文对表里生物的好奇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2.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他们对于科学知识也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并且充满好奇心,对探索未知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2.2然而,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心理描写以及科学探索精神的深入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
例如,“我”在探索表里生物过程中的思维转变和不断深入的好奇心理,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才能体会。
同时,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中“我”的探索行为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启发。
3.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目标3.1.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脆、拦”等生字,理解并掌握“清脆、拦住”等词语。
3.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2过程与方法目标3.2.1通过对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的分析,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2.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我”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
《表里的生物》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表里的生物》备课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学科: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动物的特征与适应5.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资源:1. 教科书《表里的生物》2. 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 教学视频或PPT教学过程:第一章:生物的基本特征1.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1.3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实物,思考并讨论生物的特征。
第二章:生物的分类2.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2.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3.3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标本,思考并讨论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第四章:动物的特征与适应4.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特征与适应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介绍动物的特征和适应性。
4.3 课堂活动:学生观察动物标本,思考并讨论动物的特征与适应。
第五章:生态环境的保护5.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5.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5.3 课堂活动:学生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思考并提出保护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六、生物的应激性6.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应对方式,引发学生对生物应激性的兴趣。
《表里的生物》语文教案3篇
《表里的生物》语文教案
《表里的生物》语文教案
【课前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物的表现形态,了解不同外部形态内部所包含的生态信息和能力。
通过探究学生熟知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表内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生态关系和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授课过程】
一、生物的生态环境
教师提供一张包含不同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围绕图中不同类群的生存环境讨论,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种群数量、特征与局限。
二、外在形态与生态关系
教师将不同生物的外貌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文章中的特征词语,围绕生物的“表里”进行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生物外形对于适应环境与互动关系的影响。
三、自然挑战与进化
教师利用章节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界挑战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内部的生态变化及对于环境变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从而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方式和进化过程。
【课后延伸】
1.学生外出考察各自家庭外的生物,进行小报告并展示照片。
2.课堂探究生物的复杂适应机制,边缘条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间相互作用关系。
3.带领学生阅读生物学刊物,了解生物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此次课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形态以及自然选择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性探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展示环节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主持下发掘出新的生态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拓展延伸环节提供了更多外部向兴趣课的选择,让学生能够融入生物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
《表里的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表里的生物》教案学科领域:小学科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钟表的构造和功能,掌握读取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钟表的认识: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了解时、分、秒的概念。
2. 时间的计算:学会计算时间,掌握计时工具的使用。
3. 制作简易钟表:动手制作简易钟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钟表的认识:讲解钟表的组成部分,如时针、分针、秒针等,并让学生观察实物钟表,加深理解。
3. 时间的计算:教授时间的计算方法,如小时、分钟、秒的转换,并进行练习。
4. 制作简易钟表:发放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钟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深入学习时间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复杂时间的计算,如跨时区的计算。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安排一天的时间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钟表,标注出重要时间节点。
2. 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观察生活中的钟表,记录下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功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钟表的各个部分,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动手制作简易钟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钟表:用于展示钟表的各个部分和功能。
2. 制作钟表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六年级语文下《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2.难点: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阅读文本,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表里的生物》。
请大家先回忆一下,你曾经见过什么样的生物居住在表里呢?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你们所描述的生物居住的表,都只是表的外壳,不是真正的表里的生物。
那么,课文中所描述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四)品味语言,感悟表达方法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的表里的生物是什么,也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本课思路清晰,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
【教学目标】1.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质疑课题——你是否相信1.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师: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加什么?为什么?3.过渡师:我们不信,可冯至小时候却相信。
而且还见人就说——出示句子“我有……表里”(交流“钵”字的学习方法)4.借认知冲突,激阅读兴趣。
师:作者是相信表里是有生物的,而且是一只小蝎子,这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
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童年故事呢?(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信与不信”为主线,贯穿全课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意在以揭示课题时的难以置信产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我”应该相信1.预习反馈师:请各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的思维导图,再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交流反馈)2.交流师:了解故事的内容,此时你信不信表里有生物呢3.细读文本寻找证据师:静静浏览课文,找出作者之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做上标记。
4.学生反馈(设计意图:课后习题中提到“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抓住“我”探究“表里的生物”这一过程,设计两个思维导图,其一是从看到现象、形成猜测、验证到得出结论四个步骤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其二是以时间轴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每个时间段情节的发生和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样抓住多条线索让学生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大意。
16《表里的生物》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表里的生物》一等奖创新教案《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蟋、蟀、怖、玻、璃、恶”等8个字。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质疑、引导、点拔。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几张图片,这些是什么?表。
对,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大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表,老师手上就戴了一个。
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表里有哪些东西呢?有同学说,有螺丝、表针、齿轮、发条。
同学们都很聪明,但是著名作家冯志在童年的时候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存在,表里面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
于是,冯志就把同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等。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清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新词)2、(互动)指明学生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子、钵子以及课后方格中的字。
洪亮释义:(声音)宏大、响亮。
本课中指的是钟楼的钟响起。
蟋蟀释义: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
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作物有害。
也叫促织,有的地方叫蛐蛐儿。
恐怖释义:感到可怕而畏惧。
本课中指的是“我”听父亲说表里有蝎子,以为蝎子是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分辨字音和字形。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重点难点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1表里的生物2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3街心有时响着三弦❶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句导读:“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4[②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5[③这两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1知识点详解☜2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与环境。
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会产生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3❶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4②反问,这个句子表达了“我”对死的东西能发音产生的疑问,说明“我”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下文认为表里有生物作了铺垫,也表现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5③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6段导读:第2~5自然段讲“我”听到怀表里发出的声音,想看一看,被父亲阻止了。
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❷。
7“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④这段话中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由于父亲不许“我”动表,“我”觉得表里有生物存在。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8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父亲见“我”对表有强烈的好奇心,决定让“我”看看表,但不能动手。
9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⑥为什么“我”的心会加速跳动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10钉❸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
[句导读: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是奇妙。
“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表现了“我”对表的喜爱之情。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11还被一层玻璃蒙❹着。
我看得入神❺,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面美丽的世界。
6❷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7④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由于父亲的阻挡,“我”对表里是否有生物的好奇心与日俱增,同时“我”的天真也展露无遗。
8⑤说明“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
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9⑥一是因为父亲是主动给“我”看的;二是因为“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10❸钉,这里读dīnɡ。
❹蒙,这里读ménɡ。
11❺入神: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12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讲“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见了里面的世界。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zhē)你。
”13[⑦表里真的有蝎子尾巴吗?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段导读:第9~13自然段讲父亲编假话骗“我”,结果让“我”信以为真。
1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❻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15[⑧为什么当“我”得知“蝎子被放在表里”后心里仍然很愉快呢?]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父亲没有回答。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⑨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16段导读:第16自然段讲“我”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以为表里面真有一个蝎子。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讲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xīshuài)在钵(bō)子里,蝈(ɡ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1213⑦没有。
这是父亲不想让小孩子动表而故意编的假话,没想到“我”竟信以为真。
14❻恶,这里读è。
15⑧因为“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16⑨看出“我”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7[⑩这样写不是显得作者很傻吗?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句呢?]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写“我”一直以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分辨字形和字音。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作者资料;语文课件。
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可是,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他的资料了吗?出示冯至的资料: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自学交流。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和谐:配合得适当。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
3.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17⑩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种表现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的世界。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的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出示:(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使“我”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作者的心中充满着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四课文小结1.本文语言生动,叙事简洁,充满趣味,你是怎样读的?2.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大家讨论讨论。
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的响声,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抓住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想象的丰富;通过说话练习,学习作者这种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