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把握该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概括文化结构和特征的是“文化模式”范畴,这一范畴受到了文化学者的普遍重视。从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化模式包括这样几点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它是该民族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该文化系统的基本取向;它按照内在原则对个体行为和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以此来维系文化传统的稳定和生存。
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知彼。己都不知,如何知彼。毛泽东曾经批判过“言必称希腊”的错误思想,现在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化。
四是融合创新。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情况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因此,创新的人类语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只有创新,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五是和谐和合。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其长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也包括冲突矛盾,冲突可以互相成就,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我们的文化与对方的文化是平等的,要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文化,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张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处,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和而不同”地相处,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达到和合。我们这种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一直在为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
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努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作一规律性的探寻,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这里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方面作些规律性探索。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因为强调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对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限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再从这一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以及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文的价值追求既有哲学的、道德的价值追求,又有个人生命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所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或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相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我们就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掘这一文化所内蕴的现代意义,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服务。
2.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远古文化到夏商周的三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表现为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春秋时代,孔子整理、总结三代文化的成果,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董仲舒又倡导“独尊儒术”,他建立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互补的思想体系,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发挥影响的意识形态。至宋明理学时期,这一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自己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曾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其变革性并不对立。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
3. 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既指这个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创造的,也指这个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体系。考古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时起我们不仅有着独特的汉字语义和语音体系,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民族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诸如中医学那样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还有着独特的虚拟写意的戏曲艺术,气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工整对仗、情理交融的楹联艺术等等。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她对许多的外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