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管理模式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管理模式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管理模式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众多独特的特征,包括尊重传统、强调礼仪、注重家庭、追求和谐、重视教育等。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管理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建议如何在国内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模式,家庭观念,礼仪,和谐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历史的产物,其独特性远远超过其他文化。

其特征包括尊重传统、强调礼仪、注重家庭、追求和谐、重视教育等。

这些特征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也影响了中国的管理方式。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传统。

中国人常常将长子传承家业作为重要的家庭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中国的企业和政府管理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传统的权力结构,这一点在中国商业和政府中非常明显。

当今,在中国政府机构与公司管理中,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对老人和老领导的关心,以及在工作场所中流传的礼仪和谦虚的态度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严格遵循礼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许多商务交往的规矩仍然是如此,礼仪、规矩的遵守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机构中,作为一名公务员是非常光荣和吃得开的事情。

相反,如果一个公务员在工作中的不端经受了考验,他/她可能会丢掉“体面”,甚至失去工作。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家庭的积极影响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许多中国管理者在处理团队和组织问题时往往会重视家庭、团队和组织的关系建立,确保建立和谐的关系,以更好地实现目标。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协作,追求和谐的状态。

这种和谐包括思想、行为和环境的和谐。

在现代管理中,有许多领导者试图创建和谐的团队和组织,平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和要求。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应是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

当然,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并非只容本族所专有,其中常有或寓有通行的人类性的内容由民族性展现的文化的民族内容,相对稳定,使任一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模式和传统。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既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与崇拜。

2、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他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象传提出刚建的观念,赞扬刚健的精神“刚健而文明”。

象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这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它符合儒家的积极入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的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

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就是提倡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中庸尚和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其妙用。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成熟都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并以时间作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

从日常的一般含义来讲文化的时代性往往更突出现在性、当下性。

牟宗三教授早就将儒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期。

从先秦孔孟、荀子到汉初董仲舒(公元前180—前115)为第一期。

宋明(lO—17世纪)时代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

属于第三期并最为活跃的算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

杜维明认为从现在开始,20—21世纪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每个人从他现实存在的环境中出发,实现彻底的自我反省(即追求儒学所说的“内圣”),即实现“自我超越”。

据杜维明讲,这里的“自我超越”,是在现实中摆脱自身的局限,扩大和发展自已,提高自已,并不断地加以突破,是“超越而内在”的人生。

第四章 文化模式(一)

第四章 文化模式(一)

第四章:文化模式(Ⅰ)一、如何界定文化模式(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合。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特质有:象形文字、笔、墨、纸、砚、编钟、琵琶等等,以及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

传统中国非物质文化特质有: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各种礼仪等等。

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以建筑为例,法国哥特式的尖顶建筑,拜占庭式的圆顶建筑以及中国建筑的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都属于承载历史特殊形式的文化特质。

(二)文化丛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

比如迎宾活动就可以视为一个文化丛,其包括多个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礼乐、放礼炮等。

还有我国春节的庆祝活动,或者西方圣诞节的庆祝活动都是一串文化特质的集合,都可以称为一个文化丛。

比如提到春节,我们自然会想到贴春联、倒福字、放鞭炮、吃水较,这一系列元素,或者说这一系列文化特质构成了春节这个文化丛。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它们还不等于社会化文化的全貌,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全貌就必须研究第三个层次的文化,即文化模式。

(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它是一个社会中为人们提供接纳和安全感的,反复出现的系统行为模式。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文化模式有特殊和普遍之分。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基本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 C.维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文化模式的九方面。

¾语言,包括话语、文字和符号等¾物质特征,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用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¾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¾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再如社会学科学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¾习俗,如各种礼仪、礼节等¾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¾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¾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¾战争当然,维斯拉的归纳并不周延,不过通过上述表述可以帮我们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与行为模式。

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具有无形或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指导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方式和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萌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和伦理价值观念。

(一) 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

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 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三) 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

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__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

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这种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
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文化内涵的充实都使得其底蕴足够深厚。

5.优良传统。

其中有些是强调“仁爱”思想,以“和谐”为核心;有些是强调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有的是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良传统的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5个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5个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5个文化元素一、儒家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坚持一种人性化的圆满行为模式,认为人的行为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从而实现温和的完美之心。

儒家注重行为成果,坚持习惯养成,促进人的伦理自觉和智慧。

儒家把“知行合一”作为人品德以及做人之本,奉行“全民仁爱、团结友善”的生活模式。

二、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古代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仪为基础,集中体现着中国古老的谨慎和严谨。

封建礼教主张通过礼仪规范行为,谨守固定礼制,把实践伦理道德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行为表现。

封建时代中尽管礼仪规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地区的礼教有所不同。

比如,王室人员必须遵守严格的仪式,而农民阶层则可以更宽松灵活地实施礼仪。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一种理念。

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不同,道家认为生、熄、休三者是一个宇宙的神秘力量,把它称为道命。

道家文化认为,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宇宙的秩序,就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其崇尚自然、博采众长的思想观点也给人们带来了温和、统一的精神。

四、传统习俗文化传统习俗文化是中国人民站立在近现代中国内部以及国家间流传下来的传承。

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信仰、传统学术活动、民间节日和祭祀活动、乡间婚丧礼仪、民歌舞蹈、家具使用习俗等。

传统习俗文化表现在家庭间和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一个繁杂多彩的传统文化格局,使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性情。

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它包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学艺术和绘画书法艺术、民俗艺术、中国古老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艺术等。

中华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传统文化体面,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发展的,它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深具文化底蕴和雅致的精神韵味。

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我们久远的历史文明。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把握该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

概括文化结‎构和特征的‎是“文化模式”范畴,这一范畴受‎到了文化学‎者的普遍重‎视。

从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化模式包‎括这样几点‎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它是该民族‎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该文‎化系统的基‎本取向;它按照内在‎原则对个体‎行为和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以此来维‎系文化传统‎的稳定和生‎存。

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

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

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

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

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

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

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

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

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

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模式:探索文化的创新力量

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模式:探索文化的创新力量

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模式:探索文化的创新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创新则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社会资源来探索文化创新的新模式,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传统文化既包括汉字文化、古籍、传统艺术、民间文化等方面,更包括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和民俗等。

在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其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面对人生的指南,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和道德的缩影。

在文化挖掘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化、影像采集、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储存。

这不仅可方便了保存和传承,更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学习和参与。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等现代手段进行更为多样化的方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不断地变化和适应着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今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多种方式,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把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通过线上学习、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等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融合常常会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文化价值观。

比如,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舞蹈、艺术等领域的结合,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大。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创造出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和风尚。

在文艺创作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与社会主题的联系或者加强对于基层生活、群众情绪的理解来创造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比如,以VR、AR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文化传输和交流方式。

比如,利用VR技术,可以在网上展示传统文化实境体验,产生出纸鹤、剪纸、梅兰芳等经典文化的再现场景,便于民众了解传统文化内蕴,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延续力
地理因素: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
供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可以借助自 然之力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同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明显的
先进性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 族,反复出现“征服者被征服”的现象。
融合力
融合力:
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者黄 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之 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及不同地域 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等),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伴随农耕文明中华民族表现出的观念
宗族血缘观念。 勤劳务实的观念。 保守自足的观念。 顺应自然的观念。 重整体轻个人的观念。 重农轻商的观念。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 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 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 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 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 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 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 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件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件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一、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引申出若干词义:一是包括语言 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彩画、装饰、人文修养等。“文” 与“质”“实”相对,所以《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载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再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自发的、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简单再生产。 在这个再生产的过程中,各个家庭及社会组织彼此之间只 有简单的交换关系,没有精细的分工。“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养家糊口便是 这种生产的目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模式就是 自然经济。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 展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 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 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产生的 基础,在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交流中起着不容忽视的 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 条件等因素是塑造一种文化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不同的地 理环境中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 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聚成 家族,由家族集合为宗族,再由宗族组成社会,进 而构成国家。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 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
家族本位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 彩,怀恋乡土、眷顾乡亲成为一种恒久的文化现象。 由家庭亲情准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朋友有信”等拓展而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成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家族本位是落后经济形态 及专制体制的根源,因而它与现代化事业多有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精髓。

这些文化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珍贵性更加凸显,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哪些。

一、中华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其核心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一直注重礼仪之道,尊长敬老、尊师重教、团结友善的传统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在各种场合中,中国人都会秉持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礼仪体系。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强调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观念。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隐逸清修、悟道修身,强调内在修养和心灵净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人的心灵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舍己为人。

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文化在中国万千家庭中传承延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宽容、包容的生活态度。

五、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以博大精深的修辞才能,描绘出了一幅璀璨辉煌的文学图景。

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
ppt课件20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第一章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第二节 民族文化 第三节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溯源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 这两个字的复合。
“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 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等。由纹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 “实”相对。 “化”字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引申为道德伦理的化成,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战国以后的事。《易·贲卦·象 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西 汉后,“文化”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典籍中了。 “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义,与“武功”相对。
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往中,无论 是表情、姿势、声音还是文字、图形乃至于计算机 程序语言,符号系统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 有借助于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 能创造文化,而且,上述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要 素,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记录下来、反映出来, 传播开来和延续下去。特别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群体 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根本手段。在数字化、多媒体技 术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可以用数字形式记 录存放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再现这些 成果。
不为社会成员共同理 解和接受,纯属某个 社会角色私有的事物 (如怪癖),不称为文 化现象,文化是人类 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 物,它必须为一个社 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 共同接受和遵循。

黎族的文化适应_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

黎族的文化适应_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

黎族的文化适应_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黎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黎族的文化也在逐渐进行着适应和转变。

本文将探讨黎族文化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式。

黎族文化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黎族人民崇尚自然,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敬意,他们热爱山水,崇拜神灵,这也反映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中。

其次,黎族文化非常注重家庭和社区的纽带。

他们重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强调彼此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此外,黎族的语言、服饰、建筑等也都带有明显的特色,反映了他们特有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

黎族的文化适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是文化适应的重要推动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黎族人民逐渐接触到外来文化,从而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次,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对黎族的文化适应产生了影响。

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为黎族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机会。

此外,政策和教育等因素也对黎族文化的适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黎族文化的适应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理论模式。

其中,文化自决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式之一。

该理论认为,每个文化都应该有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权利,政策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同时也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文化适应的心理模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对文化适应的态度和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新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

因此,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倡导开放、包容和多元化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黎族的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黎族的文化特征、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政策和教育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文化适应。

对于黎族人民来说,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黎族文化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综上所述,黎族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各地域的文化是由多元发生而逐渐走向“一体”的,为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这是由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的统一与稳定、汉文化的凝聚力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所共同作用和决定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十分明显。

一是宗族文化的多元性。

中华民族文化以儒教为主,与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以及其他早期宗教文化整合而成。

二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文化由汉族文化即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整合而成。

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都有自己的舞蹈、音乐、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三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从内容上看,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

从的时限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

再从这一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

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以及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

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文的价值追求既有哲学的、道德的价值追求,又有个人生命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显而易见,然而,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更不应忽视。

事实上,统一性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中华民族文化不是56个民族文化加在一起的总称,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

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血源,并大量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及特征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把握该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

概括文化结构和特征的是“文化模式”范畴,这一范畴受到了文化学者的普遍重视。

从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化模式包括这样几点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要素的结构方式;它是该民族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该文化系统的基本取向;它按照内在原则对个体行为和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以此来维系文化传统的稳定和生存。

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

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

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

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

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

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

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

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

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知彼。

己都不知,如何知彼。

毛泽东曾经批判过“言必称希腊”的错误思想,现在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化。

四是融合创新。

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情况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

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

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

因此,创新的人类语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

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

只有创新,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五是和谐和合。

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其长处。

“以他平他谓之和”,“和”也包括冲突矛盾,冲突可以互相成就,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我们的文化与对方的文化是平等的,要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文化,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张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处,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国际社会中“和而不同”地相处,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达到和合。

我们这种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一直在为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努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作一规律性的探寻,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

这里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方面作些规律性探索。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

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因为强调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对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限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

再从这一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

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以及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

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文的价值追求既有哲学的、道德的价值追求,又有个人生命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所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或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

相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我们就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掘这一文化所内蕴的现代意义,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服务。

2.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由远古文化到夏商周的三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表现为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

春秋时代,孔子整理、总结三代文化的成果,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

继孔子之后,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百家争鸣局面。

至秦汉,董仲舒又倡导“独尊儒术”,他建立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互补的思想体系,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发挥影响的意识形态。

至宋明理学时期,这一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自己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曾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其变革性并不对立。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

3. 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既指这个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创造的,也指这个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体系。

考古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时起我们不仅有着独特的汉字语义和语音体系,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民族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诸如中医学那样的医学理论体系。

我们还有着独特的虚拟写意的戏曲艺术,气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工整对仗、情理交融的楹联艺术等等。

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她对许多的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

仔细考察一下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那具有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仅就宗教文化而言,在这个时期,不仅从印度传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景教(基督教) 、回教(伊斯兰教) 、犹太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使唐文化呈现一派胡曲雅乐各放异彩的繁荣景象。

4.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自己写作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不仅史学家关注天人关系,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大多都关注这一课题。

三代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局限性很大,他们往往认为人事听命于天,即天命主宰人事。

在天人关系中,人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周革殷命唤醒了人们对人本身力量的认识,在思想文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力量,人本思想也就产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与天的关系越来越走向合一,即人与天是同处于自然界的,两者之间是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处于矛盾和永恒的斗争之中,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依从于自然法则,才能成就人事。

而人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命不是完全服从于天命。

先秦时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都是值得借鉴的。

5.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对中国人---理想中国人的一种设计和追求。

尽管先秦诸子学派在各自的学说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但是对后世影响最久、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践行“仁爱”,恪守“礼制”,遵循“中庸”之道的道德完善的人,是能够“慎独”的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天人合一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当今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德作出了总结,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6.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最突出的是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辩证分析,强调对事物从整体上看问题,对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即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直觉体悟,强调人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从感受中抽象出意义,即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

它超越了语言,领悟的是语言不能表述的意义。

这种思维方式是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主体的感悟中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它超越了西方辩证逻辑思维的程序,直见心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

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发扬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

在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