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基础知识点汇总
油藏的基础知识
一、油藏基础知识:1、什么是开发层系,什么是开发方式,开发方式分哪两类?答:开发层系:把油田内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同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叫开发层系。
开发方式:是指依靠哪种能量驱油开发油田。
开发方式的种类:有依靠天然能量驱油和人工补充能量驱油。
2、什么叫井网,什么叫井网部署,井网分布方式分哪两大类?答:井网:油、气、水井在油气田上的排列和分布称为井网。
井网部署::油气田上油、气、水井排列分布方式,井数的多少,井距和排距的大小等称为井网部署。
井网分布方式:有行列井网,规则面积井网和不规则井网三大类。
3、油田注水方式分哪两大类?答:油田注水方式分边外注水和边内注水两大类。
4、何为边内注水,边内注水可分为几种方式?答:边内注水是指在油田含油范围内按一定的方式布置注水井进行油田开发,叫边内注水。
边内注水可分为行列式内部切割注水,面积注水,腰部注水,顶部注水,不规则注水5种。
5、油田开发过程中有关水的指标有哪些?答:油田开发过程中有关水的指标有:1)产水量:表示油田出水的多少。
2)综合含水率:产水量与油水混合总产量之比的百分数。
3)水油比:产水量与产油量之比。
4)含水上升率:指采出1%的地质储量含水上升的百分数。
5)含水上升速度:6)注水量:一天相油层中注入的水量叫日注水量,一个月相油层中注入的水量叫月注水量,从注水开始到目前累积注入的水量叫累积注水量。
7)注入速度:年注水量与地层总孔隙体积之比。
8)注入程度:累积注水量与油层总孔隙体积之比。
9)注采比:注入剂所占的地下体积与采出物所占的地下体积之比值。
10)注采平衡:当注采比为1时叫注采平衡。
11)地下亏空:当注采比小于1时叫地下亏空。
12)累积地下亏空:累积注入物的地下体积与累积采出物的地下体积之差。
13)注水利用率:指注入的水量有多少留在地下起者驱油的作用。
14)注水井吸水指数: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6、名词解释:1)配产配注: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为了保持地下流动处于合理状态,根据注采平衡,减缓含水率上升等,对油田、油层、油井、水井、确定其合理的产量与合理的注水量叫配产配注。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内部资料,请勿外泄第一篇石油及油藏的形成第一章石油生成1、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以碳、氢为主,其次为硫、氮、氧,此外尚有30余种微量元素。
3、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4、石油的非烃组分主要是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
5、石油根据其对不同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可分离出性质不同的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其中油质是石油的主要组分,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为淡色粘性液体,荧光显示为天蓝色,可溶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和酒精中,不能被硅胶等吸附。
胶质是粘性的或玻璃状的半固体或固体物质,颜色由淡黄、褐红到黒色,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及含氧、硫、氮的非烃化合物,荧光显示为黄色、棕黄色或浅褐色,只能溶解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四氯化碳等溶解性能较强的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是暗褐色至深黒色的脆性固体物质,为稠环芳烃和烷基侧链组成的复杂结构的高分子物质组成,荧光显示为褐色,不溶于石油醚及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及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6、石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色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荧光性等。
7、天然气在地壳中的赋存形态主要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凝析气、天然气水合物和水溶气等。
8、干气:有时也称贫气,是指甲烷气含量很高,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湿气是指重烃气含量较高,甲烷气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一定数量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9、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无机生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
B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应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
油藏基础知识介绍
一、开辟生产试验区 二、分区钻开发资料井
三、部署基础井网
四、编制正式开发方案
油藏驱动方式及开采特征 油藏的驱动方式是全部油层工作条件的综合,它是指油层 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能量来驱油。
一、弹性驱动 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量驱油的油藏为弹性驱动。在该 种驱动方式下油藏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或有边水而不活跃,油藏 压力始终高于饱和压力。油藏开始时,随着压力的降低,地层将不断释 放出弹性能量,将油驱向井底。其开采特征曲线如图1-1所示。
必须研究地层。
• 岩层: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
• 地层:指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形成时代,是地壳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主要包括沉积岩、沉积变质岩、混
合岩和部分岩浆岩。
研究地层时,主要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年代、地层的
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岩性的描述。
一、伊朗北阿油田基本概况
二、石油地质学简介
中孔隙空间越大。
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 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 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 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以百分数表示。
渗透率: permeability
渗透率(k)用来表示渗透性的大小。在一定压差下,岩 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 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渗透率。
2.井网密度与井间干扰的关系 井网加密,井间干扰加重,井间干扰时,将不能充分发挥各 井的作用,从而降低各井的利用率,因此在确定井网密度及进行 井网调整时,不应使加密井造成的井间干扰与加密井提高的可采 储量收益相抵消。 3.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的关系 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经验式较多,例如指数关系为
E RU E D exp(F )
2.弹性水驱图
油藏基本知识
2、石油地质储量 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 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能力的 储层中石油的总量。 储层中石油的总量。以地面条件的重量单位 表示,常用万吨为计量单位。 表示,常用万吨为计量单位。 3、可采储量 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 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储油 层中所能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 层中所能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 4、剩余可采储量 油田投入开发以后, 油田投入开发以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 出量之差。 出量之差。
5、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容积法 、 N=100AhФ(1-Swi)d0 /Boi 式中: 石油地质储量, 式中:N---石油地质储量,万吨,取整数; 石油地质储量 万吨,取整数; A---含油面积 平方千米, 1位小数 A---含油面积,平方千米,取1位小数; 含油面积, 位小数; h---平均有效厚度,米,取1位小数; 平均有效厚度, 位小数; 平均有效厚度 位小数 Ф---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取有效数位两位;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取有效数位两位; 平均有效孔隙度 Swi---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取有效数位两位; 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取有效数位两位; 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 d0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克/厘米3,取三位小数;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 厘米 取三位小数;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 Bo∧---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无因次量,取小数点后三位。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无因次量,取小数点后三位。 ∧
油藏基础知识
油田开发中常用一些综合参数来说明油 油井及油田开发状况的好坏, 层、油井及油田开发状况的好坏,在开发分 析、开发设计中也经常用一些综合参数来评 价方案优劣及开发效果的好坏。 价方案优劣及开发效果的好坏。因此掌握这 些基本综合参数的概念、 些基本综合参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是 油田开发的基本功之一。 油田开发的基本功之一。由于油田开发涉及 的面很广, 的面很广,涉及从油田发现到开发结束的全 过程,这方面的基本概况广泛而丰富, 过程,这方面的基本概况广泛而丰富,这里 仅究油田开发管理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作专 门介绍。 门介绍。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一、油藏地质学1. 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油气形成是指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经过生物、地质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烃类化合物。
油气成藏是指油气在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含量的油气藏。
了解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储量丰富的地质构造。
2.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发现新的油气藏或者发现已知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等。
包括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
这些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
3.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价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评估油气产能和储量。
二、油藏工程原理1. 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是指在发现并确认了油气储量后,通过相应的开发技术手段,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包括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筒设计、注水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增产技术等。
2. 油藏物理化学性质油藏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溶解度等。
通过分析了解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3.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油气开发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案、评估油气储量和产能,并指导实际开采操作。
三、油气工程设备1. 油井钻采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钻井平台、钻机、钻头、管柱等,用于进行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
2. 油气生产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开采设备,如泵浦、管线、压裂装置、人工提高采收率装置等,用于实现对油气的生产和采集。
3. 油气处理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处理设备,如分离器、脱硫装置、脱水装置、燃烧装置等,用于对采集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和加工。
四、油气工程安全与环保1. 油气开采环保技术油气开采环保技术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渗透液处理等技术手段,用于确保油气开采作业的环境友好和安全。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油藏基本概念
油藏基本概念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油藏总结
油藏总结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地壳中生物化学元结束后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自然元素成自然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晶构造外部形态,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2.沉积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即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种火山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3.解理:矿物晶体被打击后,总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的平面。
4.断面:矿物晶体被打击后,不以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
5.硬度: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压入或研磨能力的大小。
6.相对密度:矿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与4 ℃时相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7.相标志是沉积环境中所具有成因意义,能反映其形成环境条件的各种特征。
8.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9.标准化石指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具有的生物化石。
10. 裂缝概念:岩石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机械性破坏,无明显位移的断裂称裂缝。
11.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12.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状态。
13.沉积旋圈是指刻面上相似岩性,岩相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变化。
14.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15.断裂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和岩体受地应力的作用,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后其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产生破裂面所形成的构造。
16.生油岩指能够生成并且能提供工业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17. 油气迁移:油气生成后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在地壳内所发生的一切流动称油气迁移。
18. 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
19.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20.圈闭是指地壳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2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工业油气藏和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地质油藏知识
五、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地面原油性质1、原油全分析包括哪些项目?答:原油全分析包括:原油密度、粘度、凝固点、含蜡量、含硫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含盐量的测定及馏程试验等。
2、什么叫原油密度?答:一般所称的原油比重,即原油相对密度。
常用20℃时一定量原油的重量与4℃时同体积纯水重量的比重,以“d420”来表示。
在国外文献中,常用的API比重。
它是(美国石油学会)的简写。
API比重与我国通用d420比重在数值上是相反的。
API度高者,d420则低。
API度和d420有下列关系:141.5API度= 131.560°F时的比重3、目前国际上对原油的品位标准分哪五类?答:分五类:重质油,原油密度﹥0.934中质油,原油密度0.855~0.934轻质油,原油密度﹤0.855凝析油,原油密度078~0.82挥发油,原油密度0.76~0.834、什么是原油的粘度?常用单位?答:原油的粘度就是原油流动的难易程度。
常用单位为厘泊或mPa·S。
5、凝固点?答:是指原油在冷凝过程中开始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
凝固点高的原油,在常温下就会凝固,流动困难。
6、含硫量、含蜡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对原油性质有何影响?答:含蜡量是指原油中石蜡和地蜡的数量,常用百分比表示,蜡的组成是高分子烷烃,熔点高,对原油凝固点影响很大。
渤海原油含蜡量偏高,相应凝固点也偏高。
硫化物属非烃化含物,渤海原油多属低硫原油。
原油含硫是一种有害杂质,硫化物对管道、油罐和炼塔腐蚀严重。
胶质和沥青质属原油的重组分,是非烃化含物比较集中的部分,它们的含量高,直接影响原油质量变差。
渤海重质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均高,主要是生物降解的结果。
(见表)(二)地层原油的物理性质(高压物性)1、什么是油层原始饱和压力?答:油藏处于原始状态时,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出第一个气泡时的压力,称为油层的原始饱和压力。
它是油层中从单相流动转变到油气混合物两相流动的一个重要界限,是油田开发和开采的基本数据之一。
油藏描述基础
油藏描述基础油藏描述基础第一章概述一、油藏描述概述1、油藏描述(储集层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可从三方面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2、油藏描述发展历程(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这个时期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单井到多井;②定性半定量到定量;③多学科一体化;④研究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⑤现代数学的充分应用;⑥复合型人才的出现。
3、新技术新方法①复杂断块区的综合地质再认识;②微构造研究技术;③层次界面及流动单元研究技术;④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技术⑤储层裂缝的精细表征技术;⑥精细油藏地质建模技术;⑦开发地震研究技术;⑧剩余油描述技术4、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1)油藏描述宏观研究规模更大研究热点:储层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和理论;层序地层学和层次界面分析法。
(2)微观研究更加精细研究热点:流体流动单元研究;细分沉积微相;簿夹层研究等。
(3)定性向定量和预测方向发展研究热点:“数字油藏”、“数字化油田”技术。
(4)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一体化方向发展(5)油藏描述软件向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四维动态模拟方向发展(6)油藏描述过程向可视化方向发展(7)油藏描述的功能越来越多,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5、油藏描述的任务(1)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2)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3)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4)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5)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6)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计算石油储量、进行油藏综合评价和剩余油分布预测。
油藏描述基础
1岩性地层单元:以岩性分界面为边界、由相同或相近的岩性构成的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单元:以等时地质界面为边界,其内部由成因上相联系的地层组成的地层单元。
3 关键井:位于油藏关键部位,具有良好地质控制条件的井。
4 油藏地质模型: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及变化进行高度概括和定量描述的地质模型5 油藏边界类型:一是流体界面与储层构造决定含油边界;二是断层限定的油藏边界;三是由岩性尖灭线限定的边界。
6 地震相分析:对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释。
7 剩余油: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合,仍保留或滞留在油藏不同部位的的原油。
8 油藏边界类型:一是流体界面与储层构造决定含油边界;二是断层限定的油藏边界;三是由岩性尖灭线限定的边界。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1)沉积条件的控制作用:包括沉积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沉积微相等。
(2)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包括平行层面夹隔层、斜交层面的夹隔层等。
(3)微构造成控制作用:低级序断层作用和微幅度构造作用等。
(4)注采井网控制作用:主要是注采井网不合理造成的。
宏观剩余油分布模式:(1)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及模式:沉积微相平面变化、微型构造、断层组合、注采井网等引起的平面剩余油分布。
(2)垂向分布规律及模式: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控制的剩余油分布。
明确特殊地震反射结构的含义:内部反射结构是指地震相单元内部反射波之间的延续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特殊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具有特定的形态,具有比较明确的地质解释,要以用于沉积体系分析的地震反射现象。
常见反射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解释:(1)平行、亚平行结构:反射同相轴之间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代表着一种沉积能量较低的沉积背景。
(2)发散结构:反射同相轴向着盆地下倾方向有规律的增多,并且是以地层逐渐增厚为特点的结构形态。
是由盆地稳定地差异沉降引起。
(3)前积反射结构:反射同相轴向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斜向排列,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
油藏描述-流体
9、影响流体性质变化的地质因素分析
影响流体性质变化的地质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油源区生油条件、断裂活动性、油气 运移和次生变化等。 生油区油气生成条件包括生油岩热演化程 度,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生烃、排烃期 等因素。
二、油藏的周界 所谓油藏的周界是指油藏在地下三维 空间的分布范围。它包括油藏的周边界、 顶界和底界。 (一)有关油藏周界的概念 1、油藏边界 油水界面与油层的交线称为油藏边界。 它与油层顶面的交线称为油藏的外边界, 与底面的交线称为油藏的内边界。
2、油藏周边界 油藏在三维空间中具有不同的形态, 若将它投影到水平面上,其投影区的边缘 就称为油藏的周边界。 3、油藏顶界 油藏顶界是指地下油藏顶面界限,或 指油井钻井时首先遇到的油藏部分。 4、油藏底界 油藏底界是指地下油藏体的底界限, 或油藏含油的最低部位的连接面。
(二)油藏周边界的确定方法 油藏可分为构造油藏、地层油藏和其 他类型油藏三大类,不同的油藏其周边界 的特征不同,确定的方法也有差异,应根 据油藏形成的地质因素和分布的几何特征 综合确定。 1、试油法 根据试油资料,一口井试油有油,而 另一口井无油,可用两井距的一半来确定 油藏的周边界的尖灭点,再将若干尖灭点 连接起来就可以圈定油藏的周边界。
2、构造图确定法 具有底水的背斜油藏、位于断层上盘 的油藏、不整合面以上的油藏和断堑式油 藏可在顶面构造图上,根据油水界面、断 层线、不整合面确定。而断叠式油藏周边 界应在油藏的底面构造图上,根据油水界 面、断层线等确定。 3、岩性尖灭法 对于岩性尖灭油藏或生物礁油藏等, 应确定岩性的尖灭线,以尖灭线来圈定油 藏的周边界。
7、流体性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原油性质参数之间相关程度的强与弱,反 映了原油组分间的联系。主要研究原油的密度 与粘度、含蜡量、含胶量和含硫量之间的关系, 可进行回归分析求出相关系数。
油藏基本概念总结
油藏基本概念1、开发程序:指油气田从评价钻探到全面投入开发过程的工作顺序和步骤。
各油气田的情况不同,开发程序也不同。
一般来说,要经过详探,试采,编制初步方案,正式开发方案等程序。
2、试油:在油井完成后(固井、射孔),把某一层的油气水诱到地面上来,并经过专门的测试取得各种资料的工作。
3、试采:开发试验,试油后,比较高的产量生产,通过试采,暴露出油田生产中的矛盾,以便在编制方案中加以考虑。
4、生产试验区:在详探程度高的地区,划出一块具有代表性的的面积,用正规井网正式投入开发,并进行投入开发试验。
5、基础井网:在油藏描述及试验区开发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主力含油层)或层系,布置第一套正式开发井网。
6、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主力油层是指相对厚度大、渗透率高、分布稳定的油层,所占的储量和产油量的比重都很大,是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
相反,厚度较小、渗透率较低,分布不稳定的油层叫非主力油层。
1、弹性驱动:油藏驱油动力主要来源于油藏本身岩层及流体的弹性膨胀力,这种驱动方式叫弹性驱动。
这种油藏多属于没有供水区,或被断层、岩性封闭的油藏。
2、溶解气驱:油藏的驱油动力主要来源于溶解气的膨胀力。
驱动能量的大小主要处决于原油中溶解气量的多少。
3、气顶驱:油藏驱动力主要是气顶中压缩天然气的弹性膨胀力气顶驱动常出现在构造完整、构造倾角较大、油层渗透率高、原油粘度小的带气顶油藏中。
4、重力驱动:石油主要靠自身的重力由油层流向井底叫重力驱动,这种驱动类型一般出现在油田开发末期,其他驱动能量枯竭时。
1、注水:利用注水设备把质量合乎要求的水从注水井注入油层,以保持地层压力,这个过程称为注水。
2、注水方式:指注水井在油田上的分布位置及注水井与采油井的比例关系和排列方式。
注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油田的采油速度、稳产年限、水驱效果以及最终采收率。
3、早期注水:指油田投入开发初期就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以实现保持压力开发的一种注水方式。
油藏描述 总结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油藏描述复习资料
是验证和丰富储层静态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测试信息通常包括钻杆测试、地层重复测试、干扰试井、完井试油以及试产资料,吸水剖面、产液
剖面、 示踪剂测试)
(4)开发地震及其处理解释成果。(开发早期阶段油藏描述中所用的地震资料,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时间推移地震监测资料及正在发展的井间地
震资料)(要注意样本和总体的区别)
内容: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精细构造研究,小层沉积微相研究,测井资料解释及多井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与敏感性研究,流体非均
质描述,油藏静态模型,已开发探明储量计算 ,改善开发效果措施。
流程:
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描述 开发中后期油藏特点:陆相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地下油水运动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状况亦复杂多样,同时,由于储层经过长期水 驱冲刷,储层性质及流体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从而加剧了储层非均质程度和流体非均质程度,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开发矛盾。 目的: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对油田进行合理综合治理。 主要任务:建立反映油藏现状的、精细的、定量的预测地质模型,并通过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 布模型,从而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为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基础。 资料: 岩心资料分析, 岩石学分析:在利用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岩心时,要分析比较注水前后岩心岩石学特征的变化。 岩石物理分析:空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界面张力、润湿性、毛管压力及空隙结构分析等。 储层敏感性试验:储层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等分析。 岩心水驱试验。 测井资料:水驱开发过程中水淹层测井资料是研究油水运动状况、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的重要基础。同时,水淹层测井资料,结合开 发井网原始测井资料,是建立精细的储层预测模型的重要基础。用于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测定的测井方法 很多,包括 C/O 测井、中子寿命测井、 电磁传播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核磁测井、重力测井等。 地层测试和试井资料:就油藏描述研究而言,主要通过测试和试井资料研究储层的井间连通性、宏观参数及裂缝分布、渗流屏障、水淹层等。 研究手段主要有多井试井( 包括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示踪剂测试、地层重复测试(RFT)、产吸剖面等。 开发动态资料: 包括各井不同时期的油、气、水产量、性质以及温度、压力资料等,为油田开发工作者进行日常油藏开发管理的重要资料。应用 这些资料,根据物质平衡法、油藏数 值模拟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及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 内容: 1、井间储层表征及精细储层地质模型 综合所有的静、动态资料,包括开发井网、加密井、检查井、试井、生产测井、测试资料、开发地震, 精细地研究井间砂体及参数的三维空间 分布,尤其是井间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各种界面特征及砂体内渗透率非均质分布特征等,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及流动单元模型 2. 开发过程中储层属性参数变化特征通过开发前取心与检查井取心的对比 分析以及重复测井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变化机理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3. 开发过程中流体参数变化特征 通过对开发过程中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开发过程中原油及油田水性质的动态 变化特征及流体与岩石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流体及储层性质动态变化对油田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三采注入剂的选择与配比。 4. 剩余油分布预测 在高精度的储层非均质预测模型、岩心与测井水淹层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四维地震油藏动态分析、储层-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及油井产量的动态 分析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状态,最终建立剩余油的分布模型。 流程:
油藏基本知识及分析
较低。当然油井的生产能力还与生产压差、
油层厚度和原油性质有关。但渗透性的好 坏是影响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1、渗透率 渗透率是指液体流过岩石的难易程度, 是表示储油岩渗透性大小的指标。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渗透率单位是平方 米,以符号m2来表示;或二次方微米,以符 号µ 2来表示。 m 1µ 2=1.01325达西=1013.25毫达西。 m
多种流体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4、相对渗透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的比值叫相对渗透
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绝对渗透率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反映了岩石的物理性 质。岩石的有效渗透率,除了反映岩石的物理 性质以外,还与流体的性质及流动特性有关。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4、相对渗透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油层的有效渗透率是在不断发生
=70%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18、综合含水:油田月产液量中产水量所占
的百分数。 19、含水上升率: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时含
水率的上升值。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某油藏地质储量100万吨,月产液量5000吨,
月产油量2000吨,计算油藏的综合含水。
综合含水=月产水量/月产液量
=(5000-2000)/5000 =60%
径大,孔道也大,孔隙度也就大。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3、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2) 胶结方式对孔隙度的影响 砂岩主要胶结物是泥质和灰质。灰质中主要是 石灰质和白云质。通常用胶结物在岩石中的含量 来表示岩石的胶结程度。胶结物含量高,岩石比 较坚硬;胶结物较少,岩石就比较疏松。灰质胶 结比泥质胶结牢固。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含油饱和度是指油层孔隙中的石
油体积与油层有效孔隙体积的比值。
油藏描述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概述一、油藏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二.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
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
--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
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3)标准测井曲线成图一般采用1:500深度比例尺。
储层段测井系列——组合测井(1)为满足储层各种地质参数的定性定量解释,储层段测井系列一般内容较多,油田通称组合测井。
油藏基础知识介绍共39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油藏基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介绍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一、油藏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二.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
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
--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
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3)标准测井曲线成图一般采用1:500深度比例尺。
储层段测井系列——组合测井(1)为满足储层各种地质参数的定性定量解释,储层段测井系列一般内容较多,油田通称组合测井。
(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常规组合测井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微电阻测井;浅、中、深探测电阻率测井;三孔隙度测井(声波、中子、密度测井);井温,泥浆电阻率测井;井径,井斜等工程测井。
3)除常规组合测井外,一个油田一般选择少量重点井或根据特殊地质解释需要,加测一些特殊内容,这些项目一般花费较大,不允许在每口井中进行。
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地层重复测试;长源距声波测井;光电吸附指数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电阻扫描测井;(4)组合测井成图一般采用1:200深度比例尺,个别项目为配合岩心归位。
进一步放大为1:100或1:5O。
3.开发地震资料(1.)开发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领域中,详细描述构造形态、断层、裂缝分布;描述储层厚度、岩性、物性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内油、气分布和饱和度估算;进行开采动态监测的地震方法,统称开发地震技术。
(2.)开发地震方法1) 目前常用的开发地震方法:a.三维地震;b.高分辨率地震;c.垂直地震剖面;2) 正在发展的开发地震方法:a.多波地震;b.井间地震4、测试资料(1). 测试资料及其作用测试资料指钻井过程中的随钻测试,完井试油,试井、试采,注示踪剂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分层测试所取得的油藏静动态数据。
它是直接了解储层内所含流体性质、产出能力,压力分布的主要手段,并可取得储层物性,油藏边界等重要参数。
油藏描述中常用测试资料有以下几种:(1) 钻杆测试(2) 单层试油(3) 试井(4) 示踪剂测试(5) 各种分层测试资料包括产液剖面、注入剖面,分层测压及堵层,换层过程中的测试,都可取得砂体连续性及物性参数的定性或定量资料。
第二章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是概念)1.地层系统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以及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2.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按地壳的发展历史,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3.地层层序律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4.地层对比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矿物的热释光方法第三章一、油藏构造描述的主要内容1.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1) 地震资料;(2) 钻井资料;(3) 测井资料;(4) 动态测试资料2.编绘反映构造形态的图件:(1) 绘制构造剖面图、构造图及其它图件;(2) 建立构造总体几何形态的三维数据体。
3.构造特征描述:(1) 构造位置及其与周边构造的关系;(2) 构造高点的位置及特点;(3) 构造范围及构造幅度(空间几何形态);4.断裂体系描述:(1) 构造内部断层的描述;(2) 裂缝描述;5.地应力分析6.构造演化分析二、油藏构造描述程序(1)资料收集(2)地层对比(3)编绘构造剖面图(4)编制油藏剖面图(5)构造发育史剖面图(6)编绘平面构造图(7)断层识别与区分(8)微型构造研究(9)油藏构造分析与描述三、油藏构造描述所需资料在开展构造描述之前,必须收集好以下各项资料:(1)地震资料:测线位置图、剖面图。
(2)描述区钻井基础数据表、井斜数据表、井斜数据表、井斜水平投影图。
(3)常规测井图,描述区内所有井1:200的测井组合图、1:500标准测井图。
(4) 各类录井资料:录井图、岩心图。
(5)各种特殊测井资料,如RFT(重复式地层压力测井)、HDT(地层倾角测井)等。
(6)动态资料:试油、试采、试气、投产情况。
(7)标准井位图。
第四章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就是碎屑岩沉积时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
包括:(1)自然地理条件(2)气候条件(3)构造条件(4)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5)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相序是指从一种相逐渐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一系列相的关系或相的有序组合。
相标志:用来恢复沉积环境的沉积岩的一系列特征称为相标志,也称为成因标志。
相分析:根据沉积岩的特征恢复其沉积时的环境即称为相分析,也称为环境分析。
相标志可归纳为五大类:(1)岩石学标志-------如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2)古生物学标志-----如生物的种属、数量和生态(3)地球化学标志------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等(4)地球物理标志-------测井相、地震相(5)其它标志-----沉积韵律、砂体几何形态等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斜层理: 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夹角且层面互相平行。
地震相是指沉积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
地震相标志分为:顶底接触关系;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等。
第五章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1.成岩作用及类型①成岩作用: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成岩作用。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的研究,是利用岩芯样品通过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研究油气储集岩层的岩性、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成因、孔隙结构等基本特征,探讨储层成岩变化对孔隙分布和孔隙演化的影响,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②类型:A.碎屑储集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有∶(1) 机械压实作用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埋藏阶段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下,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入孔隙,水份排出,孔渗变差的作用,也是油气藏储层最常见的一种成岩作用。
(2) 化学压实作用当上覆地层压力或构造应力超过孔隙水所能承受的静水压力时,会引起颗粒接触点上晶格变形和溶解,溶解物质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迁移,在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压溶加大边。
(3) 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矿物质在碎屑沉积物孔隙中沉淀,并使沉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
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粘土、硅质、碳酸岩、其它矿物(沸石和黄铁矿)等。
(4) 交代作用一种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矿物所置换,新形成的矿物与被溶矿物没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这种现象称为交代作用。
砂岩中较常见的是碳酸盐胶结物交代碎屑颗粒与其它胶结物,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粘土矿物交代碎屑颗粒等。
(5) 溶解作用沉积物埋藏后,始终处于地下流体的包围之中,溶解作用时刻都在进行。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温、压力增大,孔隙水和地层水的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其溶解作用也会时大时小,溶蚀作用也时强时弱。
(6) 自生矿物的形成自生矿物是沉积埋藏后新形成的矿物。
自生矿物垂直孔隙壁向孔隙中心生长,使孔隙变小,喉道变窄的作用称为充填作用。
尤其在成岩晚期或溶解作用之后形成的自生矿物,自形成度高,晶体较大,充填在粒间孔隙内,使储层性能变差。
砂岩中自生矿物包括∶自生粘土矿物、自生碳酸盐矿物、自生石英和长石等。
2.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一般将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是控制储层物性和产能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储层评价的重要依据。
储集岩经过各种成岩作用,其孔隙结构会变得十分复杂。
3.孔隙类型①原生孔隙:原生孔隙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它随着埋深的增加由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迅速减少,原生粒间孔隙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减少,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溶解作用的一种孔隙。
②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由溶解作用、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孔隙及构造作用所形成的裂隙。
次生孔隙一般占总孔隙的1/3。
4、孔隙结构分类①粒间孔隙结构∶主要是粒间胶结物、交代物或杂基溶解而形成的孔隙。
识别这类孔隙的标志是碎屑颗粒边缘的溶解现象。
②特大孔隙结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同时被溶解,胶结物、交代物、杂基和颗粒同时被溶解,原生粒间孔溶解扩大等形成的超大孔隙。
③组分内孔隙结构∶包括颗粒内、杂基内、胶结物内,以及交代物部分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和自生矿物晶间孔隙等。
④裂隙孔隙结构∶包括岩石裂隙,颗粒内裂隙等。
5、孔隙喉道类型①缩颈喉道∶在粒间孔隙为主或以扩大粒间孔隙出现的储集砂岩,其孔隙和喉道有时难以区分,可以把孔隙缩小的部分称为喉道。
常见于颗粒支撑,漂浮状颗粒接触以及无胶结物的砂岩中,此类孔隙结构属于孔隙大、喉道粗、孔喉直径比接近于1。
具有这种喉道的岩石、孔渗性很高。
②收缩喉道∶当砂岩颗粒被压实而排列紧密时,保留下来的孔隙可能很大,但由于颗粒紧密接触,使喉道大大变窄,形成收缩喉道。
此类孔隙结构属于大孔隙、细喉道类型,孔喉直径比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