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的变换技术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的变换技术
一、一氧化碳的变换的意义
无论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原燃料所制取的煤气中均含有CO 。CO 不是合成氨所需要的直接原料,而且对氨合成催化剂有毒害,因此必须清除。生产中通常分两步法除去。首先,利用CO 和水蒸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和后工序易于脱除的CO 2,这一过程称为一氧化碳的变换,变换后的气体称为变换气。因此,一氧化碳的变换,既是原料气的净化过程,又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产生氢气)。第二步,在后工序中采用铜氨液洗涤法、甲烷化或液氮洗涤法脱除变换气残余的微量CO 。
二、CO 变换基本原理和变换工艺条件的选择:
1 CO 变换基本原理
1)、变换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催化剂
CO +H
2O(汽2+H 2+Q
该反应是可逆、放热、等体积反应,降低反应温度,增加水蒸汽的添加量或者移走生成物中的CO 2,都会使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只有在催化剂的作
用下才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2)变换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减少,在227℃时反应热为:9522cal/mol ,在423℃时反应热为:9054cal/mol 。
3)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当变换反应的正、逆反应速度相等时,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其平衡常数为:Kp=(P CO2*P H2)/(P CO *P H2O )
注: P CO2、P H2、P CO 、P H2O 各组分的平衡分压(或平衡组成)。
Kp 值越大,说明原料气中CO 转化越完全,达到平衡时变换气中残余的
CO含量越少。
由于变换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因此平衡常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250℃时为86.51,450℃时为:7.311。
在工业生产中,受催化剂装填量、设备投资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反应不可能也没必要达到平衡,只能尽可能接近平衡。
实际的流程组合中,一般利用高温段之后再进行低温变换,就是为了提高反应平衡常数,从而提高变换率,降低变换气CO含量。
2、变换工艺条件的选择:
变换率定义:反映变换程度,定义为已变换的一氧化碳量与变换前的一氧化碳量的百分比。
最适宜温度Tm的概念:在气体组成和催化剂一定的情况下,对应最大反应速度时的温度称为在该条件下的最适宜温度。
反应开始时,变换率低,最适宜温度高,随着过程的进行,变换率逐渐上升,最适宜温度逐渐下降。最适宜温度一般比平衡温度低几十度。
变换过程如果始终能按最适宜温度曲线进行,则反应速度最大,催化剂的生产强度最高,在相同的生产能力下所需催化剂用量最少。
但实际上完全按最适宜温度曲线操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反应开始时,最适宜温度最高(以中温变换催化剂为例,要达到620℃),大大超过催化剂的耐热温度,而且热量的来源是个问题。随着反应的进行,要不断地、准确地按照最适宜温度的需要移出反应热是极为困难的。变换过程的温度应综合各个方面因素来确定,主要原则是:
1)、反应开始温度应高于催化剂活性温度10~20℃左右。另外必须要高
于气体露点温度20℃以上(防止原料气析水,一是使催化剂粉碎结块,二是腐蚀设备)。
2)、使整个变换过程都尽可能在接近最适宜温度的条件下进行。由于最适宜温度随变换率的升高而下降,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需要移出反应热,降低反应温度。工业上通常采用两种办法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是多段中间间接冷却式,用原料气、热水或饱和蒸汽进行间接换热,移出反应热;另一种是直接冷激式,在段间直接加入原料气、水蒸气或冷凝水进行降温。
这样在第一段温度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使大量一氧化碳进行变换反应,最后一段温度低,可以提高一氧化碳变换率。
段数愈多,变换反应过程愈接近最适宜温度曲线,但流程也愈复杂。2、压力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平衡无影响,但压力高有以下优点:
1)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和提高催化剂的生产能力,从而可采用较大空间速度,提高生产强度。
2)设备体积小,布置紧凑,投资较少(催化剂装填量也少)。
3)湿变换气中水蒸汽的冷凝温度高,有利于热能的回收利于。
3、水蒸汽的比例(或用量)
增加蒸汽用量,可以提高一氧化碳平衡变换率,加快反应速度,冷弯可以使析碳及甲烷化反应不易发生。
三、变换催化剂
1)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标准Gibbs自由焓变化,主要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
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2).工业CO变换催化剂的类型
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工业化应用的催化剂主要有Fe-Cr系高(中)温变换催化剂,应用温度300-500℃;Cu-Zn系低温变换催化剂,应用温度190-250℃;Co-Mo系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应用温度180-450℃。
在合成氨生产中 CO变换最初使用Fe-Cr系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有较高的活性及机械强度,使用寿命也较长。但缺点是活性温度较高,蒸汽消耗量较大,加上热力学平衡的限制,高温变换反应器出口 CO 浓度很难低于3 %。如果采用甲烷化进行气体净化时,工艺要求变换气中CO含量要降低至0.3%以下,显然单独使用Fe-Cr系变换催化剂是很难达标。
随后开发的Zn-Cu系低温变换催化剂的活性温度低,广泛应用于水蒸汽转化法制合成气的CO低温变换。但是Zn-Cu系低温变换催化剂耐硫性能很差,原料气需要精脱硫,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且其耐热性却极差 ,且在温度高于250 ℃后活性急剧下降,因而从工艺的角度, Zn-Cu系低温变换反应器进口的 CO 浓度不能超过5 %,以避免由于热效应造成催化床层超温失控。
由于以渣油和煤为原料制氨技术的发展,要求变换催化剂要有高活性和耐硫性。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不但在180-450℃(部分高压催化剂180-550℃)较宽的温度条件下具有高活性,而且活性组分处在硫化状态下才具有活性,因而不存在硫中毒问题。这一优点就、广泛应用于以煤、渣油等为原料制气生成的含硫较高的合成气,且不需要预脱出原料气的硫化
物。
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主要活性成份是CoO和MoO3,载体为γ-Al2O3或镁铝尖晶石复合材料。
低变触媒活性成份为CoS和MoS2,因此必须把CoO和MoO3硫化成CoS 和MoS2,(以H2S气体或者CS2气体)硫化过程的反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