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知识导学】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等等。
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变化之大,都远远胜过实词。
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十分重要。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
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
可以说分清虚词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
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
二、辨明用法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
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在句末,是助词。
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
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
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的“而”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
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中的“胡”字意义相同。
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
三、通晓古今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1.有的沿用下来。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常用虚词课件
5、介词,按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必以情《曹刿论战》
6、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盖以诱敌《狼》
7、连词,表结果,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8、动词,认为 例: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皆以美于徐公《周忌讽齐王纳谏》
9、副词,同“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六、为
1、动词,wéi,是,就是 例: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言为心声/知之为知之
2、动词,wéi,做,担负 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4、语气助词,表示反问,“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大概,也许”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语气助词,表示期望,祈使,“可要, 一定要”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四、于
1、介词,介绍动作产生的时间、地方, “在”“从”“到”
例:出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其一犬坐于前《狼》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醉翁亭记》 还于旧都《出师表》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连词,表修饰
例: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4、连词,表转折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5、连词,表递进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翻译篇
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翻译篇【知识导学】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由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共23张PPT)
动词,认为 因为
4.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5.徐以勺酌油沥之。《论语·子张》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6.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连词,因为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介词,凭借,依靠
8.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诫子书》
连词,表目的,来
焉 (一)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
二、连词 1.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①陛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三、动词
“以”“以为”“以……为……”:“认为”“用……作……”“把…… 当作……”等。
初中文言文 常见虚词的用法
虚词: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 能意义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 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 能重叠的特点。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 焉,也,以,于,则,者,之
1之 2而 3以 4焉 5乃 6于
7其 8为
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
2.皆以美于徐公。《爱莲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曲肱而枕之。
《<论语>十二章》
(二)补足音节,组成复合词。
1、词尾“而”与时间副词组合成“已而”、“俄而”、 “既而”等词,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过了 一会儿”等。 如: 俄而雪骤。《咏雪》 2、“而”与“已”组合,用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耳”, 可译作“罢了”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意和结构非常关键。
以下是____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总结,供参考:一、连词1. 并(bìng):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如:“并歌而舞”、“并与其无所芳焉也”。
2. 况(kuàng):表示进一步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況且”、“何况”,如:“况吾犹未入於亡乎?”。
3. 亦(yì):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亦有养气之义矣”、“求则得之,弃则亦可”。
二、副词1. 已(y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夙兴夜寐,恒思所未已”。
2. 甚(shèn):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如:“深读而甚志”,“甚或神灵之属”。
三、介词1. 于(yú):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衽也”、“以予于上下而求索”。
2. 以(yǐ):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如:“以情为景,以理为文”、“以为君行乎友,斯不可以久居”。
3. 自(zì):表示从某一时间、地点、状态等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自吾及之,不可得而闻也”、“自古皆然”。
四、助词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父之于子,亦复何求”、“古之人无不死也”。
2. 乎(h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如:“岂予以久视也,故成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乎”。
3. 也(yě):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然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诸葛亮者,其智也特也,其勇也如也。
”五、代词1. 吾(wú):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而终不见其增也”、“惟俭以养亲,吾生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系列之虚词篇(二)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系列之虚词篇(二)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把握虚词的方法主要有:一、看语境。
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1、看语意。
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
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
2、看关系。
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
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
例如: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句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
二、看位置。
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
例如: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句中“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三、看标点。
同一个虚词(指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常要看标点符号的虚词有“也”“矣”“乎”、“焉”等,如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一般说来,句号表陈述或判断,问号表疑问或反问,叹号表感叹、命令、祈使或禁止等语气。
例句中句末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
四、看呼应。
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别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好理解了。
常用呼应方式来理解的虚词有“为”、“者”“乎”等。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中动词“有”放在句末,“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意为“有何陋?”“有”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何”解释为什么?五、看结构。
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总复习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附常考虚词用法梳理及训练
⑯闻<zzd>之</zzd>,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这件事,代指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件事
⑰与民由<zzd>之</zzd> 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指正道
⑱食<zzd>之</zzd>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zzd>其</zzd>视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它,指大鹏
⑦以彰<zzd>其</zzd>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
⑧必先苦<zzd>其</zzd>心志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是人”的
⑨<zzd>其</zzd>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
⑩<zzd>其</zzd>人曰:“奈地坏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
⑪其</zzd>喜洋洋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 性
用法及意义
例 句
代词
指示代词
③可译作“这”“那”“这个”“那个”“那些”“那里”等
<zzd>其</zzd>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一、之 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 (用)来 , 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以记之 (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而 1.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且) 2.表示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 3.表示修饰 面山而居(不译) 4.表示顺承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前后两个动作顺次发生)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对客挥毫,俄倾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 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爱好 热水
过了一会
起名
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文中写他握笔的地方长了老茧,所以他是一个 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
评讲练习
《粟粥荠菜》、《张良拾履》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 宿遂凝,刀割为四块。
D 加热
用一个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 答: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张良曾经闲暇时悠闲散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 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坠落到桥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回头看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 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
张良曾经闲暇时悠闲散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 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坠落到桥下,回头看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 来!”
(2)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然后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也没有再见到。第二天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 兵法》。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③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④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 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④水落而石出 ⑤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 是”“然而”“却”“可是”。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 和景明……(《岳阳楼记》)
4.“若”有时用作动词,译为 “如同”、“像”。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若”有时相当于 “如”、“比得上”,如: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 公移山》) 。
十一、复习“且”
(一)“且”用作连词。主要 有三种情况: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 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
1、掌握虚词“而、则、乃、若、 且、虽、然、乎、焉”的意义与用 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七、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 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 楼记》)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非死则徙尔 (副词,就是)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 那么) 3.欲速则不达 (连词,但是)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如果)
九、复习“乃”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 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1、介词,译为“用、凭、靠、把、因为、按照、拿……
“以刀劈狼首”
(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靠)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把)
“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以
“策之不以其道”策:驱策
(按照 )
2、连词,译为“来、以致”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为“它、他、她(们)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他,代扁鹊)
“操蛇之神闻之”
(它,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执策而临(面对)之” (它,代指千里马)
2、助词,译为 “的”
之 3、助词,不译
(的)——“予之尝心求”古仁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其 而以然
——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 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那些实词或者短 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 思表达的更准确、具体、完整。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 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 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的 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以、于、而、则 、者、也、焉、乃、为、乎、哉、虽、然、故等。
1、转折 :译为“可是,但是,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
表并列
而 表承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08斯输别职阿布经光开偶 2019 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知识导学】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等等。
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变化之大,都远远胜过实词。
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十分重要。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
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
可以说分清虚词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
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
二、辨明用法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
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在句末,是助词。
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
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
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的“而”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
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中的“胡”字意义相同。
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
三、通晓古今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1.有的沿用下来。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今作“而且”“况且”讲。
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中的“然后”,今天仍然作“然后”讲。
2.有的消失了。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作发语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者”,起停顿作用。
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用法。
3.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
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与“但是”“可是”相照应,表示语意的转折。
又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
4.有的改用别的词代替。
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改成“什么”;“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的“乎”改成了“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中的“兮”改成“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改成了“唉”等等。
5.有的虚词从义演上转成别的词。
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现在就用“却”了。
又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中的“曾”,当“竞”讲,现在就用“竞”了。
四、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值得注意:1.兼词,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
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相当于“之于”的含义。
又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的“焉”相当于“于之”的含义。
2.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双音词,其古今意义不同。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中的“以为”的含义是“以此作为”,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表示主观认为的一个动词。
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妻书》)中的“以及”的含义是“由此推及到”,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一个连词,相当于“和”的意思。
3.文言文中有虚词连用的情况,这连用的词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
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这是三个叹词连用。
用在句尾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三个语气词连用。
五、体会语气对于文言虚词,如果我们能多读书,归纳出它的用法,并借助工具书,从上述几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体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气。
体会虚词与句子语气的关系,有以下两点:1.体会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气。
如“庶竭驽钝”(《出师表》)中的“庶”,表示希冀的语气。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表示反诘的语气。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也”,表示判断的语气,等等。
可见,关于这一点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注意全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其中的“乃(竟然)”字用在句中表示惊叹,作者强烈地反映出了一种“桃花源”般的仙境;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战》),项羽说这句话败局已定,他不甘心失败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也”的语气应是愤郁而悲凉。
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达的是十分赞赏、肯定的思想感情,“者也”连用的语调应该是十分的肯定;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表达的是盼人警醒的心情,“哉”的语调应该是高扬的。
由此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可以不同,这种差别只有根据语言环境去细心揣摩,才体会得出。
体会虚词在语气上的作用,往往对文句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 . .【阅读演练一】石油沈括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②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选自《梦溪笔谈》)[注]①鄜、延:宋代鄜、延路下属的延安府、鄜州、坊州保安军、绥德军、银州。
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使。
②齐、鲁:今山东地区。
探究练习1.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水际 水际:水边B.颇似淳漆 淳漆:清漆C.松山大半皆童矣 童:儿童D.旋卓穹庐学塞人 旋:很快、不久. . ③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 ) ④自余始为之。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①试扫其煤以为墨。
( )②遂大为之。
() ..3.请你补出下列句子所省略的成分。
①乃采入缶中。
②试扫其煤以为墨。
③颇似淳漆。
4.填空。
古 代 对 石 油 的 称 谓 不 一 , 如 文 中 的 _______ , 还 有 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然而,“石油”最早是_______(谁)赋予的名称。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②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阅读演练二】董遇谈“三余”勤读陈寿人有从学者①,遇②不肯教,而③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从学者云:“苦渴⑤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⑥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注]①人有从学者: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
②遇:指董遇,东汉人。
③而:却。
④见:同“现”,显露出来。
⑤苦渴:苦于……。
⑥时:此指一年四季。
探究练习1.下列句子与“人有从学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村中少年好事者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环村居者皆猎户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才美不外见C.我见相如必辱之D.冀君实或见恕也3.下列句子与“冬者岁之余”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亚父者,范增也B.莲,花之君子者也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刘备,天下枭雄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残贼公行,莫之或止C.云霞明灭或或睹D.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5.以下几种说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
②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③阴雨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④“岁之余”是最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放在“三余”首位。
⑤“夜者日之余”时间段相对较“岁之余”短,但积累起来也不少,所以排在“三余”第二位。
⑥“时之余”由于时间并不固定,所以排在“三余”最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参考答案阅读演练一:1.C(童:没有草木的山。
)2.①做②制造③是④利用3.①乃采(之)入缶中②试扫其煤以(之)为墨③(石油)颇似淳漆4.脂水;石漆、石脂水、猛火油;沈括5.①这种墨(石油)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
②制造这种石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炭烟的好处。
阅读演练二:1.D2.B3.C4.D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