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分析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分析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分析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逐渐摆脱行政指令和政府干预,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举措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开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政府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指令性管理,导致企业无法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随着改革的进行,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自主决策权。
二、改革举措为推动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首先,加大产权改革力度,确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原则,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其次,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此外,政府还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了银行业务自主权,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
三、影响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市场化使得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其次,企业市场化进程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再次,企业市场化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竞争压力,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此外,市场化进程还带来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的推进,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四、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监管仍然不完善,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和垄断行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其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也需要解决,以促进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此外,金融体制和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仍将继续推进。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产权、市场准入和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企业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
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
在这一进程中,我国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市场化进程所具有的特征1. 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是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于市场化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包括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不同的领域。
同时,我国针对这些市场领域的市场规则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越来越成熟。
2. 市场经济已成为主体在我国GDP中,服务业和消费占比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已经不再依赖于过去的工业和出口。
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形态。
3. 法律制度逐步完备市场经济离不开合理的法律制度。
在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得到加强。
这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趋势1.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与我国加强经济合作。
针对这种趋势,我国需要深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
2. 优化市场结构我国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包括行业过度集中、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等。
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国需要通过激励市场竞争,优化市场结构,增加市场活力。
3. 推动众创空间发展众创空间是当前全球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可以在基础设施、资本、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将众多创业者和初创企业集合起来。
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未来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出更多的行业机会。
4. 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与市场化进程密不可分。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建立起了良好的数字经济体系。
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在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法律制度逐步完备。
国有企业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挑战与机遇
国有企业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的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加速。
虽然在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也同时孕育着众多机遇。
一、挑战1.生产效率偏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国有企业曾经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
但是,在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偏低。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国有企业必须提高生产管理能力,加快生产流程优化,实现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的最大化。
2.员工待遇面临调整国有企业的员工待遇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国有企业必须应对员工薪资调整与福利待遇调整的挑战。
这也需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在经营管理上做好规划和计划,才能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中优胜。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市场上的小而美企业越来越多,它们拥有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更快的反应能力。
同时,外来企业也在进军国内市场。
国有企业必须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服务的市场和客户,并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4.企业治理和管理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也面临一些企业治理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有些企业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不到位、内部监督不严格、员工福利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从管理机制、流程和制度上入手,确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机遇1.市场化进程加速国家对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上的支持和资源的优先保障,将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国有企业必须把握机遇,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
2.资本市场与融资平台配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许多国有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并开展了多种资本运营和融资方式。
国有企业需要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和融资平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尽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并探讨这一进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经济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整资源配置。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决定放开农村集体经济,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农田,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改革措施为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也涉及金融体制改革。
1984年,中国设立了第一家由农村信用社转型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开创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中国大力发展城市银行业,引入外资银行,并逐步实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
这些举措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全球资本的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逐步降低了外商投资准入门槛,减少了关税壁垒,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这些改革举措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同时,中国也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企业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中国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确权与流转,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保障。
中国实施了城镇化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国还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水平,减少了贫困人口,提高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国有企业改革与市场化
国有企业改革与市场化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措施,其中包括实行“三步走”战略、大规模实施市场化改革等。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开始进行国有企业“三改一拆”试点和“两权分离”改革。
在此基础上,1992年,中国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正式开始了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国有企业要体制改革、放弃行政干预,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国有企业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透明、规范、法治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引进有产业经验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合作与共赢。
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
关键措施包括:鼓励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鼓励国有企业上市,等等。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
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吸纳社会投资,实现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的合作与共赢。
如中国平安与中国人保的合作,双方通过股份互配合,收购对方股权,实现了合作与共赢。
资产证券化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通过向投资者出售企业资产的证券,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益,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现在国内外很多优秀的国有企业都在大规模实施资产证券化项目。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是增强企业市场化意识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与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然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市场经济强调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配置,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价格机制的有效性。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经济体系不成熟,市场信息不透明,垄断寡头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很多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例如,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仍然跟着政策而走,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很多市场上存在的竞争不够激烈,在价格和利润上形成了固定且高昂的“价格地带”。
这都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所导致的问题。
二、对贫富分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
但是,市场化的进程也会加剧贫富分化。
在中国,很多农村、山区和城镇贫困地区因为市场化的发展而失去了传统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很多人的生计和社会地位因此受到影响。
有些行业由于技术进步,失去了再就业和转行的可能。
同时,物价的上涨和信贷政策的合理性也对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单一。
三、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市场化的进程会促使企业的竞争变得更加充分。
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降本增效的手段,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各类行业中,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大,往往面临着财务状况不稳定、经营效益低下和职工队伍管理难题等困难。
四、对市场信用的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高度的市场信用。
在中国,市场信用度和市场的竞争水平仍然不高。
在商业交易中,经常出现欺诈、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等问题,引发了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含量低、信誉度欠佳、追逐短期利润等问题。
这些因素缺乏了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和健康性,带给了消费者严重的损害,并且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评价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评价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被探索和尝试,有许多时代性的历史事件和经济政策成为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代表性标志。
本文将探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果和问题。
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78 年,"开门政策" 初步推进,通过引进技术和投资并注重出口导向来获得外汇资产,以应对贸易逆差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对外贸易带来了实质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新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
这两项改革都被认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大幅缩小国有企业规模和范围,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市场资源有效地配置。
农村改革则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将村民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金融、价格等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外资和国际市场,加快了贸易和金融改革的进程。
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的市场模式已经占据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二、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很显然,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走出了原有的封闭状态,让外国人、公司和资本可在中国经济市场中自由起来,在不断的互动和竞争中,中国经济呈现了历史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00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 30 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
2010 年中国 GDP 增长速度为 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等显著的改善。
此外,市场化改革也让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加快,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近年来,中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本报告将对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的现状和相对进程进行分析,旨在为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东部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较快东部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市场化相对进程较快。
这一地区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享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活跃度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壮大,市场化程度较高。
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在市场主体数量、市场监管机制和市场运作方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
二、中部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逐步加快中部地区市场化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稍慢一些,但也在逐步加快。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技创新、推进企业改革等措施,提高了市场化水平。
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市场活力增强。
但相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市场监管的机制和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西部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有待加强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在市场化进程上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这一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竞争压力不够强烈,市场化相对滞后。
但是近年来,西部地区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市场化改革,逐渐提高了市场化水平。
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经济合作区和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东北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还需加大力度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较低。
尽管该地区在近年来加大了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但由于一些制度和结构性障碍,使得市场化进程不够顺利。
东北地区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市场化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运作机制较为完善;中部地区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但还有提升空间;西部地区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需要加快改革步伐。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从历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垄断并集中调控经济活动,市场自由度被严重限制。
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
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此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在探索中逐渐开放了一些特定的经济领域,如农村集体经济和特殊经济区。
2.深化改革阶段:进入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吸引外资,建立起一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推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改革也逐渐推进,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市场经济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产权制度逐渐健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日益形成。
二、特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中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发挥着引导和监管的作用。
政府扮演了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市场的稳定。
2.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中国市场经济注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加剧,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
市场对价格、供需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
3.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主体变得多样化。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竞争的格局。
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社会保障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市场化进程报告: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
「标题注释」本文作者感谢樊纲教授的意见以及夏小林在资料上的帮助,但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完全由本人负责。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乔桐封老师提供了相关调研资料,特此致谢。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市场化进程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总体市场化、行业市场化与地区市场化离目标市场化还有多远,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计量分析,对未来5~10年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了预测。
文章认为,未来市场化的最主要障碍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法制建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未来改革的中心任务将是政府职能转换。
而想真正做到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需有制度监督与保障,即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市场化指数/政府职能转换/法制建设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时至今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经经历了1/4世纪。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市场化改革向广度与深度推进。
那么,当前中国的市场化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行业市场化与地区市场化呈现什么样的局面?未来市场化前景如何?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些是无论理论家还是实践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正是本着回答这些问题的初衷,对中国市场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
一、中国总体的市场化进程 1.市场化测度指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用什么指标来刻画这一市场化进程,却一直存在争议。
国际上通行经济自由度指数(如美国传统基金会以及弗雷泽研究所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即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
这一指数旨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自由度进行打分、排序。
而国内学者更喜欢用百分比来衡量市场化所达到的程度。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百分比来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时候,并没有先验地假定100%是市场化的最高指标或目标模式,把它理解成相对进步程度更合理一些。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及经验借鉴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及经验借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经3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改革初期的试点阶段、改革方向的确立、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借鉴。
一、改革初期的试点阶段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起点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经济逐步进入市场化。
此后,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先后试点成立多个“经济特区”,集中改革开放的力量进行试点。
而后,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动单元经济体制改革,各行各业市场化改革成为风口浪尖。
改革初期,针对国内套娃经济、缺乏效率、资源浪费等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作。
二、改革方向的确立改革初期,对于市场化改革的定位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误区。
在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成为实现增长和利润的新途径。
为此,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发展为主要目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目标。
这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证明了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过去的政府主导、计划主导的发展思路,让市场原始力量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同时,在实践中也走过了不少弯路。
比如,在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监管不力,导致市场失序和政府的重建成本增加。
这也意味着,与市场化改革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此,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开始持续的增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能力,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而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完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能力。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应该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乃至市场化制度的建设,同时,企业市场化必须让重在点和面结合,也就是注重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从而构建稳定、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摘要: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长足的进步,但在劳动市场,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西部市场等部门和领域仍然改革滞后,整体上发展不平衡。
因此,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抓住重点,取得新的更大、更快的突破。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现状; 问题 ;前景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现状(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我国于1997年12月通过并于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价格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2001年我国又出台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毫无疑问,以价格市场化为标志的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2000年三种价格形式测算结果的通报》,经过20年努力, 工业消费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80-90%是由市场和供求关系决定的。
国家管制价格的商品只限于少数基础工业产品和生活必需品。
我国各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虽然不平衡,但市场化的整体进程也在加快。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证券市场发展较快,经济的资本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主要是: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初步建立,同业拆借利率越来越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成为金融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国债进行市场化的招标发行。
当然,我国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还刚刚起步,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起来看,金融市场的发育还是相对滞后的,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
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市场前景。
一、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1.历史回顾国有企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企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起初,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重要工业部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国有企业逐渐扩大经营范围,涉及金融、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2.政策支持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为国有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为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创新驱动国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创新。
近年来,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国有企业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加快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在行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实现转型升级,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国有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市场前景分析1.潜力巨大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大、资源丰富、技术实力强等优势,为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国有企业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将有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2.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机遇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
3.市场化运作的挑战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背景,面临着市场化运作的挑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市场导向等。
本文将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1. 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然缺乏市场化运作,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市场化程度上仍然存在不足。
在国有石油、电力、煤炭等领域,政府对其进行直接控制,出现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发挥不正当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 人才不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国有企业中高层次和技术人才持续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顶尖人才的薪酬待遇较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僵化,导致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做出调整,如增加招聘渠道、加强内部人才培养等。
3. 资产质量不高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其业务经营不佳、资产利用效益低下,同时也影响了税收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例如,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没有精准的核算,并且财务收支难以平衡。
对于一些不良资产,也没有妥善处理和处置的机制。
这将给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1. 推进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继续加强市场化改革。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如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其中,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通过将国有企业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2. 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要加强国有企业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1.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了市场体系,特别是新增加了许多市场主体,包括股票、债券市场,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2. 市场经济规律开始起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开始起作用,市场竞争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物价波动、资金流动更加频繁、资源配置得到了大规模优化。
3. 经济决策逐步由政府转向市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权力和角色会逐渐被市场所取代。
具体表现为政府逐渐削减对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转向在市场环境中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从定向调节向引导调节转型。
4. 价格政策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价格机制是重要的基础性机制,它联系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尽管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价格机制的市场化上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领域的价格仍存在政府过多干预的问题。
5. 金融市场化改革尚待突破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础,它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金融体制改革上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目前,金融业的竞争程度尚不高,市场化程度亦有待提高。
二、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面临的问题1. 转型期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市场化进程的转型期,由于政策的调整、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的效益低下,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
2. 市场环境不完备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环境,其中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尤为明显。
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样不仅影响行业的公平竞争,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早期的市场竞争。
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现实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现实问题在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中,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旨在通过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推进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然而,在改革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程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试点推进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和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
试点推进阶段(1979-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推出了一系列试点政策,如“责任制”、“内部分账核算”、“职工持股”等。
这些试点不仅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1992-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高峰期。
国家开始实行“国有企业下放权力,转换经营机制”的政策,取消了一批“小盆友”企业。
此外,还推出了“股份制改革”,并大规模进行了“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企业上市”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
通过深化改革,国有企业顺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加速了经济发展。
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新起点。
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企股权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的市场化改革目标。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进“大型企业集团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等,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
二、现实问题尽管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一)管理效率不高当前,中国国有企业由于规模庞大、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各国有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出现了同城互搏、内耗等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中国企业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确实涵盖了多个阶段,以下是中国企业
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经济和社会领域,引进外资和技术,鼓励企业改革和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企业开始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991-2000):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监管。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企业加速成长和壮大的阶段。
3. 全球化与市场化(2001-20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同时,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一时期是中国企业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阶段。
4.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2011年至今):中国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同时,中国政府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这一时期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阶段。
总之,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加强合作等方式,中国企业逐渐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国企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国企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企的改革既是推进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途径。
正是在国企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中国国企的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改革的初衷在于促进企业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从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中国国企要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革的初衷是让国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国企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拥抱现代化的制度和管理模式。
这些改革举措推动了中国国企的市场化进程。
那么,国企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让国企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这包括了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之前,国企的决策往往是由政府来掌控的。
这样的话,企业的决策和调整过程就会变得缓慢和繁琐。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逐渐将在国企经营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放权给企业管理者。
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可以更加迅速地做出决策和实施调整,因此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
其次,国企的改革是要让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
在设计国企改革方案的同时,政府也着重考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包括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以及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竞争环境。
国企在市场环境中要和其它的企业一样去争夺市场份额。
因此,在国企改革时需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再次,优化企业的管理架构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
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下,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组织架构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中,企业的管理团队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配套的流程和制度来进行决策和控制风险的。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有着健康的内部管理机制,有着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中国政府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这些法规政策的相继推行,对于国企的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比如说,关于国企改革指导方案的发布,就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使得国企改革的步伐更加有序、周密。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顺利推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陷入低谷,急需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改革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农村改革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改革方面,中国采取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能够自主管理土地并享受农业生产的收益。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有企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为了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此后,中国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提高了效益和竞争力。
四、财税体制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减税和降费,优化税收结构,建立健全的财政体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是中国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国通过建立现代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监管等措施,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改革的成果之一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壮大,目前中国境内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六、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自由贸易,增加外资流入,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结语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进行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的开端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开始。
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他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鼓励人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此时,经济计划经济的体制渐渐被市场化体制所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加大。
二、特殊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为了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中国在改革初期建立了多个特殊经济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区域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也为中国的经济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市场化进程。
三、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中国进行了国企改革,将原本集中管理的国有企业逐渐向市场经济靠拢,推动了国企的市场化改革。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金融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中国在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独立的央行、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建设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增长。
六、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质量,中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向农村延伸,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村产业和提升农民收入等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分析在中国加入WTO 和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情况下,历经24年的中国企业市场化改革已达到什么程度,正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不管是对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依旧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市场运行有正确认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市场化的内涵及衡量指标选择标准企业市场化是指企业的资源配置按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和产品的猎取、交易都由市场提供和决定。
一个普遍共识是企业市场化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最大化,降低政府配置资源的高昂成本,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企业市场化应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
就转轨国家而言,非国有企业的行为本身有专门强的市场化倾向,但也需要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和素养;而国有企业行为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则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改革多年来,国有企业从总体上讲已成为真正的市场企业,政府差不多不再对国有企业实施行政操纵。
事实上,国有企业在任何国家差不多上客观存在的,如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制造的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非加权平均值为9%,法国则达17%,即使自由化程度特不高的美国,这一比重仍在1%以上(注:E.S.Savas ,Privatization and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Seven Bridges Press,LLC ,2000.)。
这类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一般都具有专门强的外部性,其资源配置行为可不能是单一的市场交易行为。
依照企业市场化的内涵,企业市场化进程衡量指标的选择必须反映企业的市场运作及其绩效状况。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评估和认定原“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时,差不多上着重于这一差不多标准。
衡量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必须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注:关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
“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请参阅本文作者参著的《中国市场经济进展报告200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衡量指标的选择必须考虑3种企业情况:一是非国有企业;二是国有企业;三是重点企业(注:重点企业包括:国家重点企业;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治理的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企业;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百户试点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试点企业;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即核心企业)。
上述6类重点企业存在交叉。
)。
之因此单独考虑重点企业,是因为重点企业在中国举足轻重,其中既含有国有企业,也含有非国有企业,而以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它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反映了中国政府放松管制,使其按市场规范运作的情况。
但必须指出,重点企业在中国企业数量中只占专门小的比例,仅仅以其改制情况作为标准,无疑会低估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因此重点企业指标属于补充指标。
指标选择无疑要充分考虑到其准确性和全面性,但这是相对的。
因此,所选指标的衡量结果只能差不多反映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但这并不能否认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非国有经济的进展衡量非国有经济的进展,大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二是非国有经济的市场准入;三是非国有经济市场运行的规范化。
其中第一方面具有综合的意义。
(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份额呈逐步上升趋势。
以下几个指标能够反映这一趋势。
1.非国有经济制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该指标能够从总体上反映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以及在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大小。
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制造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53.6%提高到62.32%,年均增长1.69%。
2.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该指标能够反映非国有经济主体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贡献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化程度。
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1.95%提高到52.69%,年均增长5.72%。
3.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
该指标能够反映非国有经济单位在提供就业职位方面的贡献率以及城镇劳动力的市场化。
1992~2001年,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从39.03%提高到68.09%,年均增长6.38%。
4.非国有经济制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
该指标能够反映因市场化而引致非国有经济的进展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
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制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由33%提高到64.42%,年均增长7.72%。
5.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进出口额是国际贸易的衡量指标,而非国有经济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又是市场化带来的。
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7.45%提高到55.04%,年均增长8.04%。
6.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所有者权益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所有者权益的比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而所有者权益体现了经济主体的投资贡献。
但考虑到规模以下非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的非国有主体所有者权益没有计算在内,因此,该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国有经济对工业那个核心产业市场化进程的作用大小。
1992~2001年,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所有者权益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由34.1%提高到45.13%,年均增长3.16%。
将以上指标归结为表1.从中能够得出一个差不多的推断,非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差不多超过国有经济,而且这一趋势仍在接着。
二)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进入1992年以来,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在市场准入方面对非国有经济采取了更为积极、开放的政策,在许多重要方面取消或进一步降低了行政壁垒,纠正了在市场准入上的卑视待遇。
目前,国家法规除对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如武器制造、黄金生产等)明令禁止非国有经济进入和对部分行业有一些前置审批的限制规定外,没有对非国有经济有专门的限制性规定。
1.集体企业。
以乡镇企业为例。
在乡镇企业增加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1.36∶77.64∶21.00转变为2001年的O.98∶76.67∶22.35,第三产业2001年比1999年上升了3.16%,而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则趋于下降。
从细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增长较快,2001年增加值分不比上年同期增长12.6%、10%和8%(见表2)。
而且,乡镇企业还进入了一些原属于国家专营的行业,如烟草加工、医药加工等。
另外,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50多家乡镇企业成功上市。
表2细分行业乡镇企业进入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进展报告》(2001,2002),企业治理出版社2001和2002年版。
2.私营企业。
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将私营企业不准经营的50多个品种改为35个品种。
2000年初,政府又强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应同意民间资本进入。
2000~2001年,私营企业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所占比重居绝对多数。
但开始下降,只是绝对值仍在上升;社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则不论所占比重依旧绝对值都在上升(见表3)。
表3细分行业私营企业进入情况注:括号外数据为绝对值,括号内数据为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进展报告》(2001,2002),企业治理出版社2001和2002年版。
所占比例为计算值。
3.外商投资企业。
1992~1994年,政府开放了原来“禁入”的商业等服务领域。
1995年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6年又作了进一步修订,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透明度。
2000年开始,政府进一步推进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旅游和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放宽对一些行业外商持股比例的限制。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数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为3.39∶74.18∶22.4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所占比例为1.92∶72.51∶25.57.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
在三次产业中,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分不是8.04%、19.28%和11.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分不是32.96%、18.56%和5.44%。
另外,房地产和旅馆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由下降转为上升(见表4)。
表42001年外商投资部分行业情况资料来源:外经贸部2001年外资统计。
转引自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进展报告》(2002),企业治理出版社2002年版。
4.三次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制造的GDP 所占比重。
以GDP 来衡量非国有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进入,第一产业占有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 的贡献率差不多稳定在97%以上的水平。
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非国有经济进展最快的产业,非国有经济对该产业GDP 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49.48%提高到2001年的74.33%,年均提高4.63%。
其中,工业年均提高4.93%,建筑业年均提高2.08%。
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进展相对较慢,其对该产业GDP 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30.14%提高到42.31%,年均提高3.84%(见表5)。
表5三次产业非国有经济对GDP 的贡献单(%)资料来源:1999年往常数据引自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改革与进展报告专家组”:《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进展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594~597页。
2000年和2001年数据系作者依照国家统计局历年相关《统计年鉴》推算(按当年价格)。
(三)非国有经济市场运作的规范化非国有经济是市场的产物,其行为具有典型的市场特征。
1.非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
非国有企业差不多上是从市场实际和本公司的结构动身来确定自己的治理机制。
依照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2001年非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在样本企业中,85.9%的企业认为其治理结构是合理或比较合理的,是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
(1)经营者市场选择率。
在经营者任命方式问题上,95.1%的企业由市场选择,其中由董事会任命的企业占73.8%,由职代会选举的企业占10.7%。
(2)决策自主程度。
在决策模式问题上,57.3%的企业选择集体决策模式,28.2%的企业选择集权模式,9.7%的企业选择分权模式。
关于企业/各自所选择的决策模式的效率,95%的企业认为是高效的,是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灵活性而做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