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心率75次/分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为 0.8s
心房收缩占0.1s,舒张占0.7s;
心室收缩占0.3s,舒张占0. 5s。
从心室开始舒张到心房开始收缩之前这段时 间,心房、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 舒张期。
23
1
4
8
5
76
4、心泵血特点:
①左右一致,上下不同步 ②舒张期>收缩期,当HR↑时,舒张期缩 短更明显。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 而复始地定向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 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在于实现血液的各项功 能,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 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动周期和心脏泵血过程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概念
①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 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即一次心跳。
按心率75次/分算,心输出量为4.5~6.0L, 平均5L。
④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 出量,称为心指数。
❖ 一般成人体表面积为1.6~1.7m2,安静 时心输出量4.5~6L,故心指数为3.0~ 3.5L/(m2 ·min)
❖ 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的 评定指标。
⑤心脏做功量
意义: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 即心房先兴奋和收缩,然后心室才开始兴奋 和收缩。因此,心房和心室不会发生收缩的 重叠现象,使心室得以充足血液充盈,有利 于心室射血。
3.兴奋性
(1)心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的过程中,其兴 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包 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2)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意义:
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 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像骨 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收缩和舒 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以保证心室的充盈和射 血功能。
(3)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①期前收缩: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 结的兴奋传来之前,心室受到一次人工的或异 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时,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 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
介于正常值和高血压之间的称为“临界高血压”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前提条件:心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②根本因素:心肌射血和外周阻力,两者相互 作用。 ③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起缓冲收缩压、维持舒 张压以及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三)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动脉管壁的节律性搏动,简称脉搏。
脉搏的频率与节律是心率和心律的反映,紧张 度取决于收缩压的高低。
三、微循环和组织液更新
(一)微循环
1、定义: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 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②代偿性间歇:期前兴奋和收缩后出现一段较 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4、收缩性
心肌收缩的特点: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对细胞外液Ca2+依赖性大 (3)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4)“绞拧”作用
(二)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
1、温度、pH值影响: 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体温降低,心率变慢。 体温↑1℃,心率↑10bpm; 血液pH值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 pH值升高,心肌舒张不全,以至于停止于收 缩状态。
3) Na+ 高Na+,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升高,收缩力 减弱。 低Na+,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降低,收缩力 增强。
四、正常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在体表一定部 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位变化的波形。
心电图纸横的1小格为0.04s,1大格为0.2s,竖 的1格为0.1mv
aVR Ⅱ
3、心力储备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 心力贮备主要表现在搏出量和心率两个方面。 健康成人在做剧烈运动时, 心率可达180~200次/分, 搏出量可提高到150~170ml, 正常成人心力贮备为25L/min。
(四)心音
1、定义:心动周期中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它是由心室肌舒缩、瓣膜开闭、血液流动 等引起机械振动而产生的。
(2)直捷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 毛细血管→微静脉。
作用:此通路血流速度快,经常开放,主要功 能是使部分血液快速回心。
2、微循环的7个组成部分: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 血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 和微静脉
3、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功能
(1)迂回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 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作用:这条通路由于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大, 血管曲折迂回,穿行于细胞间隙中,血流缓慢等 因素,所以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 要场所,又称营养通路。
(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左右心室基本相 同。现以左心室为例说明: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三)心输出量
②心率(HR):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 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
2、心率的生理变动
①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60~100次/分, 平均75次/分; ②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30次; ③成年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 ④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 ⑤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3、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
心动周期=60/心率,心率越快,心动周期越短。
用听诊器一般可听见清晰的两个心音,第 1心音“咚”和第2心音“嗒”。
项目 特点 主要成因 标志意义
第1心音
音调低,响度大, 持续时间长
心室收缩,房室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闭
心室收缩开始 反映心室肌收缩力 强弱和房室瓣的功 能
第2心音
音调高,响度小, 持续时间短
心室舒张,动脉瓣 关闭
心室舒张开始 反映动脉血压高低 和动脉瓣功能
2、动作电位:心室肌动作电位比神经纤维复杂, 其特点是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共分5个时期,特 别是复极化期历时较长,有2期平台。
0期(去极化过程)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2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4期(静息期)
(二)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的生物 电现象
自律细胞的共同点:4期膜电位不稳定,可自 动缓慢去极化。去极化一旦达到阈电位,即 爆发动作电位。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是与 非自律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主要区别,也是形 成自律性的基础。
(3)几个概念:
1)正常起搏点:正常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受自 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故窦房结是心脏活 动的正常起搏点。
2)窦性节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称为窦性节律。
3)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由 于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控制之下,其 本身的自律性表现不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4)异位起搏点:在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的自 律性下降,或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 升高,心 脏活动将由潜在起搏点控制,这时的潜在起搏 点,称为异位起搏点。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小,是血流阻力最大的部位, 被称为阻力血管。
3、血压: 1)定义:血管内的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 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BP)。
2)血压的特征: ⅰ各血管的压力: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这是 推动血液流动的基本动力。
ⅱ动脉血压呈周期性波动:心缩期↑,心舒期↓
ⅲ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由于克服血 流阻力而不断消耗能量,血压逐渐下降。
(2)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心室 收缩开始后遇到的阻力。 心肌前负荷和心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 心肌后负荷增大,搏出量减少。
(3)心室肌收缩能力:指心室肌细胞本 身的功能状态。 心室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
(4)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心率>150次/分或<40次/分时,心输出量 均↓。
1、概念: ①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 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正常成人60~80ml。
②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 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人射血分数为55%~65%
③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 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5)异位心律: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 称为异位心律。
2、传导性
(1)传导机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和工作细胞都 有传导性。与神经纤维传导机制相同,即通过局 部电流学说而实现。
(2)传导途径简示如下 :
(3)房室延搁及意义: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 延搁时间较长,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1、几个概念
1)动脉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2)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 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3)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降到 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4)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称为脉压。
5)平均动脉压: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 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Ⅰ aVL

aVF
五、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心房钠尿肽(ANP): 作用: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切面的 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2、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 力,称为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管径。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压:30~40mmHg(4.0~5.3kPa)
临床上动脉血压的记录方法为: 收缩压/舒张压mmHg(kPa)
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动:
动脉血压随年龄逐渐增高; 男性略高于女性; 体力劳动、运动、情绪激动时可暂时升高。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可分为2大类: ①非自律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有收缩 性,无自律性。也称为工作细胞。 ②自律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有自律性,无收缩性。
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 束和蒲肯野纤维。
(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 产生的机制与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K+向膜外扩 散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心室收缩一次,向动脉内射血要克服动脉 压所形成的阻力,所消耗的能量或做功 量称搏出功。
左心室每搏出功=搏出量×(平均动脉压 -左心房平均压)×13.6×9.807/1000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 量):指心室射血前心室内的血量。 一定范围内,心肌前负荷↑→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 若前负荷过大,收缩力反而减弱。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 (1)概念:心肌细胞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 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2)心肌自律性形成的基础:心脏的自律性源 于心肌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2)自律组织各部的自律性: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每分钟100次; 房室交界次之, 约每分钟50次; 室内传导最低,约每分钟20~40次。
2、离子对心肌的影响
1) K+对心肌细胞有抑制作用。 血K+降低时,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收缩 性均升高,但传导性降低。 血K+升高时,心肌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下降,严重时心脏停止在舒张状态。
2) Ca2+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血Ca2+浓度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 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
3、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一定水平的平均动脉血压对于推动血液循环, 保证各器官足够的血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血压过低,器官血流量供应不足,尤其是心, 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造成严重后果;
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肌收缩的后负荷,久之可 导致心室肥厚,心室扩大,心力衰竭。
我国现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