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平面弯曲及微分方程公式

合集下载

平面弯曲

平面弯曲

y a
变形几何关系: 变形几何关系: 取微段梁dx 取微段梁 1
b
2
a'
1
b'
2
dx
HOHAI UNIVERSITY
ab的线应变: ab的线应变: 的线应变

a′b′ − ab ε= ab
(ρ + y)dθ − ρdθ = ρdθ y = ——应变分布 ——应变分布
y
(ρ + y)dθ − dx = dx
q=20kN/m
q=20kN/m A 4m B 2m C
220 60 180
A
z 280
D
4m
B
2m
C
c
60 y
FQ(kN) 30 +
-
40 + 50 40
x
解:1.作FQ、M图 1.作 图 B、D截面为危险截面 、 截面为危险截面 MB=-40kN·m MD=22.5kN·m
1.5m
-
x
+ 22.5 M(kN·m)
220 60
c yC=180
60
z
280 D截面 截面
y
HOHAI UNIVERSITY
§4-3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切应力与横截面的形状有关 一、矩形截面梁 两个假设 1.切应力与横截面的侧边平行, 1.切应力与横截面的侧边平行, 切应力与横截面的侧边平行 与剪力方向一致; 与剪力方向一致; 2.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2.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解: 1. 求最大弯矩 max 求最大弯矩M
Mmax
1 1 = Fl = × 20kN×6m = 30kN⋅ m 4 4

梁的变形,挠曲线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梁的变形,挠曲线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1
w1
Fb 6lEI
l2 b2 3x2
w1
Fbx 6lEI
l2 b2 x2
CB段 (a x l)
2
w2
Fb 6lEI
(l 2
b2
3x2 )
3l b
x
a
2
w2
Fb 6lEI
(l 2
b2
x2)x
l b
x
a
3
2.求最大挠度和最大转角
将 x = 0 和 x = l 分别代入转 角方程左右两支座处截面的 转角
46
EIw ql x3 q x4 Cx D — (2) 12 24
边界条件为
x 0, wA 0 x l, wB 0
max
A
B
ql 3 24EI
wmax
w x l 2
5ql 4 384EI
例 如图示的简支梁,抗弯刚度为EI,集中载荷F,求 w(x)、θ(x)及wmax、θmax。
对各段梁,都是由坐标原点到所研究截面之间的 梁段上的外力来写弯矩方程的。所以后一段梁的 弯矩方程包含前一段梁的弯矩方程。只增加了 (x-a)的项。
对(x-a)的项作积分时,应该将(x-a)项作为 积分变量,从而简化了确定积分常数的工作。
梁中点处的挠度为
w x l 2
Fbl 2 16EI
0.0625 Fbl 2 EI
结论: 在简支梁中, 不论它受什么荷载作用, 只要挠曲 线上无拐点, 其最大挠度值都可用梁跨中点处的挠度 值来代替, 其精确度是能满足工程要求的.
EI 抗弯刚度---表征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用积分法计算梁变形时应遵循的两个规则
解:1.求挠曲线方程和转 角方程

梁的弯曲(工程力学课件)

梁的弯曲(工程力学课件)

02 弯曲的内力—弯矩与剪力
3-3截面
M 3 q 2a a 2qa 2
4-4截面
qa 2
5qa 2
2
M 4 FB 2a M C
3qa
2
2
5-5截面
qa 2
M 5 FB 2a
2
02 弯曲的内力—弯矩与剪力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集中力作用处的两侧临近截面的弯矩相同,剪力不同,说明剪力在
后逐段画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04 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关系
例8 悬臂梁AB只在自由端受集中力F作用,如图(a)所示,
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
1-1截面: Q1=-F M1=0
2-2截面: Q1=-F M1=-Fl
04 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关系
例9 简支梁AB在C点处受集中力F作用,如图(a)所示,作此梁的剪力
(2)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3)应用函数作图法画出剪力Q(x),弯矩M(x)的图线,即为剪力
图和弯矩图
03 弯矩图和剪力图
例9.3 悬臂梁AB在自由端B处受集中载荷F作用,如图(a)所示,试作
其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 :(1)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 = ( < < )
() = −( − ) ( ≤ ≤ )
方程和弯矩方程,并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1)求支反力
(2)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03 弯矩图和剪力图
(3)绘制剪力图、弯矩图
计算下列5个截面的弯矩值:
03 弯矩图和剪力图
二、用简便方法画剪力图、弯矩图 (从梁的左端做起)
1.无载荷作用的梁段上 剪力图为水平线。 弯矩图为斜直线(两点式画图)。

梁的变形

梁的变形



qx 3 l 2lx2 x 3 挠曲线方程 w 24 EI


根据对称性可知,两支座处的转角qA及qB的绝对值相
等,且均为最大值,故
q max
ql 3 q A qB 24 EI
最大挠度在跨中,其值为
2 3 4 3 ql 2 l l 5ql wm ax w | x l 2 l 2l 24 EI 2 2 384 EI
梁的挠曲线:弯曲变形后梁的轴线
挠曲线是一条平坦而光滑的曲线。 挠曲线方程: w w x 转角方程:
q q x
由于梁变形后的横截面仍与挠曲线保持正交,故横
截面的转角q 也就是挠曲线在该相应点的切线与x轴之间
的夹角,从而有转角方程:
q tan q w w x
在图示坐标系中,挠度w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顺时针转向的转角q为正,逆时针转向的转角q为负。
梁弯曲时的位移即挠度和转角,这两个量不但与梁的弯曲
变形程度(挠曲线曲率的大小)有关,也与支座约束的条件有关。
例如图示两根梁,如果它们的材料和尺寸相同,所受的外力
偶之矩Me也相等,显然它们的变形程度(也就是挠曲线的曲率大
可见该梁的qmax和wmax均在x=l的自由端处。于是有
q max
wmax
Fl 2 Fl 2 Fl 2 q | x l EI 2 EI 2 EI Fl 3 Fl 3 Fl 3 w | x l 2 EI 6 EI 3EI

由此题可见,当以x为自变量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的梁其跨长l 往往大于横截面高度h的10倍,此时剪力对梁的 变形的影响很小,可略去不计,而有

振动力学(梁的横向振动)

振动力学(梁的横向振动)

l l
sinh l cos l
C1
ch
x
C
sin
x
sh
x
sin l sh l ch l cos l
(cos
x
ch
x)
【例3】求左端固定、右端用刚度为k的弹簧支承的 均匀梁弯曲振动的频率方程。
解:左端的边界条件为挠度和转角为0
Φ(0) 0,Φ(0) 0
解:左端的边界条件为挠度和转角为0
Φ(0) 0,Φ(0) 0
取微段梁dx,截 面上的弯矩与剪力为 M和Q,其正负号的 规定和材料力学一样。
则微段梁dx沿z方向的运动方程为:
Q
Q
Q x
dx
fdx
Adx
2u t 2

Q x
A
2u t 2
f
利用材料力学中的关系
Q M x
M EI 2u x2
得到梁的弯曲振动方程
2 x2
EI
2u
x2
A
2u t 2
EI (C1 3 cos l C2 3 sin l C3 3 ch l C4 3 sh l)
右端的边界条件:弯矩为0,剪力等于弹性力
Φ(l) 0
Q dM EIq d 3Φ
dx
dx3
qkΦ(l)
xl
Φ(l) 0
Q
dM dx
EIq
d 3Φ dx3
qkΦ(l)
xl
代入特征方程的解
Φ(x) C1 sin x C2 cos x C3 sh x C4 ch x
以及
Φ(x) C1 cos x C2 sin x C4 sh x C3 ch x
EI ,
A
C sin

建筑力学13-梁的变形

建筑力学13-梁的变形

再积分一次,可以得到挠曲线方程
y 1 EI z [ ( M ( x ) dx ) dx Cx D )




【例 10.1】简支梁受均布荷载q作用,如图10.3所示,EI为常数。 试求此梁的转角和挠曲线方程,以及此梁的最大挠度ymax(通常用 符号f表示)和两端截面的转角θA和θB。 【解】(1) 列出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RA=RB= ql/2 M(x)= qlx/2 - qx2/2 EId2y/dx2 =-M(x)=- qlx/2 +qx2/2 (2) 积分 将上式连续积分两次,可以得到 EI dy/dx =EIθ=- qlx2/4 + qx3/6 +C EIy=- qlx3/12 + qx4/24 +Cx+D




(3) 确定积分常数 为了确定积分出现的四个积分常数,除了要利用边界条件外, 还要利用相邻两段梁在交接外变形的连续条件。 边界条件: x1=0,y1=0 x2=l,y2=0 连续条件: x1=x2=a,θ1=θ2y1=y2 将以上条件代入式(a)、(b)、(c)、(d),联立求解,可得积分 常数 D1=D2=0C1=C2= Pb/6l (l2-b2)



【例11.5】一简支梁由18号工字钢制成,受均布荷载q的作用,如 图10.7所示。已知材料的E=210GPa,[σ]=150MPa,[f/l] =1/400。试校核梁的强度和刚度。 【解】(1) 由型钢表查得18号工字钢 Wz=185cm3=185×103mm3 Iz=1660cm4=1660×104mm4 (2) 强度校核 Mmax= ql2/8 = 24×32/8kN· m=27kN· m σmax= Mmax/Wz = 27×106/185×103MPa=146MPa<[σ]

平面弯曲梁

平面弯曲梁

第九章平面弯曲梁§ 9-1弯曲变形的概念一、平面弯曲弯曲变形是工程实际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变形。

弯曲变形构件的受力特点是:在通过杆轴线的平面内,受到力偶或垂直于轴线的外力的作用。

变形的特点是:杆的轴线被弯曲为一条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或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杆件,称为梁。

由横截面的对称轴与梁的轴线组成的平面称为纵向对称平面,当外力作用线都位于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梁的轴线在纵向对称平面内被完成一条光滑的平面曲线,这种弯曲变形称为平面弯曲。

单跨静定梁,一般可分为三类:1、悬臂梁:即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梁;2、简支梁:即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可动铰支座的梁;3、外伸梁:即一端或两端伸出支座之外的简支梁。

梁在两个支座之间的部分称为跨,其长度则称为跨长或跨度。

恳X ~X§ 9-2梁的弯曲内力一剪力与弯距图一、梁的内力一剪力Q和弯矩M梁在横截面上的内力可用截面法求得。

(一)截面法求内力如图(a)所示的简支梁,受集中载荷P i、P2、P3的作用,为求距 A端x处横截面m-m上的内力,首先求出支座反力R A、F B,然后用截面法沿截面 m-m假想地将梁一分为二,取如图(b)所示的左半部分为研究对象。

因为作用于其上的各力在垂直于梁轴方向的投影之和一般不为零,为使左段梁在垂直方向平衡,则在横截面上必然存在一个切于该横截面的合力Q (或F s),称为剪力。

它是与横截面相切的分布内力系的合力;同时左段梁上各力对截面形心O之矩的代数和一般不为零,为使该段梁不发生转动,在横截面上一定存在一个位于荷载平面内的内力偶,其力偶矩用M表示,称为弯矩。

它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分布内力偶系的合力偶的力偶矩。

由此可知,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一般存在两种内力。

如图( b)。

由7丫=0 R A-R-Q=O解得Q =:R A - R由送m。

= 0 -R A X+ R(x—a)+m=0解得m = R A X— p (x —a )用截面法计算内力步骤是:1、计算支座反力2、用假象的截面将梁截成两段,任取某一端为研究对象。

10-3平面弯曲

10-3平面弯曲
A A (a) B
w =0
A
w =0
B
固定端处的挠度ν 固定端处的挠度νA和转角 都应等于零。 θA都应等于零。
(b)
B
w =0
A
θA=0
图示一抗弯刚度为EI的悬臂梁 的悬臂梁, 例题 图示一抗弯刚度为 的悬臂梁 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 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 并确定 其最大挠度 wmax 和最大转角 θmax 。
M2
A
D
B
a
b
l
(0 ≤ x ≤ a )
F
A
F
B
b M 1 = FA x = P x l
b = P x P(x a) l
(a ≤ x ≤ l )
(2) 梁的挠曲线方程
M2
b M1 = P x (0 ≤ x ≤ a ) l b = P x P(x a) (a ≤ x ≤ l ) l
AD ( 0 x a) 挠曲线方程 转角方程
y
P
A B x
l
解:(1)弯矩方程 )
y
M(x) = P(l x)
(2)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
x
A
(l x )
P
B x
EIw' ' = M(x) = Pl + Px
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进行积分, 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进行积分 得
l
Px2 EIθ = Plx + + C1 2 Plx2 Px3 EIw = + + C1x + C2 2 6
τmax
σ t max
等直梁的最大切应力一般在最大剪力所在横截面的中性轴上 各点处, 各点处,这些点的正应力

材料力学 第6章 梁的弯曲变形

材料力学 第6章  梁的弯曲变形

(c)
材料力学
第2章第剪6章切与梁连的接弯件曲的变实形用计算
在本章所取的坐标系中,
上凸的曲线w″为正值,下凸的为负值。
如图6-5所示。 按弯矩正负号的规定,正弯矩对应着负的w″, 负弯矩对应着正的w″,故(c)式
w
M (x)
(1
w2 )3 2
EI z
在小变形情况下, w dw 是一个很小的量, dx
则 w'2为高阶微量,可略去不计,故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M x
w EI z
EIw''= −M (x)
(6-1b)
图6-5
材料力学
第2章第剪6章切与梁连的接弯件曲的变实形用计算
6.4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
对于等直梁,可以直接积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将式(6-1b)积分一次,得到
EIw′ = EIθ = −∫ M (x) dx + C
maxFl 2 2EI来自A xyF
θmax B
x
wmax
l
图6-7 例题 6-1 图
wm a x
Fl 3 3EI
θ max为正值,表明梁变形后,截面B顺时针转动;
wmax为正值,表明点B位移向下。
材料力学
第2章第剪6章切与梁连的接弯件曲的变实形用计算
例题6-2 一简支梁受均布荷载q作用,如图6-8所示。试求梁的转角方程和 挠度方程, 并确定最大挠度和A、B截面的转角。设梁的弯曲刚度为EI。
A x
y
F
θmax B
x
wmax
l
进行两次积分,得到
EIw EI Flx Flx2 C
(a)
2
EIw Flx2 Fx3 Cx D

梁的平面弯曲及微分方程公式

梁的平面弯曲及微分方程公式

第九章 梁的平面弯曲与杆的拉压、轴的扭转一样,弯曲是又一种形式的基本变形。

承受弯曲作用的杆,称之为梁。

本章研究梁的应力和变形。

工程中最常见的梁,可以分为三类,即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

由一端为固定铰,另一端为滚动铰链支承的梁,称为简支梁;若固定铰、滚动铰支承位置不在梁的端点,则称为外伸梁(可以是一端外伸,也可以是二端外伸);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自由的梁,则称为悬臂梁。

分别如图9.1(a )、(b)、(c)所示。

在平面力系的作用下,上述简支梁、外伸梁或悬臂梁的约束力均为三个,故约束力可以由静力平衡方程完全确定,均为静定梁。

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一般至少有一个对称轴,如图10.2(a )所示。

此对称轴与梁的轴线共同确定了梁的一个纵向对称平面,如图10.2(b)。

如果梁上的载荷全部作用于此纵向对称面内,则称平面弯曲梁。

平面弯曲梁变形后,梁的轴线将(a ) 简支梁(b) 外伸梁(c) 悬臂梁图9.1 梁的分类在此纵向对称面平面内弯曲成一条曲线,此曲线称为平面弯曲梁的挠曲线。

这种梁的弯曲平面(即由梁弯曲前的轴线与弯曲后的挠曲线所确定的平面)与载荷平面(即梁上载荷所在的平面)重合的弯曲,称为平面弯曲。

平面弯曲是最基本的弯曲问题,本章仅限于讨论平面弯曲。

与前面研究拉压、扭转问题一样,先研究梁的内力,再由平衡条件、变形几何关系及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研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进而研究梁的变形,最后讨论梁的强度与刚度。

§9.1 用截面法作梁的内力图如第四章所述,用截面法求构件各截面内力的一般步骤是:先求出约束力,再用截面法将构件截开,取其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画出该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截面上的内力按正向假设,由平衡方程求解。

在第四章中不仅已经讨论了用截面法求构件内力的一般方法,还给出了构件横截面上内力的符号规定。

下面将通过若干例题,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截面法确定平面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内力。

例9.1 悬臂梁受力如图9.3(a )所示,求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

材料力学第六章

材料力学第六章
EI
在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除弯矩 M 外还有剪力 FS ,但工程上常用的 梁,当梁的长度大于横截面高度 10 倍时, FS 对梁的位移影响很小,可略去
不计,所以上式仍可应用。但此时, M 和 都是 x 的函数。即
M (x)
(x) EI
从高等数学可知,平面曲线的曲率可写成
d2 y
(x)
1
第六节 简单超静定梁的解法
对梁某方向的位移起限制作用的物体称为约束。在超静定梁中,超过了维持 梁的静力平衡所必需的约束,称为多余约束,相应的约束力(包括约束力偶), 称为多余约束力。
解超静定梁的方法较多,本书介绍变形比较法,步骤如下。 (1)判断超静定次数。梁上未知约束力的个数与独立的平衡方程数之差, 称为超静定次数。对于给定的梁,解题时首先应判断它是静定的,还是超静定的。 如果是超静定的,要确定超静定的次数。 (2)解除超静定梁的多余约束,并代之以多余约束力,所得系统称为静定 基。在多余约束处寻找变形协调条件。 (3)写出变形协调条件和物理条件,得到补充方程。 (4)将补充方程和平衡方程联立,即可求解。

FAy
ql
坐标为 x 的截面上的弯矩为
M (x) qlx 1 ql2 1 qx2 22
列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并积分,有
EI
d2 y dx2
qlx
1 2
ql 2
1 2
qx2
EI
dy dx
EI
ql
x2 2
1 ql2x 2
q 6
x3
C1
(a)
EIy
ql
x3 6
1 4
ql2 x2
1 qx4 24
C1x
该处的挠度 y 0 ,截面转角 0 ;铰支座处的边界条件,挠度 y 0 。

第九章 梁的平面弯曲

第九章 梁的平面弯曲

x
左顺右逆,M为正
M
FQ
M
内力 右截面正向 左截面正向 FQ M
微段变形(正)
顺时针错动 向上凹
内力图
剪力图—以杆件轴线为基线,Q为纵坐标,作出的反映Q沿
杆件轴线的变化规律的曲线
弯矩图—以杆件轴线为基线,M为纵坐标,作出的反映M 沿杆件轴线的变化规律的曲线
内力图作法:
以坐标x表示横截面的位置,通过平衡方程求出内力与x 的关系,称为内力方程,根据内力方程作图
FAy q M0 M3
0 x3 B C c FQ3
Fy=FAy-4q-FQ2=0 FQ2=13kN
Mc(F )=M2+4q(x2-2)-FAyx2=0 M2=13x2+72(kN•m)
CD段: 6mx3<8m FQ3=13kN; M3=13x3+24(kN•m)
FAy q M0 F M4 DE段: 8mx4<12m
内力与外力的相依关系
某一截面上的内力与作用在该截 面一侧局部杆件上的外力相平衡;
在载荷无突变的一段杆的各截 面上内力按相同的规律变化;
控制截面的概念: 外力规律发生变化的截面—集中力、集中力偶作用点、分 布载荷的起点和终点处的横截面,支座

截面法,确定各段Q、M 分布规律,以此列出各 段的内力方程(剪力方程、弯矩方程)。以此 作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q
A
FA
FQ qa
2a
B
2L
FB
qa
q(L-a) q(L-a)
M
qLa-qL2/2
q(L-a)2/2
根据给定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能否确定梁的受
力,能否确定梁的支承性质与支承位置?由给

6第四章平面弯曲3--变形与刚度

6第四章平面弯曲3--变形与刚度

EIw M x dx dx Cx D
式中C, D 由梁支座处的已知位移条件即边 界条件确定。
如:
A
F B
边界条件: wA=0
F A
wB=0 边界条件:
wA=0 θA=0 边界条件:
F A C
D a B
△a
l
wA=0
wB=△a
EIw EI M x dx C
Fb( l 2 b2 ) Fb 2 F DB : w2 2 x ( x a )2 6EIl 2EIl 2EI
Fb( l 2 b2 ) Fb 3 F w2 x x ( x a )3 6EIl 6EIl 6EI
当a>b时
wmax 在AD段。
由w1 0,x0
EIw M x dx dx Cx D
积分常数C,D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EIw'(0)=EIθ0 =C EIw (0)=EIw0 =D
例:一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作用,求梁的转 角方程和挠度方程。并求最大转角和最大挠度。 设梁的抗弯刚度为EI。
F
A l B
思考题:作出图示梁弯矩图,并根据边界条 件和连续条件画出挠曲线大致形状.
F
Fl A
D
l y l
B
l
C
x
§4-10 奇异函数法计算梁的变形
一、弯矩的通用方程:
Me
A
F
D E
q
G
B
x
FA
am
C
aF aq1
FB
aq2
y
l
Me
A
F
D
E
q

第九章梁的弯曲变形-PPT精品文档

第九章梁的弯曲变形-PPT精品文档
第九章 梁的弯曲变形
第一节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
梁在外载荷作用下将产生变形,梁不但要满足强 度条件,还要满足刚度条件,即要求梁在工作时的变 形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就会影响梁的正常工作。 一、挠曲线 挠曲线:图所示悬臂梁在纵向对称面内的外力F的 作用下,将产生平面弯 曲,变形后梁的轴线将变 为一条光滑的平面曲线, 称梁的挠曲线。 挠曲线方程
挠曲轴线 近似微分方程
M ( x) y EI
对梁的挠曲轴线近似微分方程式积分:
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
M ( x ) y x C EI d
积分二次得挠度方程:
M ( x ) y d x d x Cx D EI
第九章 梁的弯曲变形 转角方程 挠度方程
M ( x ) y x C EI d M ( x ) y d x d x Cx D EI
式中积分常数C、D由边界条件(梁中已知的截面 位移)确定:
0 , y 0 简支梁: y A B
悬臂梁: 0 , A
y 0 A
由边界条件、变形连续条件可确定积分常数,通 过上面两个公式可计算梁任一截面的转角与挠度, 这方法称积分法。
第九章 梁的弯曲变形
例9-1 如图所示简支梁,跨度为l,受均布载荷 q作用,梁的抗弯曲刚度EI已知,求跨中截面C的挠 度及截面A处的转角。 解:梁的弯矩方程为:
第九章 梁的弯曲变形 挠曲轴线 近似微分方程 结论 两种情况下弯矩与曲线的二阶导数均同号,微分 方程式应取正号,即: 挠曲轴线 近似微分方程
M(x) y EI
M ( x) y EI
梁的挠曲轴线近似微分方程的适用条件:梁的变 形是线弹性的小变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力学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PPT

材料力学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PPT

M(x) E Iz
高等数学:
1
r (x)
=±(1+ww2)3/2
± w w (1+ 2)3/2
=
M(x) E Iz
M < 0,w > 0
M > 0,w < 0
取负号!
- w w (1+ 2)3/2
=
M(x) E Iz
w w (1+ 2)3/2
=-
M(x) E Iz
挠曲线微分方程
小 变 形
w
=-
DB段(a≤x≤l): M2(x)F l b xF(xa) Ew I2 Fl b xF(xa)
q E w 2 IE2I F l b x 2 2 F (x 2 a )2 C 2
E2 I w F l b x 6 3F(x 6 a )3 C 2xD 2
确定积分常数 连续条件
x = a 时:
w1 w2 w1 w2
边界条件
x = 0 时: w1 0 x = l 时: w2 0
D1D20 C1C2F 6lb(l2b2)
AD段( 0≤ x ≤ a ):
w 1 q1F(6 b lE 2b I2)l2F Eb Ix2l
w1F(6 b lE 2b I2l)x6F EbIx3 l
DB段( a ≤ x ≤ l ):
q w 2 2 F ( 6 lE 2 b b 2 I ) l2 F Ex b 2 I l 2 F E (x I a )2
对于受任意荷载的简支梁,若挠曲线上无拐点, 则可用梁中点的挠度代替最大挠度。
例3:悬臂梁如图,已知F、a,M=0.5 Fa,
梁的弯曲刚度 EI 为常数,试画出挠曲线的大致形 状。
FM
A
B
C
D
a
a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梁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构件,用于承担横向载荷和弯矩。

在实际工程中,梁的变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变形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平面弯曲梁是一种常见的梁结构,其变形计算公式是工程设计和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是由横向载荷和弯矩引起的。

在计算平面弯曲梁的变形时,需要考虑梁的截面形状、材料性质和受力情况。

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可以得到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下面将介绍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首先,考虑一根长度为L的平面弯曲梁,在横向载荷和弯矩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假设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材料为弹性材料,横向载荷为P,弯矩为M。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得到平面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如下:1. 梁的挠度计算公式。

梁的挠度是描述梁在弯曲变形下的位移情况的参数。

挠度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梁的受力分析和材料力学理论推导得到。

对于矩形截面的平面弯曲梁,其挠度计算公式为:δ = (PL^3)/(3EI) + (ML^2)/(2EI)。

其中,δ为梁的挠度,P为横向载荷,L为梁的长度,E为弹性模量,I为梁的惯性矩,M为弯矩。

2. 梁的曲率计算公式。

梁的曲率是描述梁在弯曲变形下曲线形状的参数。

曲率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挠度计算公式求导得到。

对于矩形截面的平面弯曲梁,其曲率计算公式为:κ = d²δ/dx² = M/(EI)。

其中,κ为梁的曲率,δ为梁的挠度,x为横向坐标,M为弯矩,E为弹性模量,I为梁的惯性矩。

3. 梁的最大挠度计算公式。

梁的最大挠度是描述梁在弯曲变形下最大位移情况的参数。

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挠度计算公式和曲率计算公式求解得到。

对于矩形截面的平面弯曲梁,其最大挠度计算公式为:δmax = (5PL^4)/(384EI) + (3ML^3)/(64EI)。

其中,δmax为梁的最大挠度,P为横向载荷,L为梁的长度,E为弹性模量,I为梁的惯性矩,M为弯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梁的平面弯曲与杆的拉压、轴的扭转一样,弯曲是又一种形式的基本变形。

承受弯曲作用的杆,称之为梁。

本章研究梁的应力和变形。

工程中最常见的梁,可以分为三类,即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

由一端为固定铰,另一端为滚动铰链支承的梁,称为简支梁;若固定铰、滚动铰支承位置不在梁的端点,则称为外伸梁(可以是一端外伸,也可以是二端外伸);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自由的梁,则称为悬臂梁。

分别如图9.1(a )、(b)、(c)所示。

在平面力系的作用下,上述简支梁、外伸梁或悬臂梁的约束力均为三个,故约束力可以由静力平衡方程完全确定,均为静定梁。

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一般至少有一个对称轴,如图10.2(a )所示。

此对称轴与梁的轴线共同确定了梁的一个纵向对称平面,如图10.2(b)。

如果梁上的载荷全部作用于此纵向对称面内,则称平面弯曲梁。

平面弯曲梁变形后,梁的轴线将在此(a ) 简支梁(b) 外伸梁(c) 悬臂梁图9.1 梁的分类纵向对称面平面内弯曲成一条曲线,此曲线称为平面弯曲梁的挠曲线。

这种梁的弯曲平面(即由梁弯曲前的轴线与弯曲后的挠曲线所确定的平面)与载荷平面(即梁上载荷所在的平面)重合的弯曲,称为平面弯曲。

平面弯曲是最基本的弯曲问题,本章仅限于讨论平面弯曲。

与前面研究拉压、扭转问题一样,先研究梁的内力,再由平衡条件、变形几何关系及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研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进而研究梁的变形,最后讨论梁的强度与刚度。

§9.1 用截面法作梁的内力图如第四章所述,用截面法求构件各截面内力的一般步骤是:先求出约束力,再用截面法将构件截开,取其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画出该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截面上的内力按正向假设,由平衡方程求解。

在第四章中不仅已经讨论了用截面法求构件内力的一般方法,还给出了构件横截面上内力的符号规定。

下面将通过若干例题,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截面法确定平面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内力。

例9.1 悬臂梁受力如图9.3(a )所示,求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

图9.2 平面弯曲梁矩形截面 梯形截面圆形截面 工字形截面槽形截面梁轴线(a )解:1)求固定端约束力。

固定端A 处有三个约束力,但因梁上无x 方向载荷作用,故F A x =0;只有F A y 、M A 如图所示。

列平衡方程有: ∑F y =F A y -F =0 ∑M A (F )=M A -Fl =0得到: F A y =F ; M A =Fl 2)求截面内力。

在距A 为x 处将梁截断,取左段研究,截面内力按正向假设,如图9.3(b)所示。

在0≤x <l 内,有平衡方程: ∑F y =F A y -F Q =0 ∑M C (F )=M A +M -F A y x =0得到: F Q =F ; M =-F (l -x )注意,在x =l 的右端B 点,因为梁处于平衡,B 点右边截面之内力均为零。

梁二端点外内力为零,以后将不再赘述。

3) 画内力图。

在0≤x ≤l 内,剪力F Q ≡F ,剪力图为水平线,如图9.3(c)所示。

弯矩M 随截面位置线性变化;当x =0时,M =-Fl ;x =l 时,M =0;弯矩图为连接此二点的直线,如图9.3(d)所示。

此悬臂梁在固定端A 处弯矩值最大。

例9.2 求图9.4所示简支梁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

解:1)求约束力。

注意固定铰A 处F A x =0,故梁AB 受力如图所示。

列平衡方程有:图9.3 例9.1图M F M A F(b)F B y 1 F A (a )(b)∑M A (F )=F B y (2a +b)-Fa -F (a +b)=0∑F y =F A y +F B y -2F =0得到: F A y =F B y =F ;2)求截面内力。

0≤x 1<a ;左段受力如图9.4(b)。

由平衡方程有:∑F y =F A y -F Q1=0;⇒ F Q1=F A y =F ;∑M C (F )=M 1-F A y x 1=0 ⇒ M 1=Fx 1 a ≤x 2<a +b ;左段受力如图9.4(c)。

由平衡方程有: F Q2=F A y -F =0M 2=F A y x 2-F (x 2-a )=Fa a +b ≤x 3<2a +b ;左段受力如图9.4(d)。

由平衡方程有: F Q3=F A y -2F =-FM 3=F A y x 3-F (x 3-a )-F (x 3-a -b)=F (2a +b)-Fx 3注意在x =2a +b 的右端B 点,截面之内力(F Q 、M )必然回至零。

3) 画内力图。

剪力图如图9.4(e)所示。

注意在a ≤x ≤a +b 段内,F Q ≡0。

在0≤x <a 和a +b ≤x <2a +b 二段内,弯矩M 随截面位置x 线性变化;在x =0和x =2a +b 二端,M =0;二集中力作用处,即x =a 和x =a +b 处,有M =Fa ;在a ≤x <a +b 段内,2 F A (c)图9.4 例9.2图FFM ≡Fa ;故弯矩图如图9.4(f)所示。

梁在a ≤x <a +b 段内,只有弯矩,没有剪力,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

例9.3 求图9.5(a )解:1)求约束力。

梁受力如图,列平衡方程有: ∑M A (F )=2aFB sin45︒+Fa +M 0=0⇒ FF B 2-= ∑F y =F A y +F B sin45︒-F =0 ⇒ F A y=2F∑F x =F A x -F B sin45︒=0 ⇒ F A x =-F 2)求截面内力。

0≤x <a ;左段受力如图9.4(b)。

由平衡方程有:F N1=0; F Q1=-F ;M 1=-F xa ≤x <2a ;受力如图9.4(c)。

由平衡方程有:F N2=-F A x =F ;F Q2=F A y -F =F ;M 2=F A y (x -a )-Fx =F (x -2a ) 2a ≤x 3<3a ;受力如图9.4(d)。

由平衡方程有:(a )1(b) F N (c)N2 F (d)F N3 F 图9.5 例9.3图F N3=F;F Q3=F;M3= F A y(x-a)-Fx-M0=F(x-3a)3) 画内力图。

轴力图如图9.5(e)所示。

在0≤x<a段内,F N=0。

在a≤x<3a段内,F N≡F。

剪力图如图9.5(f)所示。

在0≤x≤a段内,F Q=-F。

在a≤x<3a段内,F Q≡F。

弯矩图如图9.5(g)所示。

在0≤x<a段内,M=-Fx,是斜率为负的直线。

在a≤x<2a 段内,M=F(x-2a);即x=a时,M=-Fa,x→2a时,M→0,是图中斜率为正的直线。

在2a≤x<3a段内,M=F(x-3a);即x=2a时,M=-Fa,x→3a时,M→0,也是斜率为正的直线。

注意求内力时是在梁上有载荷(外载荷和约束反力)作用处分段的,本题各段中的弯矩M随截面位置线性变化,故只要算出各分段控制点(以后简称控制点)的弯矩值后,在各段内用直线连接即可得到如图9.5(g)所示之弯矩图。

值得指出的是,在梁上有载荷(外载荷和约束力)作用而分段之点,有左边和右边内力的差别。

分段点载荷是集中力,则影响剪力(F Q)图;载荷是集中力偶,则影响弯矩(M)图。

例9.4已知q=9kN/m,F=45kN,C处作用的集中力偶M0=48kN•m,求图9.6所示简支梁各截面上的内力。

解:1) 求反力。

梁受力如图9.6(a)所示,列平衡方程有:∑F x=F A x=0∑M A(F )=12F E+M0-8F-2×4q=0∑F y=F A y+F E-F-4q=0 图9.6(a) 例9.4图(a)解得:F A y =49kN ; F E =32kN 2) 求截面内力。

求内力时,应在载荷发生变化处分段研究。

以A 为原点,建立坐标如图9.6(a )。

则应在B 、C 、D 处分段。

AB 段(0≤x 1<4m ):在任一x 1处将梁截断,取左端研究,受力如图9.6(b) 。

注意到由∑F x =0已给出轴力为零,故截面1上只有剪力和弯矩。

列平衡方程有:∑F y =F A y -q x 1-F Q1=0⇒ F Q1=49-9x 1∑M c (F )=M 1+q x 12/2-Y A x 1=0⇒ M 1=49x 1-4.5x 12注意力矩方程均是以截面形心c 为矩心写出的,如此可直接得到截面弯矩。

BC 段(4≤x 2<6m):受力如图9.6(c)所示 。

同样有:∑F y =F A y -4q -F Q2=0 ⇒ F Q2=F A y -4q=49kN -9(kN/m)⨯4m=13kN ∑M c (F )=M 2+4q(x 2-2)-F A y x 2=0 ⇒ M 2=13x 2+72(kN •m)图9.6 例9.4图(d)F A(c)F A(e)FE(b)F A 1CD 段(6≤x 3<8m ):受力如图9.8(d),有: ∑F y =F A y -4q -F Q3=0 ⇒ F Q3=13kN∑M c (F )=M 3+4q(x 3-2)+M 0-F A y x 3=0 ⇒ M 3=13x 3+24(kN •m) DE 段(8≤x 4<12m ):受力如图9.6(e),有: ∑F y =F A y -4q -F Q4-F =0 ⇒ F Q4=-32kN∑ M c (F )=M 4+4q(x 4-2)+M 0+F (x 4-8)-F A y x 4=0 ⇒ M 4=384-32x 4(kN •m) 由截面法求内力时,无论取左右哪一端研究都应得到相同的结果。

如在DE 段截取右端研究,注意截面内力仍按正向假设,受力如图9.6(f)所示,有:∑F y =F Q4+F E =0∑M c (F )=-M 4+F E (12-x 4)=0同样得到:F Q4=-F E =-32kN ;M 4=384-32x 4 (kN •m)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截面上的内力,如图9.6(e)与图9.6(f)中的截面4,在物体不同的部分上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应有相反的指向(如图中F Q4、M 4)。

前面给出的内力符号规定可使二者有同样的表达。

本例分四段给出了各截面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依据这些内力方程画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9.7所示。

注意观察梁上作用载荷变化处,剪力图、弯矩图的变化。

图9.7 例9.4之内力图F Q M /综上所述,用截面法求内力的一般方法是:§9.2 利用平衡微分方程作梁的内力图梁整体处于平衡时,截取其中任一部分研究,均应处于平衡。

即在梁中截取任一微段,此微段受力亦应是平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