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中国服饰民俗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起源
为什么人类要用服饰 来遮盖自己的身体
遮羞、护体、御寒、装饰、标志等功能
二、服饰的构成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总称,包括衣、裤、 鞋、帽、围巾等服装本身及首饰、扇子等实用品和装饰物。
三、服饰与民俗
服饰是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最活跃,最具时代特征 的民俗现象之一。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 体现成长与身份的变化
回族女性不同年龄段所佩带的头巾
职业分工往往形成不同的服饰
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
一、服饰的起源 二、服饰的构成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总称,包括衣、裤、 鞋、帽、围巾等服装本身及首饰、扇子等实用品和装饰物。 三、服饰与民俗 服饰是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最活跃,最具时代特征的民俗 现象之一。 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四、服饰民俗的具体表现 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因民族、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因时代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中 山 装 旗 袍
四、服饰民俗的具体表现
1、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2、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3、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4、因民族、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5、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6、因时代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别,分工社会地位 不同服饰有差异,男子注重实用,女子注重美观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高山族
哈尼族
景颇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 业
中外民俗第五章服饰

/rhfs/200701/7711.html 韩国
马来
四、印度
莎丽
莎丽(sari): 莎丽是目前流行最广的服装之一. 莎丽只是指一块长方形的 布料,大约五到六米长. 式样,色彩和质地多种多样,常常可以体现一个妇 女的地位,种姓以及来自于何处. 莎丽不经裁剪,却适合任何身材. 穿着方 式也多不相同, 以兹体现穿着者的地位,年龄,职业,地域和宗教信仰. 比如 说, 大多数地区的妇女喜欢将莎丽搭在左肩上, 而来自波斯的帕西族,以 及一些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的妇女有时则将莎丽搭在右肩上
披巾 帽子 鞋子
第五节 美洲各国的服饰民俗
一、美国的民俗 崇尚自然 偏爱宽松,突出个性 二、加拿大民俗 自由 ,随便 牛仔系列 三、巴西的服饰民俗 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 四、墨西哥的服饰民俗 恰鲁 支那波婆兰那 瓜亚贝拉
第六章 非洲及大洋洲各国的服饰民俗 一、埃及的服饰民俗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服饰
干部服与毛式制服 文革时的军装潮 五彩纷呈的新服饰
二、其他个民族的服饰民俗
(一)满族的服饰民俗 旗袍 窄袖 左衽 四面开衩 马蹄袖 一裹圆 褂 马褂 对襟褂 大襟褂 缺襟褂 领衣 牛舌头 裤 长腰裤 鞋靴 靰鞡 发式与冠 剃发梳辫 礼帽便帽 架子头 大拉翅
长袍 外衣 面纱与首饰
迎接“住棚节”
[
第四节 欧洲各国的服饰民俗
一、俄罗斯 注重仪表 鲁巴哈
“鲁巴哈”是传统的女装,其样式有 点像长袖连衣裙
萨拉范
为女士连衣裙,是一种在俄国曾 十分大众化的服装,款式颇像今 天人们穿的太阳裙或沙滩裙,是 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服装。
淑巴
服饰民俗

•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那时男士喜欢把双排纽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 90年代:着装开始多样化 •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文化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 衫……
第四阶段
•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除某些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涵纳了 方面的变化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 及民族自我意识。 及民族自我意识。
四、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 质:服装原料的性质 • 形:服装的样式 • 饰:佩戴的饰物 • 色:服装的颜色 • 画: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的图 服饰的花纹图案, 画,即文面文身
诞生礼
• 诞生礼与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 礼相联系。婴儿服饰的特点是挂银圈、玉 锁之类佩饰。
婚礼
•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红色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新娘的服装几乎都离不开红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 色。
• 2、求吉心理
•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求吉心理——彝族虎头帽
•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
•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第二章服饰民俗

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变得愈来愈简单大 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 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 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四、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性 别、地位、季节、职业、民族、色彩、工艺 等。
第二章 中国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
器物文化性质, 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 又具
有精神文化性质, 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
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
服饰: ㈠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 等。 ㈡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 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 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 佩等。 ㈢ 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等。 ㈣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 器和日常用品。
三、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
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
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
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2、第二阶段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 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 显差异。 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 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 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 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 服饰了。
第二节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汉服是对传统汉民族服饰的一个统称。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 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
服饰民俗(全)

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的上映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 蝙蝠衫、腥红的嘴唇,夸张的塑料耳环也成为青年在迪 厅中最流行的打扮。
电影《霹雳舞》掀起了霹雳舞热潮,随处可见做太空漫 步状的年轻人身穿蝙蝠衫、脚登回力鞋尽情尽兴地舞着, 常引得观者如云。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那时男士喜欢把双排纽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胡 服 骑 射 复 原 图
春 秋 战 国 深 衣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阶段)
秦:冕服和深衣 汉: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 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
曲 裾 袍
直 裾 袍
清代官员补服
补服
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 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补服。
50年代服装关键词:中山装、列宁装、工字裤、布拉吉……
60年代的无色彩服装 60年代服装关键词:军装、海魂衫、解放鞋……
“文革”时,军装是 最时髦、最体现革命 化的服装,尤其在青 年学生中盛行。
中国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 (一)构成要素
质——原材料 形——样式 饰——饰物 色——颜色 画——图案
(二)主要类型
衣着 附属装饰品 人体自身装饰 装饰性的日用品和护身武器
1、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 鞋、袜……
2《民俗》第二章第一节

的各个环节上。
5.民族服饰
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样式,构成
民族性的标志。
6.性别服饰
在中国,性别不同,服饰也有区别。传 统的区分习惯,即在衣服的开襟钮扣上做文章。
(二)中国服装的发展概况
1、服饰的起源 服装的起源远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早,考古学 和人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早期,人类已经有纹身等装饰行为。十至四万 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球经历了一次严寒的 侵袭,这时期也称冰河期,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御寒。 什么是人类服饰的原始动机?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 问题,在诸多不同观点之中,最重要是遮羞说,保 护说和装饰说三种。
“遮羞说”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的身
体及其敏感部位感到羞耻而需要加以遮掩。 “保护说”则认为服饰的动机是防御自然界 对人体的一些伤害(如严寒、烈日暴晒和风 沙侵蚀等)。“装饰说”是唯一触及服饰原 始动机本质的观点,服饰起源于人类对美的 追求,服饰的原始动机是装饰,包括夸大、
标识、巫术和吸引其他人等多种因素。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各色人员、各等职位 的服饰是有严格区别的。《明会典》记载:禅
僧常服是茶褐色,青绦,披五色袈裟。讲僧常
服是五色,绿绦,披线红袈裟,教僧常服是黑
色,黑绦,浅红袈裟。道士常服都是青法衣,
只有朝服才是红色的。 4.专用服饰 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 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穿着不同的民俗
服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传统的民俗服饰各种
样式,色彩、质地要求也都有变化。
2.季节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四季之分。由于北方天气温
差大,常以单、夹、棉、皮衣相区别,不按季节穿
戴,就会在民俗风尚上受到种种压力,或预示着某
种变故。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2.服饰民俗

汉 汉 代 代 皇 皇 帝 帝 冕 冕 服 服
周代的冠礼
周代的孩童一般都是垂发至眉,并且两 边梳“两髦”,或把两髦扎束成两个形状 像角的发结,叫 “总角”。而到了成年时 候,要把头发在头顶上盘成髻形,女子主 要是用笄把头发插定,男子则是戴冠,用 笄把冠和髻一起固定起来。男子戴冠的时 候要专门举行一个仪式,这就是作为礼之 开始的“冠礼”。
藻:洁净 火:光明
粉米:滋养万民黼:决断、黻:明辨
商代贵族在衣服的质地、款式、色彩和佩戴饰品上都 比较奢华。在一些王墓和贵族墓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织 品和装饰品。
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 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 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 花纹。腰束宽带,腹前垂一兽头 纹样的蔽膝,下着裙裳。
武官补子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 威仪。
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是龙、凤、麟、龟四灵之 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 也。” “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 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 人君形象。
子明 代 补
明早期六品文官鹭鸶纹缂丝方补
清 代 补 子
武一品官补子——麒麟(传世实物) 文一品官补子——仙鹤(传世实物)
补子的寓意
文官补子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 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 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 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 《诗经· 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 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服饰史

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早期服饰一面料:丝、葛布、麻料二款式:最早的是裙发展出坎肩式上衣三配饰:最普遍的是项链四贯口衫(贯头衫)形式今日连衣裙,形制为用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布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成贯口衫也成贯头衫。
五原始社会流行的服饰色彩:红1,火:生食到熟食2,火:驱走严寒3,火:驱走野兽4胜利:战争与狩猎5生命的延续与希望6太阳:驱走黑暗7显耀功绩8熟透的果实是红色的六夏朝崇尚的服饰色彩是黑色1、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游牧转为农耕(1)奴隶喜欢黑色(2)土地受关注2、家庭的出现:群婚→小家庭婚同昏娶同取七、上朝崇尚的服饰色彩是白色同同时并存,二分法模式(《春秋》季节之分春秋,方向只为东西)第二节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一冕服:冕冠、上衣、下裳、前有蔽膝、腰间有束带、足登舄屦二冕冠:其板为綖,綖做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
旒为綖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
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
冕冠戴在头上,以筓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含义。
三衣裳: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四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代表照临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应变华虫代表文丽宗shi代表忠孝藻代表洁净火代表光明粉米代表滋养黼(斧形)代表决断黻代表明辨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一、深衣: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形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
因而上身合体,下赏宽广长至足踝或及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二、胡服:特征为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三、胡服骑射赵国赵武灵王“非以养欲而东之也”第二章秦汉服装(六王毕四海一)第一节男子袍服与冠履一、袍: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为袂,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
服饰民俗

隋唐服饰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 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 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 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 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 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 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 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 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 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 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 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唐帝皇常服
隋唐服饰
唐代妇女大袖子衫
宋代服饰
服饰推崇洁净自然和简 约质朴的风格。官服多 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 帽,以颜色区分官员级 别,而妇女的常装是一 种对襟、直领、两腋开 衩、衣长过膝的称为 “背子”的外衣。而从 五代至宋以后,缠足陋 习也发展起来。
宋代背子服装图
元代服饰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 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 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 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 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 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 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 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 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 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 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 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 日常用品 如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 种背篼、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 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篼等。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理论中关于服饰起源的解释有实用、遮 羞、美观三种说法。强调服饰具有御寒防晒的 实用功能、遮蔽体肤的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 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又增加了区别等级、显 示礼仪、表彰功德等功能。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 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 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 念方面的标志。 另外,服饰还是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 人们的类别标志。
民俗第二讲——服饰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说
一、服饰的概念
服饰是指服装 和饰物的总称, 包括衣着、各 种附加的装饰 物、人体自身 的装饰(纹身) 和对人身体具 有装饰作用的 生产生活器具。
二、服饰民俗的概念
服饰民俗是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 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 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 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服饰特征。
服饰民俗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
服饰民俗是生活的艺术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 合。
三、服饰民俗的功能
1、物质上的功能 遮羞避体,பைடு நூலகம்寒御暑 适应生产和劳作
2、精神上的功能 识别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 表示社会观念和政治理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服饰风俗之一 第二章 服饰风俗 教学课件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 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 楚墓出土帛画)。
戴冠、穿宽袖服 装的官员(战国 玉人,传世实物, 原件现藏故宫博 物院)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 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 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 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 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 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 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 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 海博物馆)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出土的玉人 )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 交领窄袖衣、腰束绅 带、佩带蔽膝(前身 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 利的下垂物,物的下 端呈斧口形,寓有斧 能断割之意,后世将 其加阔变为蔽膝)的 贵族男子。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 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虞铜人。 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 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 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 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 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 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 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 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 囊。腰右侧佩短剑。
秦汉服饰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 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 很大。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 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 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 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 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 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 尚不及详尽完备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侃母湛(zhàn)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 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髢,卖得 数斛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 剉(cuò)诸荐(草垫子)以为马草,日夕遂 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
中国民俗专题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1、服饰民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
服、鞋帽、佩戴、装 饰的风俗。
中国民俗专题
2、服饰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目的: 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 出于保暖御寒的目的; 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
中国民俗专题
我们认为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义的,是为 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了人们能 够生存的目的。 不仅能够御寒取暖,而且也能防止各种侵害 人体的虫类、风雨、禽兽等。 而服饰的审美意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越 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历史文献关于文身的称谓:黥(qí ng) 面、刺墨等称谓记述古代文身较普遍的术语。 在少数民族中,傣族文身为“曼克”, 彝族称为“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施”, 海南黎族称为“拍面”、“绣面”、“画 面”,而黎族语称“墨欧”、“塔滩”、 “滩”等。 日本称“入墨”、“刺青”、“雕物“等。
中国民俗专题
胄,秦,通高32厘米,1998年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出土。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甲胄
中国民俗专题
7、妇女头饰 唐以前妇女无冠,现代戏台上用的凤冠基本 上是明朝的式样。 古代汉族女性十五而笄,即把头发盘到头顶 用,插笄固定,以示成年。 所以女子到了15岁又叫“及笄之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
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
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一)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三民族服饰巡礼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内涵。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广阔的地域,她们有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
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
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西藏服饰特点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
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藏语称为“邦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细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所不同。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织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藏语称为“噶乌”,式样有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西藏服饰的未来发展藏族服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仅仅以着传统服装为主,服饰也趋向于休闲装、西装、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
与此同时,民族服装无论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
比如:女装从传统穿着较为烦琐改成了穿着方便,讲究曲线、腰身美的特点。
面料不仅仅趋向于氆氆而是大量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国内外上好的料子。
现代藏族服饰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给来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祖国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支瑰丽的花朵,许多国内外时装设计师将藏族服装的一些特点视为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发挥。
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藏族服饰定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独特的魅力无限。
(二)蒙古民族服饰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反映蒙古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
蒙古民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立于我国乃至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
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对蒙古民族服饰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进行研究和仿制,甚至有的以穿戴蒙古民族服饰为荣。
这充分说明蒙古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
蒙古民族是在历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亚洲古老民族之一,曾经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对世界历史也产生过巨大影响。
因此,蒙古民族服饰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与蒙古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均有着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精心培育的服饰文化,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生活的舞台上始终大放光彩。
当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蒙古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传统服饰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且在款式风格、缝制工艺、面料色彩等方面,越来越强调新颖、别致、多样化。
蒙古民族服饰,作为蒙古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有两个突出的历史特点,这就是它的独特款式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蒙古民族服饰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普及盛行,为发展民族文化,美化人民生活,进而对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三)回族服饰习俗的历史传承服饰是人体外部装饰的总和。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习俗。
1.回族服饰的渊源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
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
入门必解履。
妇女必障面。
皆古制也。
”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
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
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2.回族服饰习俗的类型与品种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妇女的年龄服饰更清楚,有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
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1)回族男子服饰。
号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
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
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
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
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
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
这种习俗(2)回族女子服饰。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
回族人民认为头发、耳朵、脖颈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
回族人民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
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
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
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
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