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3e364cd5bbfd0a7856738d.png)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两幅图共同反映哪一历史事件?(2)对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什么?(3)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答案】(1)三大改造。
(2)公私合营。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解析】【分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共同反映的事件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下,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1fb989cdd36a32d72758104.png)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 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中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
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的困难不难想象。
但它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长期蕴藏着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这是无穷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且有着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能够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成几件前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经过前三年的准备,遭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这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需的环境;当时也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许多技术专家来到中国参加建设工作。
没有这些条件,要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建设是难以做到的。
(1)结合所学,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国际背景是什么?(2)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胜利完成的世界影响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提示:需答出 4 点)【答案】( 1)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2)影响: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亚非拉民族独立与振兴;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促进了全球工业化的进程等均可。
因素: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人民大众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
【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我国于 1953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走向瓦解,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2)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胜利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其世界影响从政治上来看,有利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运动,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从经济上来看,促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等。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e1299bf78a6529647d53af.png)
(4)从美英两国经济地位兴衰的对比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汽车。
(2)变化: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原因:①美国重视和保护发明创造、鼓励创新(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913年
美国
福特公司
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示例】观点一: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快速)发展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史实1)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史实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逻辑论证)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094b05727a5e9846a6189.png)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除这项“计划”外,材料二还提到了哪一社会变革?(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变化。
请写出这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1957年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可知:这表明,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这个计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还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ec2c634693daef5ef73dd2.png)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材料: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材料二:他出生于贵族,一生积极探索人生意义。
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材料一中的话是谁的名言?他为拿破仑而作的著名作品是什么?②材料二说的是哪一位作家?请你至少列举出他的两部不朽名作。
③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上有什么共同点?【答案】①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②托尔斯泰;写出两部名作。
③反映社会题材(或者来源于社会现实)【解析】【分析】【详解】①材料一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名言;他为拿破仑而作的著名作品是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②依据材料二“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③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共同点是都是反映社会题材(或者来源于社会现实)。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而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因此社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2.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如下图所示交通工具是什么?最早发明此交通工具的人是谁?它的发明与哪一动力机的研制息息相关?(2)列举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电器方面的重大发明。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答案】(1)汽车。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d9e61ca0116c175f0e4891.png)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巨浪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亚洲人民前仆后继,赢得国家独立;非洲人民英勇抗争,使“黑暗大陆”初现曙光;拉丁美洲人民不屈不挠捍卫国家和民族主权的过程吧!(表格归纳)(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下面是张军同学整理的表格,请你填写空白部分的内容。
(图说历史)材料一自从15世纪早期殖民主义窜入非洲以来,非洲就一直遭受着殖民奴役,成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人民奋起抗争,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浪潮。
(2)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国名。
年被称为“非洲年”。
(文汇说史)材料二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
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万隆会议召开的重要原因。
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4)万隆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亚非国家和地区如何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
【答案】(1)①1990年②纳赛尔③卡斯特罗(2)上边两框,从左到右依次为:阿尔及利亚、埃及。
下边两框,从左到右依次为:纳米比亚、南非。
1960。
(3)原因:二战后,亚非新独立国家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4)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秉承亚非国家和地区应该加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cd68836edb6f1afe001f95.png)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和轮船,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汽车和飞机,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225968941ea76e59fa0469.png)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e44860b4e767f5bcfce41.png)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可以得出一些国家反帝革命取得胜利,如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民族革命的领导权,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和平主义思潮将在世界盛行一时,故AD不合题意;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得到巩固表述错误,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辨析作答下列是小历和小史分别搜集的关于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的资料。
小历的表格:
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倍
21.2%
轻工业
6.2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形成的。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它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这一体系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它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92d5a710661ed9ac51f34b.png)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图表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二概括其原因。
(2)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的推动。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解析】【分析】【详解】(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趋势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可知,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2.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借经商贸易之名,以掠夺性的剥削来压榨印度人民,以武力来蚕食和霸占印度国土。
印度民众对立情绪不断增长,终于爆发了大起义。
1857年5月10日,起义首先在密拉特爆发。
各地士兵和民众纷纷响应,不到4个月,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几乎整个北印度。
起义势力以德里、坎普尔和勒克瑙为三大中心。
图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和大肆掠夺,引起当地除欧洲白人以外的所有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并由此引发了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181 3年,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斗争。
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1)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文字介绍分别写出印度和拉丁美洲人民反抗的殖民国家。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b0f78ca300a6c30d229f6c.png)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2c43a22af90242a895e5b7.png)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详解】(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c96826edb6f1afe001f5b.png)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图表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二概括其原因。
(2)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的推动。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解析】【分析】【详解】(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趋势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可知,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2.材料: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材料二:他出生于贵族,一生积极探索人生意义。
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材料一中的话是谁的名言?他为拿破仑而作的著名作品是什么?②材料二说的是哪一位作家?请你至少列举出他的两部不朽名作。
③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上有什么共同点?【答案】①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②托尔斯泰;写出两部名作。
③反映社会题材(或者来源于社会现实)【解析】【分析】【详解】①材料一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名言;他为拿破仑而作的著名作品是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②依据材料二“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f88aa6f111f18583d05ad7.png)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为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姻。
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
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2)材料二中轮船主要使用什么动力机?此项成就的发明家是谁?(3)依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1)市场;资本;劳动力。
(2)蒸汽机;瓦特。
(3)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人们享受现代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英国……市场……资本……劳动力……”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有,市场,资本,劳动力。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7f5497964bcf84b9d57bc7.png)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材料二:到1956年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材料三: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的奠基石(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哪两方面的探索?(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方面的探索之间的联系。
(3)据材料三,谈谈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探索对我国工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问题:新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探索: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或: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了推动作用。
(3)“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我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可知,体现新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了改变状况,1953年-1957年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了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图片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的奠基石,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我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6eb40784868762caaed5a2.png)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材料二兰考县委掌握了“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的基本情况,采用了“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的方针。
造林防沙,上翻淤泥固沙、压沙……以挖河排水为主,排、灌相结合的多方面措施,并与黄河上下游地区充分协商,坚持共赢的原则,防止水害上移或下移。
“三害”调查队坚持“分清轻重,区别对待”的方针,把淤泥上翻覆盖盐碱地,并引进或种植耐碱作物……(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被授予什么称号。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兰考县委治理“三害”的办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兰考县委治理“三害”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案】(1)①“他”:焦裕禄②称号:党的好干部(2)办法:①植树造林,防沙固沙;②排、灌结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③淤泥覆盖盐碱地,引进耐碱作物(照抄材料不得分)(3)原则:①求真务实(实事求是);②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③合作共赢;④分清轻重缓急;④调查实践(答出两点亦可得分)【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焦裕禄;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切,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2)依据材料信息“造林防沙,上翻淤泥固沙、压沙……以挖河排水为主,排、灌相结合的多方面措施,并与黄河上下游地区充分协商,坚持共赢的原则,防止水害上移或下移。
“三害”调查队坚持“分清轻重,区别对待”的方针,把淤泥上翻覆盖盐碱地,并引进或种植耐碱作物……”可知,兰考县委治理“三害”的办法有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排、灌结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淤泥覆盖盐碱地,引进耐碱作物等。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6f9806c175f0e7dd13789.png)
【详解】
(1)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萨拉热窝,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军全线的枢纽。1916年2月德军开始进攻凡尔登,法军殊死抵抗。战争共造成70多万人伤亡,此役有被称作“凡尔登绞肉机”。一战时,德国在西线发动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开始衰落,逐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萨拉热窝,凡尔登。
(4)据材料“…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可知“苦果”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一战的背景。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一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7.观察下图,将字母A和B分别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1)A:一战导火索所在的城市B:一战的转折点所在地
(2)据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战争形式特点
【答案】(1)A:萨拉热窝B:凡尔登
(2)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解析】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笫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示例】观点一: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快速)发展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
(史实1)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史实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逻辑论证)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科技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进步)。
观点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史实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史实2)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发明创造,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观点三: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次科技革命的发明都可以作为例子论证。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的“现代炸药,他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
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可以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本题答案不唯一。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围绕观点组织材料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根据材料的“现代炸药,他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
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轮船,飞机等出现。
、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使科技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点睛】解答历史论述题的第一步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组织材料进行论述,第三步是得出结论,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2.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图表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二概括其原因。
(2)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的推动。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解析】【分析】【详解】(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趋势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可知,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3.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为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姻。
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
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2)材料二中轮船主要使用什么动力机?此项成就的发明家是谁?(3)依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1)市场;资本;劳动力。
(2)蒸汽机;瓦特。
(3)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人们享受现代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英国……市场……资本……劳动力……”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有,市场,资本,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和所学可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为轮船提供了动力。
(3)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人们享受现代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对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
【点睛】材料一以《全球通史》为切入点,考查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因素。
答案就在材料里面,抓住关键词即可,“英国……市场……资本……劳动力……”。
4.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材料一(1)图1、图2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二《机器时代的享受》。
它描写了英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
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ロ占英国总人ロ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
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编自《文明的力量》(2)根据材料二分析机器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三 1903年德国通过了童工法,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3)德国教育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近代西方各国发展大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以依据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研究出的发电机为发端第2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开始带动机器迅速成为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力电话,电灯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在德国美国等多国同时进行,由于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德国日本等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4)根据材料四,概括第2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五然而,恰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多少有点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在同时代人们之间引发了恐慌。
在……公共医疗卫生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工业城市的死亡率一直比农村更为糟糕。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文明》(5)针对材料揭示的现象,有人提出人类应该回到工业革命前的农耕文明时代,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反驳这一观点。
【答案】(1)人口迅速增长;出现城市化现象(2)改善了交通条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造成了环境污染;(3)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电力广泛应用多国几乎同时进行;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发展更加迅速;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5)工业革命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灾难,如: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引起人们的恐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工业污染,破坏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等,但是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图1、图2的内容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出现城市化现象。
(2)由材料二“描写了英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可归纳出机器时代改善了交通条件;根据“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可归纳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可归纳出加剧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根据“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可归纳出造成了环境污染。
(3)据材料三“1903年德国通过了童工法,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结合所学可知,德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近代西方各国发展大众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4)由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以依据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研究出的发电机为发端第2次工业革命开始”可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根据“电力开始带动机器迅速成为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力电话,电灯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在德国美国等多国同时进行”可归纳出电力广泛应用多国几乎同时进行;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发展更加迅速;根据“由于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德国日本等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5)据材料四“然而,恰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多少有点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在同时代人们之间引发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