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doc】《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第一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曹刿论战》答案 1.C;2.C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6.不是多余的。

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共含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本文选自《#》,相传为春秋时期()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参考答案: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3.D4.(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有利战机,做事要有远见。

(言之有理即可)篇2:《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于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曹刿论战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曹刿论战》阅读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阅读题目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2)公将鼓之:()(3)小大之狱:()(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

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句作答)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指猪牛羊等(2)击鼓进军(3)案件(4)倒下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10)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10)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10)[题目]阅读文段,完成1~6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 例句:战于长勺。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 肉食者谋之。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 登轼而望之。

D. 公与之乘。

3. 翻译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

①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 庄公与曹刿一同到战场指挥作战。

B. 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

C. 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

D.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②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 )A.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 庄公向曹刿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

C. 曹刿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

D. 曹刿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

③ 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A. 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品质。

B. 忠于庄公为国效力的品质。

C.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D. 辅佐庄公足以担当大任的治国才能。

5. 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专题04《曹刿论战》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

专题04《曹刿论战》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

曹刿论战一、课内阅读(一)(2022·广西桂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军队)B.必以信.(信任)C.小惠未遍.(遍及,普遍)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公将驰.之遂许先帝以驱驰.C.公问其故.故.自号曰醉翁也D.战则请从.隶而从.者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可以/一战B.彼竭/我盈C.惧/有伏焉D.齐师/伐我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二)(2021·广东阳江·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docx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docx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 ,遍及,普遍(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肉食者鄙神弗福也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作答)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参考答案:小题1:鄙: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福:赐福,保佑。

小题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

小题3: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分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抓关键字的解释,“狱”“虽”“情”等字的解释。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篇一」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___________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优秀3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优秀3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优秀3篇)以下这3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是来自于作者的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篇一一、课前检查二、朗读导入三、分析课文(一)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4)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 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B. 齐师败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公将驰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D. 下视其辙不耻下问
2. 这段文字共分三层,请用文中原句指出这三层的大意。

第一层:____;第二层:____;第三层:____。

3. 这段文字简略地叙述了齐鲁交战的经过,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 公将鼓之。

译文:_______。

② 遂逐齐师。

译文:_______。

[题解]
第1题。

考查对加点词语含义的比较理解。

答案:A
第2题。

考查用原句指明层意。

答案: 战于长勺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第3题。

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答案: 作者写作的重点是论战而不是记叙交战。

第4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①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②于是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阅读«曹刿论争»,完成1~5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以下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以下加线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妥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布置,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伟大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一定的中央。

请找出一处作简明剖析。

2021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初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 (1)通〝遍〞,普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兵的进程。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曹刿论战同步测试题及阅读答案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doc】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 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 “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 “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 “齐人三鼓”的“三鼓”
指击鼓进军。

2. 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一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 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一一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 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一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曹刿论战同步测试题及阅读答案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 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 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 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 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 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 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 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 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 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至。

C. 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 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 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 子而不信其母一一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 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 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 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 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参考答案一、1. jidn2. bi3. bo4. zhe5.sh 6 mi 二、① 军队②参与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④指猪、牛羊等⑤为人所信服⑥ 案件⑦可以凭借⑧大败三、①征伐②将要③请求④谋划⑤恩惠⑥必定四、1.D2.A 1.语言议论2.A3.B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B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1.C2.D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