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文艺思想的解放,国内外优秀影片的解禁,新的录像技术的应用,为导78班教学开创新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该班教员投入多,教学实习量也空前增加,先后拍摄了一轮录像短片作业,一轮35毫米黑白短片:《我们的田野》(导演:潘渊亮、潘桦等)和《小院》(导演:田壮壮、张建亚等);1982年该班毕业时,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全班同学通过答辩首次获得了学士学位;同时,以三种形式进行了毕业实习:①三部35毫米彩色短故事片:《结婚》(导演:金涛、周炜等)、《我们还年轻》(导演:夏刚、耿小震、林大庆);《目标》(导演:白宏、江海洋、李小军)。②田壮壮、谢晓晶、张建亚接受儿影厂任务,导演了儿童故事片《红象》(九本)③其他同学分别跟随老师参加了影片《陈奂生上城》(导演:王心语)和《见习律师》(导演:韩小磊)的拍摄实践。后来,彩色短故事片《结婚》经电影局批准公开发行,《我们还年轻》和《红象》作为短片参加了国际电影节并获奖。
1960年,导56班毕业,王心语、曾宪涤、陈敏、江世雄、王运晖等五人留校任教。
1958年9月,导58班21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张客,班主任师涛,一年后张客在"反右倾"运动中被免除系主任和主任教员职务,由田风任系主任,吴国英接任主任教员。该班入学时逢大跃进高潮,由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锐减。
导演专修班班主任田风、郑君里、张客、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教员协助专家教学并随班听课;学员25名,来自全国各电影制片厂,都是已有一定表导演艺术实践经验的创作干部,其中有谢添、林农、郭维、于彦夫、武兆堤、王炎、董克娜等;该班于1957年夏结业,学员吴国英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伊万诺夫专家还专为随班教师开设了为时半年有关导演教学的课程。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戏剧学院。从河北保定部队农场返回的导演系教师,除曾宪涤、江世雄、谢飞三人留在电影学校任共同课外,其他均被分配到戏剧学院导演系,汪岁寒、苟文伦任副系主任。当年底招收了一届导演进修班,其中学习电影导演的8名,来自各制片厂。汪岁寒、苟文伦、王心语、乌兰、司徒兆敦组成教学小组,在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控制和完全没有电影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进行教学。二年后该班毕业。
1975年底,导演系教师转回电影学校,学校筹组编导系,负责人周伟、吴国英。翌年夏天招收编导进修班,学制2年。学员15人,来自各制片厂,其中导演专业4人。赵明、周伟主持教学,谢飞、郑洞天参加导演教学工作。该班毕业时,跟随教师参加故事片《火娃》(艺术指导赵明,导演谢飞、郑洞天)的拍摄实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
教学资源
建立电影导演系
1950年,北京电影学校改制建院,正式设立电影导演系,学制为本科四年。首任系主任张客,导演艺术教研组组长干学伟。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2名,是为导56班。
导56班主任教员干学伟,教员有石联星、周伟、汪岁寒,至第二年干学伟、石联星赴苏联参加合拍片《风从东方来》摄制,改由汪岁寒任代主任教员。该班的教学计划,是以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学计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电影导演创作实践的特点而制定的,课程设置有公共课:政治理论、文艺理论、体育、外语;专业基础课:绘画、音乐、美术作品分析、摄影基础、影片生产工艺;专业课:表演、剧作、导演艺术,以及有关专题讲座;教学实习:纪录片、默片(第三学年)、短故事片(第四学年)。教学模式为主任教员制,即主任教员要负责三门专业课的教学。导演教学的这些基本内容,后来一直持续到1966年以前招收的各本科班。
该班毕业后,司徒兆敦、韩小磊二人留校任教。
1960年9月,导60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吴国英,班主任师涛,任教老师有张客、干学伟等。从这一班起,实行了一年级后淘汰制。该班三年级演出了独幕剧专场。64、65年间,该班和导61班先后两次参加了京郊密云县和山西阳高县的农村"四清运动"。1965年,导60班毕业作业为35毫米短故事片两部《上班前后》(导演:谢飞、张郁强、胡葳葳、李家模、李灵明、罗小玲、付敬恭、唐英超)、《贫农的儿子》(导演:詹相持、肖桂云、秦绂生、吕绍廉、崔东升、乌兰、蔡元元、曹征、贺米生、刘蕙仪)。
一九六四年九月,导64班13名同学人学。主任教员汪岁寒。在当时文艺方针下,该班教学向强调意识形态方向作了较大调整,第二学年又投人河北邢台的农村"四清运动",至66年6月返校参加文革,后与导61班相同。
1965年9月招收科教导演进修班(二年制),外请上海科影导演韩韦担任主任教员,班主任司徒兆敦,29名同学大多为理工科院校进入各制片厂从事科教片创作的青年编导,一年后参加文革,毕业返厂。
历史沿革编辑
电影导演系是培养电影导演人才的专业学系。
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89次政务会议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以负责培养电影艺术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与演员。"
当时,北京电影学校已有编剧、表演专业,从1954年起,电影局开始筹组导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先后从全国各制片厂和文艺单位调来干学伟、张客、田风、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同志,1955年,中国电影赴苏考察团聘请了四位苏联专家来我国帮助筹建电影学院,九月,由导演艺术家、莫斯科电影学院教授鲍·格·伊万诺夫主持的导演干部专修班开学,这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以正规教学方式培养电影导演的开始。
中文名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创办时间
1956年
知名校友
张艺Fra Baidu bibliotek等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导演系
1教学情况
2师资力量
▪系主任
▪教师成绩
3历史沿革
▪建立电影导演系
▪艰难的阶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
▪教师的艺术实践及组织机制
4地理位置
教学情况编辑
该系培养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文学艺术的理论修养和历史知识,有较高的美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系统掌握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熟练的视听表达能力,在创意、叙事、造型、声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时届建院之初,电影教育得到了各方面特别的关照。以电影界的前辈、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亲自为导56班讲授长达一年的电影剧作课为代表,林杉、许幸之、崔嵬等著名电影艺术家都先后来系授课。
1958年,导56班与摄影56班合作,在教学实习中拍摄了8部短纪录片:《装卸之歌》、《高炉电花》、《九兰养猪》、《出租汽车》等,曾受到来校授课的苏联著名导演家吉甘的称许。1960年,导56班与摄影、表演系进行联合毕业作业拍摄,共摄制了《穿山巨龙》(导演:曾宪涤、华克)、《大木匠》(导演:陈敏、吴贻弓)、《父子俩》(导演:阙文、江世雄)、《春节前后》(导演:于得水、葛文遂)、《目标向前》(导演:王心语、孔咏宵)五部35毫米短故事片。作为电影导演教育的首批成果,其中前二部纪录片和前三部故事片曾由电影公司公开发行。
1983年9月,83导演进修班(学制一年半)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主任教员江世雄、乌兰。
1984年9月,84导演干部专修科(二年制)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和电视台。主任教员詹相持、许同均。
该班侯克明留校任教。
1985年,新一届系领导班子任命,主任文伦,副主任郑洞天。
1985年9月,导85本科班15名同学入学,生源来自北京、武汉、兰州三个考区。教师韩小磊、许同均(第一、四学年),郑洞天、谢晓晶(第二、三学年)。该班试行"二四制",即第二学年后根据学习成绩,有六名学生作为大专毕业,其余学生继续读满四年。在该班教学中,借鉴了当代世界电影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式确立了"以实践带教学"的方针,四年中,在教师指导下,从短到长、由磁带到胶片,顺序进行了七轮拍摄作业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较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功;同时,随着录像技术的普及,该班在视听语言和导演课中首开了拉片分析课程,学生的分析论文有多篇在学院的学报发表。
1962年,导58班毕业联合作业为:《白大姐》、《半夜鸡叫》《红小鬼》等四部35毫米短故事片。
该班毕业时,苟文伦、苏玉环二人留校任教,张暖忻此后不久也调入导演系任教。
1959年9月,导59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田风,班主任汪岁寒。本班第三学年时,经学院决定将学制改为五年,此后,五年学制一直持续到"文革"。导59班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加大了表演课的教学量,首次从小品到大戏积累排演了多幕话剧《骆驼祥子》,并在全院和社会上公演。
教学部
师资力量编辑
系主任
王瑞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89年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
原系主任谢飞教授
教师成绩
导演系教师在电影电视创作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各种奖项,为中国影视剧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教师们承担了电影艺术理论和导演学科的科研项目和教材写作,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编辑锁定
导演系成立于1956年,主要培养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专门人才。经过近五十年的努力,为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中国电影、电视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导演系现有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剪辑三个专业方向,博士、硕士、本科、创作干部进修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班。
1977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后,导演系由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张客兼任系主任,副主任汪岁寒、文伦。此后,加上从原北京艺术学院调来陈文静等五名教师,全系教师达到17人。
1978年9月,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导78班28名新生入学,标志着新时期电影导演教育事业的再生。主任教员汪岁寒,班主任司徒兆敦。参加教学的有张客、张暖忻、陈文静、田金夫、孙敏、许同均、徐燕,帮助辅导毕业作业和带领学生毕业实习的有谢飞、郑洞天、王心语、韩小磊。
1963年,导59班拍摄了《伤逝》、《虾球》两部默片片断:1964年,毕业作业为35毫米三部短故事片《搭桥的人》(导演:段吉顺等)、《挡马》(导演:郭宝昌等)、《公社的孩子》(导演:司徒兆敦等)和长故事片《夺印》(导演:汪岁寒、刘中明等)。
1963年底开始的"文艺整风",使导59班卷入了一场严酷的"阶级斗争",全班半数同学被打成"反动小集团",两名学生定为"反动学生"(后在文革中被送劳教);该班主任教员田风因之受到株连,于1965年含恨辞世。
该班毕业后,谢飞、乌兰、詹相持三人留校任教。
1961年9月,导61班17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周伟,班主任苟文伦,任教老师有徐谷明、王心语等。该班三年级演出了话剧《年青的一代》。
1966年该班毕业作业:35毫米短故事片《红柳》(导演:彭宁、丁荫楠、史践凡、马秉煜、马绍惠、于世彬、卢刚、广春兰、柳青、胡丽君),纪录片《平山》(导演:蔡晓晴、金继武)、《浑源农村文化工作队》(导演:郑洞天)正在拍摄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一切教学活动当即终止,该班学生遂卷入文革,除少数同学于1969年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同学遗往张家口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至1973年才由部队进行毕业分配。
主要课程有:剧作、表演、视听语言、导演艺术、纪录片理论与制作等专业课;电影摄影基础、电影录音基础、电影音乐基础、电影造型艺术、电影声音艺术、影视导演大师研究、中外电影史、影片分析、美术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分析、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基础课。
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结合课程,独立或联合其他专业同学,用DV、录像和胶片手段完成3-30分钟的作业多轮,作业难度和规模逐步加深加长。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学业还有:1、社会实践;2、观摩活动;3、研讨与交流。
该班谢晓晶留校任教。
为了适应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形势,帮助解决各厂对青年导演人才的需求,从1982年起,导演系陆续开办了几届授予大专学历的在职创作干部进修班。一批中青年教师也从此登上了主任教员的岗位。
1982年9月,少数民族导演进修班(二年制)13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天山、内蒙、广西三个民族自治区制片厂。主任教员张暖忻、郑洞天、田金夫。
1966年5月,招收导66班工作进行到专业初试阶段,受到"文革"冲击而中止。
艰难的阶段
从1956年到1966建系十年间,电影导演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输送了百多名毕业生,教师队伍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老中青结合的16人,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初步探索了结合中国电影实际的培养导演专门人才的道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新兴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摧残,完全停顿达七年之久。
1960年,导56班毕业,王心语、曾宪涤、陈敏、江世雄、王运晖等五人留校任教。
1958年9月,导58班21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张客,班主任师涛,一年后张客在"反右倾"运动中被免除系主任和主任教员职务,由田风任系主任,吴国英接任主任教员。该班入学时逢大跃进高潮,由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锐减。
导演专修班班主任田风、郑君里、张客、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教员协助专家教学并随班听课;学员25名,来自全国各电影制片厂,都是已有一定表导演艺术实践经验的创作干部,其中有谢添、林农、郭维、于彦夫、武兆堤、王炎、董克娜等;该班于1957年夏结业,学员吴国英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伊万诺夫专家还专为随班教师开设了为时半年有关导演教学的课程。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戏剧学院。从河北保定部队农场返回的导演系教师,除曾宪涤、江世雄、谢飞三人留在电影学校任共同课外,其他均被分配到戏剧学院导演系,汪岁寒、苟文伦任副系主任。当年底招收了一届导演进修班,其中学习电影导演的8名,来自各制片厂。汪岁寒、苟文伦、王心语、乌兰、司徒兆敦组成教学小组,在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控制和完全没有电影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进行教学。二年后该班毕业。
1975年底,导演系教师转回电影学校,学校筹组编导系,负责人周伟、吴国英。翌年夏天招收编导进修班,学制2年。学员15人,来自各制片厂,其中导演专业4人。赵明、周伟主持教学,谢飞、郑洞天参加导演教学工作。该班毕业时,跟随教师参加故事片《火娃》(艺术指导赵明,导演谢飞、郑洞天)的拍摄实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
教学资源
建立电影导演系
1950年,北京电影学校改制建院,正式设立电影导演系,学制为本科四年。首任系主任张客,导演艺术教研组组长干学伟。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2名,是为导56班。
导56班主任教员干学伟,教员有石联星、周伟、汪岁寒,至第二年干学伟、石联星赴苏联参加合拍片《风从东方来》摄制,改由汪岁寒任代主任教员。该班的教学计划,是以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学计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电影导演创作实践的特点而制定的,课程设置有公共课:政治理论、文艺理论、体育、外语;专业基础课:绘画、音乐、美术作品分析、摄影基础、影片生产工艺;专业课:表演、剧作、导演艺术,以及有关专题讲座;教学实习:纪录片、默片(第三学年)、短故事片(第四学年)。教学模式为主任教员制,即主任教员要负责三门专业课的教学。导演教学的这些基本内容,后来一直持续到1966年以前招收的各本科班。
该班毕业后,司徒兆敦、韩小磊二人留校任教。
1960年9月,导60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吴国英,班主任师涛,任教老师有张客、干学伟等。从这一班起,实行了一年级后淘汰制。该班三年级演出了独幕剧专场。64、65年间,该班和导61班先后两次参加了京郊密云县和山西阳高县的农村"四清运动"。1965年,导60班毕业作业为35毫米短故事片两部《上班前后》(导演:谢飞、张郁强、胡葳葳、李家模、李灵明、罗小玲、付敬恭、唐英超)、《贫农的儿子》(导演:詹相持、肖桂云、秦绂生、吕绍廉、崔东升、乌兰、蔡元元、曹征、贺米生、刘蕙仪)。
一九六四年九月,导64班13名同学人学。主任教员汪岁寒。在当时文艺方针下,该班教学向强调意识形态方向作了较大调整,第二学年又投人河北邢台的农村"四清运动",至66年6月返校参加文革,后与导61班相同。
1965年9月招收科教导演进修班(二年制),外请上海科影导演韩韦担任主任教员,班主任司徒兆敦,29名同学大多为理工科院校进入各制片厂从事科教片创作的青年编导,一年后参加文革,毕业返厂。
历史沿革编辑
电影导演系是培养电影导演人才的专业学系。
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89次政务会议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以负责培养电影艺术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与演员。"
当时,北京电影学校已有编剧、表演专业,从1954年起,电影局开始筹组导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先后从全国各制片厂和文艺单位调来干学伟、张客、田风、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同志,1955年,中国电影赴苏考察团聘请了四位苏联专家来我国帮助筹建电影学院,九月,由导演艺术家、莫斯科电影学院教授鲍·格·伊万诺夫主持的导演干部专修班开学,这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以正规教学方式培养电影导演的开始。
中文名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创办时间
1956年
知名校友
张艺Fra Baidu bibliotek等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导演系
1教学情况
2师资力量
▪系主任
▪教师成绩
3历史沿革
▪建立电影导演系
▪艰难的阶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
▪教师的艺术实践及组织机制
4地理位置
教学情况编辑
该系培养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文学艺术的理论修养和历史知识,有较高的美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系统掌握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熟练的视听表达能力,在创意、叙事、造型、声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时届建院之初,电影教育得到了各方面特别的关照。以电影界的前辈、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亲自为导56班讲授长达一年的电影剧作课为代表,林杉、许幸之、崔嵬等著名电影艺术家都先后来系授课。
1958年,导56班与摄影56班合作,在教学实习中拍摄了8部短纪录片:《装卸之歌》、《高炉电花》、《九兰养猪》、《出租汽车》等,曾受到来校授课的苏联著名导演家吉甘的称许。1960年,导56班与摄影、表演系进行联合毕业作业拍摄,共摄制了《穿山巨龙》(导演:曾宪涤、华克)、《大木匠》(导演:陈敏、吴贻弓)、《父子俩》(导演:阙文、江世雄)、《春节前后》(导演:于得水、葛文遂)、《目标向前》(导演:王心语、孔咏宵)五部35毫米短故事片。作为电影导演教育的首批成果,其中前二部纪录片和前三部故事片曾由电影公司公开发行。
1983年9月,83导演进修班(学制一年半)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主任教员江世雄、乌兰。
1984年9月,84导演干部专修科(二年制)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和电视台。主任教员詹相持、许同均。
该班侯克明留校任教。
1985年,新一届系领导班子任命,主任文伦,副主任郑洞天。
1985年9月,导85本科班15名同学入学,生源来自北京、武汉、兰州三个考区。教师韩小磊、许同均(第一、四学年),郑洞天、谢晓晶(第二、三学年)。该班试行"二四制",即第二学年后根据学习成绩,有六名学生作为大专毕业,其余学生继续读满四年。在该班教学中,借鉴了当代世界电影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式确立了"以实践带教学"的方针,四年中,在教师指导下,从短到长、由磁带到胶片,顺序进行了七轮拍摄作业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较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功;同时,随着录像技术的普及,该班在视听语言和导演课中首开了拉片分析课程,学生的分析论文有多篇在学院的学报发表。
1962年,导58班毕业联合作业为:《白大姐》、《半夜鸡叫》《红小鬼》等四部35毫米短故事片。
该班毕业时,苟文伦、苏玉环二人留校任教,张暖忻此后不久也调入导演系任教。
1959年9月,导59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田风,班主任汪岁寒。本班第三学年时,经学院决定将学制改为五年,此后,五年学制一直持续到"文革"。导59班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加大了表演课的教学量,首次从小品到大戏积累排演了多幕话剧《骆驼祥子》,并在全院和社会上公演。
教学部
师资力量编辑
系主任
王瑞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89年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
原系主任谢飞教授
教师成绩
导演系教师在电影电视创作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各种奖项,为中国影视剧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教师们承担了电影艺术理论和导演学科的科研项目和教材写作,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编辑锁定
导演系成立于1956年,主要培养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专门人才。经过近五十年的努力,为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中国电影、电视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导演系现有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剪辑三个专业方向,博士、硕士、本科、创作干部进修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班。
1977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后,导演系由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张客兼任系主任,副主任汪岁寒、文伦。此后,加上从原北京艺术学院调来陈文静等五名教师,全系教师达到17人。
1978年9月,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导78班28名新生入学,标志着新时期电影导演教育事业的再生。主任教员汪岁寒,班主任司徒兆敦。参加教学的有张客、张暖忻、陈文静、田金夫、孙敏、许同均、徐燕,帮助辅导毕业作业和带领学生毕业实习的有谢飞、郑洞天、王心语、韩小磊。
1963年,导59班拍摄了《伤逝》、《虾球》两部默片片断:1964年,毕业作业为35毫米三部短故事片《搭桥的人》(导演:段吉顺等)、《挡马》(导演:郭宝昌等)、《公社的孩子》(导演:司徒兆敦等)和长故事片《夺印》(导演:汪岁寒、刘中明等)。
1963年底开始的"文艺整风",使导59班卷入了一场严酷的"阶级斗争",全班半数同学被打成"反动小集团",两名学生定为"反动学生"(后在文革中被送劳教);该班主任教员田风因之受到株连,于1965年含恨辞世。
该班毕业后,谢飞、乌兰、詹相持三人留校任教。
1961年9月,导61班17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周伟,班主任苟文伦,任教老师有徐谷明、王心语等。该班三年级演出了话剧《年青的一代》。
1966年该班毕业作业:35毫米短故事片《红柳》(导演:彭宁、丁荫楠、史践凡、马秉煜、马绍惠、于世彬、卢刚、广春兰、柳青、胡丽君),纪录片《平山》(导演:蔡晓晴、金继武)、《浑源农村文化工作队》(导演:郑洞天)正在拍摄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一切教学活动当即终止,该班学生遂卷入文革,除少数同学于1969年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同学遗往张家口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至1973年才由部队进行毕业分配。
主要课程有:剧作、表演、视听语言、导演艺术、纪录片理论与制作等专业课;电影摄影基础、电影录音基础、电影音乐基础、电影造型艺术、电影声音艺术、影视导演大师研究、中外电影史、影片分析、美术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分析、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基础课。
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结合课程,独立或联合其他专业同学,用DV、录像和胶片手段完成3-30分钟的作业多轮,作业难度和规模逐步加深加长。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学业还有:1、社会实践;2、观摩活动;3、研讨与交流。
该班谢晓晶留校任教。
为了适应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形势,帮助解决各厂对青年导演人才的需求,从1982年起,导演系陆续开办了几届授予大专学历的在职创作干部进修班。一批中青年教师也从此登上了主任教员的岗位。
1982年9月,少数民族导演进修班(二年制)13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天山、内蒙、广西三个民族自治区制片厂。主任教员张暖忻、郑洞天、田金夫。
1966年5月,招收导66班工作进行到专业初试阶段,受到"文革"冲击而中止。
艰难的阶段
从1956年到1966建系十年间,电影导演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输送了百多名毕业生,教师队伍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老中青结合的16人,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初步探索了结合中国电影实际的培养导演专门人才的道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新兴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摧残,完全停顿达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