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汇编
孟子导读
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 上》)。 。
即舍己之非,从人之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 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 者。‛(《公孙丑上》)
中庸
杨朱: 被孟子骂成Fra bibliotek
主张各人循着自己的私利观行事,若以道德激 劝,强人违反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有增加混乱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翟: “兼爱” 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 愿意干。
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
求教。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 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 有为也。‛(《公孙丑下》)
最后,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
孟子主张在亲者、尊者无贤可进时, 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 卑微或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国君只 要能不拘一格,举拔贤才,就可使天 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雠。(《离娄下》)
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 上》)
( 2)、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
内外之别。 即女主内,男主外。
性,人们需要“思诚”。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告子上》)
2、养心、求其放心以存心 :
欲。‛(《尽心下》) 也就是说,“养心”的最 佳方法是减少物欲。
(1)、 所谓“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
(2)、“求其放心”,即找回已放失的善性。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 心而已矣。‛(《告子 上》) (3)、所谓“存心”,即保存天赋的善端。
孟子导读
《孟子》导读一、名句经典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1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下》1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19、“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二、名词解释及重点翻译四端: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国学经典导读《孟子》
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 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 子何不为陶冶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 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 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 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 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 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 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 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 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 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 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
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
《孟子》导读
2.师承渊源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尽心下》)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子思门人 → 孟子
3.游历诸侯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前323年,去宋国 前322年,回邹国 前322年,前往滕国 前320年,前往魏国 前319年,再往齐国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前289年,去世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 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 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 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 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明代:注疏著作多,但创新发挥不多。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陈士元《孟子杂记》
清代:1.注重《孟子》汉注研究。 焦循《孟子正义》
2.态度严谨,研究深入,方法细密。
3.专门著作增多。牛运震《孟子论文》, 阎若璩《孟子生卒年考》
4.利用释孟,批判旧传统,阐发新思想。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康有为《孟子微》
(二)孟子生活的时代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参考书目
1..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本 3.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5.南怀瑾《孟子旁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杨荣国《孟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7.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选读孟子导读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选读孟子导读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政治和伦理之上,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高尚,提倡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并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对孟子的主要思想进行导读,帮助九年级的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
导论:孟子的时代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安的时代。
各个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利益,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孟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一部分:人性的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有爱、善良和正义的倾向。
孟子提出了“四端”的说法,即仁、义、礼、智。
这四端是指人性中具有的良好品质,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治国理政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上。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中心来治理国家,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即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应该只考虑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第三部分:修身养性除了政治思想外,孟子还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为。
他认为个人的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即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结语:孟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通过对孟子的导读,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了他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政治的道德性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孟子导读
孟母教子
《列女传 · 母仪》: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 ‚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 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 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 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 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 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 为人母之道矣。
性善之说
《公孙丑章句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 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賊者也;谓其君不能 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
善取己贵
公都子问曰:「鈞是人也,或为大人,或
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 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鈞是人 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 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 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 已矣。」
性善之说
《告子章句上》:孟子曰:「有天爵者,
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 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 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則 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导读
革命性
孟子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社会现 实提出强烈的批判,认为这种情形无异于“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如此大胆尖锐的言论,在先秦时期可说是独树 一帜,具有突出的革命性。
●仁政与王道 施行仁政,一统天下的要素: 有仁心 —— 实行推恩及民、与民同乐的王道 —— 懂得“尊贤使能” —— 以德服人,教化百姓。 反对霸道、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 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凫村内,是孟子的出生地。 村内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 故宅,现存正殿一座。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 有一南北流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 为“孟母故井”,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
• 孟府仪门
• 孟庙亚圣殿
孟母教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 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 之一。名轲,邹(今山东)人。相 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 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 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 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 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 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
●“养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 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 公孙丑上》) 桀骜不驯,个性张扬
●以民为本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 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 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君主 把臣下看成为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一 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 把君主看成为仇敌。”
《孟子》导读
孟母断织
•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 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 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故事梗概
•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 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 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 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 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 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 “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 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详解:浩然之气
•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 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 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 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高尚情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历史地位
•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 家。 •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 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 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 孟之道”。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 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 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导读
《孟子》导读《孟子》导读写作背景从春秋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土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
44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内容提要《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
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提出“王道”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
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
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孟子》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文章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
七篇互相独立,“言近而旨远”。
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思想内涵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充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导读
(四)机智善辩 例一:《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例二:淳于髡:“男女授受不亲”
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天下溺,援之以道; 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 执中有权
(五)率真意气 例一:昼县:隐几而卧,不理说客 例二:A 教训乐正子
B 为乐正子喜: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其为人也好善。
(《告子下》)
例三:斥馆客:有业屦于牖上 来者不拒,往者不追。
例四:充虞: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此一时也,彼一时
孟子性格的根本特征: 刚正,狷介 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孟子品格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张仪、苏秦:个人荣华富贵 吴起、商鞅:君 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为我 墨子:利天下 庄子:精神自由,隐 屈原:爱祖国
梁启超语:
孟子在文化史上有特别贡献者二端:
一,高唱性善主义,教人以自动的扩大人格。 在哲学上及教育学上成为一种有永久价值之 学说。
二,排斥功利主义。其用意虽在矫当时之弊, 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
一、孟子其人
(一)积极救世的胸怀
时代特点 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1、强烈的使命感
伊尹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万章上》)
2.坚守仁义
例一: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亡。(《梁惠王上》)
例二:辞卿相位 齐宣王: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孟子:君子不可以货取。 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孟子: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 天与子,则与子。
A舜荐禹于天: 十七考察, 三年之丧 禹避舜子于阳城 民从禹,不从舜子商均。 B禹荐益于天 七年, 三年之丧 益避禹子于箕山之阴。 民不之益而之启 。
孟子导读
五、教育思想——“明人伦”
• 1、以“性善论”为基础,“明人伦”为目的 (不以成型的六艺六经为教育内容,并提出“尽信书不如无 书”。)
人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 2、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3、教育方法:存养式——保存良心,扩展善端
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 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讎(仇)。”
对残害人民的暴君,百姓或臣下可以进行诛伐、推翻, 不用背上“弑君”的罪名。
• 3、孟子将人民意愿视为战争是否应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 例1:“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 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 • 例2:周练五 • (答案:孟子反对国君为报仇雪恨、开疆扩土等私欲发动战 争,认为只有施仁政、救民于水火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 4、孟子关注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批评了残酷压迫百姓的 统治者。 • 例:周练四 • (答案1:孟子赞成执政者应像父母一样爱护百姓,施行仁 政,反对执政者自己丰衣足食,百姓挨饿受冻。 答案2:相同之处:都体现了“仁政”观。简析:统治者 行政的目的和职责在于保护人民,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不顾 百姓死活,因此孟子对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统治者深 恶痛绝。)
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3、善性只是道德的萌芽,要经过修养提升才能发展为 完美的道德。 • 向善的最高境界——舍生取义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导读
韩愈《原道》节选:[1]周道衰,孔子没。
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2]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张载名言:[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子全书》)[2]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西铭》)《孟子》试读十二则6.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4.13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言当此之时,而使我不遇于齐,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国学经典十三经导读》13《孟子》导读
《孟子》导读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4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批判地继承祖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以科学、冷静的态度研究《孟子》,历史、辩证地分析《孟子》,对于我们如实正确地把握《孟子》思想,"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施义也。
”(《展文公工》)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乎尔而与之,柠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出。
(《告子上》)“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滕支公下》《孟子•尽心上》六.参考书目1.《孟子言主疏解经》14卷附《校勘记》14卷(汉)赵岐注(宋)孙爽疏《校勘记》(清)阮元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2.《孟子传》29卷(宋)张九成撰《四库全书》本3.《癸巳孟子说》7卷(宋)张杖撰《四库全书》本4.《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5.《孟子杂记》4卷(明)陈士元撰《丛书集成初编》6.《孟子师说》2卷(清)黄宗羲撰《四库全书》本7.《孟子四考》4卷(清)周广业撰稿本(清)翁方纲校今藏国家图书馆8.《孟子正义》30卷(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9.《孟子微》2卷康有为撰稿本今藏天津图书馆10.《孟子学案》郎擎霄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3月版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年版。
0901孟子导读1
清任和时
•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 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 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 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轻。
义利之辨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仁政思想
• 与民同乐 • 为民父母 •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精察义理
•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君子不以其养人者害人。
浩然正气
•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雄辩担当
•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孟子》国学导读
性善与浩然与伦常 唤醒内心无穷潜力正能量的课堂
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义利之辨 仁政思想 雄辩担当 精察义理 浩然正气 与人为善 出处行实 性初本善 教以人伦 10.不见诸侯 11.守经达权 12.君子存心 13.舜之大孝 14.清任和时 15.礼别尊卑 16.仁义自内 17.隐恶化恶和断恶 18.勇的层次
隐恶化恶和断恶
• 隐恶 • 化恶 • 断恶
勇的层次
• • • • 血气之勇 义理之勇之见义勇为 义理之勇之勇于不为 义理之勇之勇于改过
感谢参与
与人为善
•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
出处行实
• 孟子去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性初本善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教以人伦
• • • • •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导读
• 分析:左右、诸大夫代表的只是少数 的意见,所以不听。政事必须听取人 民的意见,以国人的意见为标准,这 是“政出于民”的思想。孟子是提倡 “禅让”制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 禅让已经不行,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强调举荐贤人要征得人民的同意。
第三,强调道德对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 孟子的“性善”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 虑而知”的“良知”。
修身养性
• 1、顺性而为。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只要 顺着人性之本然,就可以成为善人了。 • 2、反身自省。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 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 皆反求诸己”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 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译文: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 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 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 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 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 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 (译:诚,是天然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 道理。)
(2)要使民以时
•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 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 惠王上》) •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 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 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孟子》导读
一)民本思想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 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 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 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 信任。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 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12
五、孟子的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 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 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 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 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 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 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3
孟子“仁政”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民有恒产” 最主要的是民众拥有土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梁惠王下》),孟子提出“耕者九一” 的意思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 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滕文公上》)。将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先 把公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就解 决了民众的土地问题。孟子认为让庶民百姓牢牢扎 根于土地,可以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 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 睦”(《滕文公上》)的目的。 24
孟子导读
•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孟子提倡对民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伦明于上,小 民亲于下”(《滕文公上》)他主张设庠序学校以教民孝 悌,使民“明人伦”,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的道理; 使老有所养、幼有所归,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乡党邻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滕文 公上》)。如此则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倘若强敌来犯, “可使制梃以挞”其“坚甲利兵矣”。
• ⑸简而言之,要与民同乐。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 “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 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进一步向齐宣王 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 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 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 孟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 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 治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 理想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 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 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肯定民是立国之宝,“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 下》)的著名观点。社稷,即土神和谷神, 代表土地和粮食,是国家的象征。君,指 国君。意思是说,民是最重要的,土神、 谷神次之;相对而言,君主最不重要。值 得注意的是,所谓“民为贵”,并不是指 民的等级地位比社稷、国君尊贵,而是说 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民的作用 比社稷和国君重要,是对民的重要性的肯 定和强调。
• 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 丑下》)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的依 赖和拥护,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在上位者得 民心,则“人和”、“多助”;不得民心,则 不和、“寡助”。以“人和”、“多助”攻不 和、“寡助”,必胜无疑。商汤“十一征而无 敌于天下”(《滕文公下》),就在于他吊民 伐罪、救民于水火,使“民大悦”,得到了民 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有“人和”、“多助”的 优势。孟子甚至认为只要万众一心,即使手持 木棒,亦能打败“坚甲利兵”。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 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 心,智也。”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杼
孟子的一生
童年: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中年: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的徒弟。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 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 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 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 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 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 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 十分感兴趣。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 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 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 说。
• 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 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 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为 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 上》)同样周朝的“幽”、“厉”二 王亦是因为“暴其民”,导致“身危 国削”、“身弑国亡”。“是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民 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支持和拥护, 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 脱覆灭的命运。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诸侯危 社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 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 水溢,则变置。”(《尽心下》 14.14)在孟子看来,国君与土 谷之神都可以“变置”更立, 惟有民不能失去,所以民为至 重,是立国之本。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 张,是其经国治民的 基本方针。民本思想 是促成其仁政思想的 直接因素,性善论是 其仁政思想的理论依 据。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 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 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 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 也”(《告子上》11.6)。“人为不 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 原因。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 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 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告子上》)
易中天先生说: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 闻战鼓;孟子比孔子强硬,总的感觉是:孔 子很长者,孟子很男人;孟子是先秦诸 子中最“热”的,血也热,心也热,肠 子也热。不像孔子,温的,更不像老子 和韩非,冷的。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孟子名轲,邹 ( 今 山 东 邹 县 )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 被尊为“亚圣”。他是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 文过渡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 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 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 政」、「王道」,主张德治。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 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 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
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 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矣。”(《告子上》 11.6)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 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 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 人的本质特征。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 “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 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 善的可能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 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 上》)。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 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 子上》11.8)
• 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得 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下,因此当政者为政治国,必 须关心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 难,改善民的生活,以争取民 的支持和拥护;而仁政才是争 取民心归附、统一天下的惟一 正确之道,所以经国治民,必 须实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