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书法理论的一些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理论之我见
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学书者长期有效的艰苦练习,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学养水平,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老辣沉雄的字内功夫给人以美的感受外,书写者通过作品反映出的学识素养也是感染读者重要的因素。因此,中国历代书家都主张“字内功夫字外求”,道出了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颇发人深思。
书法理论的原初存在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物态化与文字工具性矛盾所导致的理论阐释的融合性方面。也就是说,最初的对书法的论述就未必一定是一个纯粹的课题。或者说,对文字的论述同样为最初的书法理论所包容,书法理论中对造字神话的赞美和对文字书写中政治意义的颂扬都反映了文字与书法的不能分割。混沌模糊、包罗万象是最初理论的一大特征,如果一定要从中分缕出文字的研究或是书法的研究,不但不符合理论的原初状态,而且对书法起源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多大益处。
从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学习书法理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习理论,能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书法艺术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艺术形态,乃至每一种审美时尚,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技法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内涵。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用狭隘的、“道德”的眼光,
凭个人的好恶去任意否定某种风格或简单地肯定某种风格;才能从历史的发展中去正确认识某些书家某些流派的得失功过,从而在追摹临习他们书迹的时候能自觉地扬长避短。
西周时期出现的六书理论构成书法理论的滥觞形态。在西周时期,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艺,成为贵族教育的必修学科。“六书”一说最初见之于《周礼》,但只有六书之名,没有具体的内容,后经汉代学者阐释才得以厘清。在过去,我们对六书理论常常偏于从古文字学立场去加以探讨,而很少从书法美学、艺术学立场观照它的价值,因此书法家们大都视它为一种专门之学,甚至有误认为只有专攻篆书者才有必要深究它,而习行草书者则与它基本无关。但事实上,六书理论可以说是最早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
作为中国书法的奠基学说,六书理论从空间结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确立了书法理论的基点。“六书”理论的“象形”“指事”“会意”构成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而“转注”、“假借”“形声”虽然在结构形态方面并不完全是“观物取象”的立场,但表现在结构形态方面也还是被视为立足的根基。
第二,学习书法理论可以增加艺术创造的自觉。书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是中国特有的、以文字造型为载体,以情感抒发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上国家民族可谓多矣,而很多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然而他们的文字却没有发展成中国式的书法艺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中国(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民族心理、审美习尚等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在看待书法艺术本质
的一些问题时,就时时离不开这个前提。
中国的书法艺术,既有着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统绪,同时又永远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动不居的;它既有鲜明的、确定的点画形质,和严格的操作技法,可它又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永远以表达感情为最终的创作旨归。这些看来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方面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就时时要受到这种固有本质的规范,比如探索的、创新的作品,最终不能脱离传统的制约,换言之,任何创新都必须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不能脱离传统的随心所欲。书法创作活动中感情的表达离不开对技法的掌握和调遣运用,不言而喻,排除感情因素,把书法变成纯粹玩弄技巧的形式,也就无异于取消书法艺术。
在中国古代法论著当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往往与“文体”紧密相连。
在古代书论中的文体大致有“书势”、“铭”、“赞”、“赋”、“书评”、“序”、“尺牍”、“图谱”、“歌诀”等多种。下面,将以其中的“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书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却有其相当稳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十分特别的文学意味。其传承久远,是传统书法批评的一枝奇葩,很值得研究。
自袁昂《古今书评》取形象喻说始,代有仿作。其评骘书家,皆以事理为喻,提示联想方向,使读者间接获取美感及褒贬寓意。其喻说提示,往往集中在审美对象的整体,或突出某一方面,以传神的手
法进行概括或象征。其对批评者之文化、艺术思维能力和文学造诣等多方面极具挑战性,即使有所不,而人们仍孜孜不倦,勉力为继。惜时移境迁,今人多已不知所云,致使这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竟被尘封冷落。试看以下解析。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锐,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袁昂《古今书评》)河洛间少年,指汉代两京贵游子弟,英武洒脱,而车骑群游,令人不喜。借此史实风气,以喻王献之行草书逸气横霸,神勇过人,但体势牵连沓拖,是为瑕疵。
“韩择木书,龟开萍叶,鸟散芳洲。”(吕总《续书评》)萍叶龟状纹理,出自天然;群鸟散落芳洲,自由自在,亦能尽天然之美。韩择木八分中兴,备于古雅,妙合自然。
对书家的批评,褒贬容或有异,即使观点相同或近似,也会各循所想及语言习惯,做出不同的比况喻说。如: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续书评》)
“褚遂良书,善择纸笔而意有余。如高祖得张良,世祖得邓禹,皆谋议帷幄,决胜千里。”(宋克《评书》)
“河南如孔雀皈佛,花散金屏。”(包世臣《历下笔谭》)
其中米评谓褚书中节合律,心手相应,为“美女书”而别具风骨,堪称知音。宋评以张良佐刘邦、邓禹辅刘秀而得天下为喻,言褚遂良书善于谋划,笔尽其美,意出法外,亦为的评。包取喻孔雀开屏,花鲜灿烂,而具法象,于褚书虽非实指,而亦能传其神意,且措辞典丽,
文采胜于米、宋二家。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娘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人书评》)
此评从袁昂《古今书评》“卫恒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和“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中化出,以喻卫夫人书字势妍美,婀娜多姿,时为欹斜之状。用四种况说:美女登台,袅袅婷婷摇曳生姿;仙娥起舞婉转倩影,轻灵曼妙;红莲挺生,斜影入水,清新可人;碧沼浮翠,云霞光耀,一派生机。相形之下,前后均达模糊之妙,而后评更具韵致,彼此不可替代。但是这类批评数量不多,于文尤须巧思,对批评者而言,取喻重于明达书旨。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正是在准确把握这种矛盾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毫无疑问,学习一定的书法理论,借鉴前贤的探索经验,对于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种辨证关系,从而提高艺术创造的自觉,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学习书法理论知识强化字外功夫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学习,谦虚谨慎,不懈追求,才能获取丰厚的回报,有可能臻于字内功夫俱精的境界,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