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本对照表
ISO45001-9001-14001最新版及三大体系对照表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6
7.4.3、8.2.4
采购产品的验证、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8.7
8.3
不合格品控制
绩效评价
9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总则
9.1.1
8.1、8.2.3
总则、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顾客满意
9.1.2
8.2.1
顾客满意
5.3
5.5.1、5.5.2、5.4.2
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策划
6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
5.4.2、8.5.3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预防措施
新增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
5.4.1
质量目标
变更的策划
6.3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支持
7
6
资源管理
资源
7.1
6
资源管理
总则
7.1.1
6.1
资源提供
新增
人员
7.1.2
6.1
资源提供
基础设施
7.1.3
6.3
基础设施
过程运行环境
7.1.4
6.4
工作环境
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
7.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总则
7.1.5.1
测量溯源
7.1.5.2
组织的知识
7.1.6
新增
能力
7.2
6.1.2、6.2.2
总要求、能力、培训和意识
8.ISO14001:2015版与ISO14001:2004版标准变化对照表

1.2应用
EMS范围的确定考虑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相关
方的合规性义务。
4.4环境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新增了考虑4.1和4.2获得的知识
5领导作用
5管理职责
表述变化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
4.2环境方针
表述变化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ISO14001:2015版与ISO14001:2004
版标准变化对照表
ISO 14001:2015
ISO 14001:2004
主要变化点
4组织环境
无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无
引入风险思维,考虑组织环境
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无
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考虑这些需求和
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7.4信息交流
4.4.3信息交流
描述变化
7.5文件化信息
4.4.4/4.4.5文件控制
取消了“程序文件”和“记录”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4.4.6运行控制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描述变化
9.1.1总则
4.5.1监测和测量
描述性变化,要求更具体、更明确,关注结果、
效果和效率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表述变化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无
无
6.1.1总则
无
预防措施前置,从源头预控风险
6.1.2环境因素
4.3.1环境因素
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6.1.3合规义务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表述变化
ISO140012016年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ISO45001-9001-14001最新版及三大体系对照表

ISO14001:2015
ISO14001:2004
条款
章节号 章节号
条款
引言
0
0 引言
范围
1
1 范围
引用标准
2
2 引用标准
术语和定义
3
3 术语和定义
组织环境
4
4 环境管理体系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1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 望
4.2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监视和测量 合规性评价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管理评审
内部信息交流
7.4.2
外部信息交流
7.4.3
文件化信息
7.5 4.4.4 文件
总则
7.5.1 4.4.4 文件
创建和更新
7.5.2 4.4.5 文件控制
形成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7.5.3 4.5.4 记录控制
运行
8
4.4 实施与运行
运行策划和控制
8.1 4.4.6 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8.2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绩效评价
9
-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
-
备注
新要求 新要求 新要求
新要求 新要求
总则 合规性评价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改进 总则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持续改进
9.1.1 9.1.2 9.2 9.3
10 10.1 10.2 10.3
4.5.1 4.5.2 4.5.5 4.6
4.6 4.5.3 4.6
4.3
环境管理体系
4.4
4.1 总要求 4.1
领导作用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ISO14001:2014 DIS版中文详解(附与2004版本对照表)

和权限
7.2 能力 对那些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岗位人员的 能力要求扩展到了所有影响环境绩效的人员 身上。 在老版本中,组织可选择提供培训或者采取 其他措施以满足能力要求。但在新标准中有 一个注释, 用以具体解释其他措施包括什么。 例如: (导师)指导、调整岗位、雇用或者外 包给有能力者。 7.3 意识 这个条款从能力和培训中单独出来了。 扩充或者说是引申的内容包括如下: 将“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改为“不遵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符合 性义务的后果” 将“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 益”改为“提升环境绩效的效益”
组织决定其风险的目的在于: 保证环境管理体系能实现其预期的输出 避免或者减少非预期的效果,包括潜在 的可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条件 实现持续改进 4.5.3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6.1.5 制定措施 除了采取措施识别重要环境因素和符合性义 务之外,组织还需采取措施识别与危险和机 会相关的风险。 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整合和实施措施, 并且评价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因为考虑了风险和机会识别, 所以 2004 版本 的预防措施的要求在新版本中予以删除。 6.2 环境目标和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6.2.1 环境目标 新标准用环境参数(indicator)取代了环境目 标的概念。 环境目标除了考虑重要环境因素、符合性义 务之外,还需考虑其风险。 虽然 2004 版标准暗含了环境目标应交流和 监测的要求,但新标准更加明确了要求:组 织应交流、监测环境目标。 6.2.2 策划措施以达成环境目标 与之前的环境管理方案相比,新标准增加了 策划措施,包括策划评价结果的方法、监测 环境目标实现进度的参数。 同时,组织应考虑如何把策划的措施整合到 期整体的商业过程中。 7 支持 新条款 7.1 资源 与 2004 版相比, 新标准未提及具体的资源要 求,如人力资源、技术、技能、基础设施、 财务等。因此,环境管理体系的资源并未限 定与上述项目。
iso14001-2015标准与2004标准对照表

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环境方针应:
——保持文件化信息;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可为相关方获取。
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5领导作用
无此要求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
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
a)4.1所提及的问题;
b)4.2所提及的要求;
c)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并且,应确定与环境因素(见6.1.2)、合规义务(见6.1.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新版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素对照表

9.1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2
9.3管理评审
9.3
10持续改进
10改进
10.1持续改进总则
10.1
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3持续改进
10.3
5.2质量方针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环境因素、合规义务、措施的策划
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环境目标
6.3变更的策划
7支持
7支持
7.1资源提供
7.1资源
7.1.2人员
7.1.3基础设施
7.1.4过程运行环境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6组织的知识
7.2能力
7.2能力
7.3意识
7.3意识
7.4沟通
7.4信息交流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7.5文件化信息
8运行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应急准备与响应
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8.4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新版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素对照表
ISO9001:2015
ISO14001:2015
4组织环境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1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2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4.3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环境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领导作用
ISO9001、14000、18000标准对照表

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8.4数据分析
8。5改进
8.5。1持续改进
8。5。2纠正措施
4.5.3不符合、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8.5。3预防措施
5。3质量方针
4。2环境方针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5。4策划
4。3策划
4.3策划
5.4.1质量目标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4。3.3目标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4。3。1环境因素
4.3.1对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4.6运行控制
6.2。1总则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6。3基础设施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6。4工作环境
7产品实现
4。4实施与运行
4.4实施和运行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3顾客沟通
4。4。3信息交流
4.4。3协商和沟通
7.3设计和开发
7。4采购
7.5生产和服务的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7。5。4顾客财产
7.5。5产品防护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4.5。1监测和测量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差异分析表(2004版本与2015版本)

ISO14001:2004
应确定边界和适用性,以建立其范围 应考虑 -内部和外部事宜(4.1) -合规义务(4.2) 4.1 总要求 -单元、功能和物理边界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 -活动、产品和服务 新版更关注 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 -施加控制和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内外部事宜 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范围内的所有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需包含EMS内 应保持形成文件信息,可供利益相关方获取。 4.4 环镜管理体系 应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EMS 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应考虑在4.1和4.2获取的知识。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新要求) 应展示领导作用与承诺 a) 对EMS有效性负责 b) 确保方针和目标得到建立,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和环境保持一致 c) 确保EMS要求整合到组织的业务流程 d) 确保资源的获得 e) 传达有效的环境管理以及满足EMS要求的重要性 f) 确保EMS实现预期的结果 g) 引领和支持员工对EMS有效性作出贡献 h) 促进持续改进 i) 支持其他管理者展示领导作用 5.2 环镜方针来自-新要求-
4.2 环境方针
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环镜方针 a)与组织宗旨和环境相适应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 -包括性质,规模和其产品,活动和服务 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 b)提供制定环境目标的框架 和环境影响; c)对环境保护的承诺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污染预防 无变化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 -组织环境有关的承诺 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对合规义务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持续改进EMS以增强环境绩效的承诺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环镜方针应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a)以形成文件的信息方式保持 g)可为公众所获取。 b)在组织内包括在组织的控制下工作的人员中得到沟通 c)可为利益相关方所获取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5.3 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 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 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 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确保指派和沟通 新版取消了 。 应规定职责和权限,以 管理者代表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 a)确保EMS符合标准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 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 境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6 策划 6.1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6.1.1总则(新要求) 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所需过程以满足6.1.1到6.1.4要求 在策划EMS时,应考虑: a) 4.1事宜 B) 4.2要求 C) EMS范围 新要求 确定风险和机遇,涉及环境因素、合规义务、4.1事宜、4.2要求 ,以确保可实现期望的结果,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包括影响组织 的潜在外部环境状况,实现持续改进 应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那些会有环镜影响的情况 应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需应对的风险和机会,6.1.1~6.4.4所需过程 4.3.1环境因素 6.1.2重要环镜因素
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

本文件仅供参考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中国国家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2005年2月1日译者按:ISO14001:2004标准(以下简称2004版标准)已经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
为了配合2004版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尤其是依据2004版标准的认证,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在2004年12月20日发布《IAF关于获得认可的认证从ISO14001:1996到ISO14001:2004的转换计划》。
该计划要求IAF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应该在2004年11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期间将已经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以下简称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其中建议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5月15日为转换准备期,2005年5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为转换实施期。
CNAB作为IAF多边互认协议(MLA)成员,要求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按照IAF的转换计划对其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实施转换,即在2006年5月15日之前,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考虑到目前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还未正式发布,为了帮助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组织能够尽早地为认证证书的转换做出安排,CNAB秘书处经征得有关标准专家的同意,将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提供给有关各方。
同时,CNAB邀请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与CNAB共同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进行了校译。
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范与华、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王顺琪和寇欣、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刘秀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燕航、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邹兰、CNAB认可评审员周璐、薛兵、冯显富以及CNAB李燕、刘晓红、周文权、夏清为上述工作做出的努力。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14000新旧标准对照及主要变化 (1)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来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做出贡献。
本标准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些结果将为环境、组织自身和相关方带来价值。
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
本标准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
但是,只有本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以满足,组织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4 组织所处的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这些问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4.1所提及的内、外部问题;b)4.2所提及的合规义务;c)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d)其活动、产品和服务;e)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环境管理体系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4.1和4.2获得的知识。
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与承诺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

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本文件仅供参考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中国国家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2005年2月1日译者按:ISO14001:2004标准(以下简称2004版标准)已经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
为了配合2004版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尤其是依据2004版标准的认证,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在2004年12月20日发布《IAF关于获得认可的认证从ISO14001:1996到ISO14001:2004的转换计划》。
该计划要求IAF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应该在2004年11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期间将已经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以下简称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其中建议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5月15日为转换准备期,2005年5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为转换实施期。
CNAB作为IAF多边互认协议(MLA)成员,要求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按照IAF的转换计划对其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实施转换,即在2006年5月15日之前,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考虑到目前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还未正式发布,为了帮助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组织能够尽早地为认证证书的转换做出安排,CNAB秘书处经征得有关标准专家的同意,将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提供给有关各方。
同时,CNAB邀请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与CNAB共同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进行了校译。
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范与华、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王顺琪和寇欣、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刘秀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燕航、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邹兰、CNAB认可评审员周璐、薛兵、冯显富以及CNAB李燕、刘晓红、周文权、夏清为上述工作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