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2: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小孔成像制作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3. 学习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是一种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一种现象。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线会在小孔的后面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硬纸片2. 蜡烛3. 光屏4. 铅笔5. 刀片6. 调光器(可选)四、实验步骤1. 在硬纸片的中心部分用铅笔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三毫米;2. 将硬纸片直立放置在桌子上,并拉上窗帘,使室内光线变暗;3. 放置蜡烛、光屏和硬纸片,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4.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5. 观察光屏上蜡烛火焰的像,并记录下像的特点;6. 移动蜡烛或光屏的位置,观察物距与屏距对所成像的影响;7. 重复步骤4-6,观察不同距离下的成像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到达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小孔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一定,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成像越大;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光屏离小孔的距离越远,成像越大;- 光屏越远,物体射向光屏的光线越分散,所成的像会越暗。

2. 分析:- 实验结果符合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通过调整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物距与屏距对成像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小孔成像的规律,并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小孔成像是一种实际光线到达所成的倒立实像,其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此外,我们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物理实验打下了基础。

七、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小孔的直径,观察成像情况的变化;2. 改变实验环境,如室内光线强度、实验器材等,观察成像情况的变化;3. 研究小孔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摄像机等。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科学(3篇)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科学(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小孔成像是一种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物理现象。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会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墨经》,并成为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小孔成像的原理,并探究成像大小、倒立效果及成像清晰度等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包括成像大小、倒立效果和清晰度。

3. 了解实验误差来源,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只有通过小孔的光线才能到达另一侧,从而在屏幕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成像的大小、倒立效果和清晰度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小孔的尺寸等因素有关。

四、实验器材1. 硬纸片2. 蜡烛3. 打火机4. 光屏(毛玻璃)5. 小针6. 夹具7. 蓝色大纸片8. 米尺9.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步骤1. 将硬纸片固定在实验台上,用小针在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毫米。

2. 点燃蜡烛,将其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蜡烛火焰、小孔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3. 调整蜡烛和光屏的距离,观察光屏上蜡烛火焰的像。

4. 改变蜡烛和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大小、倒立效果和清晰度的变化。

5. 使用米尺测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以及成像大小,记录实验数据。

6. 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像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成像越大;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光屏离小孔的距离越远,成像越大。

2. 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这是因为光线通过小孔时,只有通过小孔的光线才能到达屏幕,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3. 成像的清晰度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小孔的尺寸有关。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小孔的尺寸适中时,成像清晰度较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教师
班级
五年级
组次
4
实验时间
2018.11.11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制作电磁铁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电池、大铁钉、绝缘导线、回形针若干







1、把一根约1米长的带有绝缘层的细导线紧密地绕在一枚铁钉上,至少绕30圈。
2、将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3、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观察现象。
4、断开电源,观察现象。
黑盒子、滚珠、厚纸板、胶带







1、将厚纸板垫在纸盒底部,放入滚珠,绑好胶带;
2、将卡纸盖住纸盒的开口;
3、慢慢推开卡纸,观察有什么发现。




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有作用。
实验报告单
实验教师
班级
五年级
组次
4
实验时间
2018.10.16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认识电路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电池、导线、灯泡、小喇叭、小电动机等







1.认识实验材料:学生认识电池、导线、小电珠。
2.连接简单的电路,想办法使小电珠亮起来。
3.对所观察到的不同电路图进行分析。




简单电路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构成的。
实验报告单
实验教师
班级
五年级
组次
4
实验时间
2019.9.11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太阳运动中影子的变化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篇一: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
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二、实验材料:
蜡烛、打火机、薯片罐(或别的废旧圆柱形小筒)、硬纸卡、半透明薄纸三、
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录:
1、按照书本P92页活动所示制作三个小孔直径分别为1mm 、2mm 、3mm 的小
孔成像仪
2、点燃一根蜡烛并固定,在距蜡烛5cm处上下调整小孔成像仪与蜡烛火焰间
位置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当时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3、找到合适位置后将三个不同直径的小孔成像仪固定在该处,观察半透明薄纸中的像,
4、探究小孔成像规律:选择其中成像最清晰的一个小孔成
1
像仪,在距蜡烛5cm处固定小孔成像仪,前后移动纸筒位置,改变光屛和小孔成像仪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有怎样的变化,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四、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我认为要制作一个成像清晰的小孔成像仪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2、小孔成像的规律有:当时呈缩小倒立的像,当时呈等大倒立的像。

五、实验反思
实验结束后我还有以下问题:
篇二:学生实验报告单1
篇三: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光箭头成像的实验报告
我的发现我的解释
三彩灯成像实验后,我看到:彩灯透过小孔形成()像,下方的红灯所成的像在屏的()下方的红灯所成的像在屏的(),下方的红灯所成的像在屏的()。

我的结论:我的解释:
观察灯丝的形状和缺口的方向与所成的像作比较,我的发现和解释是:
2
3。

小孔成像成因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成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成因及成像规律。

3. 分析影响小孔成像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因素。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产生的。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由于光线沿直线传播,只有通过小孔中心的光线才能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成像是倒立的,且像的大小与光源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硬纸板2. 蜡烛3. 打火机4. 小针5. 蓝色大纸片6. 夹具7. 火柴8. 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 将硬纸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小针在纸板中心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1毫米。

2. 用夹具将硬纸板竖直固定在桌面上,确保小孔处于垂直状态。

3. 将蜡烛点燃,放在硬纸板的一侧,保持蜡烛与硬纸板之间的距离约为30厘米。

4. 用夹具将蓝色大纸片固定在硬纸板的另一侧,距离小孔约50厘米。

5. 观察蓝色大纸片上的成像情况,记录成像的清晰度和像的大小。

6. 改变蜡烛与硬纸板之间的距离,重复步骤5,观察成像的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变化。

7. 改变小孔与蓝色大纸片之间的距离,重复步骤5,观察成像的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变化。

8. 改变小孔的直径,重复步骤5,观察成像的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像的清晰度: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硬纸板之间的距离和小孔与蓝色大纸片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时,成像清晰度较高。

当距离过大或过小时,成像变得模糊。

2. 成像的大小:随着蜡烛与硬纸板之间距离的增大,成像的大小逐渐减小;随着小孔与蓝色大纸片之间距离的增大,成像的大小逐渐增大。

3. 小孔直径的影响:当小孔直径较小时,成像清晰度较高;当小孔直径增大时,成像变得模糊。

六、实验结论1. 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产生的。

2. 成像的清晰度受蜡烛与硬纸板之间距离、小孔与蓝色大纸片之间距离的影响。

3. 成像的大小与蜡烛与硬纸板之间距离、小孔与蓝色大纸片之间距离有关。

4. 小孔直径对成像的清晰度有影响,但成像大小基本不受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实验结论:
•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 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
吸引大头针枚数多,磁性越强 。
实验七: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一、实验 1.检查器材,杠杆尺上每一格表示 准备 2.调节杠杆尺至平衡状态。
cm。
1.在杠杆左侧10cm处挂上2个钩码为阻力。
二、实验 操作
2.在杠杆右侧10cm处挂钩码,表示动力,使杠杆平衡,记录 需要挂的钩码的个数。
•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导线、 被检测物体(铁片、铜丝、铝丝、塑料、橡胶、 木条等)
实验步骤:
一、 实验
准备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灯泡装到灯座上。(电池不得装反)
注意:电路 检测器是否 正常工作。
二、实验 操作
1.连接导线,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空出两个导线头。 (电路连接正确,接线方法正确,连线紧固)
5.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凸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6.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凹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三、整理器材以及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
凸透镜具有放大、成像、聚光的作用,凹 透镜具有缩小的作用。
实验四:检测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判断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 会导电。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验证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 实验器材:光源(手电筒)、三块能竖立且带有 小孔的木板(纸板)、光屏。
实验步骤:
一、实验 准备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手电筒能否正常工作。
注意:手 电筒照射 时需对准 小孔。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报告单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序号:1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序号:2实验内容:制作简易太阳钟(五年上册第一单元)实验器材:卡制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影子的变化,能在太阳钟上指示出时刻。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序号:6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序号:7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序号:8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序号:10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盐水、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洞成像的实验报告

小洞成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验证小孔成像现象,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是一种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现象。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只有部分光线能够通过,并在小孔后的屏幕上形成物体的像。

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因此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器材1. 蜡烛2. 硬纸片3. 小针4. 火柴5. 蓝色大纸片6. 夹具7. 直尺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制作小孔:将硬纸片固定在桌面上,用小针在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1mm。

2. 设置实验装置:将蜡烛点燃,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用夹具将硬纸片竖直放置在蜡烛前方,确保小孔与蜡烛火焰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3. 观察成像:将蓝色大纸片放在硬纸片后面,调整其位置,直到在蓝色大纸片上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像。

4. 记录像的大小和性质:观察并记录所成像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如正立、倒立、实像或虚像)。

5. 改变物距和屏距:保持小孔位置不变,分别改变蜡烛与硬纸片的距离(物距)以及硬纸片与蓝色大纸片的距离(屏距),观察成像的变化。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距、屏距和孔径对成像大小和性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当蜡烛与硬纸片的距离较近时,成像较大;当蜡烛与硬纸片的距离较远时,成像较小。

同时,成像为倒立的实像。

2. 实验分析:(1)物距与成像大小:当物距减小时,成像变大;当物距增大时,成像变小。

这是因为光线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成反比。

(2)屏距与成像大小:当屏距减小时,成像变大;当屏距增大时,成像变小。

这是因为成像距离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成像距离越大,成像越大。

(3)孔径与成像清晰度:孔径越小,成像越清晰。

这是因为孔径越小,通过的光线越少,成像过程中产生的衍射现象越小,成像越清晰。

六、实验结论1. 小孔成像现象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

2. 物距、屏距和孔径对成像大小和性质有显著影响。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小组组别
组员
实验材料
手电筒、平面镜、水盆、七色转盘
实验过程: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盒,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面 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光是由、、、、、、七种颜色。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NO:08
我们的发现:在窗口的一端能看到外面的。
实验结论:平面镜可以光。潜望镜是根据制成的。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NO:5
课题
照镜子
实验名称
制作万花筒
班级
五()班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小组组别
组员
实验材料
三面小镜子、卡片纸、透明纸、剪刀、彩色小物件
实验过程:
1、把三面同样大小的镜子粘成三角形。2、把镜子立在卡纸上,沿着边画出线。
3、不变的因素:电池节数、导线粗细、缠绕圈数等。
4、改变的因素:铁钉的粗细。
我们的发现:粗铁钉,吸回形针个。细铁钉,吸回形针个。
实验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也具有。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NO:15
课题
呼吸和血液循环
实验名称
测量呼吸和心跳
班级
五()班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小组组别
组员
实验材料
秒表、简易听诊器
实验过程:1、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课题
建立模型
实验名称
黑盒子模型
班级
五()班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小组组别
组员
实验材料
黑盒子、滚珠、厚纸板、胶带

研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研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

研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小孔成像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成像原理,了解光的衍射现象,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器材:- 光源:白炽灯或激光器- 小孔:针尖或光阑- 屏幕:白纸或投影屏幕- 放大镜或显微镜- 尺子或卷尺- 实验台3. 实验原理:-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空气中传播时,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

- 光的衍射:当光通过一个小孔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光波会弯曲和扩散,形成衍射图样。

- 小孔成像:通过一个小孔,可以将光线聚焦在屏幕上形成图像,这种现象称为小孔成像。

4.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光源位置和亮度,确保光线稳定。

2. 在光源后方放置一个小孔,可以使用针尖或光阑。

调整小孔的大小和形状,观察光线的衍射现象。

3. 将屏幕放置在小孔的前方,调整屏幕位置,观察小孔成像的图像。

4.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小孔成像的细节和特点。

5. 测量小孔到屏幕的距离、小孔的直径和屏幕上图像的大小,记录数据。

5. 实验结果:- 观察到光线通过小孔后发生衍射,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环形衍射图样。

- 在屏幕上观察到小孔成像的图像,图像呈现出倒立、缩小和颜色反转的特点。

-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小孔成像,可以看到图像的细节和清晰度。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小孔到屏幕的距离、小孔的直径和屏幕上图像的放大倍数。

- 分析小孔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光的衍射现象对成像的影响。

7. 实验结论:- 光在通过小孔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环形衍射图样。

- 小孔成像的图像呈现出倒立、缩小和颜色反转的特点。

- 小孔成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与小孔的直径、屏幕距离等因素有关。

8.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光源的安全使用,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 使用针尖或光阑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刺伤手指。

-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光源,保持实验台整洁。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物理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只有通过小孔的那部分光线能够继续传播并在另一侧形成图像。

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因此,通过小孔的光线会在小孔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材料1. 硬纸板(用于制作小孔屏)2. 小孔钻(用于钻小孔)3. 蜡烛(作为成像物体)4. 火柴(用于点燃蜡烛)5. 光屏(用于接收成像)6. 尺子(用于测量距离)7. 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硬纸板平放在实验台上。

2. 使用小孔钻在硬纸板的中心位置钻一个小孔,孔径约为1毫米。

3. 将蜡烛点燃,并放置在小孔屏的前方,确保蜡烛的火焰高度与孔的位置一致。

4. 在小孔屏的后方放置光屏,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5. 使用尺子测量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距)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

6. 改变蜡烛和光屏的位置,重复步骤4和5,记录不同位置下的物距和像距。

7.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蜡烛位于小孔前方,光屏位于小孔后方时,可以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2. 实验数据表明,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物距增加时,像距也相应增加;当物距减小时,像距也相应减小。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物距与像距成正比关系。

六、实验结论1.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小孔成像的图像是倒立的实像。

3. 物距与像距成正比关系。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小孔的直径对成像效果有一定影响。

孔径越小,成像越清晰,但孔径过小会导致光线通过量减少,成像亮度降低。

2. 实验过程中,环境光线对成像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在较暗的环境中,成像效果更明显。

3. 实验结果表明,小孔成像实验可以有效地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打下基础。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来自哪里、小孔成像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来自哪里、小孔成像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科学实验活动记录
班级
五年级()班
时间
地点
实验室
类型
分组
实验教师
人数
实验
名称
光来自哪里、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使用仪器或药品
学生搜集的一些能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小灯泡等
小孔成像实验盒:蜡烛、成相屏等




1光来自哪里?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光来来自哪里。(2)学生展示自己所带来得能发光的物体,并分一分类。
2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学生利用手中的实验盒里的工具来进行小组实验。
(2)展示课下学生自制的小孔成像装置。

动 照 片
反思
1、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自制了小孔成像的模具,初步感受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2、学生思维活跃,对实验非常感兴趣,所以要提前布置好实验并安排好实验的纪律。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详细篇(已填写完)(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详细篇(已填写完)(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详细篇(已填写完)(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详细篇(2024新版苏教)实验名称: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传播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

光的传播方向受到介质的折射和反射影响。

实验材料:1. 激光笔2. 白色屏幕3. 玻璃板4. 直尺5. 铅笔实验步骤:1. 将白色屏幕垂直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屏幕表面光滑。

2. 让一名学生手持激光笔,保持一定距离,向屏幕射出一束激光。

3. 观察并记录激光在屏幕上的传播路径。

4. 在激光传播路径上,用玻璃板插入,观察激光的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

5. 重复步骤 4,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激光传播方向的变化。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光传播的规律。

实验现象:1. 激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一束明亮的光线。

2. 当玻璃板插入激光传播路径时,激光发生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3. 随着玻璃板的角度和位置改变,激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光的传播方向受介质的折射率影响,折射率越大,传播方向改变越明显。

实验拓展:1.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可以使用镜子进行实验。

2. 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可以使用双缝干涉仪或衍射光栅进行实验。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请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直射眼睛。

2. 实验台要保持干净整洁,确保实验效果明显。

3. 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培养良好的实验惯。

实验报告填写完毕。

小孔成像完整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完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一个小孔在另一侧的屏幕上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

当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时,只有直线传播的光线能够到达屏幕上,从而形成像。

三、实验材料1. 硬纸板一块2. 针一根3. 蜡烛一支4. 火柴一盒5. 毛玻璃一块6. 桌子一张7. 铅笔一支四、实验步骤1. 在硬纸板的中心位置,用铅笔划一个小孔,孔径约为2mm。

2. 将硬纸板固定在桌子上,确保小孔朝向光源。

3. 点燃蜡烛,放置在硬纸板与小孔之间,使蜡烛火焰的中心与小孔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4. 将毛玻璃放置在硬纸板与小孔之间,调整毛玻璃的位置,使毛玻璃上的像清晰可见。

5. 观察并记录毛玻璃上的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

6. 改变蜡烛与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7. 改变小孔与毛玻璃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当蜡烛与小孔的距离为10cm时,毛玻璃上的像为倒立的实像,且成像清晰。

b. 当蜡烛与小孔的距离减小到5cm时,像的亮度变暗,但成像依然清晰。

c. 当蜡烛与小孔的距离继续减小到2cm时,像变得模糊,且亮度进一步变暗。

d. 当小孔与毛玻璃的距离从10cm增加到20cm时,像的亮度逐渐变暗,但成像依然清晰。

e. 当小孔与毛玻璃的距离继续增加到30cm时,像变得模糊,且亮度进一步变暗。

2. 实验分析:a.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光线通过小孔时,只有直线传播的光线能够到达屏幕上,从而形成像。

b. 成像性质:实验结果显示,小孔成像为倒立的实像。

当蜡烛与小孔的距离减小,像的亮度变暗,但成像依然清晰。

这说明小孔成像的亮度与蜡烛与小孔的距离有关。

c. 成像大小:实验结果表明,当小孔与毛玻璃的距离增加时,像的亮度逐渐变暗,但成像依然清晰。

这说明小孔成像的大小与小孔与毛玻璃的距离有关。

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模拟小孔成像实验,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

2. 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包括成像的倒立性、像的大小与物体距离、成像亮度与物体距离的关系等。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线会在小孔后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像的大小、亮度等特性与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小孔与光屏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材料1. 蜡烛2. 硬纸片3. 小针4. 火柴5. 夹具6. 蓝色大纸片7. 尺子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蜡烛、硬纸片、小针、夹具、火柴、蓝色大纸片等摆放整齐。

2. 用火柴点燃蜡烛,放在实验台上的水平工作台上。

3. 用小针在硬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毫米。

4. 用夹具将硬纸片固定在实验台上,使纸片小孔与蜡烛火焰保持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5. 用夹具夹持蓝色大纸片,放在小孔后面蜡烛的相对面。

6. 观察在蓝色大纸片上形成的蜡烛火焰的像,记录下像的大小、亮度等信息。

7. 保持蜡烛和小孔屏的位置不变,调整蓝色大纸片与小孔屏的距离,观察成像的变化,记录下数据。

8. 改变蜡烛与小孔屏的距离,重复步骤6和7,观察成像的变化,记录下数据。

9.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蜡烛与小孔屏的距离较近时,成像较大,亮度较暗;当蜡烛与小孔屏的距离较远时,成像较小,亮度较亮。

2. 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成像越大;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时,光屏离小孔的距离越远,成像越大。

3. 当光屏离小孔的距离过大时,物体射向光屏的光线过于分散,所成的像会变得模糊不清。

六、实验结论1. 小孔成像实验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小孔成像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3. 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 光屏离小孔的距离过远时,成像会变得模糊不清。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模拟小孔成像,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打火机、薯片罐(或别的废旧圆柱形小筒)、硬纸卡、半透明薄纸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录:
1、按照书本P92页活动所示制作三个小孔直径分别为1mm 、2mm 、3mm 的小孔成像仪
2、点燃一根蜡烛并固定,在距蜡烛5cm处上下调整小孔成像仪与蜡烛火焰间位置直到
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当时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3、找到合适位置后将三个不同直径的小孔成像仪固定在该处,观察半透明薄纸中的像,
4、探究小孔成像规律:选择其中成像最清晰的一个小孔成像仪,在距蜡烛5cm处固定
小孔成像仪,前后移动纸筒位置,改变光屛和小孔成像仪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有怎样的变化?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四、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我认为要制作一个成像清晰的小孔成像仪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2、小孔成像的规律有:当时呈放大倒立的像,当时呈缩小倒立的像,当时呈等大倒立的像。

五、实验反思
实验结束后我还有以下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实验现象及结论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班
第组
时间
年月日Kw9徐州市城东小学教育网
实验课题
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
了解开关的作用
实验器材
电池盒、电池、导线若干、灯座、小电珠、开关
实验步骤
1.认识开关(讨论:如何控制小电珠的亮灭?介绍开关.)
2.连接电路(1.学生分组尝试连接用开关控制小电珠亮灭的电路。2.指名成功小组演示。3.再次分组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4.展示电路图)
3.对所观察到的不同电路图进行分析,准确认识开关的作用。
实验现象及结论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班
第组
时间
年月日Kw9徐州市城东小学教育网
实验课题
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
判别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实验现象及结论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班
第组
时间
年月日Kw9徐州市城东小学教育网
实验课题
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现象及结论
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班
第组
时间
年月日Kw9徐州市城东小学教育网
实验课题
解释
实验目的
彩色水点实验
实验器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编号:5--2
( )年级( )班 第( )实验组 实验时间( )年( )
实验名称
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让学生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实验器材
小孔板、手电筒、剪刀、卡纸、蜡烛、成像屏及方座支架(可以用小孔成像装置)、小孔成像装置。
2.白屏上有清晰的倒立的蜡烛图像。
实验结论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小孔成像是倒立的。
教师批改
教师签字
实验步骤
1.裁三张同样大小的卡纸(8×5.8厘米)
2.在三张卡纸的相同位置各打一个小孔。
3.把三张小孔板对齐摆好。
4.打开手电筒,从最前面的一张小孔板前照射。
5.点燃蜡烛。
6.将小孔板放在蜡烛和白屏中间。
7.调整蜡烛、小孔板和白屏三者的位置,直到看见白屏出现清晰的蜡烛图像。
我们发现
1.手电筒的光穿过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小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