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合集下载

新高考改革培训反思体会

新高考改革培训反思体会

新高考改革培训反思体会自从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各个高中纷纷加强了培训与应试技巧的能力,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以应对新高考制度带来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参加了一些相关的培训,以下是我对这些培训的反思体会:1.培训侧重应试技巧,缺乏深入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培训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花费在应试技巧讲解和题目分析上面,很少有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

这样的培训能够提高应试能力,但是对于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2.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唯分数论”的倾向。

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是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培训机构更注重的是宣传和营销,而在培训实践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师资力量,这样的培训对于学生的帮助很有限。

3.培训过程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在培训课程中,讲解和分析的方式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和创新,这样让学生很难持续保持研究的热情。

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应该尝试开展更加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研究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面对新高考改革,培训机构应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让高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应试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

因此,培训机构应该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对于培训机构和高中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们需要客观分析,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创新培训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高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学校高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学校高考工作总结与反思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学校在高考工作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因此,对学校高考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学校高考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高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和进步。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高考工作,加强了对高三年级的管理和指导;教师们积极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学生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通过不懈的学习和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些都是学校高考工作的一大亮点和成功之处。

其次,学校高考工作反思。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教学质量不稳定,部分学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考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再者是家校合作不够紧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学生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不充分。

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认真思考和解决。

综上所述,学校高考工作总结与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学校需要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学校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帮助学生缓解高考压力;最后,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高考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考改革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之鉴——基于对自主招生的反思

高考改革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之鉴——基于对自主招生的反思
还不 够完 善 , 存在 很 多 的 问题 , 改革 的实 践也 逐渐偏
段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 的骤升 和 民主意识 的提
离初衷。其 中, 其最让人诟病 的莫属公平公正问题 。
( ) 一 自主招生降低 了农村学生的入学比例
高, 要求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也 日渐高涨。 于是高考 从 内容 、 目到形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改革 , 科 但是 ,
几乎每项改革都又引起新 的矛盾 , 某些改革甚至根
本无 法 实现 其初 衷 。团 因此 , 理性 分 析 已有 高 考改 革
清华大学等七所 高校 2 1 年 自主选拔初审通 0 1
过名 单 显示 , 成学 生 来 自大 中城 市 。 七 虽然这 并非 最
终结果 , 但舆论据此质疑 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 事实上 , 自主招生推行至今 , 从 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
自主招 生 ”真 正 的 自主招 生 , 学 校 与学 生 的双 向 , 是
这样一来 , 外地考生报考像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就
越 加 困难 了。 因为 即使 自主招生 不 占统考 录取 名额 ,
考 生 的质疑 声 一直 不 绝于 耳 。 据媒 体报 道 , 多名名 校
的经验教训 , 并在 以后 的改革 中引以为鉴 , 便具有 了
重 大 的理论 和现 实意 义 。本 文就 自主招 生政 策进 行
分析思考 , 略陈其中高考改革政策制定可借鉴之处。
校长、 招办负责人甚至教育部也 曾坦言 , 无论是考试
作 为中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 , 高考上关国家、 民族前途 , 下系民众个人命运 , 与高等教育的招生 且 与发展和普通教育的教学与改革都 紧密相关 , 其改 革可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往往“ 牵一发而动全 身” 1 。【 ] 因此高考 的任何改革都具有极 大的影响力 , 社会各界对之也相 当敏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考

高考制度问题

高考制度问题

高考制度问题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领域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对于学生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多年来,高考制度一直备受争议,人们对其公平性、压力过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现状。

首先,高考制度存在公平性的问题。

虽然高考被视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大学系统,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各地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城乡间的差距以及贫富之间的差距,导致一些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高考制度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高考成绩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长时间的备考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的负担,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高考制度,减少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此外,高考制度的评价方式也存在问题。

现行的高考评价主要以卷面成绩为核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够重视。

这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加注重应试技巧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改变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高考制度的科目设置也需要重新考虑。

目前,高考的科目设置主要以语、数、外为核心,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培养。

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也限制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需要增加更多的选择科目,包括艺术、体育、文科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针对高考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鼓励他们全面发展,为此可以采取弹性学制、减少考试科目等措施。

中国高考制度变革的历史反思与未来走向

中国高考制度变革的历史反思与未来走向
有 在 全 面、 深刻 认 识 其 变革 根 源基 础 上 , 设 道 。 因此 形 成 了 “ 考 一 分 ” 合 的高 考 制 科 基 本 教 学 水 平 ,保 证 选 拔 的公 正 和 公 平 统 统 结 计 中 国 未来 高考 制 度 改 革 的 框 架 ,才 能 形 度 。 历史 的角 度 看 。 种 大 一 统 的 筛选 制 性方 面 . 体 现 人 民当 家 做 主 上 , 有 着 其 从 这 在 它 成 切 实可 行 的 高 考 改 革新 思路 .促 进 中 国 度 使 教 育 系 统 内部 形 成 了有 序 结 构 ,是 社 他 考 试 形 式 不 可 取 代 的作 用 。 而 分类 的 多 元 考 评 。 对 发 展 学 生个 性 和潜 力 , 便 高 则 方 高考 制 度 与 国 际接 轨 。 会 有 序进 化 的需 要 。 关键 词 :高 考 制 度 多维 视 野
鉴 国 外 高 考 共 性 发 展 趋 势 得 出 的 科 学 结 决 经 费不 足 的 困 难 。 目扩 大 定 向 、 培 、 究 者 通 过 对 美 、 、 、 、 英 法 德 日五 国高 校 入 学 盲 委 论 , 目的 旨在 克 服 “ 考 定 终 身 ” 弊 端 。 自费 生 的招 生 指标 。严 重地 影 响 了招 生 工 考 试 制 度 的 比 较 分 析 , 得 出 了 以 下 结 论 。 其 一 的
只 而 统 尽 要 深刻 反 思 历 史得 失 , 又要 借鉴 国外 高考制 缺 . 能实 施 严 格 统 一 的筛 选 制 度 。 政企 看 出 : 一 考 试 和 评 价 的招 生 制 度 , 管 有 度 变革 的共 性趋 势 。 多 维度 聚 焦 分析 。只 不 分 的体 制 .又 为 统 一 分 配 提 供 了现 实 通 着诸 多 弊 端 ,但 是 在 确 保 全 国 中 学 核 心 学 从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高考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指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也就是高考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考试及录取的一项制度规定。

[1]高考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各地教育以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制度却成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由于高考户籍制限制的存在,导致大量考生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这也就催生了两类现象,即“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异地高考是指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及录取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而产生在就读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诉求,这一诉求在一定层面上否定了高考户籍制度。

而高考移民恰恰相反,它并不否定目前的高考户籍制度,而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将考生的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

高考移民现象是一些考生及家长基于原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从而竞争激烈,为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籍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形。

这种情况的主流趋势是从经济发达而高教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迁往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异地高考现象还是高考移民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而这两种现象之所以产生,高考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科举时代,我国就存在科举户籍制。

因此,要想了解高考户籍制的由来以及去向,就有必有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科举户籍制。

解析高考制度的功与过

解析高考制度的功与过

解析.___l-‘j同考制度的“功金蓓蕾"与“过"—,地(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承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附加要求。

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

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

有功也有过。

特别是在高考制度的合理和公正问题上.有着发展,更存在着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高考制度的“功”与“过”。

以期引起大众思考。

关键词:高考制度合理公正高考制度是一种兼具教育考试和社会考试性质的大规模考试,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考试。

高考制度是一项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选拔制度。

是社会流动最核心的制度性管道之一。

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附加要求。

它不仅起到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规范引导中学教育的作用,而且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霞任。

从围家的层面来说,高考制度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入才战略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高考制度涉及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教育层面来讲.高考制度涉及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反映在高考制度竞争中。

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

由分散到统一.南取消到恢复,再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却不断向前迈进着。

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有功也有过,有喜也有悲。

一、高考制度“功”在千秋高考制度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情势下.高考制度必然成为政府、民众、媒体、学校、家长和考生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民众对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安全性、规范性等提出了高要求。

高考制度录取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公开、公正、公平”便成为高招录取工作的基本原则。

白恢复高考30年以来,高考制度秉承这一目标.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高考培训中的收获与反思

新高考培训中的收获与反思

新高考培训中的收获与反思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这一变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形势,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新高考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新高考带来的最显著变化之一,就是选课走班制度的推行。

在培训中,我深入了解了选课走班的操作流程和管理策略。

以往那种固定班级、固定课程的模式被打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择课程。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对于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课程、优化师资配置、保障教学秩序,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在培训中,我还学到了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还要引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收获的同时,我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新高考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我转变教学观念,从“教”为主转向“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新高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在培训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探索 ---以南方科技大为例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探索 ---以南方科技大为例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改革路上的孤独舞者
南科大主页,朝气蓬勃的首批学生。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校长朱清时先生: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卓越
• 学术界的创新能力在萎缩根源于大学行政体制化。
• 大学自治,教授治校。 • 大学就是仰望星空的,不应与行政、经济利益挂钩。

一路走来的南科大
南方科大的未来
• 南方科技大学开始启动自主招生计划。没 有教育部的批准,南方科技大学打响了向 中国教育体制开炮的第一枪。可以想见, 这第一枪确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南 方科大的招生咨询会上就可以看出。国人 对目前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满,对中国教育 去行政化迟迟不见消息的无奈这一刻全部 爆发。不少有志青年“志愿参军”,涌向 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交战的 第一线。
• 2007.3-2011.1:前期的酝酿与筹备。 • 2011年一月,教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已经正式发文,批准南科大 筹建。预计首期工程2012年竣工。 • 2011年3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首批45名新生入 学。 • 2011年3月20号,开学典礼。 • 2011年6月7日,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的45 名学生拒绝参加高考,并自称愿作为“教育改革 的 小白鼠” 。 • 201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建立南方科技 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探索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
高考万象
题山题海
特殊照顾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某地考后书本满天飞
中国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 多年来,高考改的是形式,如文理分 科、考试科目,在制度上却迟迟不见任何 改革。究其原因,在于刚性的高考制度, 虽然损害了国家未来的公共利益,却能保 障底层精英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向上流动, 它已是一头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 怪物。

关于反思范文

关于反思范文

关于反思范文人间最每一瞬间,犹如昙花忽一现;高山流水春常在,情深意重冬不还。

高考期间有学生跳楼死亡,不得不引起我们 ___高考制度的反思。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中国的高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古时科举制度的延续,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可能我这样说,太过于绝对,区别肯定是有的,因为如今的高考和古时的科举制度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所处的社会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是封建社会。

两种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建设输入新鲜血液,壮大国家的实力,让国家繁荣富强,长久地发展下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因为这样高考就成为很多学生展现自我,向理想学校迈进的动力。

纵观现在的社会,90后成为高考的主导体,但是大多数90后都是独身子女,家长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正因为这样,这些90后肩上所挑的担子很重,自然而然,他们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不仅有学习上的压力,还有家长对他们的美好期望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然而这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压力还是最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庭条件下只有一个嘛,就不得不男生当皇帝,女生当公主养着,在那种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的环境下成长的90后身上所具有的能力有时远远赶不上以前的那些人。

从小就在钢琴,书法等培训班里成长起来的90后面临的压力已经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这些都源于家长......如今的高考考生基本上都是90后,正因为他们是在家长的宠溺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心理承受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基于考生跳楼身亡,我们不得不对90后的心理做一个清晰透彻地分析,他们的心理有时真的是处于那种亚健康状态,只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真的太少了......再来说一下高考,经历了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就是万人齐过独木桥,能过者甚少呀。

总在提醒那些考生要沉着冷静,但是真正在那种情况下能把心静下来的又有几个人呢列。

虽然近几年高考制度在不断调整,让更多的人能上大学,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一对应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呀。

高考制度的利与弊

高考制度的利与弊

‎‎‎‎高考制度的‎利与弊篇‎一:‎高考的利‎与弊高考‎的利与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孩子‎高中毕业了‎,急切地想‎上大学,想‎接受高等教‎育。

不管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是如此‎。

他们想进‎入大学的殿‎堂,学到更‎多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能想象,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人在‎社会上能有‎什么作为。

‎‎可是高等教‎育资源是如‎此有限,怎‎么可能让每‎个想上大学‎的孩子都如‎愿呢?名牌‎与重点就更‎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平等‎地参与竞争‎,高考制度‎就产生了。

‎在高考的考‎场上,无论‎是富人家的‎子弟,还是‎穷人家的孩‎子,无论是‎有权有势的‎学生,还是‎贫贱低微的‎学生,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学生,还‎是贫困山区‎的学生,面‎对高考的考‎卷,他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个标‎准,公平地‎展开了竞争‎。

分数线这‎个简单单一‎的标准,让‎无数的孩子‎享受到了真‎正的平等,‎也有无数的‎人,通过高‎考,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正‎是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一个父辈可‎能是大字不‎识的农家孩‎子,通过高‎考就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来可能进‎入国家机关‎,成为一个‎有较高收入‎、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高考打破了‎社会特权的‎世袭与垄断‎,缩小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尤其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那些年月里‎,考上大学‎就等于是有‎了铁饭碗,‎分数线上下‎的人命运将‎是何等不同‎啊!现在国‎家虽然不分‎配了,高校‎毕业几乎等‎于失业。

按‎说人们不会‎再热衷于考‎大学了,可‎是其实不然‎,在激烈地‎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学历高的,‎名牌大学的‎毕竟更有竞‎争优势,君‎不见文凭学‎历的竞争又‎开始向研究‎生、博士发‎展。

如果用‎研究生的升‎学率来评估‎高校的话,‎大学一定会‎像中小学一‎样把应试教‎育发展到极‎致。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考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高考这一制度对于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的变迁展开讨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与前瞻。

首先,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

1977年,高考恢复,中国宣布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这一决策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们对于教育机会的追求开始得到了合法的渠道。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年轻一代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途径,被视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高考政策实施初期,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刻板的分数导向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家长。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中尤为突出,也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一些隐忧。

因此,高考政策的变迁和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开始逐渐改革。

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高考的主要目标从简单地选拔人才变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上。

高考科目开始扩大,除了语文、数学等主科外,还增加了文综、理综科目,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同时,高考试卷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了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改革开放后期,高考政策再度发生较大变化。

2001年,改革开放20年后的高考改革更加深入,全国实行了联考制度。

这一改革突破了省级、地区级高考的限制,高考试卷统一命题、统一判卷、统一录取。

这一改革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分数线差异过大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然而,任何制度都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间。

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对高考政策的反思势在必行。

在高考政策的前瞻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所具有的缺陷,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考的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政策的核心,关系到对学生能力和潜力的准确评估。

当前的高考制度仍然偏重于笔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
教育 的机会 , 促进各地教育 以及文化 的平衡发展 , 但是 在市场
深厚 的历史 根基 , 早在科举 时代 , 我 国就存在科举 户籍制 。 因
我国古代 的科举户籍制。 关 于科举制创立 的具体 年份 ,学术界还有 大业元 年及大 业三年等诸说 , 因不 是本文重 点 , 故不作 考证 。 自隋炀帝大业 二年 ( 公元 6 0 6年 )创立科 举制 度 至清德 宗光 绪 三十 四年 ( 1 9 0 5年 )正式取消科举制 ,科举 制在 中国整整实行 了 1 3 0 0
基金项 目: 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资助项 目。
教 书 育人 ・ 裔教 论 坛
2 0 1 3 1 1 0 1 9
热 门 话 题
方和南方 。 而宋英宗最后还是决定维持 现状 , 实质上是倾 向于 欧阳修的意见 。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 的建议 , 将 明经等科 目归并
为; 另一方 面冒籍还 包含着 冒充其 他类别 的户籍 的意思 , 例如
人 占据优势地位 。
北宋 以后 , 北方地 区因为经 历较多的战乱 , 经济发展受到 严重影 响 , 加 之长期处 于与辽 、 西夏 的对峙状 态 , 学 习环境不 够安定 , 北 方人 又不擅长诗词歌赋这些进 士科 的主要考试内
容, 所 以北方士人在科举 中的优 势逐渐丧失 , 科举及 第的 比重
高考户籍制与科举户籍制
出现了南北 逆转。在科举录取人数南北 比例 十分悬 殊的情况 下, 到北宋 中叶引发 了大 臣关 于科举 取士的南北地域之争 。 争
无论是异地 高考 现象 还是高考移 民现象 , 其 反映 的本 质 论 的核 心人 物是北方 人司马光与南方人欧 阳修 ,司马光主张 问题是我 国当前 高等 教育公平 问题 。而这两种 现象之所 以产 分 区取人 , 而欧 阳修主张唯才是举 , 这两种方式分别有利 于北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

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

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

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

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

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

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

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

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

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反思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新高考改革的推行,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然而,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实行“3+1+2”或“3+3”等选科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科目组合。

这种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学生因为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变得更加投入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新高考改革后,他们可以同时选择这两门科目,不再受到文理分科的限制。

这种选科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新高考改革也推动了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开始更加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

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选科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然而,新高考改革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选科的自主性带来了学生选择的迷茫。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选科时往往会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或者盲目跟风选择热门科目。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发现所选科目并不适合自己,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其次,新高考改革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选科组合多样化,学校需要配备更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场地。

这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者,新高考改革后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的高考录取仍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高考制度反思

中国高考制度反思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热 点 测 温
既可以给考 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减少了考 中均 匀分布 则有利于社 会运行 的稳定 、有 试成本 在自前电脑化操作 的条件下,做到 序 计划经济 式的统一考试应该休矣 这一点并不难 。
从教 育的本质 来看 . 应该宽进严 出. 甚
不是橙 出}也 几 十年来 我国的高考都羹中在 7 月上 至今后条件允许时宽进 宽出 (
甸 .一般为 7 9三夭 .这种做法仅有 利 是可能的。我们 的高等教育不应只发综合性 ,8 于教育机构 .而不利 于考生。因为 7 月上 旬 毕业文凭 ,完全 可以发放 各种单科性毕业文 是全国几乎所有地区最热的季节,理应属于 凭 比如自前一个大学生要学完3 —4 门课 0 。 学生避暑的时间,现在却要让 学生顶着酷暑 程才能毕业,实 际上对有些专才来讲,他只 参加决定 命运的大考 , 样做是不 是有 点残 需要 5 1 门课,此 时我们完全可以针对这 这 — 0 酷7是不是有点不 平?为什厶我们不 能避 种情_改进我们的教育模式 。教育人学考试 尻 开炎热的 7月举行考试?选择 5月上 旬不行 是提 供一个门坎,这 个门坎 自然不应排面试 名阶段 必须体检,录取后的八学阶段还要再 大多数是健康的 。 这种全面体检便有限的教 考官 6 万—— 1O 0 2 万人,显然 面试是很难展 体检 。在录取中,对某些考生又有优先或加 育经费 白白地浪费,如果收费则加重了学生 开。综观全世界 ,许多国家非常重视D头能 分照顾。 的负担,同时也使 学校变成了小而全的d 社 1 力 据了解 ( 文摘报》20 . 2 舨 ) 俄 《 0 1 37 8 , 1 仅以总分作为录取惟 一标准蠼 没具 会 学校要为校医院解决诸多与教育无关的 罗斯考试中 ,口试~直 占主导地位 ,至于其 有特长的人才 。比如有两个考生 ,一个总分 同题 三是人 为制定~套体检标准有违公平 他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 口试。因此我们 必须 是 1 1 ( 6 分 其中数学 8 分,语文 8 分) 2 1 ,另 原则 因为对 于上大学来说 ,检测的惟一标 自然还应不 违法 ) 对于 。 个总分是 1 9 ( 分 其中数学 9 分 , 文6 准只能是 学习成绩 ( 5 9 语 0 试这种模式 直该改为分散考试模式 ( 先由各 分) 假如 录取标准是 1 。 身体有病 ( 甲类传染病除外 ) 有残疾的人 来 、 。 6 分.则后 者必名落 地区组织考试,再逐步过渡到少数名牌大学 孙山 。 显然这种 仅以总分录取 的方式是不适 说,如果他们和常人一样能取得同样 的学 习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选拔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在1952年启动了高考制度。

然而,这个制度也因其种种问题和争议,引起了无数的讨论和反思。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步伐加快,各种探索和尝试显现出了一种新的势头。

因此,本文将回顾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历程,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

回顾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其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议。

最初的高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

这样的制度不仅容易导致教育过程的独立性丧失,也会让学生过分注重分数的取得,而忽略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此外,高考的选拔标准存在不公平现象,更加激化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高考制度在其初期就备受争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考制度亟需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于是,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高考改革在一系列试点和探索中逐渐推进。

2001年,高考科目改革实施,文理科的分科考试被取消,改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记忆应试的倾向,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高考分数线的动态调整和特殊类型招生的实施,也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然而,高考改革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制度过分注重分数,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生和学校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的功利化,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匮乏。

此外,高考改革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市场化,各种培训机构盛行,招生战争愈演愈烈。

而在这场招生竞争中,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更加凸显,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这些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高考的本质以及相应的改革方向。

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高考改革需要全面深化,不仅仅是考试科目和形式的改变,更是要从内在机制和教育理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自1952年我国实施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晋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而在高考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分省招生制度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也被称为“文化插班生制度”。

其初衷是根据各省市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确保更多地区有机会培养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省招生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录取分数的不公平。

由于全国高考试题相同,但分数线却不同,这使得一些分数偏高的省份的考生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而一些分数偏低的省份的考生则面临较高的录取竞争。

因此,高考分数对于考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次,分省招生制度导致了高考报考热点地区之间的倾斜。

由于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在这些省份报考更容易被录取。

因此,这些省份逐渐成为高考报考的热点地区。

这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不均衡分布,使得热点地区的高校录取压力剧增,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冷门地区则面临招生难题。

再次,分省招生制度可能导致部分考生出现重复报考的问题。

由于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存在差异,一些考生可能会通过不断的报考来寻求更好的录取机会。

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压力,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同时,这也可能导致考生在不同省份之间作出抉择,从而削弱了家庭和地区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

面对以上问题,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制度,将不同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进行调整和统一,以确保录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此后,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努力减少分数线的差异,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然而,分省招生制度的问题还并没有完全解决。

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2014.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考测试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高考子制度①。

从微观与宏观或局部与整体两种视角,审视高考测试制度60年来的演变,不难发现,其在顺应高考制度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改革中的新问题。

厘清与总结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变迁路径,是认清高考测试制度改革局势,汲取改革经验教训,揭示高考制度变迁规律的重要前提。

一、高考测试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考试作为获取大学入门券的主要手段,其科学性决定着公平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且这些智能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呈现。

因此,从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来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而非单一。

综观高考测试制度的改革演变,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等在整体上基本是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了统考独大的僵局,实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为改变“一试定终身”和综合评价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

统一考试有“抵制特权,维护公平、公正”,“规模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1]以及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中国从开始推行科举到20世纪80年代的李木洲(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高考测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反思摘要:反思高考测试制度的改革历程,其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制度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元评价、分类选才理念及其文化的形成。

但受制于中国社会整体改革节奏,高考改革亦处于重大转型期,多种考试形式急需改进与整合、多元命题方式尚需调整与完善、考试内容结构与设计有待优化、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还存在较明显的阶段性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顾海兵自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

回顾这27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变。

中国的制度已经由计划模式转型为市场模式。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27年来仍有极少数几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质变。

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应该说,对中国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虽然目前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升高(达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压力似乎有所减弱,但随着对品牌和质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压力实质上并没有减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久远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改掉或废除目前的统一招生模式。

从近期看,必需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造。

这里就改造作点新的分析:第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

好的制度使比较坏的人变成比较好的人,而坏的制度可能会使好人变成坏人。

所以,中国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

过去我们经常区分体制和制度,我以为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

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对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我们现在必需站在危机的角度来认识。

我们现在不是简单讲中国教育有没有问题,而是说危机,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教育面临危机呢?我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志认识:一是绝大局部同学对我们的教学不太满意,这可以从他们的厌学情绪上得以验证。

假如我们同学有这样一个总体评价,难道我们说教育还没有危机吗。

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满意的,不只对中学小学,对大学也是一样,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不满。

三是从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察,从广大教师角度观察,应该说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对现行教育制度也是不太满意的,他们站在各种角度上来表达自身的不满。

四是作为教育一个产品的科技,它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在进一步拉大。

依据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科技界一等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十几年基本上是空白。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我们专利很多,但是发明专利很少,在发明专利里面有高技术含量的发展专利很少,比方在全世界2002年十万个国际发明专利里面美国就占了将近40%,日本占15%左右,我们国家只有几百件。

我们科技可能有一点小小发展,但是和世界参照系来说差异在拉大。

五是我们同学的创新能力至少是没有提高,同学基本上是为考试而活着。

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有一流的考生,但是没有一流的同学。

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十年前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有很多同学参与,当时美国也有同学参与,而且我们也拿很多金奖。

十年之后回过头看,美国参与竞赛的同学已经取得美国数学竞赛最高奖,而中国获奖者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身影了。

为什么呢?中国参与世界奥赛是层层选拔制度,这是完全失败的制度,而美国完全凭个人兴趣参与。

所以从这五个规范我们可以观察中国教育必需放在危机角度上认识,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对中国高考制度或者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制度反思。

对这一点我的看法就是两条:一个改造一个改良。

改造就是改掉,基本思路就是作为法人地位的高校自主招生。

但高校同时一定要强调教授治校,否则问题很多。

这里面应该要求我们的高校在录取规范上可以统一,但是在进来以后学费上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要把高等学校原料采购权还给学校。

改良就是短期改革,改良怎么做呢?我想有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要对制度的制度做分析研究。

我们现在讨论制度,往往对制度的制度缺少讨论,特别是程序。

很多事情我们先不要问结果是什么,而首先看程序是否合理,对于这一点我有这样一些观点:1.像高考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作为最高权利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好像没怎么介入,为什么我们人大不能定期的开会,对教育部门进行质询呢,至少每个季度应该质询一回。

我们没有定期的制度化操作,没有最高权利机构的监督,那教育存在问题就太正常了。

2.建议成立高考委员会。

美国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它是以州为单位,凡是涉和到教育的决策都由州教育委员会做出。

州教育委员会的成员没有教育界的人员,而是学校和同学走向社会的用户。

这样一个机制就是靠最终需求或市场来制约,由教育的需求者来做决策,然后由教育部门负责执行。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类似于美国的州教育委员会的机构,它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和属机构,它由教育系统之外的人组成,它对教育提出需求的制约。

这就涉和到现在对高考怎样衡量。

笔者认为,有这样两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同学生活能力的下降。

同学能力水平的衡量不能完全依靠规范卷面成果,要看同学的创新能力。

而这必需由用户来衡量。

3.现在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国家层次教育部,他基本上四种角色混在一起:比方他即是总领队,又是总裁判,又是运动员,并且他还是企业家。

所谓总领队是指整个考试的组织是由教育部门组织,所谓总裁判是指所有考试问题最后解释权和裁判权掌握在教育部,所谓运动员就是整个考试准备过程都是教育部门一手筹划,所谓企业家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巨大的产业,比方说教育部有考试中心,我想这大概蕴含巨大商机的中心。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自身究竟有哪些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1.全国在统一的时间搞统一的考试风险太大,不如分散进行,各省省自为战,每个省选择自身的考试时间。

因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一旦某个点漏题,则满盘借输,风险太大。

现在通讯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全国受影响。

现在没有出现问题,不等于风险不存在。

所以现在处置思路就是分散化,比方我们可以提出来让一百所大学率先放开自主考试自身选择时间。

2.考试科目问题。

我一直认为,两天或三天的考试时间太长,半天考完完全可以。

比方说考四门课,每门课有十个或一百个采分点,随机抽取十个采分点来考。

没有必要所有的知识点都考。

抽样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做法。

再一个就是分数的分配,这门课150分,那门课300分,这种简单的把分数相加的做法对于我们多样化的大学是不科学的。

3.现在我们的考试完全忽视平时成果,比方一模、二模、三模,高一、高二、高三的成果,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

一考定终身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至少每年有10%优秀考生不能反映平时情况,又有至少10%的比较中等考生突然考好了,这就有20%的误差率。

所以我认为忽视平时成果是不对的。

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在高中三年连续作弊,连续搞腐败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把平时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到教育评价里面,同时建立起阳光制度和举报制度,并且从高一开始,就把准考证号码确定,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4.现在我们的加分减分规定,我一直认为很不合理。

今年北京市文科前800名当中有四分之一人加分,依据是什么?合理吗?比方三好同学,究竟谁可以评三好就有很大问题,而且我对三好同学这种评法也有很多看法。

我不主张一个人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不可能全面发展,假如你非要让他全面发展,只能把他的优势给拿掉,最后发展的是比较平庸的人才。

又如我们给烈士子女加分,假如同样两个子女,一个报考时他父亲死了,一个是考完后父亲才死,那对不起你父亲死的太晚了。

见义勇为的更糟糕了,很可能就失去生命,这不是鼓励未成年人冒险吗?所以我觉得加分需要研究。

5.录取模式问题。

我曾经在凤凰卫视上讲现在高考实际就是把吃肉的和吃菜的弄在一起考,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差异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异太大了,往往条件好的地方考分还比较低,甚至差100分,那就更糟糕了。

所以这样的录取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假如要分省录取,我倒认为更应该分城乡录取,凡是农业户口的奖励,他们在那么艰苦条件下取得和城里人同样成果,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他们鼓掌吗?6. 我不赞成目前我们考难度的选拔性考试。

这没有什么价值。

所有的考题都是我们的老师设计的陷阱让你钻。

所有有答案的考试是不可能考出发明性人才的。

所以我说我们现在的考试,都是陷阱,都是那些老师坐在房间里拼命的设计题目,然后让你去钻。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逾越老师。

我主张高考要考速度,考基本概念,出100、200个看谁在最短时间做出来,为什么呢?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何必要考难度呢,初等数学考什么难度,有什么难度,没有任何必要。

实际上把我们同学已经完全置于老师的魔掌之下。

7.我主张我们现在目前这种选拔性考试向资格考试发展,取消外语考试,特别是口语考试。

最近我问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朋友,我说你接的国际电话是不是很多,他说没有什么电话,我的语言功能已经退化了,国际组织给我的所有信息全部是E-mail。

没有语言环境何必学口语呢,勉为其难,第一本英汉辞典是不懂语言的人编出来的,现在让我们的人花那么长时间学外语,简直太浪费了。

外语是工具,能看得懂就可以了,世界上哪门课一学学20年?这在实质上是媚外。

关于考试科目我主张有一门需要考就是宪法,我希望每个人都应该把宪法背下来。

8.坚决取消体检。

多年来,高考时要体检,到学校报到后还要体检,其实99.99%的人没什么问题。

即便有些人有问题,只要能坚持完成学业就行了。

现在婚检都取消了,高考体检就根本没有必要了,除非特殊专业有特殊要求。

9.现在我们整个考卷批改全过程我个人认为还不太透明,没有做到全程录像,我们要把改卷子运送卷子的全过程录像,要阳光化,而且我们应该建立题库,由电脑自动生成每年考题。

10.现在我们采取120%的投档,我不知道120%是根据什么定的,为什么不是140%,为什么不是105%,究竟有多少科学性,我觉得值得研究。

至少还应该有个程序,谁有权利决定这个投档比。

这是我对中国高考制度自身的一个观察。

第三个层面是对制度外的制度的观察我们就高考谈高考可能有点局限性,那么制度外制度有哪些内容呢,我想有这样几点:1.目前我们人才招聘市场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表示在文凭至尊,比方北京现在很多机构招聘在报纸上列出来的必需是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

自学考试的不行,电大的没门,党校的不认,甚至很多机关招聘不是博士学位的甭进来,甚至在河南省形成博士兵团,据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都是博士,那我就怀疑,假如是自然科学博士那是人才的浪费,假如社会科学的博士我就要问问他的来源是什么?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市场经济比较幼稚的国家,在人才市场上他们坚持这个原则,叫法律不以文凭、学历、肤色、长相、身材、民族说话,一视同仁。

美国国务院招聘人才时候,他的规范很清楚,只要你完成了美国的义务教育你就有资格进入国务院。

也有人统计过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硅谷,统计了将近四千份招聘广告,其中80%以上招聘广告没有提任何一个字的学位和学历要求,他提什么呢?他只提一条你会什么软件,只要你会这个软件就来,至于你什么学历根本不需要问,那是个人隐私权。

你管他是什么出身呢,你管他什么历史呢,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讲政治出身,到这个时期突然反过来了,什么都讲一张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