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难治性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中 药 应 与 测 28 第 卷 期 2 国 物 用 监 0 年 5 第l o
维普资讯
综 述
2 动物 研究
织胞 浆菌病和 鼠曲霉病模型 中有协 同作用㈣。
动物模 型研究 不能模拟 在人体 的发病机 理 , 究 研
方 法 、 染部 位 、 疫状 态 在不 同种 动物模 型 间存 在 感 免 差异 , 相互 比较是复杂 的。尽管 如此 , 物模 型有助于 动
1 唑类和特 比奈芬 . 4 特 比奈芬联合应用三唑类在体外对念珠菌 、 曲霉菌 、 毛霉 菌 、 足放线病 菌属和接 合菌属产生协同作用[ 5 1 。
1 棘球 白素类的联合治疗 . 5
联合 两性霉素 B和卡泊芬 净对念珠菌属 、 曲霉属
1 体外 评 价
体外进行抗真 菌联合 治疗 目前还缺乏标准化 的试 验方 法 , 而体外研 究 的结果 主要取决 于研 究真 菌 的种 类、 实验 的方 法和条件 。 目前体外药 敏试验 尚不能成 功地 预测在体 内的反应 , 其原 因之一是 宿主 因素对治 疗反应起关键作用 。
神经 钙蛋 白抑 制剂 , 特别是 环孢霉 素和他克莫 司在 体
也观察到有协同和拮抗作用 。如先用氟康唑或酮康唑 孵育 白色念珠 菌属 和先用酮康 唑 、 氟康唑 或伊 曲康唑
外能增加氟康唑和卡泊芬净对念珠菌 、 曲霉菌和新型
隐球菌 的活性[ 7 1 。
【 作者简介】 李爱 民 , , 士研 究生 , 男 博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事肺部感染 的基础和 l床研究 。 f 缶
对多数 念珠 菌显示无 关或协 同作用 。对隐球菌显 示 明显 的协 同作用 , 尔也 观察 到无 关 , 偶 但从 没有 出
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
综 述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肖永红(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棘白菌素类 中图分类号:R 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7Ο0110Ο03 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著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性霉素B 脂制剂、三唑类药物、棘白霉素类新药的不断推出,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情况复杂、临床诊断困难等原因,临床抗真菌治疗存在许多空白与疑问,也给真菌感染研究提供了机会。
本文就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 K/PD )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突出各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1 抗真菌药物药效学(PD)1.1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能够应用于临床,必须具备较高的选择性毒性。
所谓选择性毒性,就是药物作用于真菌特有的成分,如真菌细胞壁、几丁质、麦角固醇、真菌特有的DNA 或蛋白质等,只对真菌有毒性或抑制作用,而对人体细胞没有损伤或毒性。
抗真菌药物选择性越高,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毒性,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对人体细胞膜胆固醇合成没有影响,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杀灭真菌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也较好。
两性霉素B 没有明确的细胞内靶位,通过在真菌细胞膜形成多分子聚合体孔道,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真菌细胞内重要代谢物质、电解质等漏出而杀灭真菌,其抗菌谱最为广泛,且不容易出现耐药;但是也正因为其选择性不高,抗真菌的同时,药物毒性比较大。
氟胞嘧啶作用靶位为真菌核酸,阿莫罗芬在于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成。
棘白菌素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新型抗真菌药物,可供临床应用的产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摘要】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制剂工作者对它做了很多研究,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产品和新剂型,关于其药代动力学、毒性和临床应用也出现诸多报道,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保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进展【作者】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Z)是第二代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它对犬小孢子菌、霉菌等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1]。
抗菌机理是通过阻断14α-去甲基,干扰麦角甾醇合成,使得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发挥抗菌作用。
本文就伊曲康唑的药代动力学、毒性、剂型、产品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1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特征伊曲康唑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对血浆蛋白具有特殊亲和力。
陈钧等[2]比较了3种市售伊曲康唑胶囊的生物等效性,通过单剂量口服伊曲康唑200mg,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试验显示,口服两种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的峰时分别为4.17±1.25、4.27±1.16和4.00±1.07h,峰浓度分别为197±9ng·mL-1、216±7ng·mL-16 和272±109ng·mL-1,半衰期为25.2±4.9h、24.6±5.5h 和24.9±3.9h,AUC0→72h分别为3231±1195 ng·h·mL-1、3038±980ng·h·mL-1和4297±1299ng·h·mL-1,实验表明两种制剂与参比制剂并不等效。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2)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在我国,甲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1. 临床试验近年来,众多临床试验证实了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的显著疗效。
一项涉及1800多名甲癣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其甲癣治愈率高达7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2. 药理学特点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其药理学特点表现在对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真菌细胞失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这为伊曲康唑治疗甲癣提供了坚实的药理学基础。
3. 用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伊曲康唑的用药方案多样。
一般而言,患者每日服用一次伊曲康唑,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可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伊曲康唑还可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发展1. 研发历程伊曲康唑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成功上市。
在我国,伊曲康唑的研发和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治疗甲癣的重要药物。
2. 市场应用随着伊曲康唑疗效的不断验证,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伊曲康唑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甲癣、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性疾病,为数百万患者带来了福音。
3. 未来发展趋势尽管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部分患者仍存在治疗抵抗和复发问题。
因此,未来伊曲康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优化用药方案、探讨联合用药、研究新型剂型以及深入探讨甲癣的发病机制等。
在我国,甲癣,又称为灰指甲,是一种普遍的皮肤真菌感染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及其发展。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徐波;蒋琰;张万年;盛春泉【摘要】目的综述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结合自身研究工作,分析近5年文献,总结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结果β-1,3-葡聚糖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目前研究最为集中的抗真菌药靶,其抑制剂显示了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结论优化现有药物化学结构和发现全新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对研发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3(031)005【总页数】6页(P321-325,379)【关键词】抗真菌药物靶标;β-1,3-葡聚糖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作者】徐波;蒋琰;张万年;盛春泉【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崇明分局,上海202150;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如侵入性白色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曲霉菌病等)大幅上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2]。
这主要与免疫缺陷患者的急速增加有关,导管插管技术的普遍应用,广谱抗菌素的滥用,骨髓、器官移植和肿瘤放化疗,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加等因素引起免疫抑制,进而导致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和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其中白色念珠菌和烟曲霉菌感染分别占深部真菌感染的70%~90%和10%~20%[3]。
另一方面,一些新型致病真菌(如毛霉菌属、镰孢菌属、结合菌属和足放线病菌属等)不断出现。
抗真菌药进展ppt课件
伏立康唑
❖氟康唑衍生物 ❖治疗
❖侵袭性曲霉病 ❖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病,包括克柔念珠菌 ❖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 ❖主要用于免疫系统受损的2岁以上患者
伏立康唑的给药方案
❖首次剂量: 静脉注射:6mg/kg,1次/12h 口 服:体重>40kg者400mg;<40kg者200mg,1次 /12h
❖ 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商品名为Amphocil 或 Amphotec,由一些片状结构的脂质胆固醇硫酸酯与等量 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现已在欧洲及美国使用。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Ambisome ® L-AMB 锋克松
Abelcet ® ABLC
Amphotec ® ABCD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多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2)抑制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
❖ 羊毛类固醇14-去甲基羊毛类固醇
唑 类
❖ 靶酶为羊毛类固醇的C-14去甲基化酶 ❖ 代表性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
细胞色素P450
细胞色素P450是真菌微粒体中的成分,其中 14-去甲基酶活性最高, 此酶是麦角类固
醇生成中不可缺少的中间合成酶。其底物是 羊毛类固醇,产物是14- 去甲基羊毛类固醇 唑类药物能抑制此酶的催化活性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理
三唑环上的第4位氮原子镶接在细胞色素 P450血红蛋白中心的铁离子上,从而阻 碍羊毛类固醇同14-去甲基酶接触。
体外药物实验1
❖Ballard实验发现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细胞色 素P450的亲合力比酮康唑强
❖亲脂性强的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能较强地抑制4, 14-二甲基羊毛类固醇的产生,而水溶性的氟 康唑此作用甚小,与其体内强效的抗真菌作 用不相符合
抗真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4 Caillot D , Bassaris H, McGeer A , et al. Intravenous itraconazole followed by oral itr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or A IDS. Clin Infect D is, 2001, 33: e832e90.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年 5月第 29卷第 5期 Chin J Tuberc Resp ir D is, M ay 2006, Vol. 29, No. 5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要点三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常 见的真菌感染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滥 用,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他抗感染药物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除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 抗感染药物,如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等。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流感病毒的新型抑制剂 、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新型融合抑制剂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01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问题,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也日益受到重视。
0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性真菌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染等常见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新型唑
02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不断有新药问世,为临床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感染药物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手段,对于控制感染、挽救患者 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抗感染药物的 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正确使用抗 感染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 生,提高治疗效果。
03
类抗真菌药物、新型嘧啶类抗真菌药物等。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包括针对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的 新型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些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新型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等。
04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Chapter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1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细菌感染。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专业药学层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学习中心成绩2017 年0月0 日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 倍。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 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
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目录一、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1 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1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1)1.3 中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 (2)1.4 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 (3)二、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制 (5)2.1 直接抗真菌作用 (5)2.2 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6)2.3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6)三、抗真菌中草药的特点 (7)结论 (8)参考文献…………………………………………………………………………………9致谢……………………………………………………………………………………10一、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1.1 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
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
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
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03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 估
新型抗真菌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 示出较好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 评估。
未来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
联合治疗
未来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可 能会采用联合治疗策略, 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耐 药性的产生。
靶向治疗
针对真菌特定的生物学特 性或致病机制,开发靶向 药物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 向。
免疫治疗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主要通过抑制 真菌核酸合成,干扰真菌的繁殖和生 长。
干扰真菌细胞膜功能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 胞膜的通透性,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导致真菌死亡。
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历程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的发现和应用,开启 了抗真菌药物研发的历程。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可以进一步评估抗真菌药物TDM的临床效果和经济效益,为TDM的推 广应用提供更为充分的证据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1 2 3
深部真菌感染
对于一些严重的深部真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 炎等,需要使用强效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缺陷患者的真菌感染
对于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艾滋病、器 官移植受者等,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治疗 措施。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需要 密切监测并及时治疗。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如氟康唑 、伊曲康唑等,为临床治疗深部和浅部真 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如特 比萘芬,为治疗皮肤癣菌等浅部真菌感染 提供了新的选择。
嘧啶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如氟胞 嘧啶,进一步丰富了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手 段。
深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研究现状
深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药物研究现状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的疾病。
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较为复杂,常常需要长期抗真菌治疗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以下是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研究现状的简要概述:
1. 抗真菌药物分类:一般情况下,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依赖于系统性抗真菌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分为聚酮类、三唑类、多酚类、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和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等。
2. 药物研究进展:近年来,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泊康唑和康唑类似物等,具有更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此外,一些新的靶向真菌细胞壁或细胞膜合成的药物也在研发中。
3. 多药联合疗法: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多药联合疗法,即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多药联合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真菌耐药性的发生,并且允许剂量减少,从而减轻副作用和毒性。
4. 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也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有影响。
例如,一些抗真菌药物可以以静脉注射或口服形式给予,有些药物还可制备成悬液剂或局部使用。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感染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真菌的特殊性质和治疗的复杂性,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个体化治疗和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与其他诊疗措施的结合,将是未来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研究的方向。
尽管如此,当前的研究进展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建议在诊治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常 与 两 性 霉 素 B合 用 , 两 者 可 发 挥 协 同抗 真 菌 作 用 , 白念 珠 菌 感 染 时 这 种 同 作用 较 为 明 显 。( 4 ) 棘 白菌 素 类 的 卡 泊 芬 净 不 良反 应 小 , 但是价格昂贵 , 临 床 治 疗 白念 珠 菌 感 染 有 限 。 1 . 2 l 床 治 疗 烟 曲 霉 菌 感 染 的 药 物 : 曲霉菌广 泛存 在于 自 然界 , 其 中烟 曲霉 菌 已成 为 临 床 上 仅 次 于 白念 珠 菌 的 一 种 重 要的条件致病真菌 , 其 导 致 的 侵 袭 性 曲 霉 病 一 旦 发 生 常 病 情 凶 险 且 危 及 生命 j 。 对 烟 曲霉 菌 感 染 的 治疗 , 传 统 的治 疗 方 法 是 应 用 两 性 霉 素B ( 或其脂质体) l 6 ] , 目前 危 重 患 者 l 临床 更 常 应 用 三 唑 类 的 伏 立 康 唑 或 棘 白菌 素 类 的 卡 泊 芬 净 。虽 然 有 两 性 霉 素 B、 伏 立 康 唑 和 卡 泊 芬 净 可用 于 治疗 烟 曲 霉 菌 感 染 , 但 对 烟 曲霉 菌 的治 疗 有 效 率 很低 , 即使 是 伏 立 康 唑 和 卡 泊 芬 净 两 种 最 昂 贵 的抗 真 菌 药 物 合 用 , 有效率也只有 3 O 。伏 立 康 唑 可 作 为 首 选 的 抗 侵 袭 性 曲 霉 菌感 染 药 物 ¨ 7 ] , 但 是 如 果 血 药 浓 度 低 会 导 致治疗失败 , 而血 药浓度 高则会 增加 毒性 反应 , 一 般 用 药 方 法 为 首 先 给 予 负荷 剂量 ( 6 mg / k g ) , 继以4 mg / k g , 每1 2 h 1 次 。卡 泊 芬 净 等棘 白菌 素类 抗 真 菌 药 物 肾 毒 性 小 , 可 以 用 于 肾功 能 不 全 的 患 者 , 推荐 治疗剂 量为 首先 给予负 荷剂 量 ( 7 0 m g / d ) , 继以 5 0 mg / d缓 慢 静 脉 给 药 。 伏 立 康 唑 和 卡 泊 芬 净 常 联 合 应 用 用 于 烟 曲 霉 菌感 染 的 治 疗 。有 研 究 表 明 , 对 难 治 或 不 能 耐 受 两 性 霉 素 B的 患 者 , 联 合 应 用 卡 泊 芬 净 和 伏 立 康 唑 与 单 用 伏 立 康 唑 组 比较 , 联 合 治 疗 组 3个 月 的 生 存 率 有 显 著 改 善 。 1 . 3 临床 治 疗 新 型 隐 球 菌 感 染 的 药 物 : 新 型 隐 球 菌 呈 世 界 性分布 , 其 主要 感 染 途 径 为 呼 吸 道 , 人体 吸入空气 中的孢子 , 可引起肺部感染 , 继而播散至全身 , 可 引起 严 重 的肺 部 病 变 , 并可播散至 中枢神 经 系统 , 引 起 严 重 的 新 型 隐 球 菌 性 脑 膜 炎 。对 于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的 病 人 即使 其 脑 脊 液 检 查 还 是 阴 性 结果 , 亦应 及 早 开 始 系 统 治 疗 。 国 外 有 研 究 表 明 , 在 艾 滋 病 病 人 中有 7 的 人并 发 新 型 隐球 菌 的 感 染 , 在 治 疗 中 多 采 用 积 极 的抗 真 菌 治 疗 。 治 疗 新 型 隐 球 菌 感 染 以 两 性 霉 素 B作 为首 选 _ 9 ] , 单用 两性 霉 素 B应 从 小 剂 量 开 始 , 每天 o . 1 ~o . 2 5 m g / k g , 逐渐 增 加 至每 天 1 mg / k g , 加入 5 V o 葡 萄糖 液 中 , 滴 注 时 间不 少 于 6 ~8 h , 一个疗程总剂 量为 l ~2 g 。两 性 霉 素 B 和5 一 氟 胞 嘧 啶 常 联 合应 用 。两 性 霉 素 B 0 . 3 mg / ( k g・ d ) , 5 一
2024年抗微生物药大总结范本(3篇)
2024年抗微生物药大总结范本____年抗微生物药大总结引言:近年来,微生物感染病例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对抗这些微生物,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研发新的抗微生物药物。
本文将对____年抗微生物药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____年抗微生物药物的创新与突破1. 抗生素相关药物的创新:在____年,抗生素相关药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突破。
例如,新型青霉素类药物具有对广谱β-内酰胺酶的高度耐药性,能够有效对抗耐药菌株。
此外,在抗生素开发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研发出了几种针对特定耐药基因突变的药物,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抗病毒药物的突破: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抗病毒药物,可以精确识别病毒RNA序列并将其剪切,从而实现病毒的清除。
此外,通过药物库筛选等技术,还发现了一些针对常见病毒的新药物,如HIV、流感病毒等。
3. 抗真菌药物的新突破: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抗真菌药物,对广谱抗真菌药物产生的耐药问题具有很好的解决效果。
该药物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的特定目标,有效杀灭了不同种类的真菌。
二、____年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1. 研发药物的应用领域:____年,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在感染病例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在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个体化治疗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三、未来研究方向1. 新药物的探索:尽管____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新的抗微生物药物。
特别是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上,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药物来解决。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全文)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从20世纪30年现灰黄霉素起,抗真菌药物已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
其中,两性霉素B作为经典的抗真菌药物,通过新剂型开发改善其毒、副作用获得满意结果;唑类抗真菌药物己广泛用于临床,在抗深部真菌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世纪80年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安全性高且对念珠菌和曲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已逐渐被各种指南推荐用于相关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研究与开发作用机制R978.5A1006-1533(2022)07-0326-04Progressandprospect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ntifungal agentsZHANGLi1*,ZHANGYong-xin2**(1.PublicHealthClinicalCenter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 ,Shanghai,202208;2.Huashan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40)ABSTRACTResearchworkofantifungalagentsbeganinthe1930swhe nOxfordetaldiscoveredgriseofulvin,andhadsincemademuchprogressinthepast70years.Effortsweremadet oreducethetoxicityandsideeffectsofamphotericinB,aclassicalantifungalagent,bydevelopingnewformulation.Azoleantifungalshavebeenwidelyusedinclinic,whichshowedtheirsignificanceinthetreatmentofdeepfungalinfect ion.Echinocandinswhichwerefirstfoundin1980shavebeenrecommend edaspreferredmedicationtomoniliasisinmanyguidelinesduetothei rhighsafetyandgoodactivityagainsttheCandida.KEYWORDSantifungalagents;researchprogress;actionmechanism随着大量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和介入技术的发展、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多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真菌感染逐渐增多,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也趋明显增多。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_魏文华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魏文华曲秀君胡欣张君作者单位:261011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3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
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另外,抗真菌药物的广泛运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
现将从真菌的致病机理、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1真菌的致病机理烟曲霉是真菌中研究较为清楚能产生毒性物质的真菌[2]。
通过产生一些真菌毒素抑制免疫反应或破坏局部组织。
另外,可产生多种细胞外酶以降解大分子物质,为真菌生长提供营养。
白念珠菌致病的首要条件是其黏附性[3]。
它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生成芽管并长出菌丝,从而穿透、破坏宿主细胞膜。
有些白色念珠菌能产生水解酶、脂酶及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参与白色念珠菌侵袭和破坏组织[4]。
新生隐球菌主要通过产生磷脂酶、荚膜、黑素、甘露醇、及通过分氧化酶系统等相关物质帮助菌体入侵宿主或逃避宿主细胞的防御系统[4]。
2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按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唑类、核苷类、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等。
2.1多烯类抗真菌药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可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细胞膜上产生水溶性的孔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5]。
目前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有: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两者结构类似。
制霉菌素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霉和皮炎芽生菌等均有良好作用。
两性霉素B具有更广的抗真菌谱。
由于这两种抗真菌药毒副作用比较大,目前临床普遍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相关新的剂型,例如相关脂质体剂型、胶质分散体或相关纳米制剂等。
2.2唑类抗真菌药唑类抗真菌药包括两种:咪唑类抗真菌药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物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CYP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缺乏、14α-甲基固醇蓄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重要物质丢失而使真菌死亡[6]。
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赵柳娅;曹颖瑛;姜远英【摘要】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AmB)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因其耐药率低、抗菌谱广,被称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大大限制了AmB在临床上的应用.在目前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较少的情况下,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缩短疗程、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扩大药物抗菌谱、避免耐药性的出现,是当前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AmB与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页(P1-4,8)【关键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作者】赵柳娅;曹颖瑛;姜远英【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2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如多烯类联合三唑类或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不同抗菌谱药物的联合、药物的稳定性和药动学特性。
联合用药的可能益处有:提高抗真菌疗效、增加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减少真菌的耐药性[1-5]。
当然,联合用药也可能降低药物的抗菌作用而降低疗效,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6]。
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关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体内、体外以及临床研究不断增多。
现将国内外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mB被称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其耐药率最低、抗菌谱广。
但是AmB的毒副作用也最为严重,静脉给药时50%~8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发冷、寒战、恶心、呕吐、头痛及肌肉与关节痛,其最主要的毒副作用是不可逆的肾脏毒性,上述毒副作用严重限制了AmB的临床应用[7-9]。
《苯丙烯菌酮抗真菌作用机理研究》
《苯丙烯菌酮抗真菌作用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真菌性病害的频繁发生和蔓延,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苯丙烯菌酮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真菌剂,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显著的抗真菌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苯丙烯菌酮的抗真菌作用机理,为该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苯丙烯菌酮简介苯丙烯菌酮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与已知的抗真菌药物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低毒性,使得苯丙烯菌酮在抗真菌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三、苯丙烯菌酮抗真菌作用机理1. 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苯丙烯菌酮能够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层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
这会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此外,苯丙烯菌酮还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内的酶、氨基酸等物质外泄,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2. 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苯丙烯菌酮能够干扰真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阻断翻译过程,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苯丙烯菌酮能够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结合,阻止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 干扰真菌基因表达苯丙烯菌酮还可以影响真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导致其生长和繁殖受阻。
研究表明,苯丙烯菌酮能够与真核生物DNA结合,干扰基因的转录和复制过程,从而影响真菌的遗传信息传递。
四、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苯丙烯菌酮对多种常见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经过苯丙烯菌酮处理后,真菌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物质外泄。
此外,我们还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验证了苯丙烯菌酮对真菌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苯丙烯菌酮的抗真菌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苯丙烯菌酮抗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我们发现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干扰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发挥抗真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致病真菌耐药的逐年上升,免疫抑制状态下严重真菌感染的增多,以及某些抗真菌药毒副作用大及选择范围小等原因,两种以上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是临床抗真菌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抗真菌药联合应用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状况。
目前,抗真菌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2)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 ole)等;(3)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4)杂类,如核酸抑制剂5-氟胞嘧啶等;细胞壁抑制剂类,如尼可霉素Z、棘球白素等。
从理论上讲,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并可以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及其毒副作用,缩短疗程,还可防止耐药的发生。
现将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烯类与唑类合用Louiee等先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两性霉素B 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拮抗作用。
也有研究证实两性霉素B加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有拮抗作用。
Kontoyiannis等用E-te st方法证实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有拮抗作用。
但Barchiesi等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发现,两性霉素B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合用时对新生隐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末发现有拮抗作用。
Louie等利用兔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表现为拮抗作用。
随后又利用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件霉素B和氟康唑对敏感株和中度耐药株的菌珠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氟康唑高度耐药的菌株则表现为相加作用。
也有学者利用小鼠白色毛孢子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脏器菌荷量。
Barchie si等在小鼠隐球菌病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可相互增强抗菌活性。
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等)合用于临床治疗成功的疾病有:非洲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曲霉感染、肺毛霉病和白色毛孢子菌感染等。
Paterson等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用唑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 口服进行念珠菌的预防治疗可以减少药物耐药的发生。
多烯类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其渗透性改变,引起糖、钾离子及氨基酸等内容物外渗,从而抑制真菌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对多种深部和浅部真菌及原虫等有抑杀作用。
唑类药物则与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生成。
这两类药都作用于细胞膜的类固醇,故有可能相互拮抗。
但目前对于隐球菌、毛孢子菌等并未发现这种拮抗作用。
体外药敏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这两种药合用对隐球菌有相加作用。
人体试验也发现两种药合用没有不良反应。
有些病人已接受了两性霉素B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治疗,并没有因拮抗作用而导致治疗失败的报道。
虽然体外实验中两种药合用对曲霉有拮抗作用,但Popp等通过对21例侵袭性曲霉病的病例回顾发现,两件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并无拮抗表现,其疗效高于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
但是,两性霉素B与唑类药物合用还需要大量随机研究来确定其使用价值,近来国外正在进行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念球菌血症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多烯类与丙烯胺类合用Barchiesi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两性霉素B 与特比萘芬合用作用于白念珠菌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Ryder等报道用特比萘芬与两性霉素B合用作用于烟曲霉和黑曲霉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丙烯胺类能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减少,角鲨烯堆积又可导致细胞膜破坏,导致细胞死亡。
与唑类药物一样,多烯类和丙烯胺类也有可能相互拮抗。
但体外实验并未发现这种作用,而且发现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在治疗曲霉病、念珠菌病时可以考虑用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
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病例报道。
多烯类与核酸抑制剂合用1998年,Siau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两性霉素B 与5-氟胞嘧啶合用对光滑念珠菌有协同作用。
Rodero等发现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合用对隐球菌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Sri muang等发现,5- 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合用对隐球菌及原壁菌的协同与相加抗菌作用不明显。
早在1973年Block等报道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合用治疗小鼠隐球菌病有协同作用,1999年 Guarro等报道在小鼠镰刀菌感染中两性霉素B 和5-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无效。
Martinez-Fernandez等通过25例HIV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病例回顾发现,两性霉素B与 5-氟胞嘧啶合用有助于脑脊液菌体快速转阴。
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5-氟胞嘧啶合用成功治愈一例67岁男性病人近平滑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Poirriez等报道了一例着色真菌病的治疗。
开始单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均无效,然后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该裴氏着色霉对伊曲康唑耐药,对5-氟胞嘧啶敏感,而且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 合用有协同作用。
随后将这两种药物合用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认为对于着色真菌病的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药物。
5-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内可转化成5-氟尿嘧啶(5-FU),进一步转化可抑制真菌R NA和DNA的合成,由于它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到血清浓度的 60%-75%,故早期曾成功单用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和肺部隐球菌病。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单用该药容易形成耐药。
故常与其他药物合用。
两性霉素B 与5-氟胞嘧啶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两药合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两性霉素B与5- 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新型隐球菌病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这种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目前还未有联合用药后出现5-氟胞嘧啶耐药的报道,说明联合用药快速减少隐球菌数目后可以防止耐药的发生。
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用量和治疗时间,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
临床资料还显示联合应用5-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减少第一年的复发率,还发现联合治疗的神经毒性比单用两性霉素B小。
200 0年,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委员会真菌研究组在隐球菌病的治疗中推荐如下方案:两性霉素B(0.7-1mg·kg-1·d-1)+5-氟胞嘧啶(100mg·kg-1·d-1),连用6-10周。
)唑类与丙烯胺类合用Ryder报道将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合用对念珠菌、毛孢子菌、曲霉、帚霉均有协同作用。
Gupta 等报道用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合用于烟曲霉和黑曲霉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也有学者发现特比萘芬分别与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合用于白色念珠菌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Ghannoum等报道,用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合用成功治愈一例对氟康唑耐药的口腔念珠菌病。
还有报道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成功治疗一例2岁男孩的腐霉菌感染。
2001年,G upta等报道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合用交替冲击治疗趾甲真菌病要比单用特比蒂芬冲击治疗的效果好。
两类药物作用于真菌麦角固醇合成的不同位点,唑类抑制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丙烯胺类则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都可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减少,故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可能。
还有研究发现,唑类药物还能增加特比萘芬胞浆内浓度,延迟其代谢。
体外实验未发现其拮抗作用,故这两类药合用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价值,特别可用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唑类与核酸抑制剂合用Nguyen等发现,在体外实验中(NCCLS法)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作用于新型隐球菌时有协同作用。
但Siau等证实5-氟胞嘧啶与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表现为拮抗作用。
Barchiesi等先后应用棋盘微量法发现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合用对新型隐球菌有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发现拮抗作用。
Maywia等根据;临床病例观察证明用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用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用氟康唑治疗。
Larsen等也进行了一次临床试验,使用方案为5-氟胞嘧啶(15mg· kg-1·d-1)+氟康唑(400mg·d-1),结果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成功率为75%。
Mayanja-Kizza等在非洲研究证实氟康唑(200mg·d-1)+5-氟胞嘧啶(150mg·kg-1·d-1)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提高6个月的存活率。
两种药物有不同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可能。
而且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合用对脑脊液的渗透性都很好,故主要用于隐球菌病的治疗。
但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这种联合应用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好,其临床使用要根据病情决定。
2000 年,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委员会真菌研究组在隐球菌病的治疗中对于不能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病人推荐如下方案:氟康唑(400-800mg·d-1)+ 5-氟胞嘧啶(100-150mg·kg-1·d-1),连用6周。
真菌细胞膜抑制剂与细胞壁抑制剂合用Li等用棋盘法发现尼可霉素z与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隐球菌和粗球孢子菌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
而且还发现尼可霉素Z和伊曲康唑对烟曲霉和黄曲霉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没有发现这两类药物有拮抗作用。
唑类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合成,尼可霉素Z则可通过抑制几丁质合成酶而阻碍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两类药物分别作用于真菌的胞膜和胞壁,在理论上是有协同和相加作用的可能。
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目前尚无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
三种药物合用在动物实验中,有研究证实用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合用对小鼠隐球菌脑膜炎有很好的疗效。
Clancy等报道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合用治愈一例骨髓移植患者的皮下暗色丝孢霉病。
还有学者采用多烯类药物、唑类药物和5- 氟胞嘧啶合用治疗42例Al DS患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感染得到控制的成功率超过90%。
从理论上讲,如果三种药物两两相互之间是协同或相加作用则三药合用会增强抗菌活性,但随之而来的不足是其毒副作用也可能增多。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一种唑类药物(氟康唑威伊曲康唑)合用治疗隐球菌病,在应用时要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及血象。
其他Baran等通过147例临床病例随机试验发现,特比萘芬(口服)和阿莫罗芬(外用)合用治疗皮肤癣菌引起的严重趾甲真菌病时有协同作用,还有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口服)和阿莫罗芬(外用)合用治疗严重趾甲真菌病比单用伊曲康唑效果好。
另外,将抗真菌药与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合用治疗真菌病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Ellis等用大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细胞因子成功治愈一例颅内曲霉感染,避免了手术治疗。
结语综上所述,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但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目前尚无满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