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深情厚意和社会关怀。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习杜甫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高一下学期中的三首杜甫诗作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此诗以杜甫思念亡兄之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考。
知识点一:抒情描写诗中杜甫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兄的思念之情。
例如,诗中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夜晚的鼓声和远处的雁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知识点二:对仗格律《月夜忆舍弟》采用了对仗格律。
这种诗的结构能够增加韵律美,使诗句流畅。
例如,“夜月一帘幕,清风几声竹”中的“幕”和“竹”的对仗,使这两句诗意境深邃,形象生动。
第二首:《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早年在巴山登高所见的壮美景色,以及他对江南处境的思考。
知识点三:山水描写一直以来,写景描写是杜甫的创作特点之一。
在《登高》中,他详细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诗句中充满了各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如“残秋老柏无人管,映日黄鹂向此啼”,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知识点四: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登高》中一方面描绘了山水美景,另一方面,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例如,“万里烽烟孤城闭,千秋离别此时伤”,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和人们的命运,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三首:《望岳》这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人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知识点五:寓意深远《望岳》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抒发了杜甫艰苦奋斗、追求志向的主题。
诗中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烘托出了诗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六:以史为鉴杜甫的诗作经常以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剖析和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警示。
《望岳》中杜甫虽然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宿命。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 温故知新—— • 子美(字 ) 杜少陵(曾居少陵 )杜工部 ( 曾任工部员外郎 ) • “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 “诗史” •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 诗歌风格( ) 沉郁顿挫
4. 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 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 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 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 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在 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 抒情性质。
五绝
七绝
五绝
七绝
上述二式单用为绝句,双用 为律诗,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边 的定式。
诗歌鉴赏方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意象分析法: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知人论世法: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作者,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课件
登 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 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 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
(其三)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王昭君入选皇宫。 汉元帝命令宫中的知名画师毛延寿为各位佳丽各描肖像一幅, 以便挑选。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千金们无不重金贿赂画工,以 图毛延寿能手下留情,在画卷上为她们增添姿色。王昭君家境 贫寒,没有多余的财物来贿赂画工,也不愿意干这种龌龊之举。 更何况她自恃美冠群芳,鹤立鸡群,根本就用不着欺瞒天子。 毛延寿心里生出报复之心,故意把王昭君的画像描绘得十分平 庸,甚至在画像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使汉元帝对王 昭君顿起嫌恶之心,始终不曾召见。直到昭君自请和亲,才被 汉元帝发现她的真实相貌,十分不甘,彻查之后发现事情缘由, 便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问斩。
高一杜甫诗三首原文、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仍是一片混乱。
• 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 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风急——凄寒
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
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秋兴八首
杜 甫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 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 面七篇。
•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 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秋兴》 《登高》
漳州一中 黄安娜
登 高
杜 甫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已结束几年 • 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 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 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 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 阔。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 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 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分析颈联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万里,地域辽远也;
悲秋,时节惨淡也;
宋代罗大经曾 作客,羁旅也;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谢谢大家!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3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72张PPT)
审视标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景 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 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 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ຫໍສະໝຸ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 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 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 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
游 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 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时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期 《望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
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
长 “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
安 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
西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
南 时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就的。
期
沉郁顿挫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遗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赖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朋的救济保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掉依凭,于是走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此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特别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穷年忧黎元,惋惜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代里,它时辰关怀着国家局势,期望“安史之乱”早日停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平和。
但是,适得其反,“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局势却仍不稳固,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人强马壮,时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克了国都长安;而唐代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盘据,对朝廷组成了威胁。
国运威胁,如同四时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愁。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浪,备尝艰辛,身心憔倅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漫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时期处境贫寒和心境悲惨的真切写照。
他昼夜想回归故土,却一直没法实现梦想。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改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加急迫。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构造]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能够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落、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凉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从而描述望中的巫峡情景和殷森生气: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势的动乱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黯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森愁闷。
08.02.28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少陵,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巩 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后人称之为“诗圣”“ 曾漫游各地,寓 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 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 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世 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杜甫诗歌的特点是“沉郁顿挫”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 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 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 “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 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 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 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 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 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 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 是怎样造成的呢?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 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 者的昏庸造成的。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向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谨严本诗单篇之法结构,前“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
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读(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是群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3。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