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练习题及答案

两种电荷练习题

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而具有了的性质。

3.若用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会,这表明验电器,在这一过程中电荷是如何转移的。4.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轻草球时,若轻草球被吸引,则该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不带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5.甲、乙、丙三个小球,在互相靠近时,甲排斥乙,乙吸引丙,若丙带负电,则()A.乙可能带负电B.甲、乙一定都带正电C.乙可能不带电D.甲一定带负电6.当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带电,丝绸带电,这是因为。7.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8.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了负电,这是由于()

A.毛皮束缚电子的能力比较强

B.橡胶棒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摩擦过程中创造了负电荷

D.橡胶棒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

9.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带负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正电,这是由于()A.甲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乙球上

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乙球上

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

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甲球上

10.将两个气球在衣服上摩擦几下,用细线悬起来。结果两气球像闹“矛盾”一样不愿靠在一起,这是因为摩擦后的气球。

1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的转移,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因( )而带( ) 电,丝绸因( )而带( )电。

12.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且已知D带正电,则A带电荷,B带电荷,C带电荷。

参考答案:

1. 摩擦产生静电,同种电荷的静电相互排斥

2. 静电;吸附轻小物体

3.张开;带

上了同种电荷;电子从验电器上转移到玻璃棒上 4.D 5. B 6.正;负;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7.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8. D 9. C 10.带上了同种电荷11.电子;失去;正;得到;负12. 负;负;正

中考真题

1.(天津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胶棒,橡胶棒带负电,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现_____现象(填“吸引”或“排斥”).

2.(江西省)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___电荷和_____电荷.

3.(河南省)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全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

4.(扬州市)自然界中只有____种电荷;人们把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电荷.

5.(北京市东城区)在铅笔盒中有塑料尺、铅笔芯、小刀,其中属于绝缘体的是______.6.(上海市)在铜丝、橡胶棒和盐水一组物体中,_____是绝缘体.

7.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荷。

A B A C C D

(a) (b) (c)

参考答案:

1.吸引

2. 正;负

3.电风扇工作产生的静电吸附了灰尘

4.两;正

5. 塑料尺

6. 橡胶棒

7.正

2019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两种电荷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 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 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 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欧姆定律》教案

17.2 欧姆定律 【学习目标】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欧姆定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8-P7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2.欧姆定律的定义式:I =U /R 。 3.在国际单位制中,U 的单位是V ,R 的单位是Ω,电流的单位是A 。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写出欧姆定律的另外二个推导式。 答:U =IR ,R =U /I 2.完成例题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 V 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 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分析:已知U =12 V ,R =30 Ω,则应该运用公式I =U /R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例题2:如图17.2-1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 V ,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 ,求电阻R 的阻值。 分析:已知U =6 V ,I =0.3 A 求电阻R ,则应该运用公式R =U /I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能用上述方法来测量导体的电阻吗? 答:根据公式 R =U /I 可以知道,如果知道了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5.阅读P79科学世界,了解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尝试画出电路图。 答: 6.由I =U R 变形得到R =U I ,某同学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这句话对吗?

答:不对,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但电阻的大小等于它两端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比值。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运用欧姆定律来进行计算的时候,所有的单位都要先换算成国际单位。 2.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是针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在计算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如果一个题目中有多个U、I、R,应用不同的下标加以区别,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 【即时练习】 某定值电阻两端是2.5 V,此时流过的电流是300 mA,此时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为0时,它的电阻阻值是多少?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全集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10-10m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灰尘尘土炊烟花香饭香甲醛烟味吐出的烟雾PM2.5 臭豆腐的味道消毒液的气味下列能用分子热运动来解释的:(只要能看到的都不是)。 2、扩散现象分子扩散(X)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红棕色)二氧化氮应在下面(两个瓶子也能平着放),原因: 如果二氧化氮在上面也能混合,不能说明原结论。理由: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重力作用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0℃的冰,分子也在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混合)(海绵、弹簧) 4、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物体温度越高,分 子热运动越剧烈。冷水热水中混合墨水炒菜腌和炒 5、分子之间有引力(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至于散开、玻璃板接触水面、铅柱难以拉开) 同时存在 分子之间有斥力(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6、分子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破镜难圆、气体具有流动性)。 7、课后题2、3、4题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1、分子势能做功:转化(区分外界 对物体,还是物体对外界) 内能(物体的,不是分子的)(等效的)(两张图片)

温度---分子动能热传递:转移 2、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物态、体积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X)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0℃的物体、机械能为零的物体都有内能。 4、热量是个过程量、内能是个状态量。不能说“含有”、“具有”。只能说“吸收”、“放出”。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5、热传递的条件:必须有温度差,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热量可以由内能少的物体传向内能多的物体。 6、内能 温度升高,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温度热量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增加。(晶体熔化、 液体沸腾) 只有指向内能的是正确的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7、燃料燃烧,推动火箭。题目如果强调是燃烧,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如果强调是做功,则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8、课后题1、2题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见实验专题)。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吸热能力就是放热能力。 3、水、冰、煤油的比热容。

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答案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如图1所示的“吸引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C) A.磁铁吸引硬币B.压紧的铅块互相吸引C.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头发D.吸盘吸在墙壁上 图1 图2 2.(2017·安徽)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如图2所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和B,可以这样分析A带电体所受的静电力;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关于B带电体受到的静电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处于A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B.B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C.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D.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3.(2017·咸宁)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B) A.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C.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 D.两个铅杆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4.(2017·常州)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 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5.(2017·株洲)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A)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C.质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D.质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6.(2017·河南)如图1所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额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B.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荷 C.经橡胶棒接触后的验电器带正电荷D.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7.(2017·大连)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C)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题(解析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立起并散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头发一定带正电荷 B. 头发一定带负电荷 C. 头发一定带同种电荷 D. 头发一定带异种电荷 2.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 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使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管与餐巾纸摩擦后带电,是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 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D. 吸管两端都能被玻璃棒吸引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B.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箱上 D.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4.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C.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D. 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5.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 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 固体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D. 50cm3的水和50cm3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6.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 此可判断() A. 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 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 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 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7.现有石蜡、铅笔芯、塑料笔杆、玻璃片、生理盐水、水银,小明将它们分成如下表 所示的两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第一类第二类 铅笔芯、生理盐水、水银石蜡、玻璃片、塑料笔杆 A. 导热性 B. 硬度 C. 导电性 D. 透明度 8.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 步练习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玻璃棒_______ ;此轻 小物体 _______ (选填“肯定”或“可能”)是带电体. 2.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 电荷,若将此橡胶棒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会互相___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 3. 小李同学在镜子前梳头,她发现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摩擦后梳子和头发因带___________电荷而相互吸引 4.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____ 和不带电的 _________组成。 5. 用在干操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___.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_____电。 6.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由于___________电子而带负电。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与作业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发现吸管被推开,说明吸管带 ____________电。 7.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或“负”)电,如图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5题 7题

8. 早在公元前600年,人们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_____的转移;1733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10.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11.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μ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 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______________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2. 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 综合检测卷(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全册综合检测卷 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得分: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煮粽子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改变粽子内能,同时人们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________现象。 2.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你会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这是因为海水的__________较大。 3.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而萌生的创意,比如:蒸汽机和汽油机,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油机是热机的一种,若转速是1800r/min,此汽油机每秒钟完成________个做功冲程。 5.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摩擦起电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____________。 6.你会计算通过圆环的电流吗?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圆环上有A、B、C、D四个点,已知通过弧ADB的电流为0.3A,通过弧ACB的电流为0.3A,则通过整个圆环的总电流为________A。 7.当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5A,则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若使该导体通电1s所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____J。 8.如图所示,请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在图中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和电源的正、负极。 第8题图第9题图 9.如图所示,将灵敏电流计和导线组成的闭合电路,放入某一磁场中(只有部分导线位于磁场中),图中的“×”号表示磁感线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当磁场沿纸面开始向上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当磁场沿纸面开始向下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偏转。 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多中国城市居民使用智能手机,其中有些用户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手机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__________工作的。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________(选填“聚”或“裂”)变来发电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以下说法中,不是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B.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两种电荷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 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 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初中物理测试卷19两种电荷(原卷版)

新课练19两种电荷 一、单选题 1.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A可能不带电 D.小球B可能不带电 2.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右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3.以下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櫲胶轮胎 C.绘画橡皮 D.钢尺 4.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B.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行驶的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5.实验证明:丝绸、塑料棒、毛皮三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是由强到弱的,现有甲乙两根相同的塑料棒,让甲棒与丝绸摩擦,让乙棒与毛皮摩擦,结果是() A.两棒均带正电 B.两棒均带负电 C.甲棒带正电、乙棒带负电 D.甲棒带负电、乙棒带正电 6.在干燥的天气里,小梦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轻小纸屑,发现梳子吸引纸屑,而后纸屑又很快分开。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时,两者带同种电荷 B.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时,创造了新的电荷 C.塑料梳子带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 D.纸屑和塑料梳子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7.2019年5月,无人货运飞船“龙一2”号升空前,工程师使用液态异丙醇清洗电路板上夹杂金属粉末的污垢.升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站内宇航员很快闻到异丙醇刺鼻的气味用液态异丙醇清洗电路板、宇航员闻到异丙醇气味,表明() A.异丙醇绝缘性好,其分子间有空隙 B.异丙醇绝缘性好,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C.异丙醇导电性好、其分子间有空隙 D.异丙醇导电性好、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8.如图所示,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B.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9.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核子 10.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A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吸管,吸管的A端与橡胶棒互相排斥,B端与橡胶棒互相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管的A端带负电,B端不带电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全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10-10m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灰尘尘土炊烟花香饭香甲醛烟味吐出的烟雾 PM2.5 臭豆腐的味道消毒液的气味下列能用分子热运动来解释的:(只要能看到的都不是)。 2、扩散现象分子扩散(X)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红棕色)二氧化氮应在下面(两个瓶子也能平着放),原因: 如果二氧化氮在上面也能混合,不能说明原结论。理由: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重力作用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0℃的冰,分子也在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混合)(海绵、弹簧) 4、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冷水热水中混合墨水炒菜腌和炒 5、分子之间有引力(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至于散开、玻璃板接触水面、铅柱难以拉开) 同时存在 分子之间有斥力(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6、分子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破镜难圆、气体具有流动性)。 7、课后题2、3、4题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1、分子势能做功:转化(区分外界 对物体,还是物体对外界)内能(物体的,不是分子的)(等效的)(两张图片) 温度---分子动能热传递:转移 2、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物态、体积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X)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0℃的物体、机械能为零的物体都有内能。

九年级物理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精品文档 九年级物理试卷 题 号 分 值 一 (35) 二 (21) 三 (32) 四 (12) 合计 (100) 得 分 注意事项: 1.试题分第Ⅰ、Ⅱ两卷, I 卷是选择题,Ⅱ卷是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5分) 一、本题共15小题,共35分.1-10小题,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 确的,选对的每小题得2分.11—15小题,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每小题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该题后的括号内。 1、在物理实验室中,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是( ) A. 弹簧测力计 B. 量筒 C. 压强计 D. 天平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个说法的含义是( ) A. 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 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比木头 3、“日出东方”和“夕阳西下”这两句话中研究的对象都是“太阳”,所选参照物都是( ) A. 方向 B. 大地 C. 天空 D. 太阳 4、右图所示现象中,各是在什么状态下发生的( ) A.都是在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B.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的 C.图甲是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D.图乙是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 5、下列图所示各对力相互平衡的是( ) 6、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 F 甲 F 乙 B F 2 F 1 F 2 A F 1 C F 2 F 1 D F 1 F 2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这一节内容我们充分运用“目标—教学—检测”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使“目标”不是 摆设,我们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自我检测,达到对目标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对有条件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 出结论;对于抽象的问题用播放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加深理解,优化课堂结构,让物理课更生动直观。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最后,通过达标检测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对中考的能力。 教具:绸子、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塑料吸管、小支架、铜丝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上课前,先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根据出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随后紧跟“自我检测”,考察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由于该部分内容,知识课前的预习,同时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 该部分内容仅以课本最基础知识为主,已形成初步认识为目的。 新课讲授 一、摩擦起电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小纸片观察出现的现象。在此,我通过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选取三个作为代表的进行呈现实验,同时借助“比一比”的形式引入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关注 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两种电荷 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用跟餐巾纸摩擦的短塑料吸管做成的支架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出现的现象。再引导学生理论分析,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自己获得“发现”成功的喜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 人教版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磁现象: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来源:学。科。网Z。X。X。K]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习题含答案

两种电荷习题1 出题人;葛老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如图所示,验电器箔片闭合。小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正电荷 B.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负电荷 C.此过程中,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箔片上 D.此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电流方向是从玻璃棒流向箔片 2.甲、乙、丙、丁四个轻小物体,已知丁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甲和丙互相排斥,丙和乙互相吸引,而乙和丁也互相排斥,则() A.甲、丙带正电,乙带负电B.甲、丙带负电,乙带正电 C.乙、丙带正电,甲带负电D.丙或乙可能不带电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两两相互吸引,其中一个是带电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一定带正电,乙一定带负电,丙一定不带电 B.甲一定带负电,乙一定带正电,丙一定不带电 C.三个小球中肯定有一个不带电 D.肯定甲不带电 4.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以下粒子带负电的是() A.质子B.电子C.中子D.原子核 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 B.导体导电都是靠电子 C.通常情况下,液体都是导体 D.非金属物质一定是绝缘体 6.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B.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蜜蜂(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 8.在探究摩擦起电的实验中: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是因为橡胶棒带上了电荷从而。进一步实验发现,此时橡胶棒带的是负电,根据你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选填“得到”、“失去”或“创造”)了电子。 (2)根据你的分析,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毛皮带电。(选填“一定不”、“一定”或“可能”)(3)实验证明自然界存在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为电荷。 9.如图是一段细铁丝和饮料吸管做成的静电实验装置,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将一个泡沫小球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自动靠近小球,这说明泡沫小球(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带电;可以用检验小球是否带电。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到吸管自动“躲开”,这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