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过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解析以及构成类型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犯罪过失的种类,是指根据犯罪过失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二分成的犯罪过失的不同门类与称谓。
我国刑法中把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情况来看,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没有认识和预见,意志因素表述为行为人懈怠这么一种心理状态。
所谓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这一客观事实。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第一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及行为本身都没有认识、预见。
如,司机甲通宵玩麻将,第二天早上未休息就匆忙出车。
在行驶途中,因困倦,边开车边打瞌睡,导致汽车偏离轨道,将正在等候公共汽车的一家三口撞死。
在这种情况下,过失行为可以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所以,认定我来并不困难。
第二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但没有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过失行为是有意识实施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正确地认定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以避免定性发生错误。
为了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不能仅仅从没有预见这一个特征去理解,还应当从行为人应当预见这个角度去考虑。
简单的说,行为人必须有预见的义务,这是构成疏忽大意过失的前提之一。
行为人须有预见能力,就是根据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具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能力。
行为当时当地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必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状态。
在此,我们注已经预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区别所在,也是构成过于自信过失的前提和基础。
确定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和认识,刑法上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行为构成犯罪的事实情况,主要是指犯罪的结果事实。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刑法中确定某个⼈是否需要对⾃⼰的⾏为承担责任,除了客观上造成的伤害外,还需要对其主观上的⼼态加以考虑。
众所周知,犯罪的主观⼼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那么犯罪故意和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今天,⼩编就为您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犯罪故意的种类分别是什么1、直接故意: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
认识因素: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已⾏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明知会发⽣某种危害结果、某些犯罪还要求⾏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意志因素:希望这种结果发⽣。
2、间接故意:放任。
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两者的认识因素相同。
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明知的可以是⾏为必然发⽣的危害结果也可以是可能发⽣的危害结果,⽽间接的只能是可能发⽣的危害结果。
4、间接故意的发⽣:⼀是⾏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的意图⽽放任危害结果的发⽣;⼆是⾏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放任另⼀危害结果的发⽣。
故意的认定:1、要将犯罪故意与⼀般⽣活意义上的故意区别;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者单纯的⽬的相区别;3、要将总-同与分则的明知相区别;4、要将俣理推定与主观臆断相区别。
⼆、犯罪过失的种类有哪些1、疏忽⼤意的过失:应当预见⾃⼰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意⽽没有预见。
前提是⾏为⼈能够(应当)预见。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
2、过于⾃信的过失:已经预见⾏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这种结果的的⼼理状态。
过于⾃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疏忽⼤意是⽆认识的过失。
3、过于⾃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相同:两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
区别:(意志上)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结果的发⽣符合⾏为⼈的意志,过于⾃信的过失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结果的发⽣违背了⾏为⼈的意志;(认识上)间的主观上考虑避免结果的发⽣,客观上也没采取的措施;过于⾃信过失则考虑到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
责任故意与过失

责任故意与过失责任故意一、故意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认识因素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客体;行为的结果;因果关系;其他法定事实。
二、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第一,构成要件要素说(违法类型说);第二,既是责任构成要件要素又是责任要素;第三,责任要素说三、关于故意的学说认识说:预见说或者观念说,认为故意是行为人对构成犯罪的客观事实具有认识。
希望说:又称意志说或者意欲说,认为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仅有对其行为性质及其结果的认识还不够,还必须对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的态度。
(直接故意)动机说:根据对构成要件的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认识,给予“反对动机的形成”的影响,将未必的故意与有认识过失相区别。
详言之,即在行为人没有否定认识的情况下,以其是否给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以影响为基准,被肯定时成为未必的故意,在否定时成立有认识的过失。
容认说:犯罪故意的成立,仅有对犯罪事实的认识是不够的,但也不需要必须希望结果发生。
行为人认识并希望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固然是故意;行为人认识并容认自己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认为是故意。
盖然性说:为了故意的成立,仅认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够的,认识它的盖然性是必要的。
盖然性说,根据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程度”高低,理论上区别未必的故意与有认识的过失是成功的。
然而,盖然性与可能性不过是程度的差别,所以划定其界限困难。
且未关注意思。
四、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与故意违法性意识不要说违法性认识必要说限制故意说虽然不需要违法性的认识,但是,存在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是责任故意的要素。
分为两种第一,在缺乏违法性的意识上行为人存在过失时,与故意同等对待;第二,站在人格责任论的立场上认为,即使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意识,只要按照至此的人格形成承认其存在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就可以从中看出行为人直接的反规范的人格态度,可以承认责任故意。
责任说故意的观念是以犯罪事实的表象为内容的事实的故意,违法性的意识乃至其可能性是与故意不同的独立的责任要素。
第十二章过失犯罪心理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1.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过失犯罪发生存在着偶然性,但行为人 的的消极性格品质、特殊的行为模式,与该 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必然联系。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2.过失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罪过问题。 过失犯罪的罪过有三: 一是行为人理应预见到(或已经预见到)危害结 果的发生,但他缺乏主观意志的努力,因而没有预见 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已经预见到这种可能 性却心存侥幸,放弃了避免危害发生的努力。 二是行为人在其自由意志支配下,对自己的行为 可能造成的危害社会结果,做出不注意、不重视的选 择。 三是行为人违反注意(危险)和避免(危险)的 义务。
第一节 过失犯罪及其心理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过失犯罪的相对与绝对 数量都明显增多,必须对其心理进行研究, 以减少该类犯罪。
一、过失犯罪概念
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于发生危 害后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 两种过失犯罪的相同点是,犯罪者都不希 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在主观上都存在过失;不 同之处是,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到 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 人是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轻 信可以避免。
比较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心理异同:
(一)过失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
1.具有社会危害性。 2.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支配。 3.具有罪过。罪过是具有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要件。
(二)过失与故意犯罪心理的不同点
1.从法学角度看,差异有四: (1)社会危害性的比较。客观后果一样,但 主观方面对危害社会存在着差别,故危害性还 是存在差别。 (2)主体和主观方面的比较。在法律规定上, 两类犯罪主体应负责任的年龄有差别。在主观 方面,两者在所包含的意识和意志因素上有所 区别,过失犯罪的意识表现是应当“预见”, 而故意犯罪的意识表现是“明知”,在认识程 度上不同。
犯罪构成要件:过失(讲义笔记)

构成要件:过失2023-02-0122:16第15条 [过失犯罪]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刑法以处罚故意为原则,处罚过失为例外。
只要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就不处罚过失犯罪。
一、过失的分类犯罪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一) 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这种过失有两个特征:1.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这种预见是一种可能性而非不可避免性。
另外,这种可能性的预见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畏惧感和不安感。
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违背了结果避免义务。
一方面,行为人希望并且相信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他的意愿;另一方面,行为人并没有确实可靠的根据和能力避免结果的发生。
(二) 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如下:1.没有预见。
行为人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因此疏忽大意的过失又称无认识过失。
2.应当预见。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预见义务来源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习俗。
例如,护士进行青霉素注射必须先做皮试,这是规章制度所规定的义务。
换句话说,行为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
3.出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疏忽大意是行为人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了社会共同生活的要求。
二、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结果回避义务与结果预见义务统称为注意义务,注意能力则是指是否拥有回避结果与预见结果的能力。
根据注意义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将过失区分为一般过失和业务过失。
一般过失的注意义务来源于日常生活准则,业务过失的注意义务来源于业务规则。
解读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解读刑法中的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犯罪行为主体由于过失或疏忽,而不是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通常包括两个要件:主观过失和客观过失。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过失犯罪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一、过失犯罪的主观过失主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主观上存在的过失心理状态。
刑法规定了三种不同的过失心理状态,分别是故意过失、认识过失和轻微过失。
故意过失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结果,但在犯罪时故意忽视或轻视这种可能性。
比如,某人明知驾驶机动车时不能饮酒,但仍然酒后驾车,造成了交通事故。
此时,驾驶人的故意忽视了自己的醉酒状况,属于故意过失。
认识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但根据常人的认识能力和经验应该认识到的错误。
比如,某人在野外进行射击练习时,没有注意到周围有无他人,结果误伤他人。
此时,射击者并非有预谋要伤害他人,但他应该预见到射击可能会伤及他人。
轻微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过失并不十分严重。
比如,某人在家中不慎打翻了一瓶化学品,导致火灾。
此时,由于该化学品并非常见的危险品,因此可以认为打翻化学品属于轻微过失。
二、过失犯罪的客观过失客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客观上存在的过失行为。
刑法将客观过失分为主客观过失和客观的结果过失。
主客观过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存在违法规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违法规定的操作程序。
比如,某人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爆破操作,导致了爆炸事故。
此时,爆炸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犯罪人的操作不当所致,属于主客观过失。
客观的结果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却导致了其他没有预见到的严重后果。
比如,某人在进行盗窃时,意外触动了报警器,导致了警察进行抓捕并发生了搏斗,最终致使被抓捕的人死亡。
此时,虽然犯罪人的目的是进行盗窃,但其过失行为导致了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结果过失。
三、过失犯罪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过失犯罪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犯罪心理学-过失犯罪

态度
理智
社会意 外情景
意志
情绪
二、舆论因素
舆论因素是指多数人对大家所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 二、舆论因素 的共同意见或态度。某种舆论一经形成,便会在客观上成为 种社会压力或社会支持,对有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如果这 舆论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性为导向,便有可能促使个人 生过失或故意犯罪行为。 舆论因素的导向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体环境层 二是社会风俗层次。具体环境层次的舆论是指在某一特定场 下,舆论压力导致行为人产生过失犯罪。社会风俗层次的舆 是指虽然不存在现实的舆论压力,但大多数社会成员多年来 直沿袭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李某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李某过失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 1、情景因素。由于案发时间是在凌晨,地点在珠江 堤岸上,过往行人极少,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情境 机遇。 2、被害人因素。受害者小叶是李某心仪对向,出于 爱慕李某才强行索吻,以致犯罪发生。 3、生理因素。男性较女性粗心和大胆,喜欢冒险, 注意力分散,因而过失犯罪的可能性大。 4、心理因素。李某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品质 较差,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决定。
第二节
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
过失犯罪同故意犯罪一样,也是由客观 诱因所引起的。由于过失犯罪所产生的危害 后果,是犯罪人不情愿看到的,是犯罪人不 希望发生的,因此,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因 素就可能比情愿(故意)犯罪的客观因素更 为复杂一些。引起过失犯罪的因素虽然复杂, 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情境因素
三、工具因素
任何生产都需要工具。工具的好与坏,先进与 落后,对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工具因素也是 造成过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 下易于发生事故。
使用熟练工 具
使用高科技 工具
犯罪过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解析以及构成类型

犯罪过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解析以及两种构成类型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
相对于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
与明知故犯得犯罪故意相比,犯罪过失这已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又能力、又条件认识到自己得行为在当时得条件下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文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主观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
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其内容是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在疏忽大意过失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因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认识。
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其又进一步过高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实际上仍然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此,不管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实质上都是缺乏认识的。
如果真正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是不会决意实施其行为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行为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意识。
第二,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
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未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注意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这是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在意志因素方面的根本区别。
不管行为人是轻信能够避免,还是由于追求其他目的而导致了超出其实际认识范围外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是犯罪过失得义成立的关键。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理⽀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为。
犯罪过失,是指⾏为⼈应当预见⾃⼰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理态度。
犯罪过失包括疏忽⼤意的过失和过于⾃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接下来,店铺⼩编就带来这⽅⾯的法律知识。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持根本否定态度。
2、⾏为必须发⽣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
过失犯罪的两种形式
1、疏忽⼤意的过失,即⾏为⼈应当预见⾃⼰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意⽽没有预见,以致发⽣了这种结果;
2、过于⾃信的过失,⾏为⼈已经预见⾃⼰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了这种结果。
过失犯罪的基本特征
1、在客观上已经发⽣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2、主观上存在过失。
⾄于如何判断⾏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为⼈的年龄、教育程度、专门知识、⼯作经验、技术⽔平、担任的职务、所负的责任等,综合全⾯考虑,进⾏正确判断。
论过失犯的构造

论过失犯的构造过失犯罪是指因过失而造成的犯罪行为,通常是由于疏忽大意或无意识地导致了不良结果。
在法律上,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着不同的构造和认定标准。
本文将探讨过失犯罪的构造和相关法律标准。
一、过失犯罪的构造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无意识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而并非是出于故意行为。
过失犯罪的构造通常包括以下要素:1. 疏忽或犯错的行为: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导致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驾驶时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或者在医疗过程中疏忽大意导致患者伤害等。
2. 不良的后果:行为人的疏忽大意或无意识导致了实际的不良后果,这一点是构成过失犯罪的重要要素之一。
不良后果可以是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者其他形式的损害。
3. 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的疏忽或犯错行为必须是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一点是构成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上三个要素是构成过失犯罪的基本构造,只有在具备了这些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人犯有过失犯罪。
二、过失犯罪的认定标准对于过失犯罪的认定,法律通常采用了“合理人标准”或“注意义务人标准”。
这些标准更多地是从客观角度出发,依据一般人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来评判行为人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过失犯罪认定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行为人是故意导致不良后果的,那么不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而只有在行为人缺乏故意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疏忽或犯错的行为。
2. 行为人的行为方式:法律通常会根据一般人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水平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一般认知水平或行为规范,就很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3. 不良后果的可预见性:行为人的疏忽大意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否是可以预见的,也是认定过失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已经可以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而仍然选择继续行为,那么就很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的种类((一)疏忽大意的过失(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过失的认定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犯罪过失的特征((一)认识特征(二)意志特征)认识错误犯罪过失的概念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
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过失与故意均统一于罪过的概念之下,故二者具有相同之处:过失与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都说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所持的背反态度。
但是,过失与故意又是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具体内容不同,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
首先,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其次,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
再次,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犯罪过失的种类我国刑法根据行为人是否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将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即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的原因并非行为人不能预见,而是在应当预见的前提下由于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如果行为人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就会预见进而避免危害结果。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什么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什么
故意犯罪是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之⼀。
即故意⼼理状态。
故意犯罪是指⾏为⼈明知⾃⼰的⾏为会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的⼀种⼼理状态。
犯罪故意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下⽂店铺⼩编为⼤家整理介绍。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什么
⼀、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
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离不开明知的内容。
从明知的内容可以分析⾏为⼈罪过的⼤⼩。
明知的认识内容应当以⾏为⼈在实施⾏为之前或⾏为时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为内容,他包括:⾸先,对⾏为性质的认识。
其次,对⾏为对象的认识。
再次,对⾏为结果的认识。
⼆、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
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
根据意志因素的不同表现,可以将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为⼈明知⾃⼰的⾏为会发⽣(必然发⽣或者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的⾏为可能发⽣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的⼼理态度。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犯罪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因素是什么意思

犯罪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因素是什么意思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中包含的认识与意志因素,很多人都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犯罪故意的相关法律知识。
犯罪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因素的意思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
这也是犯罪故意与作为一般心理活动的故意的根本区别。
1、犯罪故意的一般认识内容(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作用及其危害性质。
个别犯罪还要求认识行为发生的特定时间、地点、方法。
注意:对行为性质的认识不包括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由于不知法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时,则不成立故意。
这主要有两类情况:第一,因为不知道法律的存在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
第二,由于误解法律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
此外还要注意两种情形:一是如果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未被刑法禁止。
这种情形叫做幻觉犯,不构成犯罪。
二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
这种情形不影响故意的成立,也不影响量刑。
如果行为人不可能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时,或者说不可避免地产生违法性的错误时,行为人没有责任,不成立犯罪。
(2)对行为对象的认识。
有的犯罪对行为对象有特殊要求,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该特定对象。
例如,窝藏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窝藏的是或者可能是犯罪的人,拐骗儿童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拐骗的是或者可能是儿童,贩卖毒品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贩卖的是或者可能是毒品,盗窃枪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盗窃的是或者可能是枪支等等。
(3)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即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侵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犯罪主观方面-罪过

犯罪主观方面——罪过主观罪过基本内容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方面分析。
不同内容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结合,形成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具体可用下图表示: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罪过形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必然会发生希望直接故意放任间接故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轻信希望避免过于自信的过失没有认识到行为及其结果的发生(大意)不希望疏忽大意的过失附:合理信赖、监督过失(监管部门的过失)注意:容忍规则:科学试验和高速运输工具的事故一般定过失或意外,主要看是否遵守了规则(新新过失理论)―――遵守规则是意外,没遵守规则是过失,只有犯意非常明确的时候才能成立故意罪过之间的相互区别:对犯罪主观方面掌握的关键点在于几种罪过相互之间以及与意外事件等的区别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①认识因素内容与程度不同;②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注意:对于间接故意的“放任”,必须是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如果行为人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不存在“放任”直接认定为“希望”。
③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的定性处理不同。
→德国惩罚间接故意未遂,中国对间接故意不打击未遂(和过失犯罪类似)2、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①认识因素的程度有些不同;②最关键的是意志因素不同:对结果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或措施。
即间接故意表现出行为人对法益的蔑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行为人在主观上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采取了避免的措施或者有自信不发生的依据。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对结果的发生有无认识。
4、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点为是否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知否具有注意义务、是否具备注意能力,其判断的标准是在一般人的基础上,兼顾行为人的职业、工作、特定环境场合等特殊要素。
5、不需要认识的内容:“客观超过要素”:丢失枪支不报罪(对造成的严重后果)。
分析刑法中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终稿]
![分析刑法中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293e8b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b.png)
分析刑法中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摘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状态。
而在行为人认识的过程中,犯罪故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割裂。
关键词:犯罪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正文:在行为人认识的过程中,犯罪故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割裂。
一、认识因素的含义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就是对犯罪故意认识因素含义的说明。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特有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是以认识因素为基础的,在认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意志因素是决定行为实施、行为方向的内在心理动力。
即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明知”和“会”两个方面。
明知的内容包括法律所规定的构成某种故意犯罪所不可缺少的危害事实,也就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事实。
所谓“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二、意识因素的含义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主动选择犯罪行为,并在此基础之上支配行为向符合犯罪构成事实的方向发展的由刑法规范所制约的心理过程。
刑法中的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其目的就是对行为人的意志支配力量和自由选择产生影响。
而罪过理论的本质是意志自由,意志因素的内容是意志自由在刑法中的表现形式。
三、犯罪故意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1.任何罪过心理都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成立犯罪故意的两大心理因素,是心理结构的两个层次,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必备特征,都反映着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恶性,缺少认识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罪过心理都是不全面的。
过失犯罪的认定与种类犯罪过失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分析

过失犯罪的认定与种类犯罪过失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分析过失犯罪的认定与种类我国对于犯罪份子的处罚力度是比较大的,过失犯罪也是属于犯罪的一种,相对故意犯罪来说,往往是心理状态不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认定也是有明确规定的。
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过失犯罪的认定与种类?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一、过失犯罪的认定与种类(一)过失犯罪的认定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
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过失犯罪的性质: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二)过失犯罪的种类1、疏忽大意的过失(1)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但未能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二、认定过失犯罪需注意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
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
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结构过失犯罪的心理分析

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结构过失犯罪的心理分析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结构过失犯罪既如上述,它是怎样发生的?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其一般的结构模式又是怎样的?下面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1.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正如人们所知,过失犯罪结果并非行为人所期盼的行为目的,危害结果的出现违反了行为人的意愿;过失犯罪有一定的偶然性;过失犯罪人一般不具有品德上的堕落和主观上的反社会性等,尽管如此,过失犯罪行为还是发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过失犯罪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后面总是隐藏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过失犯罪人虽然一般不具有反社会性,但他们个性上的消极品质和心理缺陷却决定了他们的罪过和过失行为;过失犯罪人虽然不存在故意犯罪人那样的犯罪动机,却存在着某些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相背离的动机与不良动机。
如果在行为人的心理原因与过失犯罪行为之间不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法律上是不会让行为人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的。
2.过失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罪过。
既然过失犯罪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侵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社会关系,为什么还要他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了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并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实施了违反规章制度或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所造成的。
因此,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有罪过的。
其中的关键,便是支配其实施危害行为的意志决定。
在过失犯罪前,行为人原本能够获得意志自由,去选择恰当的行为,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可是他却在自己的错意志支配下,采取了对社会利益、公众安危漠不关心、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
实际上他是自由地选择了侵害社会利益的意志。
这便是法律上要他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侯国云对此作了三点具体阐述:①行为人理应预见到(或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他缺乏主观意志上的努力,因而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已经预见到这种可能性却心存饶幸,放弃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努力。
犯罪过失

第三节犯罪过失(二)学理分类1、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主体特殊性业务过失的特征违反义务的特殊性事故场合的特定性2、重过失、轻过失3、有认识过失、无认识过失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系(一)联系:认识因素接近,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意志因素接近,都不是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是结果犯,都以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作为成立的必备要件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系(二)区别:认识因素:两者都已经预见到可能性,但预见的可能性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意志因素:(1)“过于自信过失”轻信避免并不希望,故结果违背其本意;“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不违背其意愿。
(2)“过于自信过失”做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采取防范措施或应急措施,后者不作出任何意志努力。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系(三)判断依据:是否存在使行为人产生“轻信”的条件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追求的目的是否矛盾结果可能发生时,是否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结果发生后,行为人是否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练习: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
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
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练习: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疏忽大意的过失练习: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论过失犯的构造

论过失犯的构造过失犯是刑事法中重要的一个构造,它指的是犯罪人在犯罪时虽然没有故意去犯罪,但由于疏忽、不慎或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而造成了犯罪后果的发生。
过失犯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上过失和客观方面的过失结果。
本文将从过失犯的构成要件、种类和刑罚、过失犯罪的法治思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过失犯构成要件过失犯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主观方面的上过失和客观方面的过失结果。
上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时对自己的行为的危险性、禁止性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犯罪结果的预见能力不做到应有的程度,即犯罪人对自己的过错不能有清晰的认识。
上过失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错误过失,即犯罪人对于行为所具有的危险性、禁止性及可能引起的后果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二是轻微过失,即犯罪人对于行为所可能引起的后果的认识不足以达到实际情况所要求的书面级别;三是轻易过失,即犯罪人对于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后果的预见能力完全欠缺。
过失结果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不慎或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而造成了犯罪后果的发生。
过失结果要求是犯罪人对于发生过失后果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即犯罪人应当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过失可能引发某种后果。
二、过失犯的种类和刑罚过失犯的种类主要包括过失故意犯、过失追溯责任犯和过失法定犯等。
过失故意犯指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故意,即犯罪人是以故意为根据去实施犯罪行为的,但由于犯罪人的疏忽、不慎或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而造成了犯罪后果的发生。
对于过失故意犯,应当依照犯罪人的故意程度进行刑罚的量刑。
三、过失犯罪的法治思维过失犯罪在刑事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过失犯罪是刑事法中的一种犯罪形态,它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对过失犯罪的处罚,不仅可以惩罚犯罪行为,还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使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增强法律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过失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过失犯罪构成要件的确定和量刑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依靠司法实践的总结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过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解析以及两种构成类型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
相对于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
与明知故犯得犯罪故意相比,犯罪过失这已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又能力、又条件认识到自己得行为在当时得条件下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文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主观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
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其内容是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在疏忽大意过失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因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认识。
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其又进一步过高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实际上仍然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此,不管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实质上都是缺乏认识的。
如果真正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是不会决意实施其行为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行为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意识。
第二,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
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未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注意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这是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在意志因素方面的根本区别。
不管行为人是轻信能够避免,还是由于追求其他目的而导致了超出其实际认识范围外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是犯罪过失得义成立的关键。
犯罪过失的本质不仅在于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更在于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
如果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不是因为行为人未履行注意义务而引起,或者行为人虽然履行了注意义务危害结果仍然发生的,不能认为其具有犯罪过失而追求刑事责任。
按不同标准,可以对犯罪过失作不同的划分。
根据法律规定,理论上一般把犯罪过失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 行为人没有预见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这种过失的表现就是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没有想到其行为可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没有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或者是行为人只意识到行为可能产生其他结果而未必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是行为人认识到行为本身但未预见行为可能导致的实际结果,或者是行为人对行为本身和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都没有认识。
对危害结果的未认识状态,是构成疏忽大意过失的前提。
2.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有能力而且有义务预见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正是由于行为人对其义务的漠不关心以致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使得其构成犯罪过失并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行为人并不存在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或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管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结果,都不能认为其具有过失而追求其刑事责任。
应当预见是预见义务与预见能力的统一。
预见义务是指法律、职务、业务或社会共同生活规则所赋予的人在实施一定的行为时预见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责任。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并无义务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即使他当时能够预见,也不能认为它应当预见。
预见能力是指在行为当时的条件下,根据行为人情况,行为人有预见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
如果行为人没有预见能力,法律是不可能让其承担刑事责任的,在理论上存在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的分歧。
客观标准以普通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为依据确定行为人是否有预见能力,主观标准则以行为人本身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为依据确定其是否有预见能力,由于刑事责任是一种个人责任,犯罪过失应根据行为人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因此我国刑法理论一般主张采用主观标准,但客观标准可以作为进行判断时的参考。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过失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属于有认识的过失,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有所预见,是构成这种过失的认识因素。
但是,与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不同的是,过于自信过失的这种认识在程度上是比较模糊、不确定的。
也就是说,行为人更倾向于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或者说危害结果虽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但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身。
所谓轻信,是指行为人过高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自身条件或客观有利因素。
因此,在主观意志上,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
这与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存在根本却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在对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有所预见以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认识因素上,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其行为可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一般都比较清楚、现实认识;而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性则往往认识不足。
也正因如此,行为人才能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意志因素方面,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间接故意行为人的意愿;而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责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排斥、反对态度,而且行为人产生的可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轻信态度确定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
因此,过于自信过失的主观恶性要远小于简介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