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本性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本性回归

摘要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是其晚期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围绕主人公皮普成长发展的历程展开描写。人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更多从批判现实主义出发,而本文旨在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对作品中主人公本性转变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此讨论人物所企及的“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过程,来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剥夺及人们为本性回归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皮普批判现实主义心理分析理想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19世纪英国的主流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查尔斯·狄更斯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是最具平民意识、善于汲取生活题材并擅长描述青年命运的小说家,其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成功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其中《远大前程》作为他后期成熟作品,从结构布局到戏剧性组合都达到娴熟堪称完美的艺术境界。本文欲从内外两方面,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透视小说主人公皮普本性转变过程,揭示其现实意义。

一作者创作背景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主要兴起于维多利亚时期并在文学界流行起来。狄更斯的这部小说写于1861年,是其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高峰(1850-1870)。写作更趋于成熟和完善,对现实批判更为深刻,艺术作品与之前相比喜剧元素和乐观情绪大为削弱,严肃而深刻的思

考占据首要。当时正值欧洲大陆经历了1848年的大革命,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掌权的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用改良主义来掩饰并调和社会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狄更斯想用文学作品来粉碎资产者对英国社会发展前途所抱的乐观幻想。作者惯用的幽默口吻,在“远大前程”的讽刺命题下,得出了一个现实主义清晰的结论:在资本主义世界,按其本质说,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矛盾。现实的生活只能是充满着阶级差别的残酷画面。与此同时,作家也借助主人公皮普的经历说明,当时的英国,劳动人民想跻身上流社会,只能是一种荒诞的幻想。小说通过对皮普本性回归过程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在对其“远大前程”萌生、实现到幻灭的叙述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与险恶暴露无疑。这部优秀的写实作品诠释了中产阶级的本性和对普通劳动人民给予的同情。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的主要倾向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在其作品中,他们通常在开始强有力地揭示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嘴脸,但最后却只提供一个巧合的喜剧结尾或无力的妥协作为结束。狄更斯早期的作品通常属于前者,而《远大前程》则属于后者。

二皮普的本性特征

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而不失童心的他尤为重视描写儿童形象,并善于从儿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分析周遭。他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描写,使得小说更具悬念和引人入胜的魅力。在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皮普的本性特征,是矛盾的统一,有善良淳朴、单纯正直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虚

荣拜金的人性弱点。但他本性良善,是其最终能良心发现,并且回归自我的必然条件。弗洛伊德在其心理哲学中提及,“心灵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前两者易受本能影响,而‘超我’即是自我理想,对象贯注被一种认同作用所取代。”作为孤儿,他从小对人事都充满同情并善解人意。不论是对寒夜里逃犯饥寒交迫的窘境,对婚宴上被抛弃的郝薇香小姐的痛苦,还是对马格韦契的诚心回报,特别是对艾丝黛拉一如既往的爱都体现了他的热情善良的可贵品质,这是他的本我和自我。但是他在故乡见过萨提斯庄园的奢华后,就无法摆脱脱贫的念头,产生“超我”意识,他在意别人对他的轻蔑眼光和冷漠态度,特别是来自艾丝黛拉的。他希望成为理想中的上等人,能和心仪的贵族小姐相配。他软弱、妥协,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有人性中对金钱的贪婪欲望,当不劳而获便得到金钱资助,变得更加骄狂奢侈。在所谓的远大前程幻灭后,他开始认识到,渴望得到的认同感来自并非上等人的姐夫乔和逃犯马格韦契,而难以企及的认同感来自同样卑贱出身的姑娘,他改观了。三皮普本性变化过程

《远大前程》在批判同时也极富同情地描写出主人公皮普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期所经历的种种严格的考验。《远大前程》的情节结构方式,好似一把鲜明的伞具一样。皮普是一个关键性的伞柄,其他人物则是一根根不同的伞骨,所有都是围绕皮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伞状,在作者笔下围绕主人公三个阶段的本性发展转变收放自如。

1 在故乡本性善良

在小说开篇,作为孤儿的皮普过着简单的乡村生活。单纯、善良的他曾冒着被姐姐责罚的危险,从家里拿来食物和工具帮助过一个看似凶恶的罪犯。童年的他,是一个饱经各种生活考验的孤儿,一个没有任何恶意、乐于助人的孩子。小皮普纯真善良,充满同情心,惹人怜爱。人性本善皆始于此。

皮普在萨堤斯庄园遇到郝薇香小姐及其养女后,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开始背离自己善良的本性,盲目崇拜金钱、地位,渴望成为配得上美丽高贵的艾丝黛拉的一位上流社会的绅士。他为自己出身卑微而羞愧,为无法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沮丧难过。从此,皮普宁静的生活开始变得躁动不安,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美好。

当被告知受一个不肯泄露姓名的富人委托,要把他送到伦敦接受上等人教育的好事降临他头上时,他误以为是郝薇香的有意栽培,他的虚荣心膨胀,为铁匠的生活而羞愧,欣喜于将脱离令自己羞愧的卑微的生活现状,过上和艾丝黛拉相配的“上等人”生活。这成为他在伦敦腐化生活和不良品行及疏远铁匠姐夫的性格先兆。同时,皮普陷入了对“远大前程”的幻想中。

2 在伦敦本性蒙蔽

伦敦的生活逐渐腐蚀了皮普,随着绅士风度的养成,其道德价值观开始堕落。这一时期,他对于“远大前程”的错误幻想愈加强烈。弗洛伊德指出“‘白日梦’即幻想形成乃是满足野心和爱欲的愿望”,

皮普深信一切都是郝薇香安排的考验,将来定能收获金钱,地位和爱情。他的为人由淳朴变为浮夸,生活作风也由节俭变为奢靡,成天追求纨绔子弟的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甚至对真正的朋友——姐夫乔也麻木不仁地自命优越,他的“远大前程”越显得美好触手可及,其道德品质也就越低下。从在伦敦时对待周围人态度可看出,这时的他已误入歧途,越来越崇拜金钱地位,远离亲人朋友,利己主义极度膨胀。

当皮普的真正赞助者,逃犯马格韦契现身时,出现了他一生最重大的转折。由于沾染上流绅士的势利习气,所以当他获悉自己所谓的“远大前程”并不是来自体面的郝薇香小姐,而是来自那个态度粗暴,地位低下的罪犯时,他不禁大为震惊,陷入怀疑和厌恶之中。他思绪混乱,自己所谓上等人的声誉和信仰也随之动摇。

3 返故里本性回归

这部小说的高潮是在了解到真正资助者后,皮普所有的期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从前错误的羞愧,对自我堕落的憎恶与反省。他那赖以生存的妄想和期待的根基完全动摇。知道罪犯马格韦契是那个神秘的恩主,后来又证明他心目中高贵的女神艾丝黛拉其实就是罪犯的女儿后,皮普心目中的幻想彻底破灭。这时,他却重获良知,对于曾经的恩人想方设法予以报答,冒着极大的危险解救马格韦契,帮其查找女儿的身世,让罪犯感激不已,“你始终没有嫌弃我,不仅在幸福的时候,即使在患难时刻也陪伴着我”。善良的本性回归的同时,皮普也获得性格上的成熟,明白友情在于普通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