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象为主,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意境等侧面表达的。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中塑造了酌独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隐居田园、自得其乐的情怀;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是规劝入蜀的朋友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表现的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苦。
答案:A
2.(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根据诗意描述一下即可。第二问我们可联系注释中说的作者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内容考虑,加上诗中所选的“燕子”“梧桐”等意象往往和怀旧、伤感等感情有关,故不难作答。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作者感情的,给3分。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虽然题为“雨”,但从诗中却找不到一句具体描写“雨”景的内容,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通过燕子、梧桐等动植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凉”等感受从侧面写雨,可见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即“×××认为诗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