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目标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目标

上一张
下一张
结束 16 - 7
三、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目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 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 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 的行为。
上一张
下一张
结束 16 - 8
货币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 策目标 财政政策
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
宏观经济政 策目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关键词
16
C HAPTE R
上一张
下一张
宏观 经济政策
结束 16 - 1
【导学】
宏观经济政 策目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的使命是要说明 国家 为 什 么 必 须 干 预经济 ,以 及 应该 如何干 预经济 ,即 为 国 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本 章了解借助 经济 政策 实现 宏 观 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关键词
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 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公开市场业务
买入和卖出债券: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从商业银 行或公众手中,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债券。
下一张
上一张
结束 16 - 9
货币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 策目标 财政政策
政府购买
政府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 举办学校等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关键词
政府转移支付
债务利息支出、养老金、补贴、失业救 济金等
上一张
下一张
结束 16 - 6
政府收入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11.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实际上是凯恩斯理论的长期化,研究保持充 分就业条件下,储蓄、投资的增长与总产出均衡增长的关系。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的假定: (1)全部产品分成消费品和投资品。 (2)规模报酬不变。 (3)劳动与资本要素不能互相替代。资本-产出比率、劳动-产量 比率、资本-劳动比率在增长过程中保持不变。 基本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基本变量是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v 和经济增长率G。 G = s/v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中有三种经济增长率。Gw指均衡的或有保证 的增长率, Gw是由意愿的储蓄率sd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vr 决定的。 Gw = sd/vr

如果Gn > Gw,表示意愿的储蓄率sd不足以支持按照自然增长 率增长所需要的储蓄率so,要求采用紧缩性的政策来控制有效 需求以防止通货膨胀;如果Gn < Gw,表示意愿的储蓄率sd超 过了按照自然增长率增长所需要的储蓄率so,过度储蓄将使该 经济长期处于就业不足的经济萧条,要求政府实行赤字财政以 弥补私人部门的投资不足。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的成就: (1)提出投资二重性。 (2)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 (3)提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的缺点: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中描述劳 动与资本关系时使用直角型等产量线,这种等产量线的特点是 两种要素完全不可替代 ,这导致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产生存 在性和稳定性问题,稳定的经济增长途径几乎是不存在的,所 以被称为“锋刃”。
第十一章
11.1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研究经济的长期趋势和变动轨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完全一致。经济增长通常指 GDP数量的增长和决定增长的因素;而经济发展理 论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它不仅包括GDP数 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文化 教育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与汇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与汇率
∑Pi=E∑Pai; 3、绝对购买力平价定理的假设条件:
(P338第2段)
(1)不存在自然的贸易壁垒,如运输与 保险费用;
(2)不存在人为的壁垒,如关税与进口 配额;
(3)所有产品都是可贸易产品;
(4)国内和国外价格指数所包含的产品 品种相同,且各种产品的权重相同;
4、相对购买力平价定理:指在一定时期 内,汇率变动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 相对变化成比例。(P338第4段第1行)
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将不干 预外汇市场的汇率。
经济萧条→央行实行放松性的货币政策→在公 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放出基础货币→ 形 成过度的货币供给→ 过多的本币购买外币→ 外币供不应求→本币贬值→本国出口增加,进 口减少;
结论1: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净出口增 加使总产出增加,并使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的状 态下。总产出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净出口增 加使外汇供给增加,最终抵消货币市场中过度 的货币供给。
结论:当资本项目受到管制的固定汇率制下, 人们只有通过经常项目赤字来消除过度的货币 供给,一直到过度的货币供给余额消失时为止。
2、资本不可自由流动下的浮动汇率
央行实行放松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 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放出基础货币→ 形成过度的货币供给→ 国内利率下降→ 公众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持有需求增加 →投资与消费增加→收入水平增加→进 口增加→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外币供不 应求→本币贬值,汇率上升→出口增加, 进口下降,一直到经常项目逆差消失时 为止;
第一节 汇率制度的变迁
一、汇率与货币的可兑换性
1、汇率: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 换比率。(P324倒第6行)
(1)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 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 示方法。(P324倒第6行)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图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a) 实际 GDP
2000的 10亿美元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实际 GDP
4,000
3,000
2,00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图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b) 投资支出
$1,500
1,000 500
投资支出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事实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实际GDP的变化与失业率的变化是反 向相关的。 在衰退期间,失业率大幅上升。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 移动可能起因于以下变量的变动: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图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劳动力的 百分比
12%
(c) 失业率
10 失业率
8
6
4
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 这种投资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了。
© 2007 Thomson South-Western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连续时间随机增长模型本章的扩展是在跨时的连续增长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并讨论不确定性下的Ricardian Equivalence 问题。

第一节 一个基本的随机跨时模型1.1 基本框架假定一个有代表性的消费者在(t,t+dt)期间的消费为C(t)dt 。

他的目标是极大化他的终生的期望效用: (11.1) dt C U e E t )(0⎰∞-β 0)(,0)(<''>'C U C U约束条件为随机的积累方程:(11.2) dT iBdt dY dK dB -+=+ 其中B(t)为t 时的实际政府债券;K(t)为t 时的资本存量;dY 为(t,t+dt)期间的产出;dT 为(t,t+dt)期间的税率;i 为t 时债券的实际利率。

初始的债券和资本分别为:00,K B 。

假定产出服从如下的随机过程:(11.3) 0)(,0)(,)()(<''>'+=K F K F dy K H dt K F dY左边的第一项F (K )是每单位时间的平均产出率。

随机项dy 表示生产率冲击,并假定它是暂时独立、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的期望为0,方差为dt y 2σ。

税收服从如下的随机过程: (11.4) dv dt t T t dT +=)()(其中Tdt 为(t,t+dt)期间的平均税收水平,dv 是随机部分,假定它是暂时独立、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的期望为0,方差为dt v 2σ。

我们把总债券和资本记为: (11.5) K B W +≡ 相应的资产组合比例为 (11.6) WB n W K n ≡-≡1, 因此,把方程(.3) (.4) (.5) (.6)代入方程(.2),则有代表性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11.7) dt C U e E t )(0⎰∞-βs.t.(11.8) dv dy nW H dt t T C W n i nW F dW -+---+=)()]()1()([ 并且 00)0(;)0(W W n n ==为了解这一最优化问题,我们定义价值函数dt C U e E t W V tt )(max ),(⎰∞-=β并定义现值价值函数为 t tt s e t W V ds C U e Et W J ββ),()(max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财富积累的随机过程表示为 dv dy nW H dv dy K H dw -=-≡)()( 因此有 (11.9)22222v yv y w H H σσσσ+-=由连续随机模型的随机Hamilton-Jacobi-Bellman 方程为: (11.10)⎭⎬⎫⎩⎨⎧+---++=-----t WW w t W t t t e t W J nW e t W J T C W n i nW F e C U e t W J ββββσ),()(21),(])1()([)(max ),(2进一步整理为0)()(21)(])1()([)()(max 2,=⎭⎬⎫⎩⎨⎧+---++∂∂+-W J nW W J T C W n i nW F t J W J C U WW w W n C σβ则相应的一阶条件为: (11.11) W J C U =')((11.12) 0][])([2=-⋅'+-'WW yv y W J H H J i nW F σσ方程(.11)是通常的一阶最优条件,它表示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财富的边际效用。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课件
➢ 累进收入税制
➢ 失业补偿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 策和理论
7
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 才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 来的经济情况。
为了提高对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经济学家们想 了很多办法,如运用领先指标和大型经济模型等。
➢ 所谓领先指标就是一系列领先于经济活动的起伏 而波动的数据,领先指标的大幅升降有可能是经 济启动或降温的先兆。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 策和理论
11
以货币政策为例
P
AS1
E2
P1
AS0
E1
P0
E0
AD1
AD0
0
Y0
Y1
Y
图11.2 经济政策无效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 策和理论
12
卢卡斯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家庭和每个厂 商都会有意识地收集一切与自己的经济活动有关 的信息并会对之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13
卢卡斯批判的重点
这种理论对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积极干预政策提 出了有力的批判。
凯恩斯理论完全将公众视为政策的被动接收者。而 卢卡斯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家庭和每个厂商 都会有意识地收集一切与自己的经济活动有关的信 息并会对之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当人们了解了政 府的经济政策后,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 策和理论
9
11
10.5
10
9.5
9
8.5
8
7.5
7
6.5
1981
1982
实际失业率 预测失业率4
1983
预测失业率1 预测失业率5

宏观经济学-11

宏观经济学-11

将所有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
意持有在手中,以免有价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这就 是流动性陷阱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3 时8分17秒 31
2、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

3)流动偏好,是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由于货币是流
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
测之需和投机。
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
或者



r
e
d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3 时8分17秒
1 y d
16
用该方程便可作出IS曲线 C = 500 + 0.5Y I = 1250 – 250r
a e dr 1
将条件代入
y
得: Y = 3500 – 500r

已知消费函数c= 200+0.8y,投资函数i = 300-5r; 求IS曲线的方程。

解:y=c+i 即:y=200+0.8y+300-5r
0.2y=500-5r
IS曲线的方程为:y=2500-25r
或者 r = 100 - 0.04y
22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3 时8分17秒

当利率极低时,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不会去购买 有价证券,而是要留在手里。所以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 穷大。此时,增加货币供给,不会促使利率下降。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3 时8分17秒
32
3、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实际货币量)

L = L1 + L2 = ky – hr

名义货币量仅仅计算票面价值,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 整。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 即: m=M /P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 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以上的经济周期分类可以用表11-1来进行概括。
表表11-1 经济周期的类型
类型
周期长短
平均长度
发现的年代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朱格拉周期 基钦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 熊彼特周期
长周期(长波)
加量, w用以表示加速系数。
代入宏观经济均衡公式,得:
Yt Ca b Yt1 Ia w(Ct Ct1)
(11-10)
式(11-10)表明,任何时期的总收入或总产出等于自主性消费Ca与自主性投资Ia之和, 加上由边际消费倾向b决定的引致消费部分和由加速数w决定的引致投资部分。如果我们知道 了任一时期中自发性消费和自发性投资以及当期消费和前期消费,给定边际消费倾向b和加速 数w,那么就能通过对上式的代换,决定任一时期的收入和产出。
表示,所以又有:
It w(Yt Yt1)
(11-4)
式(11-4)表明,该期的净投资等于该期产量的变动值乘以资本—产量比率。当然,净
投资可以为正、负或0,这主要取决于Y 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Y 。总之,在w既定的情况
t
t 1
下,当期净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
因为总投资=该期的净投资+该期的更新投资,所以只要在式(11-4)两端加上更新投
引致投资I
0 500 500 250
0 125 125 62.5
缪尔森提出的,故此模型也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注:
下表各行数字这样得出,例如第3期,由于第2期收入为2000,故第3期 Ct b Yt1 0.5 2 000 1 000。 第3期投资 It I0 I I0 w(Ct Ct1) 1 000 1 (1 000 500) 1 500, 第3期收入 Yt Ct It 1 000 1 500 2 500 。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课件-第11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课件-第11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二个步骤是,在利率的变动影响到总需求的时候 发生的。
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 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
表11-1 传递机制
(1)
实际货币 供给的变动
表(11-21)传递机制(3) (4)
资产组合的调整 引起资产价格与 利率变动
根据利率变动 根据总需求 调整支出。 的变动调整产出
LM曲线垂直时,给定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收 入水平的影响最大。
由图可知,当LM曲线垂直时,移动IS曲线确实 不能影响收入水平。
因此,当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产生 最大的效应,而财政政策对收入无影响。
本章表明财政政策的变化如何移动
经济萧条时,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从 而增加货币供给,使得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经济过热时,央行增加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减 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降低投资水平。
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 策。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联邦储备系统以货币购 买债券,从而增加货币存量,或者出售债券, 收回债券的买者所支付的货币,从而减少货 币存量。
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LM0 LM1
IS0
Y0 Y1 Y2
Y3
Y
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越平坦,货币 政策效果越小,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 越大
古典主义情况
与水平的LM曲线完全相反的是垂 直的LM曲线。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 全无反应时,LM曲线是垂直的。
表11-1概括了传递机制各个阶段的要点。在实 际余额的变动对收入的最终影响之间有两个关 键性联系。
第一,由于资产组合出现了不均衡所产生的实际余 额变动,必然导致利率的变动。
第二,利率的变动必然使总需求发生变动。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1-12章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1-12章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 (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 (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二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而且曲线的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 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补助、农业补贴、贫困救济等方面 的支出。
⑵政府税收
• 政府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权,以强制手段占有 的一部分国民收入。
• 按照纳税的方式不同,税收可分为直接税、 间接税。
• 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不能再转嫁给别人的 税。如所得税、财产税、馈赠税、遗产税等。
• 间接税是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征收的税,如 营业税、消费税、进口税等。
⑵政府税收
• 间接税和直接税相比,最主要特点是可以将 税收通过涨价的方式转移到商品的价格上。
• 一般地,经济越发达越是以直接税为主,越 落后越是以间接税为主。
• 由于间接税会造成税负的转移,会使宏观经 济政策扭曲;
• 同时,税收的防止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功能 也难以有效发挥。
⑶公债制度
• 公债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举 借的债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⑴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 • 国防与安全支出; • 社会福利支出; • 卫生教育支出; • 建设与环保支出; • 科研支出; • 农业补贴支出; • 债务利息支出; • 国际事务支出。
⑴政府支出
• 政府支出可划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
劳务的支出。 •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
• 货币政策划分为: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⑵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例:我国的货币政策分析
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 货币供给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水平。 例如,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采取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 模,引起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促 进经济增长;
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8、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大类。

宏观经济学ppt全套教学课件

宏观经济学ppt全套教学课件
家借钱,用以支付进口的商品和服务超出进口的部
分。出现贸易顺差的国家则可以把钱储备起来,或
者购买其他国家的金融资产。因此,对外贸易必然
带来对外借贷关系。
• 贸易不平衡是开放经济这一课题下最核心的问题之
一。
•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2013年国际收支账户具体了解国
际收支账户的构成情况。
美国2013年国际收支账户(单位:10亿美元)
• 任何符合以上条件者均被计入失业人口,零活工、季节工
均作就业人口计。
2、失业的类型
•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归于三种类型:
•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来自于劳
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 (2)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这一类失
量一国的经济规模,而美国等国则采用GNP指标。为了与其
他国家的统计口径一致,美国商业部从1991年开始也改用
GDP指标。
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 名义价值,也就是现时的货币价值。名义价值往往并不具备可比性,
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价值通常是不稳定的。当存在通货膨胀
或是通货紧缩时,名义价值就会脱离实际价值。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宏观
(Macro) 一 词 源 于 希 腊 文 (Makros) , 表 示
“大”的意思,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学这一
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大型经济单位,通常是
容: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

在本章中,我们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例展开分析(一)公开市场业务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初始均衡点为E1,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增加了市场上的名义货币供给量。

在物价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名义货币增加即为真实货币增加。

这使得LM曲线向右移至LM2。

新的均衡在较低的利率和较高的收入上实现(即图中E2)。

均衡收入提高的原因是,央行在公开市场购入债券,降低了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

1.LM曲线斜率与收入变化的关系LM曲线越陡峭,均衡收入的变化幅度越大。

即h越小,均衡收入的变化幅度越大。

2.货币扩张的调整过程央行购买债券增加了真实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形成当前利率水平下的过量货币供给;公众对此的反应是,设法通过购买其它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

由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十分迅速,经济体的状态立即从E1调整到E′,并使货币市场达到出清。

但在E′Y下,存货被降低到合意的库存水平之下,即商品市点,经济体存在过量的商品需求,在收入水平1场供不应求。

对此,经济体内各厂商的反应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会导致实际的收入水平上升。

实际收入水平上升带动货币需求的增长,利率也将从i'逐渐上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变动轨迹大体是沿着LM2曲线。

最终,经济体在E2点实现新的均衡。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经济体产生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真实余额变化,资产组合失衡;资产组合调整,利率水平变动; 第二阶段:利率水平变动,投资支出调整;需求发生变化,调整产出规模。

上述阶段又可分解成四个步骤: 1.真实货币供给变动;2.资产组合调整,引起资产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 3.利率水平变化,引起投资支出即总需求的变化; 4.根据新的总需求水平,调整产出规模。

(三)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明,利率水平调整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环节。

宏观经济学第11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11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问题,所以,在本章我们暂时假定价格不变。
LS曲线的含义:
r
LS曲线,代表产品和服务市场
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一条线,它反映
某些相关经济变量(或指标)相互
联动的情况。I代表投资,S代表储
蓄。
r3
r2
r1
O
LS
y1
y2
LS曲线
y3
y
LS曲线的推导
✓ 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 :
CI CS
✓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 I=S
➢ 收入增加到Y2,实际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位至L2, 产生新均衡点为E2。
针对所有收入水平,完成同样的操作,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
LM 曲线。
令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供给:
可得到:
M
kY hr
P
1
M
r kY
h
P
LM曲线的斜率和变动
➢ LM曲线上的三个区域
✓ 假定消费函数为:C
Y
✓ 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Y
( I)(
/ 1 )
✓ 若计划投资与利率的线性函数关系为:
最终得到均衡收入的公式: Y
I e dr
e dr
1
LS曲线的推导
使用投资函数曲线和凯恩斯主义交叉图
来推导IS曲线
使用投资函数曲线和储蓄函数曲线图推
区域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I S ,有超额产品供给
L M 有超额货币供给

I S ,有超额产品供给
L M 有超额货币需求

I S ,有超额产品需求
L M 有超额货币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货币政策规则

即使我们确信政策规则优于相机选择,关于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没有结束。如果央行承诺 货币政策规则,那么它应该选择什么规则呢?我 们现在简单地讨论经济学家们所建议的三种货币 政策的规则。 (一)货币主义规则(固定规则) (二)麦卡伦姆规则
反馈规则


(三)泰 勒 规 则

第二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经济学家争论的第二个题目是经济政策 应该根据规则实施还是相机抉择进行。如果 决策者事前宣布如何对各种经济情况做出反 应,并承诺完全遵循这种宣布,那么,政策 就是按规则进行的。如果决策者在事件发生 时根据其判断并选择当时看来合适的政策, 政策就是按相机抉择进行的。


关于规则与相机抉择的讨论不同于关于积极 与消极政策的讨论。政策可以根据规则实施, 但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比如 有规则的政策,可以是每年货币增长率为3% 的被动性政策,也可以是每年货币增长率 =3%+(实际失业率-5%)的主动性政策 本节我们首先讨论在政策实施中规则约 束的的意义,然后考察几种可能的政策规则。
(二)麦卡伦姆规则:
根据货币数量方程可得:
P M V Y P M V Y


由此可知,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央行控制的货币增长率,货币 的流通速度,和实际GDP增长率三个因素。 因此,欲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目标水平,央行确定货币增长率 时应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和实际GDP的增长率。麦卡 伦姆建议货币流通速度取4年的移动平均值,实际GDP增长率 取10年的移动平均值。与货币主义的固定规则相比,麦克伦 姆规则赋予了央行调整货币增长率的灵活性,更有助于经济 经济的稳定。

第一节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原则:主动 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第二节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规则问题;
第三节讨论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些新进展。
第一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无论哪种制度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 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利用经济政策去调节经 济运行。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国家的政府无一 不将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 所谓主动性政策就是政府运用财政与货币 等政策工具,逆经济风向行事,熨平经济波动 以使经济平稳发展。 而被动性政策则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内 在的本质上的稳定性,政府的干预常常会造成 和加剧经济波动,所以应尽可能的少干预,无 为而治。其理由是:
以货币政策为例(如图11.2) 假设出示均衡点再E0,相应的产出和价格水平为Y0、P0当政府为 了刺激经济而增加货币供给时,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至AD1。如果 公众对此没有反应的话,AS0曲现将保持不变,总产出将增加到 Y1。但根据卢卡斯的分析,公众在觉察到货币供应量增加后, 会 依据其知识和经验作出通胀上升的的预期,从而导致AS0曲线上 移至AS1。这时经济的均衡点在E2,而非政府所希望的E1,货币 政策的最终仅仅是造成了通货膨胀,而没有增加任何产出。 P AS1 E2 AS0 P1 E P0 E0
如果私人主体具有理性预期,那么政府政策 的相机性不能保证会出现最优结果:私人主 体意识到政府可能会违背其专利保护的承诺, 他们不会从事任何创新活动。 这一推理说明,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最优 政策不是政府在每一时期相机选择的、时间 不一致性的政策,而是一种事先的规则,它 可以限制未来的政府活动,防止政府改变最 初的选择。
稳定经性济政策进行了批评。理性预期理论有两个 关键特点:第一,它强调预期的作用,特别是理性预 期的作用。经济当事人无法确知未来,因而不得不 根据他们对未来的预测或预期来制定计划,进行决
策。如果这些预期是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当事人就
会尽可能好的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以得出可 能是最好的预测。所以人们作预期时也会考虑经济 政策变动影响。第二,它坚持市场立即出清。

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Finn Kydland) 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 基德兰德现年60岁,目前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所作的贡献。 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8年设立以来第三个获奖的挪威人。普雷斯科特 评审委员会说,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即有关宏 现年63岁,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并担任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 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这是宏观经 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自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学家已连续5年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些研究领域。两位获奖者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上, 济学奖这一殊荣。两位学者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而且对很多国家的货币及财政政策的有效运用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泰勒规则
Y Y * r * r Y*


r为央行用作调控工具的短期名义利率,π为实际通货膨胀率,π*目标 通货膨胀率,(Y-Y*)/Y*实际GDP与潜在GDP偏离的百分比,r'为实 际利率。参数α,β>0。 假定α=0.5,β=0.5, r' =0.025,则上式变为:

为了有力地执行这些货币政策规则,很多经济学家 认为有必要对政策制定程序进行修正,其核心观点 是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试图 将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剥离于政治体制以外,从而 杜绝政局变动造成的政策偏离规则的情况,保持政 策规则的一时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赋予中央银行 一定的独立性是很有益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规则都是以名义变量方式表述的, 无论是货币供应量、利率,还是价格水平。这可不是巧合, 而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采用以实际变量表述的规则,就有 可能造成混乱。举例来说,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失业率盯住策 略并将计划的失业率目标定在5%。这一做法的致命缺陷在 于没有人知道确切的自然失业率水平是多少。如果货币当局 低估了自然失业率并因此将计划盯住的失业率水平定得低于 自然失业率,就有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因为制定不当的规 则促使货币当局在不恰当的时候对经济进行刺激。同样的道 理,当计划盯住的失业率水平被定在自然失业率之上时,又 将导致加剧通货紧缩的结果。所以,经济学家们很少提倡以 实际变量方式表述的政策规则,尽管失业率和实际GDP等指 标在衡量经济表现方面做得更好。
益服务,从而导致经济运行的不稳定。

二、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也称为动态不 一
致 性(dynamic inconsistency) ,一个关于未来的政
策决策,构成了由初始日期形成的最优计划的一部 分,但是从后来日期的 观 点看,即使在这期间没 有新的有关信息出现,它也不再是最优的了。自从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1977)

一、政策制定者的可信度

经济政策如果完全交给决策者相机抉择,极有 可能导致经济政策的滥用,这是因为:①政治过程
是无规律的,它反映了特殊利益集团权利的转移;
②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政治家对它 的无知,往往使江湖骗子大行其道;③政治家的机 会主义行为,这主要是源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往往 和公众的目标不一致,有可能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利
第一次证明最优经济政策可以是时间不一致的以后,
这个问题及其含义主要在理论上已成为广泛研究的 课题。


我们来考察一个不存在规则时的例子。时间期限为两个时 期,在每一时期,政府可以选择使其目标函数最大化的活动。 假定政府目标是经济增长率,并且希望通过旨在刺激创新 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刺激创新,政府最初向投资者 保证他们享有使用其发明的专有权利。然而,一旦有了一项 发明(我们假定这项发明出现在时期1末),如果每个人能自 由的使用这项发明,那么整个经济会受益,因为垄断会导致 资源配臵的无效率。因此,专利保护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时期1,实行专利保护政策是最优的,但在时期 2,当有兴趣搞发明的私人主体已经做发明创造之后,就不是 最优的了。如果在时期2,政府的选择是相机选择的且不受某 一规则的约束,违背保护专利的承诺则是最优的选择。可是, 这就必须假定私人主体是短视的,即他们为了发明而进行研 究和开发,相信最初政府的专利保护承诺,在时期2仍然有效。
测能力,想尽了办法,运 用一系列的领先指标和大
型经济模型等,但经济运
行的趋势依然难以准确的 预测。因此人们试图通过
经济预测以消除政策时滞
的努力是徒劳的,主动性 政策的弊端无从避免。


三、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1981年,卢卡斯发表《关于使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
政策评估的批判》的论文,提出理性预期理论,对
(一)货币主义规则: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增长率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规则应着眼于维持一个 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 曼进一步指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造成经济活动剧烈波动 的罪魁祸首。要想取得稳定的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惟一 的出路是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一个稳定而缓慢的增长速率。这 种理论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尽管货币主义政策有可能 消除历史上曾经历过的剧烈经济波动,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 认为它并非最佳的货币经济政策规则。由于传导机制的原因, 稳定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并不总能带来稳定的总需求。较为普 遍的观点是,货币政策规则应当允许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中 的冲击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政策效果滞后 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时,其采取行 动的时机以及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滞 后于实际经济运行,因而政策常常带来适得 其反的效果。时滞有三种:识别时滞、行动 时滞和生效时滞。

识别时滞和行动时滞加在一起,合称内部时滞, 它是一国政府机构内部形成一项经济政策所需的时 间。就财政政策而言,行动时滞尤其漫长,长达一 两年以上是常有的事。生效时滞又称外部时滞,是 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所用 的时间。生效时滞更显著地揭示出货币政策的弱点, 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生效时滞至少六个月以上。 被动性政策的拥护者认为,由于时滞的存在, 经济稳定政策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实际上,稳定 经济的努力经常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对经济的 稳定产生副作用,有时是火上浇油,有时是落井下 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