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文学
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小结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 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 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有距离的,它 往往要与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 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 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 才能对文学发生作用。文学在发展过程中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学的发展变化有其 自身规律,有它本身的发展继承关系。
文学与道德
二者的联系:道德是行为准则和规文学是情感性的,道德是理智性的; 文学是个体性的,道德是公共性的; 文学表达具有内在性,道德影响是 外部性的。
文学与宗教
共同之处:远离经济基础,对社会、人类以 及人生抱有坚定信念和理想;都是人们情 绪和情感的意识形态表达;表现方式都具 有直观性、想象性、形象性。 不同之处:文学的价值主要指向此岸, 宗教的价值主要指向彼岸。
文学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 政治影响文学。(政党影响文学、 政策影响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文学) 文学介入政治。 文学远离政治。(文学自律)
文学与哲学
共同之处:认识和研究表现的对象都是现实 生活;都要探索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体 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 不同之处:哲学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世界 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概念体系表现出来。 文学用形象或意象的形式把对客观世界的 情感表现出来。 作家对生活的反映总是受到一定的哲学观的 影响。
1、意识形态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由经济物质 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上层建筑就是各 种政治、法律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 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意识形态就 是各种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 思想的总和。
2、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1.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手段,传递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
2.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倾向。
作家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会影响其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方面。
3.文学对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和改变。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越高,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越大。
4.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政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创作,而文学作品又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反馈和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5.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紧密。
例如,在革命时期或政治运动中,文学作品可能成为宣传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强调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而在其他时期,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对较弱,文学作品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艺术表达。
6.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也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进而影响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既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又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意识形态与文学
意识形态与文学 ・3 ・ 5
牺牲文学的革命作家的命运 。 历史并没有终结 , 在 民 主政治 下 , 政 的文学 前途 也未 必美 妙 。 从 再 说, 文学不是媒体 , 不能天天见报 , 而各党 派都 有 自己的大众传媒 , 尽可 以充分 阐述政见 ,并 不 指望 文学 效 劳 ,文学 介 入政 治 充 其量 不 过是 为 这种 政党 政治 时不 时增 添一 点花 边和 点缀 。 意识形 态 原本 是 为现 实 政治 立 论 ,而 左 右 政 治 的 现 实 利 害 和权 力 的 较 量 并 不 取 决 于 理 论 , 治 总 比意 识 形 态 更 活跃 , 是 而 昨 非 , 政 今 而 且 永远 正确 。执着 于 意识 形态 的作家 , 或者 说 , 出于对某种主义的信仰 ,发现 自己追求 的理想 竞 一 而再 再而 三被 现 实政 治 抛弃 ,引起 的苦 涩 和 失 落 , 非 是意 识形 态 的不 周全 或 过错 。 其 并 与 去 修 正某 种主 义 , 还不 如 干脆 从政 , 这也 是 文 学 介 入 政治 导致 的必然 结 果 ,这样 的文 学 自然 也 就 丧 失 了文学 固有 的独 立和 自主 ,而从 属 于 政 党政治。 作家 ,这里说 的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和 诗人 , 而非写时政评论和报刊的专栏作家 , 那是 另 一 行 职业 ,现 今这 样 的作 家 和诗 人 也很 难 以 文学 谋生 。 如果 既 不从 政 , 不屈从 市 场炮 制 的 又 时 尚和 大众趣 味而坚 持 文学 写作 ,首 先得 出 于 内心 的需 要 , 吐不 快 , 实这 原本 也 是 文学 的 不 其 初 衷 , 且古 往 今来 , 方 与西 方可 以说从 来 如 而 东 此 。 样 的文 学 既超越 意 识形 态 与政 治 , 这 也超 越 现实 功利 , 是人 类 生存 条件 和人 性 的见 证 。 乃 现今 这 全球 化 的时 代 , 事实 上 , 济 的实 利 经 已取代了意识形态 ,或者说意识形态也只是一 番过 时 了 的空话 ,充 其 量不 过 是政 坛 上一 张 虚 晃 的牌 , 以 , 妨也 可 以称 之 为后 意 识形 态 的 所 不 时代 。 有幸解脱意识形态束缚 的当今文学 , 如果 不理 会 市场炮 制 的时 尚 ,又敢 于 面对 人 当今 的 真实 处境 , 学 就得 救 了 。 样 的文 学求 之 于作 文 这 家 的是真 诚 ,也 即毫 不 回避 人 在现 实 社会 中的 种 种 困境 ,这 种 真实 与 真诚 的文学 正 是 现 时代 人们 期 待 的文 学 。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
所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
这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观念、价值观和思潮。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情
节、语言和主题等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态
度和观点。
2.展现人类经验与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情感和
思想的表现,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
这些
经验和意义成为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的重要参考,影响
和塑造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3.塑造和影响文化观念: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
用,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
它们不仅传递了特定
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信息,还为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符号
和共享的意义体验。
4.呈现主体性与存在感:文学作品通过个体的创造性和表达,
传达了作者的主体性和存在感。
这种主体性体现了个体的
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它既有作品所处社会影响和创作者意图的反映,也受读者的解读和接受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性质,既可能反映现实社会,又可能超越现实社会。
同时,读者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因此,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结合作品的语言、主题、叙述等要素,考察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反映和塑造。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话语
1、什么叫话语 任何意识形态都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也 不例外。什么是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 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 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二、文学与话语
2、话语的五大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五个要素: (1)说话人; (2)受话人; (3)文本; (4)沟通; (5)语境。
四、文学与反映
所谓文学的能动反映,是指文学在反映现 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文学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 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 普遍性,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六个“更”。 在具体的文学话语活动中,受动反映与能 动反映总是难以分开地融合着的。
本节知识点
三、文学与社会
从整体上来说,文学话语的社会性更集中 地表现为,它或隐或现地代表着本集团、 本阶层、本阶级或本民族的利益。所谓物 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病相怜,同好相济。
三、文学与社会
2、文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至于文学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同样具有社 会性。自然景物只有同人的社会生活相联 系,或者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或者作为 人们及其生活的象征,才能进入文学艺术 表现的范围。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文学与反映
浅析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一 浪 退潮 后不 久 ,一 个 旨在 向官方提 供 指 导革 命 的思想 的 法兰 西 研 究 所 成 立 了 。其 负责 人 特 拉 西 ,倡 议 研 究 “ 思想 科 学 ” , 并且 为 之用 了一 个名 词 “ 意识 形 态 ” 。1 世纪 初 期 ,他 出版 了 9 《 意识 形态 概 论 》 一 书 ,系 统 地 解释 了这 个概 念 。他 把 意识 形 态定义为 “ 思想 的科 学 ”。意 识形 态并 不 仅仅 是 一种 描述 ,而 是 对 何 为真 何 为假 的有 决 定意 义 的探 究 。拥护 他 的 学说 的人们 不 久 就 被称 为 “ 识 学派 ” (d oo u s 意 ie l g e )。 “ 识 学派 ”受到 了拿 意 破 仑 的攻 击 ,拿 破仑 认 为他 们 的理 想与 自己 的 目标 是对 立 的 ,意 识 形态 专 家们 是 成事 不足 败 事有 余 的 “ 空想 家 ” ,他们 的思想 是 危 险 的 ,拿 破 仑用 意 识形 态 这个 词 指不 切实 际 的空 想 。从此 ,意 “ 识 形态 ” 自从 其 产 生 以来 一 直 是 一 个 复 杂 和 多变 的概 识 形态 获得 了双 重烙 印 ,其 一是 意识 形 态被 当作 一 个贬 义词 来使 意 念 ,处 于语 义丛 林之 中。意 识形 态 概念 在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在 不 用 ,其 二是 意识 形态 与政 治实 践联 系在 一起 。 同 的学者 那里 ,内涵 漂浮 不 定 ,众 说纷 纭 。 自从马 克 思主 义文 艺 二 、马 克思对 意识 形 态概 念的 革命 性改造 理 论 的产 生 , “ 识 形 态 ”这 一概 念 就 与文 学发 生 了密 切 的关 意 意 识形 态 在马 克 思之 后成 为 马克 思主 义 的一 个 重要 概念 。但 系,再到2 世纪初期传播到中国,产生 了广泛而又深入 的影响。 是 由于 在马 克 思 、恩格 斯 著作 中 ,对 意识 形 态概 念 的使 用有 几种 0 从意 识形 态理 论 到意 识形 态 文论 ,又 从 意识 形态 文 论到 文 学 的审 不 同含 义 ,这 一点 就成 为其 后 马 克思 主义 研 究者 们众 说 纷纭 、产 美 意 识形 态论 ,逐 渐 形成 关 于文 学与 意 识形 态 的一 种谱 系发 展 过 生争 论 的原 因 。对 于马 克 思著 作 中意识 形 态概 念 使用 的含 义 ,必 程 。本 文 重在 考察 “ 意识 形态 ”概 念 的流 变 过程 以及 文 学与 意 识 须 从 他 的根 本 思想 出发 ,抓 住 核心 著作 中的含 义 来思 考 。在 马克 形 态 的关系 问题 。 思著 作 中, 关于 意识 形 态概 念 含义 的表 述 ,最 重要 的两种 著作 就 “ 意识 形态 ”概 念 的产 生 是 《 意志 意 识 形态 》 和 《 德 <政 治经 济 学批 判 >序 言 》 。这 两 i 培根 的 “ 象 说 ” 。大 多 数 学 者 都 认 为 , 现 代 意 识 形 态 种 著 作奠 定 了马 克 思主 义关 于 意识 形态 概念 的根本 意义 ,是对 法 . 假 学 说 的源 头要 追 溯 到培 根 的 “ 象 说 ” 。在 《 工 具 》 中 ,培 国理性 主义 Ie lg 概念 的革 命性 改造 。 假 新 d oo y 根 指 出,人 类之 所 以无 法达 到 科学 真理 的殿堂 ,根 本 症 结在 于人 马 克 思和 恩格 斯 合 写的 《 意志 意 识形 态 》是 创立 关 于 自然 德 性本 身 的假 象和 错误 的概念 劫 持 了人 的理 解力 ,并且 困扰 着人 的 和 社会 发 展规 律 的真 正科 学 ,该 书 开头 就说 , “ 们迄 今 总是 自 人 心灵 。具体 言之 , 围 困人们 心灵 的 假象 有 四种 : “ 种族 假 象 ” 、 己造 出关 于 自己本 身 、关 于 自己是何 物 或应 当成 为 何物 的种 种虚 “ 穴假 象 ” 、 “ 场假 象 ” 、 “ 洞 市 剧场 假象 ” 。培 根 的 “ 四假 象 假 观念 。他 们 按照 自己关 于神 、关于 模 范人 等等 概念 来 建立 自己 说 ”对 于 “ 意识 形态 ”学说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就 意识 形态 的 的 关系 。” “ 这些 天真 幼 稚 的空想 构 成现 代 青年 黑 格尔 哲学 的核 内容而 言 ,它 成 为 了启 蒙 哲 学 家 们批 判各 种 非 理 性 现 象 ( 宗 心 。 ”… 如 马克 思 、恩格 斯 把黑 格 尔 的客观 唯 心主 义 和青 年 黑 教 、情感 等 ) 以为科 学和 理 性开 路 的重 要武 器 。培 根 的 “ 假象 理 格 尔派 的主 观 唯心 主义 ,以及 费尔 巴哈 唯物 主义 的不 彻底 性 、局 论 ”几乎 被法 国启蒙 运动 时 期每 一个 哲 学家 所 引用 。这 时 的哲 学 限性 和 形而 上 学性 ,都 作 为 “ 德意 志 意识 形态 ”来进 行批 判 。这 家 们 不再 把宗 教看 做 一种 社会 整合 的力量 ,而是 视 之为 一种 意 识 就 是 说 ,马 克 思、 恩格 斯把 青 年黑 格尔 派 的哲 学 思想 与法 国大 革 形 态偏 见 ,是 所有 迷 信 、错误 概念 、偏 见 的源 泉 。就 意 识 形态 的 命 时 的特 拉 西等 的 思想 进行 比较 ,认为 他 们都 是从 观念 即意识 形 来 源 而言 ,它 表征 了一种 重要 的唯物 主义 思 想 ,是 马克 思 的 “ 社 态 本 身 出发 去解 释 历史 , 而不 是从 历 史 、人们 的实 际生活 去解 释 观 念 。这 就 是 马克 思他 们把 本 书命 名为 《 德意 志 意识 形态 》 的原 会 存在 决定 社会 意识 ”的历史 唯物 主义论 断 的重 要前 兆 。 2 特 拉西 提 出 “ . 意识形 态 ”( ie lg ) 的概 念 。 “ 识 因 。在这 里 ,马 恩关 于 意识 形态 的用法 是 和拿 破仑 一样 的,是 把 do o y 意 形 态 ” ( ie lg )这 个词 是法 国哲 学家 德 斯蒂 ・ 德 ・ 特 拉 西 意 识形 态看 作是 虚假 观念 。 do o y 虽 然 马恩 是在 “ 虚假 观念 ”这个 意 义上 使用 意 识形 态概 念 , (e tt d Ta y D su t e r c )首 先使 用 的 。19 年 ,在法 国 大革 命 的 75
文学本质论研究——以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中心
84文学本质论研究——以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中心齐婉迎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连丰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当今文艺批评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本文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旨在对文学的本质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并对何为意识形态做了界定。
接下来本文探讨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和文学的本质并得出结论:文学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具有审美特性、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一、绪论文学本质论回答的是“文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迄今仍是批评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问题。
在当今多种文化激烈碰撞和并存的时代,人们对文学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看法:如文学是一种再现,文学是反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等。
但是文学的本质,即使文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特性到是什么?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把握了文学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文艺理论的学习。
本文以文学、意识形态为基本点深入剖析两者关系,以此达到对文学本质的把握。
Ideology ,即“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由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它指的是人的观念。
当时他试图脱离社会实践对意识形态,即人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将这种天真的想法进行了修正。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与社会实践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四个层面。
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都属于意识形态,它们受到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
“Ideologie ”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总是以某种方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方面。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文学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关键词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内涵。
一、文学中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文学中,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既可以通过作品的主题、形象和情节来呈现,也可以通过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来体现。
1.主题与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和情节是文化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
特定的主题和情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对读者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和塑造。
例如,在19世纪的欧洲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这些主题和情节与当时的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关。
2.创作风格与语言特点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也是文学中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多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强调个人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
二、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不同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的文学也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例如,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1.文化元素与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细节描写是体现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描绘特定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以及历史背景,作品可以传递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色。
例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诗、词、曲、赋等文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来表现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传递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这些内容贯穿整个作品,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
一、人物形象反映意识形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意识形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贾宝玉的“荒唐无度”、“任性妄为”等性格特点,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落后、腐败的一种审视和批判。
而林黛玉则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她自尊自爱、聪明智慧,她的悲剧结局也是在深刻反思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意识形态。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怯弱、逆来顺受、苦肉计”等传统思想,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农民的无助和无奈。
而在《狂人日记》中,则是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无理行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愤怒。
二、作品题材显现文化意义文学作品的题材也是表现作者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红楼梦》以它独特的“贵族生活”题材为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作品中描绘的金钗、绣墩、茶花等场景,体现了封建禁锢和氛围,同时也展现了文化的精致与优雅。
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则以“人性的探讨”为题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作品中描写的“小人物的生存现状”,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三、语言文字传递文化价值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表现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
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方式、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直接体现了文学作品所处时代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草木春秋大变迁”的诗句,反映了作品中世界观和哲学观的特性。
而鲁迅的小说中,则常常使用独特的描写方式和比喻手法,以强烈的语言震慑力表达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如《阿Q正传》中“驴脑子”、“人烟浦”的形象描写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3、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意识形态问题 文艺作品
意识形态问题文艺作品
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
文艺作品往往通过对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反映来表达作者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信仰体系,它不仅存在于个人思想中,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
文学作品往往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反映。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许多文学作品展现了对工人阶级的赞美和社会正义的追求;而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作品可能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价值。
艺术作品也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
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表演、演唱等方式传达作家或演员的意识形态。
例如,一些音乐作品可能表达对于和平、团结的追求;而一些舞蹈作品可能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展示。
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可能引起争议。
不同的人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对某个作品的看法也会不同。
有时,一些作品因为表达了某种政治观点或触及了敏感问题而受到审查或争议。
总之,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它反映了作者或艺术家对于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引发公众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这也是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所在。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显露。
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往往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都会被时代背景所影响,并且传递给读者。
本文将分别从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展开,探讨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它们通过教育、宣传、文化等手段被灌输给一定数量的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人的思想、言行和行动。
同时,意识形态也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了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阶级的利益关系和意识形态需要所决定的。
意识形态的产生、传播和改变,最终是为了达到一定社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文学就是因为文学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阶级、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才能在作品中通过某种语言形式来表现社会现实和文化政治的一面。
二、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文学作品抒发的情绪也反映了某种社会阶级的愿景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作品的语言、人物形象、结构等方面也被作者使用,营造出一种自己的意识形态。
例如,中国古人所说的“风雅之什”,即抒写人之情感、映发人之思想的文艺作品,在宋诗的语言中有一种华丽、雄丽、悲壮感,这种情感拥有一种使人的意志力量的威力,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艺追求。
同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反映了时间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反映出了作者所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有许多方面: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甚至可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另一方面,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情节、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来理解社会的音乐观和世界观。
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创作是一个体现文化、历史与社会的过程,同时它也是意识形态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执政者指导下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信仰、观念和意识等。
在文学创作中,意识形态无疑会以某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影响。
因此,想要深入解析文学创作所受到的意识形态影响,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意识形态会直接影响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和内容。
文学在表现时,往往通过描写人物、事件、情感等元素,来抒发一定的思想倾向和主题。
这些思想倾向和主题直接受作者所处的意识形态熏陶。
例如,一些时期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曾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文学是艺术,但作者自身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常常会如影随形地贯穿整个作品。
某些时期,文学创作往往受到强大的政治干预,甚至受到审查和限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大自由度,可能会采用某种隐喻、比喻或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所以,意识形态会直接产生文学主题的偏好和内容的变化。
其次,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的美学意识。
美学是一种对艺术品审美的评价和赏析。
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学形式、作品结构等层面。
志同道合的人可能会采用相似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的创作方式和技艺可能也会很相似。
某些时期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显得统一而呆板,因为这些作品的作者都受到了相似的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往往采用了“文艺革命”的口号,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其内在的意识形态要求,否则就是反革命的作品。
这种文学审美标准的制定,几乎将文化和艺术作品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封杀了。
此外,在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也会对文学创作产生特别的影响。
在战争、革命、改革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学创作的要求和内容会有更多的特点和必然性。
例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文学创作往往强调表现人民英雄主义,反映反抗侵略者的斗争,这种反抗行为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的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②
大众文化:指当前流行的以大众传媒为承 载工具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电视剧、广 告、时尚杂志等,它具有商业性、通俗性、 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 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现代化理论批评 新左派批评
七.
1.
文学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形态中,不存 在抽象的意识形态。 (苏联)阿· 布罗夫:“‘纯’意识形态原则 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 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 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才会显示地存在。” (转引自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 徊》,85页。)
B.
C.
文学作为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还同时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 等的影响,这也会造成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19 世纪末期的俄国与其尖锐阶级矛盾和东正教影响。 从总体的文学历史上看,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 变革,其最终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 础的变革,如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内 容的复杂;西方文学思潮的更迭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迁。
2.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①
②
含义: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 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阿Q正传》 审美的: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 特点 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等级制度
3.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①
②
③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鲁迅《阿Q正传》
意识形态问题 文艺作品
意识形态问题文艺作品意识形态问题:文艺作品意识形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文艺作品作为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的存在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如何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文艺作品无疑是艺术家表达自身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意识形态在文艺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来。
一个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观点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均可以反映作者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可以是作者对社会、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既有现实主义题材也有抒情诗歌。
以乌克兰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我的大学》为例,该小说以教育的重要性为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既可以反映现实,也可以塑造现实。
二、意识形态对文艺作品的影响意识形态对文艺作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作品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因此意识形态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使其在作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以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为例,这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家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还会对作品的评判产生影响,既有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也可能存在观念上的分歧。
因此,文艺作品往往会引起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的辩论和讨论,进一步拓宽了意识形态的视野。
三、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作品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
从题材到人物形象,从叙述风格到艺术手法,文艺作品诸多方面都可以体现意识形态的特点。
首先,题材的选择是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思想观点可能导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重点不同,因此,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上就会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
其次,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常常是作者进行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作者可以向读者传递出某种特定的思想观点。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什么内涵呢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什么内涵呢?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当我们面对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这个命题时,一般的解释方法是:意识形态指什么?审美意识形态有什么性质和内涵?文学具有怎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文学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
根据社会科学和人文学常识,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构成,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次构成;意识形态又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如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是关于人的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或者可看作是人对世界及自我的观念及其体现,它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话语体系)与人们身处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它表明话语领域存在着不同集团、阶层、阶级、民族或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冲突与调解情形。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同样具有这种一般性质。
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在语言学中原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text),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连续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59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恩格斯语)。
文学和其他艺术属于审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距离更远。
它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但这种关系是间接性的和有距离的;另一方面它有其特殊性: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透视文学,是因为,在现代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范畴,也是现代思想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要的分析参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重要的质疑文章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的《美学与文学理 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反思》一文也指 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只能在限定的、 否定性的意义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五.争论的要点在于对“意识形态”的 理解和对“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
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性
在理论内容的构成上,“审美意识形态”论和 “审美反映”论也具有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 性的复合结构。所以我们的教材在论述文学的 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时分“无功利与功利”“形 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就体现了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融合互渗。
这种理论,同时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指明文 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又进而强调文学的语言特 征是话语蕴藉。于是提出关于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用法
肖鹰教授的文章重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使用“意 识形态”这个词时是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使用的,未以 “意识形态”泛指人的意识及其各种形式。
“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对意 识形态的两个相联系并不可分割的基本规定是:第一, 它本质上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表达统治阶级利益的 观念体系;第二,它是颠倒的、虚假的、抽象的观念 体系。……就此而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只能 在限定的、否定性的意义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 题。”(肖鹰:《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 反思》,《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第20页)
董学文文章摘要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 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 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 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 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 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 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 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 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概念,与先前思想 家的用法在含义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意识形 态”可以被看作是掩盖一些特殊利益的理由,或者宽泛 一点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公则”,看作是用来动员人 们行动的思想系统。(同上,第81页)
审美与意识形态
关于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董学文教授认为: “我们知道,‘审美’(Aesthetic),是一个体验和 反映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而不是一个对对 象特征加以规定的概念。‘审美’是社会意识 的一种性状,具有人的心理生理本性和社会本性 的底色,一般指感性的‘完善状态’。”(同上, 第83页)“我认为,要求得‘审美’性和‘观 念’性因素的融合机制,最好的办法是把‘意识 形态’概念换成‘社会意识形式’概念,把‘审 美’性、‘意识形态’性和其他相关特性,都作 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的属性。”(同 上,84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 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 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 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 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 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 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的把握
董学文教授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
由于“意识形态”不等于“意识形式”,所以,马克思在 论述的行文过程中,严格使用的是“社会意识形式”和 “意识形态的形式”两个概念,用来指称他所要说明的 对象。(《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
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卷第5期第80页)
四.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
疑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疑首先是,这个说 法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不是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的命题。
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在2005年发表文章《文学 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 关系为中心》,指出审美意识形态 “这一界说 同经典作家原初概念的含义是有出入 的,这 一界说同文学事实本身是不完全吻合的,这一 界说用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本质观是欠准 确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42卷第5期第79页)
意识形态与文学
——关于“文学是上层建筑 的论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 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 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论
钱中文、童庆炳等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 特征,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 创作是审美反映的观念。
至今,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和“审美 意识形态”论仍是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主 流观念。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要点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它与其 他意识形态具体形式不同的是它的审美特征。 由于纯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任何意识形态总 是以具体的形式呈现,所以“审美意识形态” 不是审美加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形态” 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任何一种具体 的意识形态也都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自己反映 的对象。“审美意识形态一般而言是对于社会 中人的情感生活领域的审美反映。”(童庆炳: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文学 评论》2006年第1期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