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反思与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建构

合集下载

浅析科层制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科层制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科层制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科层制是一种科级层级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科级制表示学校管理的一种结构,它将从教师到校长的管理水平分级,将学校划分为多个层级,不仅符合学校管理要求,而且有助于学校更有效地实施多元化课程。

科层制可为学校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可用于推动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公平性,并有助于加强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

科层制也可以提供学校管理者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机会。

另外,科层制可以有效的减少学校管理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部门的划分管理,而且科层制结构更加有序,也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学校的资源,激发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总之,科层制可以有效的提升中小学管理的效率,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中小学日常管理的重要支撑。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 现代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 现代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现代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策略我国的根底教育正经验着一场全面的变革与创新,优化课程教育构造,调整课程门类设置,创新课程管理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等都在顺当地向前推动。

学科系统、环境系统、活动系统的改革与开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作为重点指向教育教学核心与前沿的管理系统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教育共识,重建教育管理平台,优化教育管理方略,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势在必行。

基于这样的相识,我校在踊跃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踊跃探究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促进学校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着眼开展,从学校管理“特性化”的新视角,推行“自主式”的校本管理。

我校是一全部着百余年开展历史的老校。

百年老校有着百年传统,这样的传统既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样的经验往往又浓缩着经历的色调,以至于办学过程中过多地依靠这样的经历,缺少显明的时代感和进取观。

这种与现代教育开展不相适应的工作方式更多地表此时此刻坐等上级工作的布置、检查,时时使学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为此,学校重新谛视百年开展的历史轨迹,用现代开展观的理论确立“学校标准有特色,老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工作总目标,踊跃实施教育名品战略。

在“入心德育”、“才智奥数”、“活力科技”、“群众体育”、“阅读赏析”、“七彩艺术”等有显明特性的学科与工程领域,着力构建特色校内文化,坚持走特性化开展的道路,踊跃推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人的缔造力和踊跃作用。

1、权力下放,使各个职能部门有足够的自主权,追求“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管理的第一个层面是学校领导力气的科学构建。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工作布置通常是校长室决策下的老师会议布置,这样的模式往往囿于校长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去落实,简单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劳碌的弊端,学校中层领导、年级组长形同虚设,人浮于事。

为此,我们寻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组织策略,构建了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明确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一周例会工作决策任务,部门领导、级部领导逐日检查落实任务,三级管理全体领导月报沟通任务,全面推行部门岗位责任制和级部工作责任制,充分赐予学科主任、级部主任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完全地实现了任务自主完成、活动自主组织、冲突自主消化、问题自主解决的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的主体性管理。

关于对学校管理中科层制若干问题的分析

关于对学校管理中科层制若干问题的分析

第21卷第3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3Vol.21 2013年6月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June.2013关于对学校管理中科层制若干问题的分析黄艳芬杨永刚(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15000)摘要:韦伯的科层体制在学校的管理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学校处于一个有组织的无序状态,是一个不同于企业或政府的特殊组织。

后现代主义强调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组织本身的动态性也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本文从分析科层制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学校组织的特殊性,重点从等级体系、人员关系、科层管理和专业分工四个方面分析了科层制在学校管理中的弊端,借用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理念以期对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层制;非正式组织;学校组织;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01(2013)03-0078-03一、科层制的定义与特点西方古典组织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初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产生的,它包括泰罗(F.W.Tay 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H.Fayo l,L.Gulick,L.Uruick)的行政管理理论和(M.Weber)的科层制理论,这些理论在过去的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用。

韦伯的科层制又称官僚模式,是其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构建的一种基于法理的、以实现高效率和合理化为目标的、理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韦伯认为过去组织中的传统权力和魅力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了存在的基础,而出现了一种新的权力——“法制权力”,这种新的法制权力是以理性为基础,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最终实现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这就是所谓的官僚体制。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层次结构:科层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浅析科层制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浅析科层制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浅析科层制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作者:白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白丹(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摘要:科层制管理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科层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相对的伴随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依据科层制的特征,对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关键词:科层制;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108-031 科层制的概念及其特征1.1 科层制的概念对于科层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有很多解释.一种源自于公共管理学,科层制是指与个体组织中行政管理相对的公共行政管理.另一种源自于行政管理学,科层制是指行政职业文官所占据的体制.本文所提出科层制的概念主要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指一种由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不断运作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中断言:“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并在事实上成了现代性的缩影.除非我们理解这种制度形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1.2 科层制的特征从科层制的架构特点来说,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组织目标进行专业分工.组织内的每个部门、职员之间有固定的职务分配,明确提出了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根据严格的分工制度,所雇用的职员必须具有熟练的专门技术.第二,实行等级制原则,建立合法权威.科层制中的权力按职务的层级方式形成固定的等级制度,每一级都在更高一级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之下,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科层制的权力等级确定了个体的职权与责任,并将通过整个科层制的目标衔接起来.第三,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作.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成员职务的运作受规则的约束.详细的规章制度规定了组织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规章制度是科层制的管理基础,它们保证了组织活动之间的常规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第四,科层制中的职位拥有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科层制中,由于科层组织中的职务和地位不为占据者所独有,所以在处理公务时,要求将个人感情和公务关系严格分清,不徇私情.每个成员的职位体现了其所拥有的地位,代表了一整套规范和行动模式,它不受担任这一职位的任何个人的性格、气质、品德等影响,在一定限度内不因人员变动、个人偏好而改变.2 科层制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合理性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日趋复杂,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约成本.在教学管理执行过程中,利用科层制本身特有的技术性与理性,不但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1 科层制有利于教学的专业分工教学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的专业分工是维持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专业分工是科层制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高校教学管理内部的工作都很繁杂,单独个人无法胜任.所以,专业分工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井然有序,而且由分工导致的专门化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更专业化,更善于履行其职务,更有针对性地挑选和聘用符合条件的教师.因此,专业分工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获得较高专业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重要前提.2.2 等级制强化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一领导职位都赋予其合法控制下属的权力.整个教学系统以“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最高控制原则,构成教学管理内部严格的等级制系统.这种以职权、职位作为管理内部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原则,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比以往更具有其合理性.固定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晋升标准,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知道如何提升地位和工资.职位等级的存在有助于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责任意识.2.3 稳定的规章制度促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更为制度化、秩序化和科学化学校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有很多的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法规”,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相应的规则要求,每一项规则都与教师、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在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不仅有益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而且还可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稳定正常的教学程序.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它将组织内每一职位的业务范围、工作程序、行为标准及其职责等明确下来,使教学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想要有效、有序地实现教学目的,通过规则制度来约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非理性行为是有一定的良性作用.2.4 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符合教学管理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原则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对组织内一切行为都排除同情、喜爱、感激等个人感情因素,这主要是基于感情通常是以“非理性的”方式存在的.韦伯认为,排除个人因素越彻底,科层制越完善.无论是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教师个人,办事完全无人情化的对事不对人,可破除情面以消除徇私舞弊.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强调理性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加以有效的限制,避免因个人偏好公私不分,滥用私情.3 科层制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局限性由于科层制作为组织内部的控制机制,它的理性和效率也相对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3.1 分工产生的不良后果分工要求对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的一切工作加以划分,操作起来,划分不可能穷尽所有.这种对工作本身的划分带有模糊性,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要求内部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到本身分工的限制,即使是同一部门,强调分工及其本身的职责权限而忽略了应有的合作,使有些工作运行出现了空档.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和教辅人员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从而产生矛盾.同时,过于专业化的工作有可能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情绪产生某些负面影响.长期从事一种工作,容易使人丧失对工作的兴趣和新奇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固定让某个教师几年、几十年一贯地教一两本书,其工作热情只能来源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种消极情绪在教师和教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感染,有可能形成消极的心理氛围.3.2 管理层次过多阻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层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就像一部运转良好的机器,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只是做好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教职员工产生的新思想、新措施,在层层管理和繁文缛节中夭折.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在所不辞.它对权力与义务细致而明确的规定,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仅能够按章办事而不敢越出权力范围,往往又令问题在相互推诿、重重公章中丧失价值.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在科层制中已经被物化或原子化了,实行等级制原则的手段已经变成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目的.这种模式限制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使在处理事务过程中变得烦琐、呆板,从而导致形式主义.3.3 规章制度造成教育目的的错位一所学校绝大多数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指向教育目的,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规章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只有形式上的意义.“照章办事”已经成为许多教学管理人员的口头禅,至于“办事”的目的似乎被忽视了.某位学生想要更换专业,他需要在相关的部门之间不断周旋,手续繁琐.这种现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随处可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向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以使他们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机会.教师长期处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之下,可能会逐渐依赖于“依法办事”、“照章办事”,从根本上失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最终变成“越干越无能”.3.4 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限制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学校是一个塑造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高尚情怀的地方.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都会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和情感的养成,教师的一言一行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育人素质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毫无情感的.学校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而非“物”,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人特性出发,实行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而科层管理所要求的是工作的固定化、标准化和单一化,如果在教学管理中完全把这种理论加以应用而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学工作变得枯燥乏味,最终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对教师的情感予以压制,终究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间接地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效率.4 解决科层制存在弊端的对策建议由于科层制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分工、等级制、非人格化等特征的极端化运用与过度强调,导致了教学管理的僵化行为.本文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时,提出两点对策建议:4.1 人性化改造首先,重视人性化管理.释放一定的创新和交流空间,促进知识共享.通过对教师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再利用,整合教师资源,增加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加强对学生的通才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转变教师观念.重视教学的服务导向和绩效评估,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分配上做到待遇与水平和业绩挂钩.再次,通过打破职能壁垒,选用有教学经历的领导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有教学经历的领导者不仅会深刻的理解教学,而且更能理解教学各项事务,使其在确立和追求教学目标的时候避免过于形式化.同时,也有助于对教师的理解与体贴,感受其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各组织之间的协调性,最终达到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之间的动态平衡.4.2 权力下放在高等院校里,要实现分层管理,权力重心下移,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以系部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系一级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临近专业的集合体,高校的许多工作如教学、科研等主要是在系部进行.系部对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比院校更了解,将管理的重心放在系一级,发挥其主动性,使其成为真正的管理主体.明确定位系部的基本职能,使之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加强学院与系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系部成为“管理中心”、“质量中心”.在确定系部自主权时,除了下放一些管理权外,还要下放一些实质性的权力如财政权、人事权、信息权、学科建设权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遇到问题时,在向学院报告的同时,系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除了上述两点建议之外,领导的重视和制度的完善也是解决科层制存在弊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心在系部”的管理体制.综上所述,科层制在教学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缺陷,但并不否认它也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价值”.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推翻科层制,而是要借助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去变革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培养人”服务.参考文献:〔1〕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张新平.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教育评论,2001(5).〔5〕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3(8).〔6〕刘良超.消解学校科层制对德育的羁绊[J].教育科学研究,2007(6).〔7〕王泉超.从高校管理体制看科层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8〕刘静.对科层式学校管理体制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0(6).。

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徐定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途径。

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成《纲要》提出的本项改革任务,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步伐,抓紧抓好。

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的基本理念。

公立学校“科层制批判”的反思与批判

公立学校“科层制批判”的反思与批判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
要 ]自 2 纪 8 0世 O年代 以来 , 随 世 界 性 的公 共 部 门 改革 运 动 , 们 对 公 立 学 校 科 层 制 的批 判 伴 人
呼 声 也 日渐 高 涨 。然 而 , 多对 公 立 学 校 科 层 制 本 身 的认 识 及 批 判存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的 片 面 性 与 不 合 理 诸
b e gr w i c iiim on t pu i s ho lS bu e u r c s s e . H o e e , t e e a e en o ng rtcs he bl c c o ’ r a ca y y tm w vr h r r
miun e s a digs i op e Sr c gn ton o n her c iiim o t e pu lc s h olb e u r c s d r t n n n pe l ’ e o ii fa d t i rtcs t h b i c o ur a c a y
第3 9卷 第 4期 20 0 9年 7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文杜 会 科 学版 ) 人
J u n l f hja gUnv ri ( u nt sa dS c l ce c ) o r a o ei i st H ma ie n o i i e Z n e y i a S ns
性 。公 立学 校 的 问题 是 发 展 中 的 问题 , 立 学 校 科 层 制 首 先 是 一 个 中性 的 概 念 , 存 在 本 身 就 有 诸 多 可 公 其 资 解 释 的 内外 因 素 。科 层 制 低 效并 非 公 立 学 校 特 有 的 、 生 性 的难 题 , 立 学 校 也 并 不 一 定 比公 立 学 校 内 私 拥 有 更 高 的办 学 绩效 。我 们 应 从 一味 反 思 、 性 批 判 的 态 度 转 向理 性 、 设 性 的立 场 来 评 价 公 立 学 校 科 感 建 层制 , 客观、 面、 以 全 换位 思 考 的 姿 态去 积 极 克 服 公 立 学 校 科 层 制 的 弊 端 。公 立 学 校 的 自主 发 展 转 向 、 公

科层制的层级结构对学校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改进

科层制的层级结构对学校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改进

层级结构划分的是权力和责任 ,使得每个层级的人 员就会 以高效完成任务为指向 , 而不是以学校最终的目
标 为 自己 工作 的 目标 ,这 种对 效 率的 盲 目追 求常 常会 孕 育 形式 主 义 。形式 主 义 使 学 校 的 活动 丧 失 了理 性 基 础 , 又 会进 一步 影 响 各个 工作 的 质量 。正 如韦 伯 本人 所说 的
服从上级权威的模式中指出,其必须建立在组织的每一 位上级都比他的下级具有较 多的专业知识和能 力的基础 上 ,而这样 的假设在 学校中显然是不成 立的。在学校
中 ,每一 位 老师 在专 业 上 几乎 都比 行政 人 员具 有 更多 的 专业 知识 和 能 力 ,教 师作 为 专业 人 员 ,希望 按 照教 师 的
那样 “ 形式合理性并不能保证所谓的实质合理性 ……尽 管 形式 合理 性 可 术的形式合理性 ,也并不能达到效率 。 ”
二 、教 师 职 业发 展 陷入 困境
中 ,层级结构划分使学校管理更加理性化 ,大大提高了
效 率 , 同时也 带 来 了不可 避 免 的副作 用 。 但
教育管 理
《 现代 教育 科学 ・ 教研 究》 普
21 0 0年第 2期
科层制 的层 级结构对 学校 管理 的负面 影 响及 其改进
栾 曦
(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 京 110 ) 北 北 02 0
【 摘 要J
在 韦伯 对科层制 的经 典论述 中,把科 层制 的特征 总结 为层 级结 构 、专业分 工 、规 章
工商组织 ,科层制确实大大提高了组织的效率。然而 当 面对学校的时候 ,效率原则却遭到了质疑。
和政 府 组 织 、经 济 组 织 、工 商组 织不 同 的是 ,学校

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新理解

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新理解
执 行 越严 效 果 越 好 的 管理 思 路 受 到 实 际 管 理 效 果 的 质 疑 , 度 一 时 的 作 用 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改变师生关系现状, 制 建立
掩盖不了产生的大量缺 陷。 2 要注重解决实际 题 . 近些年部分学校管 者在学校管理方面下 了较大 夫 , 学校发展 不 但
勤、 统计和解释 , 果到底怎样?结合新课 改的要求 , 效 对这种管理 方式重新 己, 拚弃学校 管理 中的短视做法 , 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任。
认识 , 赋予制度管理 以新的内涵, 管理效果也许会发生变化。
1 要科 学运 用 管 理 理 论 .
2 要 形 成 教 育 合 力
目前 学 校 对 学 生 实 施 的 管理 主 要看 学 习 成 绩 和 校 内表 现 , 学 生 校 外 对
主要 是 指确 立 学 生 在 调的是学校个性化、 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管理者要充分 发挥 师生的主观 新 课 改 倡 导 建 立 以学 生发 展 为核 心 的 新 型 师生 关 系 , 学 习 中的 主 动 性 。而 在 现 实 的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中 , 落 了尊 严 的教 师 是 很 难 失 能 动 性 , 必 须 使他 们 确 实 感 到 自 己是 学 校 的 主 人 , 到 自 身 发 展 与 学 校 就 感
是 新课 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是教育 民主 和教育公平 , 使每一所学校 成 和交流能力 。而封闭状态的教 育教学环境 , 无法引导学生 自觉 了解将来 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是其倡导 的基本理 念。在这个 大背景 下, 如何按 照 在社会上所承担的任务 , 学生也很难 对社会作 出应有 的判断 , 无法增强 适

3 社会要重新理解教师 ,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 者 , 但教 育不是 万能 的, 教师锻造 学生 的美好

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与思考总结

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与思考总结

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与思考总结近年来,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管理制度的完善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实践,并进行思考总结。

一、明确管理目标与方向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实践首先需要明确管理目标与方向。

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明确学校的使命和愿景,并以此为指引进行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设立特定的管理层级,由各级领导负责明确和传达管理目标,确保管理制度得以有效贯彻。

二、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判学生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功利化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倾向。

学校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以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构建高效的教学组织机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还需要构建高效的教学组织机构。

学校可以设立教研组和教务处等部门,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软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四、优化学生管理措施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还需要优化学生管理措施。

学校应引入科学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心理问题,促进全面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六、注重家校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践需要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健全的家长委员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和家庭访问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从科层理论视角认识学校组织 (1)

从科层理论视角认识学校组织 (1)

从科层理论视角认识学校组织马克斯·韦伯(weber.Hax.),德国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经济学家,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提出的理想型科层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中断言:“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除非我们理解这种制度形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

”我们有_必要通过解读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来进一步认识和改进我们的学校组织。

一、理想型科层组织理论:完全理性精神之体现要想科学完整地理解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就要注意把握两个逻辑关系:一是科层组织理论与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关系;二是科层组织理论内部的逻辑关系。

前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理性、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科层组织理论三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共同构成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学说,其中理性是一根红线,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合理化结果表现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在社会组织生活中的合理化结果则表现为科层组织理论。

后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在组织权力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理想型科层组织及其特征,进而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把握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的精髓内容——1、组织权力类型。

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超凡权力、法定权力。

其中,传统权力是依据对古老传统的不可侵犯和按传统执行权力的人的正统性信念。

该权力形式因其效率较低不宜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超凡权力则完全依赖于对领袖人物的信仰,该权力形式因其过于带有非理性的感情色彩也不适宜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在于:一是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三是领导者的权力受到约束而并非无限。

学校管理制度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构建与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构建与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构建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管理制度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构建与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构建是指建立起全面覆盖的管理层级系统。

这样一来,学校管理将分为多个层级,形成从高层到基层的科学管理链条。

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校务委员会、行政部门、教务部门、教研组、班级管理组等多个层级,以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例如,校务委员会负责决策和规划,行政部门负责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教务部门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教研组负责教师教学研究,班级管理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等。

通过这样的多层次构建,学校可以有效分工、合理协调,并且管理事务可以及时得到处理。

其次,学校管理制度的多维度构建是指建立起覆盖各方面的管理规范。

学校管理工作不仅仅涉及到教学方面,还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众多方面。

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多维度构建至关重要。

例如,人事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老师选拔、培训、评定与激励机制,以确保优秀教师的留任和激励;财务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审批和监控机制,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后勤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保洁、安全、用电用水等制度,保障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

通过这样的多维度构建,学校管理制度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管理学校各个方面的事务。

在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

学校管理制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制定的,必须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滥用职权或凭个人意图制定规章制度。

其次,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

学校管理制度应能够及时调整和适应不同时期和需求的变化,避免僵化和刻板的管理方式。

再次,注重参与性和沟通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借助专家顾问团队和集体决策机制,确保公正、民主和广泛代表性。

关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反思

关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反思

关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反思作者:陈一心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6期陈一心(浙江诸暨枫桥镇初级中学,浙江诸暨311811)摘要:本文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

总之,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但不是简单满足学生的即时需要,不是单纯鼓励学生,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负担;绩效考核有其必要性,但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特征,不能简单化,需要注重常规管理;教育管理有去行政化的必要,但不等于不要行政,要注重依法行政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师德考核中,不能对教师道德无限拔高,师德末位淘汰的指标要谨慎选择,师德考核要注意专业性特征。

关键词:教育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去行政化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10-02作者简介:陈一心(1973-),男,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工作。

一、以学生为本的反思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然而,这句口号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做法和理解。

有的管理者认为,这句口号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应当把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放在首位。

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学校,设立了家长协会,对于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现实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第一,即使是成年的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更何况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贪玩,短时的快乐,鸵鸟一般的盲目,不用多少付出,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是他们的目标。

当问及究竟什么是快乐时,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上来。

对于家长来说,有的按照自己的先进理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要求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有的家长认为除了孩子学习成绩之外,什么都可以商量。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对于这些本来具有偏差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是否一定要做到有求必应呢?是否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呢?第二,我们的教育管理政策导向上,基本上是鼓励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以鼓励为主,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批评。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乎教育质量、学校活力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下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理念:一、以人为本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心理等方面。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依法治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遵循法律法规,依法治校。

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学校管理有序、规范。

同时,要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三、自主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特色办学。

政府应减少对学校办学过程的不必要干预和控制,鼓励学校多元办学,办出特色与个性。

四、科学管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注重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要注重数据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五、民主决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推进民主决策,保障各方利益。

学校应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确保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六、合作共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注重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七、持续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应关注教育改革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①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建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时代挑战首先,社会转型对建构现代学校治理提出要求。

我国整体社会制度的转变,促使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相应变革,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探索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当前,在社会各领域中,分权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而整个社会制度也正在向此方向进行改革,具体到教育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中正进行的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政策调整与理念实践,便是这一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因此,宏观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革最终都必然落实到学校层面,使其摆脱由政府单一主体来管理,转而与社会、市场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主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的增长在给学校变革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

与此同时,伴随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管理已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内部管理部门管理学校具体事务的准则,这都要求学校管理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其次,教育治理体系的推行为建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供思路。

由于西方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市场的调节机制出现危机,治理理念随即在西方国家兴起,而教育中的政府单一管理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亦即教育管理中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1],也使教育治理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其中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也随之需要进行新的治理性变革。

因此,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当前我国推行教育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2]由此可见,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治理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教育治理目标能否达成。

第三,学校的变革需求对建构学校治理体系提出期望。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正面临着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依附管理向现代治理的发展任务与需求转冯晓敏(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呼应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建构。

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学校管理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行和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

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并探索其对学生、教师和整个学校社区的影响。

一、学校管理的理念学校管理的理念是指学校对于管理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

它涉及到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目标、方向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认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校管理理念:1. 学生为中心:这种理念将学生视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

学校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教育计划和政策。

强调个性发展、全面素质和幸福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

2. 教师专业发展:这种理念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提供支持和资源,激励教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反馈和评估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才能。

3. 合作共赢:这种理念强调学校与家庭、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

学校与各方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

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和协同育人。

4. 效能导向:这种理念强调学校系统的有效运作和绩效。

学校管理者注重目标设定、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估,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流程。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决策,提高学校运行效能,达成学校的使命和目标。

二、学校管理的实践学校管理的实践是指学校对于管理理念的具体执行和实施方式。

它包括学校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具体操作。

1. 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者通过制定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和合作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

积极的学校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热情,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管理者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校内外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通过定期的会议、信息通报和线上平台,促进学校内部各个层级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

3. 提供专业的教师发展支持:学校管理者应提供教师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

认识今天的学校管理:韦伯科层理论视角

认识今天的学校管理:韦伯科层理论视角

认识今天的学校管理:韦伯科层理论视角作者:孙锦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2期【摘要】学校管理要正确审视与构建学校组织,韦伯理想型科层组织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自提出以来至今因其合理性而被广泛运用。

我们有必要在系统把握理想型科层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种思考策略来认识我们今天的学校组织,并寻求学校组织行为的改进之道。

【关键词】有限;科层组织理论;学校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31-02韦伯(Weber.Max.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经济学家,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提出的理想型科层(Bureaucratic)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中断言:“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除非我们理解这种制度形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

”[1]因此,我们也有必要通过理解韦伯的科层制来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当然包括我们的学校生活。

一、理想型科层组织理论:完全理性精神之体现科学完整地理解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要注意把握两个逻辑关系:一是科层组织理论与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关系;二是科层组织理论内部的逻辑关系。

前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理性、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科层组织理论三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共同构成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学说。

其中理性是一根红线,反映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合理化结果表现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组织生活中的合理化结果则表现为科层组织理论[2]。

后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在组织权力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理想型科层组织及其特征,进而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把握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的精髓内容[3][4]:(一)组织权力类型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5)08~0013~04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建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时代挑战首先,社会转型对建构现代学校治理提出要求。

我国整体社会制度的转变,促使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相应变革,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探索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当前,在社会各领域中,分权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而整个社会制度也正在向此方向进行改革,具体到教育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中正进行的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政策调整与理念实践,便是这一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因此,宏观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革最终都必然落实到学校层面,使其摆脱由政府单一主体来管理,转而与社会、市场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主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的增长在给学校变革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

与此同时,伴随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管理已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内部管理部门管理学校具体事务的准则,这都要求学校管理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其次,教育治理体系的推行为建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供思路。

由于西方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市场的调节机制出现危机,治理理念随即在西方国家兴起,而教育中的政府单一管理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亦即教育管理中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1],也使教育治理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其中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也随之需要进行新的治理性变革。

因此,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当前我国推行教育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2]由此可见,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治理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教育治理目标能否达成。

韦伯的科层制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韦伯的科层制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韦伯的科层制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韦伯的科层制属于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其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学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科层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通过了解可得,韦伯的科层制具有专门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以及非人格化等特征。

首先, 在科层制组织中, 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 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

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 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劳动的明确分工有可能为每一个特定的岗位雇用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并使每一个人负责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 其次, 在科层制组织中, 所有岗位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 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的职员的控制和监督; 第三, 在科层制组织中, 组织运行, 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

也就是说, 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最后, 在科层制组织中, 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 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 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 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 惟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

基于此, 他将科层组织体系看成是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以上四大方面的思想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根据以上的思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科层制对现代学校管理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层制反思与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建构【摘要】在政府转型的背景下,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受特定历史环境制约,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科层制管理模式,反思科层制管理的利弊,从学校管理需要合乎教育目的、对学校评价的综合性和学校管理的开放性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特征出发,探索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校本管理、结构创新、公正价值观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对于构建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层制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成功管理,决定于多重因素,其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尤为重要。

学校管理理念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可能超越社会环境而自成体系,需要随环境的改变与时俱进。

我国中小学校管理理念,带有显著的时代烙印,反思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是树立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重要前提。

一、科层制对传统学校管理的影响现代学校管理是指学校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使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

从传统管理迈向现代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理论,对学校实施全面科学管理。

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的新历史时期,学校作为实现各方教育改革理想的交汇点,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要求学校组织不断变革和创新,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首先需要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反思。

作为开放系统,变革学校管理体制是一项经常性活动,是学校的基本生存方式。

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虽然采取过多种管理形式,但总体上定格于校长负责制。

尽管其内涵一再变化,但多年来,人们公认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着政府“统得过死”的弊端,对学校管理体制反思的焦点之一是对科层制的批判。

科层制最初由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科层制是有意识的创造,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它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

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根据韦伯理想类型的观点,将科层制结构的主要特征概括为:(1)把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日常工作,作为正式的职责分配到每个工作岗位;(2)所有岗位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职员的控制和监督;(3)组织活动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抽象规则体系来控制的;(4)理想的官员要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去处理公务;(5)在科层组织中就业的人员必须在技术素质上合乎要求,而且不能被随意解雇;(6)从纯粹技术的观点看,规范的科层化行政,可以使组织达到最高效率。

相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科层制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组织管理模式,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理论上说,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能够达到高度的效能,实践上看,科层化也是现代化组织的必然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中广泛普及,科层化程度甚至成为衡量一个组织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根据。

20世纪60年代起,不少学校组织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开始运用科层制相关理论解释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层制广泛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学校管理越来越明显地出现科层制特征。

科层管理对学校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利用科层制理论,人们在教育系统中建立起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赋予教育行政明确的职责和权力,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教育组织网络,按一定标准使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工作程序。

二、中小学校科层制管理的哲学反思长期以来,强调政府作用是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运行的基础,并由此逐步形成计划集中于国家、政府直接行政的管理制度安排。

这一管理体制下,国家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办学主体,学校依照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办学行事。

这一管理体制突出的是政府的行政约束作用,相对于其产生的时代适应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表现为: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有限资源,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程度有效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快速增长;二、与时代背景相对应,这种高度集中、层次清晰的管理体制,对于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政策实施效率较为有利;三、区分严密的等级管理,可以有效保持上下一致,提高管理效率。

总之,从纯技术角度看,科层式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效率极高的管理形式,在专业化、制度化、精确性和任务明确性、纪律严格性、活动连续性等方面,都有利于学校管理功能和效率的提高。

但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校组织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必须把握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但是,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使得学校管理活动的“边界条件”愈发模糊,以理性为根本信念和手段的科层制理论,对许多现象很难再有有效解释,科层式学校管理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难以做出快速反应,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的对立现象时有出现;科层制的单向“命令――服从”关系阻碍学校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科层制所隐含的“程序至上”准则抑制着教职工的创造性;官本位思想与泛行政化带来的形式主义泛滥等,都说明科层制存在着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世界性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人们对学校科层制和管理的批判呼声也日渐高涨。

对我国学校科层管理模式的反思应当有一个理性、建设性的立场,必须反对因其存在的不足而简单地对其做片面地、不合理判断的立场。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阶段,科层制的理性精神不是过多,而是太少。

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科层制的做法,也不能简单地对科层制加以全面否定批判,而必须依据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予以具体研究、分析,处理好补课与创新、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因此,在承认我国学校科层制带来组织的僵化、非人格化问题的同时,我们不能把学校管理中的一切问题都视为由科层制而来,甚至还要看到一些问题可能恰恰是科层制要素的缺失所造成的,否则我们对传统的学科管理体制的反思就可能走入歧途,从而无助于树立正确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

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建构(一)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管理理念是对管理的权力分配、管理职能的配置、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总和。

学校管理理念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哲学观点,是学校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学校管理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现代学校管理概念是对学校管理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切而简明的说明,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人本观念认为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纵观学校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学校管理理念虽几经变迁,但无不是建立在对人性假设之上,从初期的“经济人”假设,到目前的“以人为本”,深刻反映出学校管理的目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学校管理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发展为合格的人、真正的人,现代学校管理也要服务于此。

因此,理想的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是“使人成为人”,并能够促进育人功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2. 全员参与让教职工、家长和社区广泛参与学校管理之中,是实现现代学校管理的关键。

全员参与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弊端的否定,其作用在于:转变新社会环境下仍然存在的“闭门办学”的态度,走出校门,将学校与外界社会联结起来,改变“教育孤岛”现象;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校长和领导班子力量的单一管理主体现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主体作用,将他们融入学校管理的框架之中;转变学校管理中仅重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层级管理,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和创新的热情、动力和思路;可有效解决学校管理效能低下问题,改变过去只注重硬件的投入,忽视“软实力”建设和内涵发展的做法,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

3. 校本管理针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情况,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大力推行的有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即校本管理,目的是把一些本该由学校掌管的权力从上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回归到学校手中。

我国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外控式管理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自主办学落实不力,校长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甚至形成校长无权决定学校课程、无权决定学校人员的任用等极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自主办学,阻碍了学校自主发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改变这一现象,校本管理以权力下放为中心,倡导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强调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利和自由,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4. 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对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管理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业绩创新等方面。

有效管理是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在两者的结合中,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以新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无法应对新挑战。

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并以此促进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突破。

5. 公正价值观公正既是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与价值追求,也是学校教育所肩负的社会历史史命,学校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学校管理中几乎所有问题都有其价值基础。

公正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正如约翰?罗尔斯所指出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社会公正由多方面内容构成,教育公正是其重要部分之一,受教育者能享受到何种教育权力,一定程度上讲,取决于学校,取决于学校管理所遵循的价值观。

教育公正作为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影响社会公正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与手段。

学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管理中所体现的公正原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涵管理。

(二)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主要特征从现代学校管理视角看,构建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应首先明确现代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1. 学校管理必须合乎教育目的现代学校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实现确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展开的双方共同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