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库仑。所以电抽搐是比较安全的。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1.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
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 4.精神疾病处于严重的焦虑、强迫者。 5.明显幻觉、妄想。 6.癫痫性精神障碍。 7.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
第一例患者是在车站被发现的无票乘车且行为古怪和 身份不明的39岁男性,存在幻觉、妄想和手势语言、木僵 交替出现以及难以理解的行为和词语新作等症状,1938年 4月11日第一次治疗,最初80伏、0.1秒的电刺激,仅仅出 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随后使用90伏、 0.1秒的电刺激出现 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相隔数天后再次治疗,开始使用80伏、 0.2秒的刺激,患者出现肌肉收缩,并大声喊叫,正当在 场的人在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办时,患者恢复了安静、随后 严肃而言语清晰、不带隐语的说“别再试了,这简直就是 谋杀!”,随后给患者使用了110伏、0.2秒的刺激,最终 诱发了癫痫大发作。经过11次的治疗,患者戏剧性的完全 恢复。
四、电流刺激的安全性 现有的活体动物研究及电流通路的理论表明:电休克
治疗时电阻绝大部分在颅骨、其次在皮肤与大脑。因为颅骨 有极高的阻抗,使通过头皮的电流强度80%得以产生分流, 电压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有明显的下降,在脑脊液中再次被 分散,使得脑内电压大约只有头皮表面电压的2%-10%。
研究发现直接刺激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流达 到20微库仑时才能造成损害,而电休克治疗时的电流非常 小,在间脑内电流在单侧约为1.4微库仑,双侧时约为2.2
当时电休克技术在精神医学领域可以说时划时 代,也是史无前例的,迅速被后来的许多国家接 受和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休克治疗仪不断 得到改进。最初的发明者一度被认为是电气工程 师而非医生。
1940年首次采用南美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 使原来电休克时发生的剧烈强直性阵挛发作,变 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有效的消除了骨折 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1944年,提出短脉冲电流 刺激以减少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的影响。1951 年使用琥珀胆碱代替南美箭毒,成为当今改良电 休克治疗时常用的肌肉松弛剂。1955年将静脉麻 醉药物硫喷妥钠引入电休克治疗过程中,消除了 使用肌肉松弛剂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窒息感及对电 休克治疗的恐惧感,至此,电休克治疗的技术要 素基本完善。
wenku.baidu.com
三、电休克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
电休克治疗产生疗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至今不十分清楚!
1.有观点认为患者会把电休克当做惩罚方式;甚至认为患者 在意识丧失前,会体验到一种濒死的感觉,使之出现再生 的意念而出现疗效。
2.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脑功能,增加了脑部受体对药物 的可利用性。
3.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化和电刺激引 起的抽搐能使神经细胞发生改变。
电休克治疗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 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精神科治疗领 域里唯一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一种治疗手段,尤 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症状群有 显著疗效。
在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已经是最为广泛、基 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一个现代精神卫生机构 标志性的技术之一。
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
一、电休克治疗的基本原理 电休克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短
暂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即当 一个电压作用于头部,对大脑发出足够的电量产生了 足够的电能,使脑细胞膜产生同步去极化,从而使大 脑细胞诱发产生一次抽搐,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二、无抽搐的发生原理
在通电治疗前使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麻 醉剂诱导麻醉,肌肉松弛剂使原来强直性痉挛发作变 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导致治疗过程中无明显 的抽搐发作,显著降低肌肉抽搐带来的副作用,进一 步扩大适应症,属于改良后的电休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波发 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 一种治疗方法。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欧洲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之间 存在“拮抗”关系的观点。当时医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 即“患癫痫的人不会患精神分裂症”。
后来,Sakel意外发现胰岛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的方 法。但无论是注射樟脑油、戊四氮的方法,还是使用胰岛 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发作的方法,副作用都十分严重。
1934年意大利人Ugo在获悉Meduna的药物抽搐疗法后 开始在动物身上试验电抽搐疗法,因为他坚信电流是引起 抽搐发作的最简便的方法。开始的试验,正负电极的安置 位置分别在动物的口腔和肛门,通电时电流经过心脏干扰 了心肌生物电节律,试验动物死亡率高。后来研究中电极 的安置位置改为动物的两颞部,实验动物无一死亡。此后 又进行了近2年的实验神经病理学研究,排除了抽搐对脑 组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以及确认治疗的安全性之后,才于 1938年最终用于人类的治疗。
1938年电休克技术被发明后,1939年即由西
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未能得到推广。50年代中期 国内厂家仿造国外的电休克治疗仪器并小批量生 产后,电休克治疗技术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当时主要是有抽搐的电休克治疗技术。文革期间 电休克治疗曾被视为“迫害劳动人民的三大法宝” 之一,在全国停止使用,后因迫切的治疗需要才 逐步开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才开始淘 汰有抽搐电休克技术,全面推广无抽搐电休克技 术。
当时匈牙利医生Meduna在学习文献时发现,精神分 裂症的患者急性期如果出现癫痫发作,那么在发作后他 的精神症状就会有所减轻,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 发抽搐发作后,精神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所以Meduna猜 测抽搐可能会减轻精神病人的精神症状,于是开始寻找 方法来诱导精神病人发生抽搐。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 择了给精神病人肌肉注射樟脑油的方法。首例患者经过 18天5次治疗,木僵症状得到完全的缓解。后来因樟脑 油诱发抽搐的副作用较多,后来Meduna改用戊四氮诱发 抽搐,戊四氮抽搐疗法迅速在欧洲传播。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1.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
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 4.精神疾病处于严重的焦虑、强迫者。 5.明显幻觉、妄想。 6.癫痫性精神障碍。 7.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
第一例患者是在车站被发现的无票乘车且行为古怪和 身份不明的39岁男性,存在幻觉、妄想和手势语言、木僵 交替出现以及难以理解的行为和词语新作等症状,1938年 4月11日第一次治疗,最初80伏、0.1秒的电刺激,仅仅出 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随后使用90伏、 0.1秒的电刺激出现 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相隔数天后再次治疗,开始使用80伏、 0.2秒的刺激,患者出现肌肉收缩,并大声喊叫,正当在 场的人在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办时,患者恢复了安静、随后 严肃而言语清晰、不带隐语的说“别再试了,这简直就是 谋杀!”,随后给患者使用了110伏、0.2秒的刺激,最终 诱发了癫痫大发作。经过11次的治疗,患者戏剧性的完全 恢复。
四、电流刺激的安全性 现有的活体动物研究及电流通路的理论表明:电休克
治疗时电阻绝大部分在颅骨、其次在皮肤与大脑。因为颅骨 有极高的阻抗,使通过头皮的电流强度80%得以产生分流, 电压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有明显的下降,在脑脊液中再次被 分散,使得脑内电压大约只有头皮表面电压的2%-10%。
研究发现直接刺激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流达 到20微库仑时才能造成损害,而电休克治疗时的电流非常 小,在间脑内电流在单侧约为1.4微库仑,双侧时约为2.2
当时电休克技术在精神医学领域可以说时划时 代,也是史无前例的,迅速被后来的许多国家接 受和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休克治疗仪不断 得到改进。最初的发明者一度被认为是电气工程 师而非医生。
1940年首次采用南美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 使原来电休克时发生的剧烈强直性阵挛发作,变 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有效的消除了骨折 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1944年,提出短脉冲电流 刺激以减少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的影响。1951 年使用琥珀胆碱代替南美箭毒,成为当今改良电 休克治疗时常用的肌肉松弛剂。1955年将静脉麻 醉药物硫喷妥钠引入电休克治疗过程中,消除了 使用肌肉松弛剂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窒息感及对电 休克治疗的恐惧感,至此,电休克治疗的技术要 素基本完善。
wenku.baidu.com
三、电休克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
电休克治疗产生疗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至今不十分清楚!
1.有观点认为患者会把电休克当做惩罚方式;甚至认为患者 在意识丧失前,会体验到一种濒死的感觉,使之出现再生 的意念而出现疗效。
2.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脑功能,增加了脑部受体对药物 的可利用性。
3.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化和电刺激引 起的抽搐能使神经细胞发生改变。
电休克治疗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 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精神科治疗领 域里唯一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一种治疗手段,尤 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症状群有 显著疗效。
在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已经是最为广泛、基 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一个现代精神卫生机构 标志性的技术之一。
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
一、电休克治疗的基本原理 电休克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短
暂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即当 一个电压作用于头部,对大脑发出足够的电量产生了 足够的电能,使脑细胞膜产生同步去极化,从而使大 脑细胞诱发产生一次抽搐,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二、无抽搐的发生原理
在通电治疗前使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麻 醉剂诱导麻醉,肌肉松弛剂使原来强直性痉挛发作变 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导致治疗过程中无明显 的抽搐发作,显著降低肌肉抽搐带来的副作用,进一 步扩大适应症,属于改良后的电休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波发 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 一种治疗方法。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欧洲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之间 存在“拮抗”关系的观点。当时医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 即“患癫痫的人不会患精神分裂症”。
后来,Sakel意外发现胰岛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的方 法。但无论是注射樟脑油、戊四氮的方法,还是使用胰岛 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发作的方法,副作用都十分严重。
1934年意大利人Ugo在获悉Meduna的药物抽搐疗法后 开始在动物身上试验电抽搐疗法,因为他坚信电流是引起 抽搐发作的最简便的方法。开始的试验,正负电极的安置 位置分别在动物的口腔和肛门,通电时电流经过心脏干扰 了心肌生物电节律,试验动物死亡率高。后来研究中电极 的安置位置改为动物的两颞部,实验动物无一死亡。此后 又进行了近2年的实验神经病理学研究,排除了抽搐对脑 组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以及确认治疗的安全性之后,才于 1938年最终用于人类的治疗。
1938年电休克技术被发明后,1939年即由西
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未能得到推广。50年代中期 国内厂家仿造国外的电休克治疗仪器并小批量生 产后,电休克治疗技术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当时主要是有抽搐的电休克治疗技术。文革期间 电休克治疗曾被视为“迫害劳动人民的三大法宝” 之一,在全国停止使用,后因迫切的治疗需要才 逐步开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才开始淘 汰有抽搐电休克技术,全面推广无抽搐电休克技 术。
当时匈牙利医生Meduna在学习文献时发现,精神分 裂症的患者急性期如果出现癫痫发作,那么在发作后他 的精神症状就会有所减轻,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 发抽搐发作后,精神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所以Meduna猜 测抽搐可能会减轻精神病人的精神症状,于是开始寻找 方法来诱导精神病人发生抽搐。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 择了给精神病人肌肉注射樟脑油的方法。首例患者经过 18天5次治疗,木僵症状得到完全的缓解。后来因樟脑 油诱发抽搐的副作用较多,后来Meduna改用戊四氮诱发 抽搐,戊四氮抽搐疗法迅速在欧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