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此次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以及用牛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之前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之后对运动和力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后续更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牛顿三大定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另外教材结合了较多的科学史实,是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本质的较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再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我面对的是普通初中的初一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具备了一定科学探索能力。通过对第二章前半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现阶段学生普遍还是缺乏对物体力和运动之间整体的认识。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惯性,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明确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四.重难点:

根据以上确立的三维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指导意见,我将本堂课的重点确定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惯性现象和认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比较复杂,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一内容设为本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激活旧知,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建构新知,最后融会贯通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车祸”视频来导入课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司机刹车的情况下,车祸还是发生了?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接着是本堂课的新知探索环节,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探索性活动。活动一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过程,让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再由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我设计了一下几组问题:小车在木板上为什么比毛巾面上运动得远?同学们可以想像出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上能前进多远吗?能想象出小车在什么样的表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吗?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这一知识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活动二,我将在ppt上展示三组简易又有趣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吹气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接着利用惯性小车实验类比乘坐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乘客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并加以解释,即解答了引入新课时的悬念,同时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惯性现象也得到了比较好的突破。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并请同学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解释刚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最后是总结应用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尝试二人伙伴问题解决法相互交流,会梳理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并绘制概念图,由我和学生来进行共同的评价。接着我会呈现一些常识性练习,包括一些变式。请学生来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很好检测了学生在知识维度和能力目标达成的情况,而至于情感目标方面,我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日后表现来判定。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接下来是我的部分授课板书。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