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地演进
古代城市与水系的格局
一、城市选址与江湖水系我国古代城市与水系的格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亲水而建,一种城址的选择表现了特殊的倾向—畏水。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既利于防御,又有水运之便;城址位置不宜过高,使水用充足,也不宜过低,以减少洪水灾害。
纵观历代古都名城,如西安、洛阳、杭州、南京、临淄燕下都等,多傍水而建,可知亲水乃是古城选址的晋遍规律。
城市亲水而建又可以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城市依水而建、城市位于水系交汇处和水系贯穿全城。
1.亲水1.1城市依水而建洛阳古城地处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南岸,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四面河山环抱。
瀍(chan)水出自谷城北山东南流,经今洛阳老城东侧注于洛。
洛阳地区,北面有天险黄河;中间有伊河、洛水、瀍(chan)水、涧河流过,其中洛水及其支流伊河横贯盆地,在盆地东部汇合为伊洛河,最后注入黄河。
盆地内众多的河流,为水路提供了条件,通过潜运东南可达黄河、汉水、淮河上游,直达华中与东南沿海。
[2]其科学选址不但利于古城居民用水,同时有利于经济的交流。
1.2城市位于水系交汇处位于海河五大水系交汇之处的天津,有着极为优越的水运条件。
但由于海河易泛滥成灾。
因此建城选址必须考虑防洪问题。
明永乐二年(1404年)所建的天津卫城,选址于三汉口附近唯一的高阜上,既可充分利用运的优越条件,又减小了洪水威胁,选址是科学的。
历史名城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的港口城市。
广州城的前身为番禺古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闭其城址位于番山上,有甘溪流过以供饮用,又因地势较高,可免洪潮之患,加上江海航运的优势,经二千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为今日华南最大的城市。
1.3水系贯穿全城宋东京城的城市水系由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及城内外湖池组成。
穿城河道有汴、蔡、五丈和金水四河。
四河中,以汴河最为重要,不仅担负最主要的运输任务,又是最重要的排洪河道。
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入汴水是也。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摘要: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关键词:丰富表情全新体验互动珠江水系一、项目背景: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进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战略,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展现出崭新的形态。
新规划区(白云新城核心区)位于原广州白云机场区域范围。
原机场跑道将规划成为核心区的中央绿带空间。
城建规划展览中心将被规划在已经完工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面的B06号地块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处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宽广的绿化带空间中的中心位置。
在它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体,绿带空间的中心将设置市民广场,其整体绿带空间被分成两个区域,由此而产生出带状空间比例的丰富性。
二、设计理念构思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
岭南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广州城市的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为原点,融合中原文化与从海洋进来的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岭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对广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到今,沧海桑田,广州城市形态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进:西城东郭,体现宗族礼制的南越国都城;坐北朝南,体现皇权礼制的隋唐南汉时期的广州城市空间;三城并立,以统一水道街市为特征的宋代广州城市空间;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多元拼贴为基本特征的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但无论什么年代,广州人的生活都与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关,都与珠江密切相融。
图1:低点效果图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设计1.建筑物作为“中性空间”设置与区域城市设计相和谐的长方盒建筑,在此提出“中性空间”的概念。
它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当进入其长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体验其内部空间和内部世界。
《2024年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范文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水系景观和丰富的水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古城的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广州古城水系概述广州古城的水系主要由珠江及其支流构成,包括东江、西江、北江等。
这些河流穿越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水系景观。
此外,广州还有众多的湖泊、池塘等水体,共同构成了广州古城的水系。
这些水系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路交通在古代是广州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珠江及其支流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水上交通。
此外,许多桥梁横跨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连接。
其次,广州的水系对城市内部的交通布局产生了影响,如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使城市的地理分布呈现独特的特点。
这些水体将城市分割成多个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四、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水运为广州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珠江沿岸的港口,为广州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水系的存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水系周边的房地产项目也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备受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广州的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及其支流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如龙舟竞渡、水上婚礼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活动。
其次,水系的存在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概要1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概要1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
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
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广州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广州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一、概述1.1广州水系发展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广州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广州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广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海口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
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广州城内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广州高二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汇总。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部,东临大海,西临珠江口,北界太平洋西北部的北回归线,南邻香港。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广州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动植物种类。
二、地形地貌广州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主要地形分布为低丘和丘陵地带。
其中,素有“岭南屏障”之称的白云山是广州最高的山脉,为广州的天然屏障。
三、水文地理广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珠江贯穿城市,使广州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
而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三角洲之一。
四、人文地理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众多,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城市格局呈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繁华的商业区与古老的建筑共存。
五、经济地理广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其港口是南中国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广州也是南方地区的制造业重镇,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发达。
六、旅游地理广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长隆野生动物园、白云山、广州塔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广州的风景名胜与独特的岭南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七、城市规划广州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比如,广州番禺新城的建设,以及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交通建设,使广州的城市形象更加现代化。
八、环境保护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是广州需要面对的挑战。
广州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水体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主要介绍了广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摘要:本文选取了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水系要素来探讨其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别从城市自然环境、空间风貌、社会人文特色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城市特色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水系、城市特色、自然环境、空间风貌、社会人文随着全球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城市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很多城市的自然禀赋及文化特质不断被建设的大潮所侵蚀,导致了城市特色的逐渐隐退和消失。
如何摆脱“千城一面”的局面,延展城市独特的风格、塑造彰显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特点的城市特色,是摆在城市规划师和建设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城市特色1.1城市特色的概念城市特色其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不断对城市特色的概念进行完善。
马武定在《论城市特色》中指出,“城市特色是对人们的审美经验而言的审美特征的差异性,是每个城市在其外部形态上所反映出来的审美特征。
[1]”赵士修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中提到,“城市特色是指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包括城市内涵及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城市内涵即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传统文化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型体环境[2]。
”1.2城市特色构成要素城市特色构成要素是城市特色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物质形态的表现。
对城市特色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城市特色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城市建设时从各个方面体现城市独有的特色。
金广君在《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一文中提到,城市特色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是:平面结构、建筑实体、公共空间、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行为活动[3]。
赵士修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一文中认为,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两个方面,包括以下七项:规划结构和布局(统称规划布局)、建筑和建筑群、名胜古迹、街道广场、园林绿化、建筑小品和城市色彩[2]。
尹力在《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城市特色研究》一文中,将城市特色划分为自然环境要素、空间风貌要素、社会人文要素三类。
珠江三角洲地理地貌的千年演变
珠江三角洲地理地貌的千年演变珠江三角洲的独特性在于,珠江的北、西、东干流在此汇聚,随江而行的山脉伸向珠江口,使之成为紧凑型冲积平原。
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于千年来河沙的堆积、海平面的下降,始有今天之面貌。
先秦时期,珠三角大部分还是一片大海,今三角洲中部、广州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仍然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
珠江口凹入如U型,未见大面积冲积平原。
而且人口稀少,当时南越部落主要分布于粤西和粤东地区。
秦汉时番禺(今广州)已是我国南方重要外贸港口,但广东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在粤北和西江流域。
中原移民由湘桂走廊下西江,主要定居在高要、罗定等地,有的南达雷州半岛。
另外经南岭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粤北连县、阳山一带。
汉代广东的人口以粤北最多,西江、粤西次之。
今桂东、桂南以及粤西等地率先得到开发,广信(今梧州、肇庆一带)成为岭南地区早期的政治中心,汉武帝时合浦、徐闻等海港一度兴盛,风头领先番禺。
经几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南朝冼太夫人崛起粤西、继而掌控整个岭南地区。
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唐代珠三角滩涂渐露,河网初具雏形。
但广东的经济、人口重心依旧在粤西,从州府一级行政区的密疏程度可见一斑。
宋代在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北方汉人大量南迁,至南宋时更甚,三角洲慢慢成为人口稠密区。
元时沿海人口迅速增加,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心。
明朝推行卫所屯田、寓兵于民政策,大量南迁军士移民垦沙造田,同时随着海平面的大幅降低,今广州南沙区、佛山顺德部分、中山北部、东莞西北部等板块纷纷出水成陆,使珠江口收窄变成V型海湾。
三角洲人口剧增,广州府人口跃居全省首位,土地步入大规模开发阶段,逐渐成为广东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外贸特区,珠三角也成为十八、十九世纪东方的世界贸易中心,鸦片战争之前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广州府的辖界框架从元朝开始稳定了七百余年,这里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民风、民俗相融,形成具有身份认同的广府民系,以及独具特色、领先全省、风行海内外的广府文化。
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亚洲是一个拥有众多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大陆,其城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地理形态和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些城市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模式。
首先,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受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对于位于山区的城市,其地理形态常常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布局。
例如,位于中国的重庆市,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分散在山地间的平坦地带,形成了多个核心区域和分散的发展节点。
这种山地城市的地理形态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激发了创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坡地耕作和城市垂直发展等。
其次,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还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古老城市的核心区域保留着古代建筑和传统街道格局。
这种历史遗产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机遇。
例如,中国的苏州古城保留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水系,成为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同时,这些古老城市也面临着保护历史遗产和促进城市更新的平衡问题。
另外,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还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如东京和新加坡,采取了由中央商业区向外辐射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城市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辐射”的结构,中心区域聚集了商业、金融和政府机构,周边地区则形成了居住和娱乐的区域。
这种地理形态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亚洲城市采取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由于面积庞大和人口众多,形成了多个中心区域,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商业、居住和娱乐设施。
这种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分散城市功能和减轻中心区域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交通成本高和资源利用不足的挑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亚洲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
其次是城市交通问题。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1. 背景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受到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和人为因素等,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讨论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的演进,了解广州在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近年来的演进历程。
本文档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提供一些参考,以实现可持续城市规划和管理。
2. 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的历史演进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古代阶段在古代时期,广州是一个沿海港口城市,水域众多。
当时的居民住在小山丘上,以避免洪水的侵袭。
城市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位于正北方,城门向南面开放,这是为了避免台风的侵袭。
在这个时期,广州城主要依赖水路交通,特别是南方内河通道。
2.2 近现代化阶段到了近现代,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广州的城市形态和水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的演进。
城市被大规模的扩张,很多河流和湖泊被填平或是被人工修建,腾出大量的用地供城市建设使用。
同时,不少道路系统也得到了扩展和改善,以适应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交通需求。
3. 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的当前状况目前的广州,城市形态和水系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面积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不过,广州仍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河流和湖泊,这些水体有着不可或缺的生态和环境价值。
目前,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正在致力于把可持续性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4.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实践广州为了实现可持续城市规划,正在积极开展各种城市绿化、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相关项目,旨在让城市与自然融合。
具体如下:1.推广城市绿廊,保护城市空气环境。
2.建设生态城市湿地公园,保护自然环境。
3.加快城市慢行步行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步行环境质量。
5. 总结广州的城市形态和水系的演进,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摘要广州作为一个南方地区发展较早的城市,其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历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广州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水系的变化,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为城市规划提出了改善建议。
起源与发展广州市源于秦朝时期的南海郡,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的城市形态也一直在不断演变,经历了由单一城墙、城区与水系结合到街道网、新型城市化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阶段。
宏观视角治水的重要性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广州市政府对待河道整治的方式,往往都是从整体治理出发,多次组织清淤和处理水污染。
道路交通:互联互通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交通出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建立了轨道交通、高速路及环路等互通工程,避免了传统道路交通瓶颈。
这一举措使得广州市的城市形态得以更加多样化。
微观视角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广州市的旧城区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维护,造成区域的混杂、污染和危险,城市的形态不断被破坏。
对此,通过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可以让广州市的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也使城市形态更为完整。
自然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城市形态的演变外,广州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地受到威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自然环境都被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
广州市政府已经积极推行生态保护计划,通过建造绿化带、开展环保主题宣传等方式,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历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进程。
虽然现在广州市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通过整体治理水系、改造旧城区、保护自然环境等措施,广州市可以进一步打造成为一个宜居、美丽的城市。
最终,广州市的未来发展将推动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水陆地形的变迁
水陆地形的变迁1、广州地区原是个古海湾广州地处祖国大陆南方,滨临南海,是西、北、东三江的汇合处,是北回归线上的城市。
广州市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边缘。
广州地形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的多种特点。
这种特点形成是与地质历史的演变和广州地区由浅海变为陆地的地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广州地区北部从震旦纪至石炭纪,基本上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南部珠江三角州一带原是一个大海湾。
六千年以前冰后期海侵时期以来,广州市区至黄埔一带,为一东西向的溺谷湾,这个古海岸地貌的海湾,东宽西狭。
在二、三千年前,海浪可直到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附近。
古代番山(现文德路中山图书馆附近)临海边,故三国时交州刺史步骘曾对广州地形有“负山带海、博敞渺目”之说。
在一千年前宋代,广州城下被称为“小海”,黄埔一带被称为“大海”。
几千年来,由于珠江流域各江河带来泥沙沉积,海湾逐渐淤小,浅海变成陆地,广州地形发生沦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广州河南石榴岗附近的七星岗,一九三七年发现海蚀崖及海蚀平台的“古海遗迹”。
七星岗海蚀地貌的存在,证明广州地区由浅海变为陆地的变化,也证明海岸线已向南推移了一百公里以外。
一九七三年在中山四路市文化局内发现秦汉时代造船工场遗址,经测定距今已达二千一百多年,在船台下发挖大量浅海浮游生物,如孔虫、泥蚶等遗体。
黄埔庙头发观海外益生红树林植物,新洲存在的蚝壳层等的浅海相沉积的遗迹都反映广州古海湾的演变过程。
据分析,广州地区陆地形成,可分为两大地区,一是陆相沉积为主的北部平原地区;二是下层以陆相沉积为主,上层为海相沉积为主地区,即南部“沙田”地区,是属河海合力淤积而成。
2、古海湾岸线位置根据历史记载结合地形与地质资料分析,初步探索出广州地区古海岸线位置, (见附图)初步判断,广州市观有的河北市区部分,在古代时大部分是海水环绕,坡山、番山等高地是一些小岛,后因白云山山洪夹带泥沙淤积,小岛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
广州河北城区在秦汉前海岸线地形,大致是由三个半岛夹间着两个海湾所组成,以后逐渐淤积成为一个整体。
广州地理(最终版)
第二课 人口千万大城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 广州常住人口已达1270万,
其中,户籍人口806多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见《广州地理》第11页表格
山城田海交错分布
城市发展格局(自北向南)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珠江口外海域地区
了解
1、海岸的变迁 ⑴、岸线南移100多千米 ⑵、四大证据:芳村、七星岗、莲花山、
新塘石巷
2 、珠江岸线的变迁 ⑴、江面宽阔——宽仅180米 ⑵、证据:“小海”,“镇海楼”等称谓
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北优、西 联”。突出“山、城、田、海”的自然 特征。
第六课 千年羊城 岭南风情
食在广州
特色小吃
广州饮食发达,素有“食在广州”的美称。广州小吃 属岭南风味,多源自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 传统名食。其中的佼佼者有酥皮莲蓉包、马蹄糕、 及第粥等。
食在广州
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的2015年“环境日”主题是“践行绿色 生活”。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 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 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 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3,范围
目前广州共分为萝
岗区、越秀区、海珠 区、天河区、白云区、 荔湾区、黄埔区、番 禺区、花都区、南沙 区十个区, 以及从 化市、增城市这两个 县级市。共12个区及 县级市。
第一课 云山珠水,地理变迁
1,地势地形 北依山地,南临南海
广州地区海陆变迁的证据
广州地区海陆变迁的证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州地区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的发展,海陆变迁也在不断进行着。
本文将从历史、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汇总分析广州地区海陆变迁的证据。
一、历史沿革广州自古就是一个海洋交通的枢纽,其海陆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据历史记录,广州在商周时期就是一个繁华的海港城市,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陆地逐渐扩展,海域也在逐渐变化。
特别是自宋代起,广州开始大规模填海,形成了今天的广州市区。
长期以来的填海行为,不仅改变了广州的海岸线,还直接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受台风季节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每年的台风季节,海岸线常受到破坏,沿海地区也常发生洪涝灾害。
尤其是2008年的“泰利风灾”和2019年的“山竹风灾”,造成了广州海域的严重变化和城市的重大损失。
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广州的海陆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海岸线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大规模的填海活动、滥伐森林、乱排污水等人类行为,对广州地区的海陆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区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填海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海陆环境的变迁。
广州地区海陆变迁的证据不容忽视。
历史沿革、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广州地区的海陆环境。
为了保护广州的海陆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填海行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共同保护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
第二篇示例:广州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州地区的海陆变迁也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结合实际证据,简要介绍广州地区海陆变迁的情况。
广州地理 全方位介绍
P5中国古语“沧海桑田”,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地理变迁”。
在我们广州(家乡)地区也能找到海陆变迁的证据吗?你知道广州人为什么把渡江叫“过海”?……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广州经历了千万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依山傍水独特的自然优势。
两千多年来,人们根据地形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不断开发,使广州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北向南,山、城、田、海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交错分布的景观格局。
山水城市,河涌相连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南海。
根据地图,说出广州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1.根据地图,说出广州地势分布特点以及河流的大致流向:2.指出广州地形类型的种类=3.广州的地形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4.将所给出的景观图链接到地形图相应的位置上,并说说你的理由。
P6:广州北依山地,南临南海,总体上形成了以山、城、田、海交错分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
广州的地形多样,北部山脉蜿蜒、峰峦叠翠,绵延不断,珠江及其众多的支流横穿整个城市,南部平原沃野,河道交错,阡陌纵横。
通过找资料、上网,了解珠江水系广州段的河流特征。
1.珠江从哪里发源?流到什么地方去?有哪些支流?2.珠江什么时候水量大?什么时候水量小?3.珠江每天涨潮在什么时候,水位多高?4.广州的龙舟节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赛龙舟?古时候的广州,曾经是一个古海湾。
在地壳运动、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珠江泥沙的沉积作用下,古代的海湾逐渐成为陆地,演变为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海岸线向南迁移了100多千米。
广州沧海桑田的见证一七星岗海蚀遗闻名世界的古海岸遗址——七星岗海蚀遗迹的主体是一块数米高的砂岩。
数千年前,正是全球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期,南海海面之高,一直可以延伸到的今天的海珠区=这块石头正好位于海岸地带,由于受海浪长期冲击、旋卷和回流的侵蚀,逐渐形成了地貌学概念上的海蚀岸、海蚀洞和海蚀平台:这一海蚀岩石在1937年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首次发现,该发现震动了国际地理界。
广州城市历史
目录一、古城底蕴 (2)1.历史悠久 (3)2.城墙古老 (3)3.华南经济中心 (4)4.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4)5.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丰富 (4)二、城市中轴线的演变 (5)三、城市建设格局发展(历史文化、建筑、交通、园林等) (6)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大都会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交通设施 (6)(4)园林建设 (6)2.隋唐至清末的“世界大港”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园林建设 (7)3.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 (7)(1)历史文化 (7)(2)建筑发展 (7)(3)园林建设 (8)4.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和窗口 (8)(1)历史文化 (8)(2)建筑发展 (8)(3)园林建设 (8)5.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9)(1)建筑发展 (9)(2)交通设施 (9)(3)园林建设 (9)四、城市经济格局发展 (10)1.广州市重点产业现代发展历程 (10)2.广州总体经济情况 (10)(1)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11)(2)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11)(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11)五、城市生态格局发展 (11)1.以生态为骨干形成了城市文化格局 (11)2.以独特的地域环境打造城市生态水城 (12)3.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建设生态和谐城市 (12)4.组团式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 (12)广州城市历史(城市格局发展)作为三朝十帝的古都,广州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城市;是自古以来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我国近代反侵略的重要场所;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是我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当今我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是享誉全球的广货的主要集散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州正策马扬鞭,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飞跃奋进。
一、古城底蕴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
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pdf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0一INFORMATIONSCIENCEV01.9.No.5Oct.,2007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牟风云1,2张增祥:,谭文彬2,刘斌2(1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外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
探讨了近百年来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依次经历了轮形团块期、触角期、分散组团式、轴向发展期、带形发展期、新的触角期等几个阶段。
利用遥感方法对1979.2004年间广州市建成区变化的监测表明.该期间广州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稳定期、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的平稳发展期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期,目前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期。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时空特征;遥感1引言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是指城市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有具体的物化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抽象精神内涵两个层面的理解I”。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形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相继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特征、动因、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M.从自然、历史、文化、城市职能等多角度对城市形态展开了研究【5间.在城市形态研究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上均有较大进步嗍。
然而。
由于缺少多时段动态数据库的支持。
不利于揭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时间链上”191。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近年来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城市建设都领先一步。
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展期。
研究近现代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不仅有地域性的意义。
对全国城市研究也具有补充和指导作用幸。
广州地理研究报告
广州地理研究报告一、引言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濒临珠江口。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广州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广州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城市规划以及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对广州的发展、治理和可持续性提出一些建议。
二、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缘,北纬23°09’,东经113°15’,东临珠江口,东北与韶关接壤,南部濒临南海。
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广州成为了南方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
2. 地形地貌广州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约为9.5米。
广州地区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丘陵构成,东北部是山地,西南部为平原。
地表主要由河流、湖泊、土地和建筑物等组成,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地区。
3. 气候特点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湿冷少雨。
年平均气温约为21.8°C,年降水量约为1750毫米。
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被生长,为广州的农业和园林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自然资源1. 水资源广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珠江、荔湾河、白云湖等水源。
这些水资源不仅为城市供应生活用水,也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
然而,由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广州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亟待加强。
2. 矿产资源广州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广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支持。
3. 生物资源广州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珍稀植物、动物和昆虫等。
这些生物资源对于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城市规划广州的城市规划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州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和挑战。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行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通过更新旧城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使广州成为一个更宜居、宜业的城市。
五、环境问题广州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大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对—个客体进化过程的研究,首先离不开整理、归纳、分析既成的事实。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时间漫长并且相对稳定,如何对其沿革分类,是历史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只有历史性城市才有,因为多数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其发展总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说,同时代的城市有较多类似的特征。
以历史起源为依据,以演化变迁为标准的分类,可按其时段归属找到时间坐标,有助于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但是也没有公认·致的断代法。
如西方规划理论界加列尔和埃斯纳在《城市的形态》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将城市形态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城市化的黎明、古典城市、中世纪城市、新古典城市、工业城市;挪威诺·舒尔茨则运用现象学、建筑学、形态学等观点,将人类的生存场所—聚落形态划分为十一个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早期基督教、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巴洛克、启蒙运动、功能主义和多元论;另一位杰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则从“有机生长论”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形态发展的六个时期:生态城市、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暴君城”、“内克罗城”(即—一个死亡的城市)。
我国胡俊先生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作了四个分期:城市要素初步出现、城市总体结构松散的雏形时期(商以前);以城郭制、高台式王城制和市坊性郭城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城市发展时期(西周战国);以套城制、礼制主体结构、严整里坊为特征的中期(秦汉至隋唐时期);以城厢制、礼制主体结构、统一街巷体系为特征的后期(宋代以后)。
本书对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分期,引入了“原型”理论的观点。
“原型”又译作“原始模型”,从表象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城市形态是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逐一剖析认识显然十分不易,然而当代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能透过繁复庞杂、纷陈错综的种种表象,楔入客体的深层结构历时性维度上的原型,会大人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并阐释客体。
城市化水平对城市水系形态及水系连通的影响
城市化水平对城市水系形态及水系连通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的脚步正在不断加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发注重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城市带来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硬化不透水面积剧增,大量的河、沟、渠网水系受到影响,发生改变或断流消失,河流的连通能力不断变差,调蓄能力下降,许多城市在汛期“逢雨必涝”,水环境急剧恶化。
城市化水平对城市水系形态以及水系连通的影响这一问题,成为我们不断探讨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城市水系形态水系连通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我国正在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建设的脚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发注重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城市带来的连锁影响。
水资源作为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上升到战略的地位,为此我们对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为城市水系形态以及水系连通带来的影响问题更加重视,并在不断思考、反思。
一、什么是城市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不断向外围郊区拓展,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湿地等面积逐渐调整调减,城市面积数量不断增加,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县区一步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
城市化包括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社会文明城市化等。
然而,随着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水系形态以及水系连通也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城市水系形态格局水系形态格局即水系自身的形状与各水体之间相互连通而形成的形态,主要包括了河流水系在发育的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的自身形态,也包括各水体之间相互连通而形成的连通状态。
水系是在自然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以及人工建成的水库、堤坝、闸坝、渠系、排水系统、蓄滞洪区等水工程共同构成的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水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
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
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城,水系对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一、概述1.1水系发展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
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城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起源时期,河流水系是城市外交通的主要方式。
其交通功能促成了城市的产生。
在城市发育阶段,对城市水系的供水、防洪、排水、排污和军事防御功能要求较高,促使人们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功能的稳定、完善。
在城市稳定阶段,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对城市水系不断完善、改造,并推动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水系关系密切。
水运是古代交通运输的最便利形式,城市的维持离不开水,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尤其离不开水,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名城古都,如、、、、、等,多临水而建,滨临江河湖泊。
古代城市选址对城市水系环境的要非常高的。
二、古代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2.1 秦汉时期先秦时期,在黄河流域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之时,地处岭南的仍然是原始氏族社会。
直到秦王统一中原后,率军进军岭南,设南海郡,在今城设郡治番禺。
可见,建城是军事争夺胜利的结果。
而后首任郡尉任嚣在此选址建城郭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秦末人民起义,佗自立于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在“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大到周围十里,将原先分散无组织的居民点聚拢成一个城市复合体,史称“佗城”。
先秦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咸苦的海水和沼泽密布,而是难得的宝地,它是古代“三江总汇”之地,处在三角洲平原向丘陵地区过渡的地段。
立城之初即位于山海之间的广大丘陵、台地与平原相杂之地,宫城位于番山禺山的台地之上,正好印证了《管子》中所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城市选址原则。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城市对自然山水进行改造利用,营建山水城市的开端。
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山泉水入城:晋朝交州刺史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北城并建水塘蓄水;另于白云山脚开菖蒲涧,供郡人每年往涧中沐浴,提供一个可举行类似“修禊”活动的场所。
这一举措,既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生活;另外,开凿的渠水与城市里的天然水道的组合发展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与道路网的结合使水陆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越秀山和白云山,在越秀山上建三元宫和北庙,形成了城北的城市公共园林,带动城市北部的发展。
2.3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经济中心和人口重心南移,使唐代南方城市飞跃发展。
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方河海港经济繁荣,商业兴盛,成为当时全国的三大商业城市之一。
唐代城是在后汉步骘所建番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至南汉年间,随着来往船舶的大量增加,商业主导的水运网络逐渐成形,的港口建设有了港码头和外港码头之分。
这时的港主要有坡山码头和兰湖码头。
坡山码头在惠福西路坡山下,由怀圣寺光塔引航。
兰湖码头是个避风良港,从、北江、西江来的河航运船只多在此停泊靠岸,建有余慕亭一座。
而文溪下游此时称为“东澳”,也是船只停泊地点。
外港码头则主要有屯门码头和扶胥码头。
屯门码头在今香港新界,扼守珠江口对外的交通要冲,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
扶胥码头在今黄埔庙头村,村中建有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官方在此祭南海神。
扶胥码头位于东江与珠江汇流入海处,江面宽阔。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的航船或来的外国商船,都须经过南海神庙古码头,中外商人出海前都到南海神庙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
扶胥码头和南海神庙的兴旺,是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
在当时的,光孝寺、光塔南边以及五仙观至大南路、文明路一带是珠江的北岸,江面开阔,古代西北两江到的航线均从官密、经此进入。
发源于越秀侧的驷马涌,在古代是一条良好的水道,水深广阔,是汉唐时期入城的主要通道,是官员的迎接点,而其中段则是的主要避风港兰湖。
文溪流经今大石街一带低地的段落,在吴时已被利用来蓄水,唐代节度使卢钧在此基础上凿以通舟,到南汉时则又扩展成宽阔的菊湖。
南汉的水利园林工程除兰湖和菊湖的疏浚和建设工程外,就是结合离宫别苑建造的西湖、药洲和南宫了。
西湖是唐末、南汉时期将文溪一支引入,利用文溪水源和西湖湖底涌泉开凿而成,湖岸500多丈,经多年才完成。
南汉时经济发展,则利用这段濠池扩建成南宫,沿湖建亭台馆舍。
药洲则在西湖中,四面环水,南汉皇帝聚方士炼丹求仙药之所。
从建城到唐代,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珠江河段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晋以前,坡山(今惠福路)直接临江,据研究,今惠福西路坡山五仙观保存的“仙人拇迹”为河流冲蚀形成的壶蚀地貌遗迹,据此推断当时的珠江宽度约1500米。
晋以后,珠江河道的岸线每年以0.6米的速度向珠江推移。
唐代珠江岸线已推进到大南路一线,西南面则移至畔塘地,江阔约1400米。
虽然江岸不断南移,但与当时的航海技术条件还非常匹配的。
外国的商船、南下的大型船舶可以从南海直接驶入珠江,停靠在珠江码头或者利用当吋宽阔的城河道进入城市部。
这为的对外贸易和南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图2 唐代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4宋元时期在古代城市建设史中,宋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兴旺以及珠三角的进一步开发,使得的城市建设和都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北宋时期奠定的城市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城濠水系的格局也初具规模。
得益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两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
珠三角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兴盛,堤围的建设使平原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村落,农业生产大幅发展,农产品交易开始兴旺。
宋代的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元代的是全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外贸易的繁盛需要城更完善的水运网络相适应。
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开始,在南汉的水网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清理、修整和归并,最终形成了六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渠,即所谓的六脉渠。
六脉渠汇集城市北部的水流,并将它们汇流到东西两濠和玉带河,最后流入珠江,由此形成了由六脉渠一濠一江海组成的三级水系。
由于水运交通的便利,水道与商业街市的结合是宋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宋三城之间的陆路联系比较薄弱,三城之间以及三城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
对于以商业为主的西城,更重要的是与城外交通网的连接。
宋六脉渠中五脉集中在西城,其中四脉集中分布在西城西南侧,利用古西澳的低地开凿而成,以南濠为出水总渠。
西城密集的陆路与渠道网络划分出较小的商业街区,提供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更多的临水面,是适应商业发展的理想格局。
总体来说,宋代的,主要依托南濠、玉带濠、东濠和文溪形成了商业街市的骨架。
来自各地满载货物或待装货物的大船停泊在各濠口等水面开阔处,货物则由小船分装沿着大小水道穿梭于城市部,这是当年城主要的商品交易场景。
图3 宋代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从恢复、发展、停滞到崩馈的阶段。
明清两朝的更迭,的政治、经济地位提升、驻军增加。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期间,除明嘉靖及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厉行海禁的时期外,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并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另外,明清时期是珠三角地区市镇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兴盛,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交通的便利性使成为岭南地区城乡商业网络中心、区域商品集散中心。
在这个城市扩的过程中,城市的水系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明清时期由于西江、北江来水减少,海潮顶托,珠江北岸泥沙淤积,沙洲并岸速度增加,珠江河段北岸迅速南移,南岸相对稳定,珠江河道日益缩窄。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后期,珠江与的城市建设有了密切的联系。
江沙淤积,江北岸的城市用地增加;江岸缩窄,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增多,带动了南岸地区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码头开始修建。
清代以后,东西水道的淤积和众多码头的建设,使得沿江街道转向垂直珠江发展,延伸到城市部,则逐渐形成纵横交错的棋盘格状街道网络。
城市建设和珠江水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城水系发生明显的变迁。
从现存的明代古城图中可以看到,城中的“明六脉渠”与“宋六脉渠”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环绕城的则是东濠、西濠以及东西方向的玉带濠,城外西关平原上则主要是大观河、驷马涌、兰湖、龙津涌、西关涌和荔枝湾涌等。
城六脉渠的变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城合一,原城的商业功能被挤出城外,明朝为加强防御所加的石闸、石柱,进一步降低了城河渠是水运功能。
包入城中的濠池不但通航、避风的功能丧失,沦为排水渠,而且影响了新的陆路交通建设。
因此,城中的河道淤窄,甚至填埋趋势明显。
在扩展北城的过程中,为解决山洪危害以及风水原因,将文溪向东斜引与城外东濠相连,不入城中。
文溪改道没有充分考虑水势和地势的影响,使下游水源断绝,水患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后患。
明初扩建的北城区,是溪流、湖池密集的丘陵坡地,文溪西支在此汇成菊湖,下连西湖洼地和西濠;东支则连通上、下塘文溪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