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

合集下载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03
园林文化与艺术
诗词歌赋中的余荫山房
古典诗词的赞美
余荫山房作为清代名园,常被文 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赞美,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园林山水 、建筑美学的欣赏与感慨。
景色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中描绘的余荫山房,不仅展 现了园林的美景,更将诗人的情 感与园林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 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绘画与摄影作品中的园林美景
学术研究,挖掘内涵
专家学者对余荫山房及其收藏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挖掘 其历史文化内涵,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
旅游开发,助力传承
通过旅游开发,将余荫山房打造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吸 引游客前来游览,从而增加文物的曝光度和传承机会。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余荫山房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清代文化讲座、传统艺术表演等 ,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清代文化。
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建筑装饰与细节
雕刻
无论是门窗、檐下还是柱础,都可见精美的木雕、石雕作品。内 容多为吉祥图案或民间故事,显示了工匠的卓越技艺。
彩绘
建筑内外墙壁、梁枋之上,多有彩绘装饰。色彩鲜艳、画面生动, 既美化了建筑,也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细节处理
无论是瓦片的铺设、斗拱的设计,还是窗棂的格纹,都体现了清代 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保护规划,立足长远
制定余荫山房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 施和发展方向,确保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和合理利用。
文物收藏与展示
珍藏丰富,见证历史
余荫山房内收藏了大量清代文物,包括瓷器、书画、家具 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清代社会生 活的见证。
精品展示精选部分文物进行展示, 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清代文化的魅力。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余荫山房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40年),是清代名臣、两广总督——余国柱的宅第。

为广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也是岭南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
方米,分三进院落,正厅为岭南风格的“三间两廊”式楼房,正厅两边有厢房。

每进院落由三座并列的楼房组成,四周为回廊连接。

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建筑精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是研究岭南建筑、园林、雕塑等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余荫堂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分为“余荫山房-东园”和“余荫山房-西园”两部分。

东、西两园以曲廊相连。

东园中有一座三层的楼为“听涛阁”,取“三山不到,空自留人”之意。

楼后为水池,
池水清澈如镜,映着半圆形的假山和四周青竹翠柏。

池西有一座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小沧浪”(即“小沧浪亭”)。

—— 1 —1 —。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

特色小吃 • 特色菜肴有钵仔禾虫、风味 Nhomakorabea 虱、鱼生、老火汤、牛腩莲藕 煲、发财就手、消暑冬瓜盅。 特色小吃有家乡莲藕饼、蒸莲 藕粉、煎芋饼、沙湾白饼。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 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 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 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 14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 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 术特色著称。
建筑结构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 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 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 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 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 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 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 翠”、“虹桥印月”、“深柳藏 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
深柳藏珍
• 里面有两幅大型花 鸟挂落,全用紫檀 木双面雕成,名为 松鹤延年。另外, 在紫檀木调屏上刻 有晚晴广东三大子 刘山周、张船山、 等名人诗句,深柳 藏珍是第三大奇景
亭桥楼榭
• 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 名花异卉等 一应俱全。园内亭、 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 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 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中 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 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 添恬静、典雅情趣。
夹墙翠竹
• 进入一门往右穿过圆拱们,首 先看到是寿字砖雕 ,其次是夹 墙中的一排竹子。相传在造园 时种下竹子,再建墙与房,这 排竹子几乎有了140年寿命,但 看上去还是很青翠内绿。
虹桥印月
• 园景可分为东、西 两半部,以游廊式 拱桥为界。这座拱 桥是桥、廊、亭 “三合一”的杰作, 表现了设计者的独 到构思和造园者的 高超技艺,这一美 景称为“虹桥印月”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26号,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

这座园林建筑包含了许多文化历史元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雅含宏”。

本文将介绍余荫山房及其所展示的文化元素“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故居,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之一。

余荫山房总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进深。

整个建筑以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古朴典雅著称,被誉为“江南园林之花”。

“大雅含宏”是余荫山房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它是袁枚为了表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设置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大雅含宏”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座园林建筑的精髓所在。

“大雅”取自《诗经》中的《大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将“大雅”作为余荫山房的标识,寓意着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雅”的书籍、书法作品和雕塑,这些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致敬和弘扬。

“含宏”则是袁枚自己取的别号,意为“包罗万象,具有宏大的内涵”。

这一别号充分展现了袁枚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折射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在余荫山房中,“含宏”作为文化元素被广泛运用,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雅含宏”不仅仅是余荫山房的一种文化元素,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袁枚通过“大雅含宏”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求,也激励着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余荫山房中,游客可以感受到这种“大雅含宏”精神的力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袁枚对于文化的推崇和传承是与众不同的。

他希望通过余荫山房和“大雅含宏”来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而余荫山房以“大雅含宏”为代表的文化元素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诠释和传播。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1、广州余荫山房简介: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可园、梁园一道合称为岭南四大园林。

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

2、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瓤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

余荫山房具有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001年6月25日,余荫山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四大名园

岭南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 --主要景点
亭桥楼榭 拱桥/石砌荷花池
南面瑜园
八角形水池
余荫山房 --图片欣赏
临池别馆
岭南四大名园之-----可园
东莞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区西博厦村,为清代广东四大 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 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面积2204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 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 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 堂、可洲等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7.5米,沿 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今天,可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重 视 关怀下,可园景区从原来的5.5亩(3630平方米)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 经过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清晖园 --主要景点
碧溪草堂
凤来锋
竹苑
岭南四大名园之-----
留园
佛山
佛山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 的总称,1984年重修后改称 梁园。 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 “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其中主 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 松桂里。
其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为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园林 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在国内古园林中颇为少见;造团组景以大面 积湖池及国内少见的水网池沼中造园最具珠江三角洲水乡园林特征,尤其是以奇峰异石 作为重要尤其要造景手段,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留园 --图片欣赏
可园 --历史渊源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 后因弟丧母病回乡,便修建可园, 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可园创 建人张敬修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 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 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 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 之一。关于可园的名字, 有不同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这个庭园“可堪游赏”。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在前几年,在景区的北边,利用环境改造的机会, 余荫山房在前几年,在景区的北边,利用环境改造的机会, 新增了小规模餐厅、商店,由此增设了餐饮和旅游购物功能。 新增了小规模餐厅、商店,由此增设了餐饮和旅游购物功能。 由于规模小,餐厅每天仅能提供少量的接待餐给游客, 由于规模小,餐厅每天仅能提供少量的接待餐给游客,餐位也 100多个 多个。 就100多个。 针对该情况, 规划》 针对该情况,《规划》的第二 块区域即进行景区的二期扩建工程, 块区域即进行景区的二期扩建工程, 主要是利用隔壁原南村镇政府大院 的园林建筑, 的园林建筑,为山房景区兴建配套 的服务功能区, 的服务功能区,具体包括岭南特色 商旅一条街、餐饮设施等。 商旅一条街、餐饮设施等。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 平方米,但亭桥楼榭, 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 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 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 一应俱全。园内亭、 一应俱全。园内亭、台、池、 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 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 围墙交错穿插, 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曲 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 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 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 匠精雕细琢,配以诗、 匠精雕细琢,配以诗、书、画, 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 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 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 进入写有“余荫山房” 过厅堂,穿竹径, 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 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 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 余地三弓红雨足,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 绿云深” 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 明 清时期修建的。 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 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பைடு நூலகம்理 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 成于清, 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 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 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 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 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 造的。 造的。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 年 历时5年 于同治十年( ,历时 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 余荫山房 年 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 )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 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 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 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 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 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 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 聘名工巧匠, 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 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 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 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 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 先祖的福荫, 余荫”二字作为园名。 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 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 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 是邬家的祖祠。 是邬家的祖祠。

8.7.88.7.8岭南园林余荫山房

8.7.88.7.8岭南园林余荫山房
卧 瓢 庐
四、评价与小结 余荫山房在只有几亩的土地上,巧妙布局,各种
构要素搭配合理,用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形 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余荫山房 精致的内部细节依然在古典园林史上鹤立鸡群,任然 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祠堂 余荫山房
瑜园
2.造园特点 布局精巧 缩龙成寸 书香文雅
庭院深深 日常起居
“隐”
跨绿 廊桥 “转”
临池别馆 吟诗作对
“承”
入口稍 息“起”
玲珑水榭 八面观景 “合”
花匠房
临 池 别 馆
3、局部赏析 ----临池别馆
廊拱桥
廊 拱 桥
深柳堂
深 柳 堂
玲珑水榭
玲 珑 水 榭
八角形建筑
榄核厅-一窗观四季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距今已பைடு நூலகம்140多 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 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岭南园林四大名园(粤中四大名园)
现存岭南园林,有著名的广东佛山的梁园、顺 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岭南四大名园”。
佛山梁园
顺德清晖园
东莞可园
番禺余荫山 房
1.布局 全园以一条游廊拱桥分 为东、西两部分。园内 两庭并列,纵贯轴线, 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 这在中国古代宅园中比 较罕见。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坐落在苏州平江路,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

这是一座具有苏州特色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是江南三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因主人姓余,故名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与苏州留园和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内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余荫山房是晚清状元实业家、著名书画家——俞樾的故居。

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共分四进,
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精巧的建筑装饰,在众多园林中脱颖而出。

余荫山房内的“远香堂”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厅堂。

它由一幢二层楼组成,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楼前有天井。

堂内有一道高4米、宽1米左右的屏风墙。

屏墙正中嵌着“远香堂”三个字,两旁贴着一幅对联:“风香云影”、“雨润花梢”。

—— 1 —1 —。

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番禺余荫山房,是广州番禺区九龙镇所在的一座名胜古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座古老的山房。

一、历史沿革番禺余荫山房建于明万历初年,是当时广州地区著名的隐士和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房曾历经屡次毁坏,但每次毁坏后又都得到了重建。

如今的山房建筑规模是重新修缮后的,但仍保留着许多明代时期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特色番禺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明代时期的特色。

整个山房有着很深的底座,占地面积非常广大,屋顶的檐角上还细致的刻着各种生动的动物形象。

在内部,山房的各个空间间隔分明,令人感到舒适自然。

游人们在山中散步观赏,不时可见一些古老的文化雕塑和艺术品。

三、历史厚重番禺余荫山房曾经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寓所。

在明朝时期,广州地区文化的重心就集中在此处,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汇聚地。

许多文人都在这里互相交流,博取学问。

今天的山房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地标,无数人前来品味这里厚重的历史。

四、自然环境山房建在山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

在春季到来时,这里的各种花卉和绿树交相辉映,景色独具匠心。

山顶俯瞰山下的风景更是一绝,游客可以在这里透过云层,眺望远处的美景。

五、文化意义不仅是历史古迹,番禺余荫山房也是一种极具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建筑上的雕琢和建模都带有明代时期的特色,是当时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的产物。

因此,在维护和修复时也要特别的慎重,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到了保护。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启示和启发。

总的来说,番禺余荫山房是一座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广州地区的文化要素之一,它的精美和历史意义独树一帜,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也是一个向人们展示古代文化的宝库。

余荫山房作文题目

余荫山房作文题目

余荫山房作文题目《余荫山房》篇一余荫山房,那可是个超酷的地方,就像一颗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古雅明珠。

我第一次去余荫山房的时候,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啥都新鲜。

一进门,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把我给镇住了。

那些房子就像一个个稳重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儿,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房顶上的瓦片层层叠叠,像是鱼鳞一样,在阳光下闪着低调的光。

也许,每一片瓦片都见证过这里曾经发生的喜怒哀乐吧。

园子里的植物可多了,那些树木高大又茂盛,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

我走到一棵大树下,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小城堡。

树下的草丛里还开着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像星星一样点缀着这片绿色的世界。

我想,这些小花可能是大自然派来给大树作伴的小精灵吧。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那有名的玲珑水榭。

它就坐落在水上,就像一个优雅的水上仙子。

我站在旁边,看着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条鱼,在这小小的水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穿梭。

这时候,我就想啊,以前住在这里的人该有多惬意呢?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水榭里喝茶、吟诗、作画?嘿,说不定还会在这儿来一场小小的水上音乐会呢!不过呢,这余荫山房也有让我觉得有点小遗憾的地方。

有些地方的墙皮都脱落了,就像一个原本穿着华丽衣服的人,衣服上破了几个洞。

我就寻思着,这是不是因为来的人太多,把它给累坏了呢?也许应该多花点心思来保护这个古老的园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余荫山房给我带来的那种宁静和古朴的感觉,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

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小天地。

我在这儿,仿佛能穿越回古代,和那些古人来一场灵魂的对话。

这余荫山房啊,真的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每次想起来,就像有一只小手在挠我的心,让我总想再去一次。

《余荫山房》篇二余荫山房,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就像一首古老的诗,轻轻念出来,都能感觉到一种岁月的沉淀。

我记得那次去余荫山房,天气有点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烤着大地。

可一走进余荫山房,就像突然走进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余荫山房简要介绍

余荫山房简要介绍

余荫山房简要介绍
余荫山房是清代全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

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并称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家”。

余荫山房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当时江南着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余荫山房占地约3000平方米,园内有近百间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主体建筑余荫山房为清代名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今虎丘区)的余荫山南麓,北依狮子林、西临虎丘塔、东接留园。

是苏州园林中的名园。

它的主人余荫山先生是位很有学识的人,一生勤于著述。

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论语会笺》《尚书通论》等四十余部书,还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等二十余部文、诗、词、曲及杂著等。

其所著《印心石屋诗文集》,为清代著名的诗文集。

这本书中的作品风格多样,立意深刻。

其诗文以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为主。

如诗云:“松竹梅岁寒三友,琴书酒墨事闲闲;自为人作自成趣,何必人间有王侯。

”反映了他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 1 —1 —。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2023-10-27
目录
• 余荫山房的概况 • 园林艺术特色 • 文化价值与传承 • 旅游开发与保护
余荫山房的概况
位置与历史背景
位置
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 于同治十年(1871年)。
历史背景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一。该园林以 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园内茂密的植被为游客提供了清凉的避暑胜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茂盛的草地等不同的植物种类相互 搭配,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
文化价值与传承
文化价值
1 2 3
建筑美学
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 髓,其布局、构造和装饰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审美体验。
历史见证
作为清代名园,余荫山房是历史变迁和文化交 流的见证,它记录了清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 变。
的历史文化见证。
山水艺术特色
精巧的假山
余荫山房的假山以自然山形为基础,叠石技艺高超,形 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自然感。假山与水池相互映衬, 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景观。
曲桥与流水
园内的曲桥、流水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桥上行走, 俯瞰流水,让人心旷神怡。水池中的倒影,更增添了景 色的层次感和美感。
楼台与远景
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工艺为特色。
02
建筑与园林的融合
余荫山房的建筑与园林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园内的建
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身
临其境。
03
建筑与文化的结合
余荫山房的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园内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皇家园林的代表
清代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如圆明园、颐和 园等,体现了皇家的奢华和气派。
3
江南园林的影响
清代园林也受到了江南园林的影响,如拙政园 、留园等,形成了以水景为主、山水相映的园 林风格。
余荫山房的文化传承
余荫山房的建造者
余荫山房是清代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一,由清代举人邬彬主持设计建造,邬氏家族 是当地名门望族。
06
余荫山房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景观开发
余荫山房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应充分利用其自 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更多旅游项目。
文化传承
余荫山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 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岭南园林文化。
古园保护与修缮
文物保护
加强对园内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制定修缮计划,保持其历史风貌。
八角亭
余荫山房内的八角亭设计独特,飞檐翘角,精致美观。亭子 由六根圆柱支撑,顶部为金色琉璃瓦,显得富丽堂皇。此亭 是园主人接待宾客、观赏园景的重要场所。
六角亭
位于园中池塘畔的六角亭,与八角亭形成巧妙呼应。该亭采 用石质材料建成,攒尖顶设计,六个角向上翘起,形态优美 。亭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休憩观赏园中景色。
以植物寓意象征园主情怀
荷花
荷花是余荫山房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园主的高尚 情操。
青松
青松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园主在园林中栽种青松,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性 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05
余荫山房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清代园林的历史背景
1 2
清代园林的发展
清代园林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和建筑特色。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1. 引言1.1 介绍余荫山房的背景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景区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古代园林建筑。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作为乾隆皇帝的别墅,余荫山房拥有着雄厚的历史背景和皇家血统。

其建筑风格典雅华丽,庭院布局精致优美,陈设摆设豪华瑰丽,被誉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珍品之一。

余荫山房不仅是乾隆皇帝的行宫,更是一座展现中国传统园林和古典建筑魅力的代表作品。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味到古代皇帝的奢华生活和文化修养。

余荫山房的独特韵味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为中国园林建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整体布局呈现出典雅与自然的特色余荫山房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典雅与自然的特色。

在整体布局上,余荫山房依山而建,借景造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优势。

从外部看,整个建筑群横卧山峦,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在院落的布局上,采用了传统的“四合五天井”造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庭院景观,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雅致的氛围。

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注重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体现出一种淡雅典雅的气质。

整体布局中所展现的典雅与自然的特色,表现了主人对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

整体布局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使余荫山房成为一处风景如画的园林建筑。

2.2 庭院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在余荫山房的庭院布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庭院是传统园林的核心,也是人们休憩、赏景的主要场所。

余荫山房的庭院布局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原则进行,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在庭院的布局中,余荫山房注重营造自然的景观,通过树木、假山、池水等元素的组合,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

在庭院的设计中遵循了“远近有序、曲径通幽、虚实结合、弯弯曲曲”等原则,让人在其中游赏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余荫山房导游词

余荫山房导游词

余荫山房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有“岭南园林之瑰宝”美誉的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它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园林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特色而闻名遐迩,宛如一颗隐匿于岭南水乡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魅力。

踏入余荫山房,我们就如同走进了一幅精美的岭南画卷。

园林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造园手法,将亭、台、楼、阁、堂、榭、轩、廊、桥、堤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与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完美融合。

我们先来到园林的中心区域——玲珑水榭。

这是一座八角形的水榭,建在八角形的水池中央,犹如一朵盛开在水中的奇葩。

水榭的飞檐翘角,轻盈灵动,仿佛展翅欲飞的鸟儿。

站在水榭中,可环视四周的美景,这里是园主人与宾客们吟诗作对、品茶赏景的绝佳之地。

池中养着五彩斑斓的锦鲤,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时而聚集成群,时而分散嬉戏,为平静的水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当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倒映在水中的水榭和周围的树木也随之摇曳,如梦如幻。

与玲珑水榭隔水相望的是深柳堂。

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堂前有一副对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新雨同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园主人对家乡园林的热爱和对文人雅集的向往。

深柳堂内的装饰极为精美,木雕、砖雕、灰塑、满洲窗等岭南传统工艺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堂内的屏门木雕,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所雕刻的题材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鸟鱼虫等,每一幅都是艺术珍品。

而那些色彩斑斓的满洲窗,镶嵌着彩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在室内洒下五彩的光影,美轮美奂。

从深柳堂出来,沿着曲折的回廊前行,便来到了临池别馆。

这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建筑,馆内的陈设简洁而典雅。

临池别馆与玲珑水榭、深柳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站在临池别馆前,眼前的景色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池边的垂柳依依,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荷花、荷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目录
• 引言 • 余荫山房的园林布局 • 建筑特色 • 历史与文化价值 • 保护与传承 • 相关文献与资料
01
引言
引言
园主简介
• 园主姓名:不详 • 园主职业:清朝官员 • 园主生平:不详
建园背景
• 清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园林建设受到重视 • 园主人因官场得意,经济实力雄厚
走廊穿梭
走廊作为连接园林各处的通道,不仅方便游人通行,还为游人提供了欣赏园林美 景的绝佳视角和休息的场所。同时,走廊的布局和设计也成为了余荫山房园林景 观的一部分。
03
建筑特色
建筑风格
精巧别致
余荫山房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结构严谨而著称,具有典 型的岭南园林建筑风格。
淡雅自然
园林建筑与山水相互融合,追求自然、清新、淡雅的氛围, 体现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
余荫山房的建筑材料以当地的天然石材和木材为主,如花岗岩、青石、红砂岩等 ,这些材料不仅耐用,而且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04
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与传承
清代乾隆年间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邬彬、邬秉左、邬炽藩三 人合建,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传承与修缮
自清代以来,余荫山房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基本保持了原 有建筑的风貌,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园林建筑的精髓。
05
保护与传承
保护现状
文物保护
余荫山房内现有大量清代文物和历史建筑,如石雕、木雕、砖雕等,均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文物 的安全和完整。
园林保护
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也备受关注。为了保护好园内的古树名木、水景和亭台楼阁 等园林景观,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修缮、加固和景观提升等 。

余荫山房的典故

余荫山房的典故

余荫山房的典故
余荫山房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五年,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

吴斌,山房老板,燕天,清朝举人,刑事部主任,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皇帝授予通奉医生,官至二品。

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句话说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

咸丰八年(1858年),吴斌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去官职,回到村里。

一方面,他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的家庭事业,另一方面,他努力学习。

同治六年(1867年),在乡村考试中,同年将建造潜居的吴公祠和善言吴公祠,面积约三亩。

吴斌参考了画家绘制的景观图纸和贝勒王爷在北京任职时赠送的水粉画。

他还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术,因地制宜地利用这片土地建造了余荫山屋。

五年后,花了3.2万银,在同治十年(1871年)完成。

为了纪念祖先的福荫,余荫二字被用作花园名称。

与余荫山屋紧密相连的建筑是吴公祠和吴家祠堂。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建于清代同治六年,有150多年的历史,又称余荫园。

余荫山房是清代吴斌的私家花园,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

公园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其小巧精致、布局精美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充分展现了岭南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园林艺术。

余荫山房与顺德清辉公园、东莞公园、佛
山梁园合称岭南四大园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荫山房
Yu Yam Ancestral Garden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 距离广州约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 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 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 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 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 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的宇宙观。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 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 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 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 的孔雀亭和半边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 等珍贵古树。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坐北 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 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 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 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 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 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 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 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 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 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 佳景。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 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 异卉等,一应俱全。
Thank you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 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 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 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 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 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 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 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 色古香,厅上两幅花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 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