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
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组织中个体如何与
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并通过协作和协调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的重点包括个体行为、个体和团队决策、
组织结构、领导、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组织行为学旨在揭示和理解组织中的行为规
律和模式,以便为组织管理者提供指导和战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实际的组织管理中,帮助组织更
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需求,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

例如,组织行为
学可以提供有效的领导和团队管理策略,通过帮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
动机和行为,提高团队协作和效能。

此外,组织行为学还可以指导组
织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变革,推动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旨在提供对组织行为规律的理解和指导,以实现组织的绩效和效能优化。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本身行为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组织的运作方式、员工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组织(Organization):指由一群人在一起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协调和合作的社会单位。

组织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2. 个体(Individual):组织中的每个独立成员。

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本构成单元。

3. 行为(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组织中展示出的动作、态度、意图和结果。

行为可以是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

4. 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个体的动机可以影响其行为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5. 激励(Incentive):是一种外部给予个体的奖励或惩罚,用来增强或抑制个体的行为。

激励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社会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6. 满意度(Satisfaction):指个体对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

满意度是个体是否对工作和组织产生积极态度的一个反映。

7. 领导(Leadership):是个体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力并指导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包括指导、激励、支持和塑造组织文化等行为。

8. 沟通(Communication):是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9.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选择时进行思考和选择行动的过程。

决策包括问题分析、信息收集、选项评估和选择执行等环节。

10. 文化(Culture):是组织中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对个体行为、工作态度和组织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是一些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准确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组织行为,并通过管理和激励等手段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组织(organization)是由一定的人群构成,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的开放性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内部的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自身的运行状态。

组织环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和现象就构成了组织环境。

利益相关者(party interested)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与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各人称为利益相关者。

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技术技能包括专门知识和技能水平。

是指管理者对业务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是指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ion skill)管理者必须具备心智能力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是指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通过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洞察事物,分辨各种因素的作用,认清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们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个体而言,动机往往是一以愿望、兴趣、意图、信念、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78. 激励:首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9.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0.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40.凝聚力:知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41.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42.群体促进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43.社会情化效应:
44.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76. 方案选择:就是要在既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几种方案中进行利弊,优劣比较,然后选取其一或是综合成一。
77. 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是在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的效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就称为一个人的动机结构。而优势动机是指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61. 权力:是一种支配行为,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等级观念和意识,权力就作为社会生活或组织运转的核心而普遍存在着。
62.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力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63. 威信:是领导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
64. 满意度:是指员工期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0人际反应特征: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独特的反应趋向。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使用系统观念介绍和影响在各种组织里的人的行为。

这个学科主要研究单个或群体在组织内的行为模式,以便利用这些知识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行为学探索了涉及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员工行为、领导方式、团队决策等。

这门学科的主旨是理解和预测人在组织中的行为。

通过研究个体、组群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学者们力求发现改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在中国,组织行为学通常视作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管理中。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目标是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宗旨就是要深入理解有关人在工作场所行为的变量、过程、结果和环境等四大要素,并报告和说明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所以说,组织行为学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关注每一个员工,尊重员工的个性,并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推动组织的壮大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组织:在一定环境中,人们为达成共同目标,按一定结构形式、活动规律所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系统。

2、行为: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外部表现,也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3、组织行为: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发生的人类行为特征以提高组织运行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6、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7、社会知觉: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某一个人(包括自己)或某一群体的知觉,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8、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9、情绪与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10、情商: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11、个性: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品质12、人的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4、管理胜任力:管理者诸项素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能力,它表现为管理者凭借自己的道德品格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身体与年龄素质,把知识和经验有机集合起来具体运用于工作与经营管理过程的能力15、胜任特征(素质):与参照效标(有效的绩效或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的潜在特征16、兴趣: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倾向,它与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有密切联系。

17、理想: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18、价值观: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19、气质:一个人出生时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于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20、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21、态度: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22、工作满意度:个体对于其工作或职务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的程度和心理倾向23、组织承诺: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度(一种与某一特定在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相认同的心理状态)24、心理契约:交往双方彼此间对于对方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25、需要: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有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26、动机:人主观上有某种强烈的需要,当客观环境具备了一定满足需要的条件(诱因)时,就会产生追求实现某一目标的念头,这种念头就是动机27、行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动作的统称28、激励: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能满足需要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挖掘其潜力,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9、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行为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以下针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在组织中个人展示出的行动和决策。

个体行为的研究关注员工的情绪、动机、个性、态度以及他们与工作的认同度等因素。

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如何激励他们提高绩效。

2. 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是团队成员有效地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

团队效能的高低与团队沟通、决策过程、信任、共享目标和角色明确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团队效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增加创新和提高绩效。

3.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组织的身份认同、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影响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4.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影响和指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研究着重于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5.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在追求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时的重大改变。

组织变革包括战略转变、结构重组、文化改变等。

研究组织变革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变革过程中员工的情感反应、应对挑战并确保变革成功。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个体为何会产生行为并如何维持行为的动力。

经典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了解员工的动机可以帮助管理者设计适当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7.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团队在做出选择时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决策过程可以通过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来解释。

了解决策过程有助于优化组织中的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3、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4、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5、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6、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7、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8、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它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而我们提倡的团结往往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9、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10、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

在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小组在组织内部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组织行为的因素和规律,以供组织的管理者和成员运用,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以及满足成员的需求。

说的通俗点,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人在组织中怎样工作、怎样行为的一门学问。

组织行为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个人、小组和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

在个人层面,研究个人的动机、态度、知觉和学习等;在小组层面,研究团队建设、领导学风、权力、冲突和谈判等;在组织层面,考察组织的结构、文化、设计、变革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行为的原理与技巧,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组织中的群体行为,以及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为我们提供了辨认和解决组织中出现的人的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对我们理解和预测组织行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组织行为学作为一种科学工具,对组织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帮助管理者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赢得员工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它为改进组织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34.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40.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78.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3、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5、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6、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7、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8、实验法:研究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9、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10、理性的经济人:这是薛恩提出如下假设,1,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2,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3,感情这东西,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11、社会人: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发展出了一各对人性的十分不同的观点,即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易于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12、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最为贴切,它认为: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地避免工作.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对目标,任务地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向往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6,在现代工作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13、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15、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等.16、心理分析论:又称心理动力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17、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18、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等,麦迪在荣格把个性分为内、外向的基础上,还把人由于出生后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两个因素考虑在内.21、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5、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促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26、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27、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28、首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31、平衡理论:是由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32、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34、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35、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36、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37、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38、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39、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4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可以是成文的,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42、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称作是一个群体.43、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44、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49、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51、组织设计: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的而实际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即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关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52、直线职能制:既吸收了直线型和职能型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它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立的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设立的职能管理系统.职能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人员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只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对它们进行直线指挥和下达命令.53、事业部制:主张分权的事业部制,其基本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照产品或地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又称利润中心.54、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55、工作设计:人们通常认为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56、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57、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8、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59、组织结构合理化: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60、组织权责体系:由组织内部各级组织主管人员层层授权行为所组成的,使组织中各机构及组织成员得以开展工作的权力和责任系列.61、组织的激励行为:组织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的正确的动机.焕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创造性,使组织成员在致力于达成个人期望的同时,达成组织目标的各项活动.62、组织变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本动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63、组织变革的环节:在组织变革中那些对变革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强烈影响的关节点或中心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变革的配套环节.64、组织发展:包括了建立再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商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综合,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65、工作生活质量:既是一种人与组织关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措施.由工会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增进参与决策为手段,达到提高生产率和职工满意感的目的的一项根本措施.66、学习性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4.从众行为: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5.群体决策: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

而这些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到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而且个人的能力已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此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订决策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群体决策。

6.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指导行为的规则。

群体规范告诉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

7.交叉沟通,是指组织内不同层级部门间或个人的沟通,它时常发生在职能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

例如营销经理与品管课长之间的往来。

8.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的是与平级间进行的与完成工作有关的交流。

9.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10.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

简答题:1.激励的一般原则: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按需激励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原则2.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报酬,晋升,认可,福利,工作条件,上司,同事,公司与管理3.沟通在群体中的作用:使群体或组织成员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目标。

沟通也使得群体或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理解,避免冲突。

沟通是传递集体或组织的规范、文化、观念的途径。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否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6)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7)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趋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8)相关分析: 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9)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11)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他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他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4.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5.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6.心理测试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7.测试法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8.测试法效度:指心理测试法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验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9.问卷调查法:是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的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10.面谈法:是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12.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13.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4.自我知觉:指主体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15.晕轮效应:指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他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错觉16.价值观: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17.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8.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19.工作态度:指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20.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21.气质:是与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22.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里特征2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4.知觉防御: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25.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26.投射: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创造性行为: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有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27.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专业*/性格*等28.弹性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有所改边的29.事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的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0.事业生涯的开发:指未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级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开发性活动31.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32.事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开发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33.职业锚: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34.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35.正式群体:指由组织结构确顶定的,职务分配很明显的群体36.非正式群体: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认的联盟,他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37.群体结构:指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本身的绩效38.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39.角色:指人们对在某一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40.心理契约:指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雇主和雇员之间也存在这种心理契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以及活动,及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方式,是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在下级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计划:是一种普遍的和连续的执行功能,它包含复杂的领悟,分析,理性思考,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

威胁时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对于解决冲突,达成合作,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内酬:是指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他与工作任务同步。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气质: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竞争:是指与合作对应的行为,人们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改进的协同活动。

一般来说,合作有两种形式,多个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每个人承担一部分工作,这叫分工;几个人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一项活动,这叫互助。

分工和互助是合作的两种形式。

冲突:我们把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于人类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理性的经济人:是从享乐主义哲学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3:社会人:就是人们有想被自己的同事所接受和喜爱的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比管理部门所提供的经济性刺激物更为重要4:自我实现人:强调的是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与才智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二5.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6.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个人与神经系统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7.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8.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了解自己。

三 9.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0.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四.11.群体规范: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2.群体内聚力: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是指成员之间的“粘合力”。

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作是一个群体。

13德尔菲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共同提出的,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14冲突:处在组织中的人们,由于相互间的交往,总要形成人与人以及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行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又称内驱力。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知觉定势。

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角色知觉:在社会交往中人对自己对他人所实行的角色行为的认识与判断叫角色知觉。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归因:个体对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岁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持久且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员行为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组织中的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旨在理解人员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动机和态度,并提供指导和建议,以优化组织绩效和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研究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模式,
涉及到个体的人格特征、动机、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

个体行为理论包括人格心理学、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

2.小组行为:小组行为研究小组在组织中的互动和合作模式,
包括小组的角色分工、沟通模式、决策过程和冲突管理等。

小组行为理论包括团队建设、领导力和冲突管理等。

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研究整个组织的文化、结构和管理模式,包括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变革等。

组织行为理论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变革等。

4.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研究组织的整体绩效和个体的绩效,包
括组织的效率、创新、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等。

组织绩效理论包括绩效管理、激励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通过研究和理解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组织可以更好地匹配
个体的动机和能力,提高个体和小组的工作表现,从而实现组织绩效的增长。

组织行为学也关注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幸福感,通过提供有益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制度,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它旨在改善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组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4.模型:模型就是对某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5.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的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的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6.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下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9.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1.特质论: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12.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有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

阿德勒不再象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多学科相互叉性就是在多种原有学科的相互交叉重叠的边缘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5.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章。

1.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他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结构内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可提供给学生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研究、讨论和分析。

2.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就叫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与系统观察法密切联系的方法。

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5.实验法必须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然后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

6.心理测验的信度既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7.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既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7.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资格。

8.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9.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10.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所谓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3.所谓弹性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第五章。

1.所谓事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所谓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4.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5.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

6.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第六章。

1.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部分。

2.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3.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4.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5.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第七章。

1.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换言之,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4.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5.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既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6.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7.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第八章。

1.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2.所谓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3.所谓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一般来说,合作有两种形式,多个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每个人承担一部分工作,这叫分工;几个人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一项活动,这叫互助。

分工和互助是合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第九章。

1.所谓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我们把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把自己关系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第十章。

1.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2.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3.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5.权利是由上级根据领导者所担负的职务和职位而赋予的,具有决定性和强制性。

6.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7.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第十一章。

1.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既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2.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是从关心工作和关心人两个维度,用四分图的形式把领导行为分成四个区域,以鉴别领导方式的模式。

3.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

20实际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性除了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之外,还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队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就是权变的观点。

4.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而且说明,每一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固定了的领导方式。

5.所谓LPC量表是一种反映人行为类型的心理测量量表。

第十二章。

1.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际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2.目标就是对决策结果的期望描述。

3.方案选择就是要既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集中方案中进行利弊、优劣比较,然后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

第十三章。

1.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3.激励首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第十四章。

无。

第十五章。

无。

第十六章。

1.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知道下,经过组织设计,又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组织内部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3.所谓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4.所谓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第十七章。

无。

第十八章。

1.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