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 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 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 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点 和所出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 观察重点增多,物象清晰的范围也愈扩大。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 观察者对进的地理客体了解的详 细而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 象就越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 间)、价格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否则,一切行为就 难以进行。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1)路线。 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 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 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2)边缘。 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 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线。 3)结节点。 或交接点。 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 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4)分区。 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 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等。 5)地方性标志。 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 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 地图。
(1)潜力约束。 (2)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 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 (3)权威的约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时 间 第 二 节 人 类 活 动 的 行 为 空 间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第一章绪论 (3)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四、人种 (10)五、民族 (10)六、民俗 (1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一、农业类型 (10)二、农业景观: (11)三、农业区位论 (11)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一、城市化概念 (11)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三、城市化机制 (1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五、城市地域 (12)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七、城市体系 (1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二、宗教的传播 (16)第十章旅游地理 (17)一、旅游文化 (1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三、国家权利 (19)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可持续发展 (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专业课程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教材之一。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 第三章 社会结构环境 第四章 文化环境 第五章 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章 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行为相似或一致,即是正常行为,反之则 属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行
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从众行为即为正 常行为,反之则属异常行为。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3.行为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良好是属
正常行为,异常行为是社会适应性不良
或适应宽难的行为,它往往会给个人和 社会造成危害。 4.个体主观感受/体验. 即以个体的内在感 受来判别行为是否正常或异常。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内容: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3.个体生命发展周期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类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要,需 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生理需求: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满足 心理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所特有的需求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社工为何要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1、社会工作目的需要认识掌握人 行与社会环境相关知识。
• 人的行为发生于生理、心理、社会空间背 景,需面对许多要求,做出有效反应,这 种有效反映环境需求的能力叫做适应( adaptation)

人文地理 难点重点

人文地理 难点重点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本章重点:(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概念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形式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景观第四节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本章重点:(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本章难点: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密度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二、中国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社会、历史与政治)第二节人口移动一、人口移动的一般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第四章人口与发展本章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转变的模式(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及人口与发展本章难点: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转变理论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四、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第四节人口与发展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本章重点:(1)农业的发展与主要类型(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特征比较本章难点:农业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晏享说)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特征、类型)三、现代农业(特征、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本章重点:(1)产业类型与工业区(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本章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与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与工业区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三、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本章重点:(1)种族与环境及种族的划分(2)民族的形成过程与民族特征及民族的迁移与集聚(3)民俗的特点及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种族的起源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一、种族的起源二、种族的划分三、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地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二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三节民俗文化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民俗的内涵特征、民俗的外延特征)二、民俗与环境(民居、饮食、服饰)三、流行文化第八章语言地理学本章重点:(1)语言的本质特征与语言的发展(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3)地名景观本章难点: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特征三、语言的发展(汉语的七大方言)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印语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世界的地名景观)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本章重点:(1)民族宗教与世界三大宗教及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2)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理论(3)宗教景观本章难点:宗教的传播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第三节宗教的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基督教堂二、伊斯兰教清真寺三、佛教寺庙第十章聚落地理本章重点:(1)中国城市和村落的发展(2)城市区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城市景观与感知(3)集镇,乡村的概念及其类型本章难点: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第一节聚落一、起源和发展二、城镇标准第二节城市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与发展及其模式四、城市景观与感知第三节集镇与农村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第十一章旅游地理本章重点:(1)旅游的区域特征(2)旅游动机与决策(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4)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二、大众旅游的发展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一、客源地与目的地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动机与决策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第十二章行为地理本章重点:(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间行为)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政治地理本章重点:(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3)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本章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级的、国际级的、国内级的)三、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三、国家的政治性区域四、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治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本章重点:(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2)21世纪的政治地理新现实(3)文化景观建设本章难点: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人类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二、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节世界新的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一、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国家间的联合趋势、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一、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二、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三、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四、文化景观的建设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考试要求:1.了解西方及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考试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和特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区、文化的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考试要求:1.掌握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结构及文化的形成与特点2.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3. 了解其他的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考试内容:人口分布、人口移动考试要求:1.了解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转变模式2. 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3.掌握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及适度人口理论第四章人口与发展考试内容: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及与中国人口转变模式2.理解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并联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人口政策3.掌握人口与发展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的起源及农业文明2.掌握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考试内容: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和工业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2.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及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掌握产业类型及其分布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考试内容: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种族主义、民族的形成和特征、民族的分布、民族和文化考试要求:1.了解种族的划分2.理解民族的形成及特征3.掌握民俗与环境第八章语言地理考试内容: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世界语言分类和分布、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语言谱系2.理解语言的扩散及结果3.掌握语言及其本质特征;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考试内容:宗教的产生、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宗教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及起源2.理解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3.掌握世界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分布第十章聚落地理考试内容:聚落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聚落的起源与发展2.理解集镇及其一般特征3.掌握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及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和景观第十一章旅游地理考试内容: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2.理解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3.掌握旅游者动机及影响因素第十二章行为地理考试内容: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考试要求:1.了解行为理论基本观点2.了解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十三章政治地理考试内容: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考试要求:1. 了解政治地理现象,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基本特征2.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3.掌握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与国家权利要素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考试内容: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考试要求:1.了解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2.理解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3. 掌握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婴儿的语言发展:
出生至六个月: 语言发展指标 1. 可以发出任何声音 2. 对声音有反应,例如转头寻找声音 3. 对大声的声音会有惊吓的反应 4. 照顾者的声音可以安定宝宝的情绪 5. 有丰富的脸部表情,特别是在别人对他说话的情况下 6. 利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情绪或需求 7. 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8. 开始牙牙学语,会依照情绪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高兴 时发出“咯咯咯”的声音
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 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 性。前面所举的胶泥和铁丝的例子,说明儿童 最初是受物体的外部形状的支配,以后才把握 物体的体积或长度。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叫做由 表及里的过程。
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 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如前面所说的 幼儿数数,依次逐步达到各种不同的指标,以后 才形成数的概念,而数的概念形成之后还在发展, 即使到小学以后,数的概念的发展也仍在继续进 行。认知的深入,就同时包含着对事物各个部分 及其间关系的进一步的分化。
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
母子间的互动并非各自单独进行,而是透过母亲对 宝宝的抱、背、喂乳、带他散步,以及母亲平常育 儿时的温柔感和从母亲的肌肤中感觉到的温暖中自 然地发生。从新生儿起,透过母亲对宝宝的爱情及 温暖,可让母亲与宝宝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也是培 育宝宝养成对人类「基本信赖感」的基础。 此外,父亲亦藉由对宝宝的直接接触或对协助辛 苦的妈妈照顾宝宝等间接行为中培养与宝宝间的父 子互动关系。藉此培养亲子之间以及夫妻之间滋生 丰富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一边保持这种良好的关 系一边育儿,不仅能够让孩子培养出与将来人生有 关的爱、友情、信赖等性格,甚至能够培养孩子具 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基本信赖感”。 母亲如果安稳下自己的情绪,宝宝自然也会安定下 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概念;b.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c.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相互关系的理解。

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第二章:家庭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家庭环境的概念;b.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第三章:学校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学校环境的概念;b.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 教学内容:a. 社会环境的概念;b.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c.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理解;c.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一种让人看后 心里有说不出味道旳
故事
山间公路上三名持枪歹徙居然盯上漂亮旳女司机,逼迫中巴停下, 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 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应声奋起,却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大 呼全车人阻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 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旳女司机归来。车又将行,女司机要 被打伤流血旳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愿,僵持起来。
(1)观察学习,网络对孩子旳影响
(2)童年旳经历,父母旳放任与粗暴旳体罚;
(3)影视旳影响,

30






观看电影旳多少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攻击旳情景与人格原因
攻击旳情景原因
1、高温 2、拥挤 3、责任分散,去个性化 4、服从权威 5、暴力年代:在70年中,50个国家参战国战后杀人
别人旳存在 (责任分散,1/3/2+1)
天气、噪音等
环境原因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旳理论解释
一、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旳理论模型 三、亲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旳理论阐释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旳一天, 美国纽约,凌 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 (Kitty Genovese)旳姑娘返回 她旳公寓,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 案件旳尤其之处于于,遇害者 旳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旳35分 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 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旳 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种人 去援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 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旳惨剧成为现实。
没想到旳是,满车刚刚还对暴行熟视无睹旳乘客们.此刻却如刚刚睡醒般, 齐心合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耽搁不起!”有 几位力大旳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使人想起莫泊桑笔下《羊脂 球》里旳情节。 三个歹徒咧着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 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 关你屁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旳行李从车窗扔出,他随即被推搡而下。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和情感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和情感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行为和决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

在普通心理学的第十二章中,我们将探讨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表达形式以及其与认知、生理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感知和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情绪通常指的是较短暂的、针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心理反应,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而情感则是更为持久和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包含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整体评价和情绪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语调、文字表达等方式展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在认知和生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事件的情绪体验可能因个体的认知差异而有所不同。

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变化与大脑中相关区域的活动有关,如杏仁核、海马体等脑区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情绪和情感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外,它们还对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情绪和情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团队合作。

很多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压力管理、冲突解决等,也与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情绪智力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应该培养个体的情绪智力,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这包括自我认知、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本章内容能够对读者对情绪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科学与人类行为

科学与人类行为
这句话指出了自由意志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强调了自由意志不 是完全的自由选择。人的行为受到环境、习惯、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人的决策并不总是完全自主的。
“尽管人与动物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人的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摘自第九章)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动物在行为上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指出了人的行为更加 复杂和多样化。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更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因素使得人类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通过对《科学与人类行为》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斯金纳在该书中详细 探讨了思维、自我、社会化和群体中的人类行为等方面。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人 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斯金纳的科学方法 和实证精神也为我们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启示。
作者简介
这是《科学与人类行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这本书强调了人的行为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这与我之前对于人类行为的看 法有所不同。我一直认为人类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类 行为同样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认识让我更加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这本书强调了后天环境条件对有机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作者认为,虽然遗传 素质对人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后天环境条件同样重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 的行为不仅仅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还受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 有重要意义。”(摘自第十章)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个体 和社会发展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于个体的 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摘自第十二章)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π,它由报偿πij组成。i代 表行(i=A, B, C, D),j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 (j=Ⅰ,Ⅱ, Ⅲ,Ⅳ)。 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 i(i=A,B,C,D)的报偿值为:
总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是以 社会、心理和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 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 心理图谱中的那些商店或商业街中选择出 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这个 商店或商业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能 够引起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上述我们分析了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偏好 模型、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这些 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行为空间的有关规律,但是这些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在对以上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其公式如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本节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树立起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价值观, 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实求是,学会从整体出发。
【时间】
2课时
行为地理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 间场所和优化问题,主要建立了人类 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模型、区位决策 行为模型、人口迁移空间模型、城市 生活行为空间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等一系列反映人类行为区位选择的 模型
A3
A1
a11
A21
A2
a12 a22
A3 .
a13 a23 . .
.
. .
.
. .
Am
a1m a2m

普通心理学各章内容提要9-12章

普通心理学各章内容提要9-12章

第九章动机1.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2.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与目标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动机所激发的行为就是目标指向行为。

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

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产生。

个体行为往往不是受某个动机的驱使,而是由一个动机系统推动的。

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

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5.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

6.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等。

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性动机主要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和学习动机等。

7.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

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8.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取得较好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9.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七彩课堂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七彩课堂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七彩课堂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孔子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

而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由沪教版推出的《七彩课堂》更是将《论语十二章》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论语十二章》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课文内容。

二、对《论语十二章》的深入解读1. 论语十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孔子对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这一部分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2. 七彩课堂沪教版的解读方式《七彩课堂》作为沪教版的语文课本,在解读《论语十二章》时,采取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注释、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会孔子的哲学思想。

课本中也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和价值。

3. 主题贯穿全文的展现在整个解读过程中,主题“仁”的概念贯穿于全文。

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论语十二章》了解孔子对于仁的思考,也能够通过引导和讨论,理解仁的深层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种通过主题贯穿全文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提高理解和把握主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深入阐述,《论语十二章》作为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重点内容,在《七彩课堂》沪教版的指导下得到了深入和全面的解读。

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并进行思想启蒙和认知提升。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继续深入学习、思考《论语十二章》,并将其中的思想理念融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筆者深切感受到《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孔子对于“仁”的思考和对人类行为和修养的关注,为当代社会和个体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人类的生物学特性1.2 人类的行为模式1.3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4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环境的定义与特征2.2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2.4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3.1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3.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2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3 社会媒体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4 社会政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5.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模型5.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应用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社会环境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6.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6.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6.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7.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影响7.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约束的影响7.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激励的影响7.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的关系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8.1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8.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压力的影响8.3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适应的影响8.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九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9.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方法9.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效果9.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策略9.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的应用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0.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新趋势10.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挑战与困境10.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10.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分析11.1 社会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社会环境政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1.3 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二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变化趋势12.1 社会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1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12.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策略与方法12.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3.1 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特点13.3 跨文化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4 案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14.3 促进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策略14.4 案例分析:可持续性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五章:实践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15.1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践项目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3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与反思15.4 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全面覆盖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发展关系、行为调节、心理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趋势与挑战、政策分析、变化趋势、跨文化视角、可持续性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的意义
4)实现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执行或利用政策、 服务和资源,提高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目标。
5)实现运用研究、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实 务的发展目标。
6)实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 目标。
二、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意义 有助于完善我们社会工作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节 人类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社 会指标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印象法, 量表评估法。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的涵义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
然因素的总和,即自然界。 2)自然环境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生存环境
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的意义
三、对中国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意义
1、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可以帮助社 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个案工作。
2、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组工作 。
3、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 。
4、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推动中国福利 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 理论视角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4、关于防御机制的学说 因为人会产生焦虑,才会有防御机制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归之于某一 外部对象,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 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感或倾向。 固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是以连续的方式经过各个不 同阶段发展的。个体面对下一步发展会引起强烈焦虑时 ,自我会停留在当前比较舒适的状态。 退化:当通过某个发展阶段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个 体还可能恢复到早期的阶段。
6)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人们争夺同一件东西而发 生口角、拳斗等 基本原因:社会不平等。

经典常谈十二章概括内容

经典常谈十二章概括内容

经典常谈十二章概括内容一、引言经典常谈是一本集讲演和论述于一体的哲学经典,由古代哲学家列席讲解并展开探讨。

它包含了十二章不同的话题,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这十二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详细讨论。

二、第一章:关于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理性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3.人的本质决定了其社会行为和道德选择三、第二章:关于幸福的追求1.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2.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3.幸福的实现需要寻找内在和外在的平衡四、第三章:关于道德伦理1.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的基础2.伦理学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基本原则3.道德决策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五、第四章:关于政治与社会秩序1.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管理的一种方式2.社会秩序是政治的目标之一,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六、第五章:关于权力与统治1.权力是政治中的核心概念2.统治者在行使权力时需要考虑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利益七、第六章:关于国家与个体1.国家是个体的组织和集体行动的产物2.个体在享受国家保护的同时也要履行公民责任八、第七章:关于教育与知识1.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九、第八章:关于艺术与审美1.艺术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2.审美的标准因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十、第九章:关于宗教与信念1.宗教是人们对宇宙和存在的思考和崇拜2.信仰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指引,同时也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十一、第十章:关于言论自由与思想启蒙1.言论自由是个体表达观点的基本权利2.思想启蒙是个体思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十二、第十一章:关于时间与永恒1.时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维度2.永恒是人们追求超越时间限制的一种理想状态结论经典常谈十二章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的本质到社会伦理、政治和宗教等多个领域深入探讨。

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并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工作狂-娱乐、家庭)
强化值与期望是相
合做出某种反应 的可能性。
由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 期望造成的。
互独立的。
(如男孩追求女孩、报考大 学等)

洛特是根据学习概念和原理来构建其人格理论的。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与 他人交往的经验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利用生活中的先前事件来理解当前的 行为。
红圈的鸽子-啄桔黄色小圈)
-但是如果没有继续强化,个体可 能就会逐渐学会区分有奖励刺激 和无奖励刺激,产生行为反应的 分化。(如小孩子在奶奶面前cry满足要求、严厉父亲面前的不同表现)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共同点:基本原理相同,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 ,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 恢复现象;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点: ①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 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 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 ②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 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 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③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 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人格理论
学习内容
一、行为主义简介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 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估——行为观察法

0310-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0310-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 在整个社会系统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构成个人角色扮演的大舞台,从而规 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
从时间上说,人的行为必然受到生物钟(自然时间)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从空间上说,物理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要素都有一定的空间关系(物理空
间),不同跟社会和文化还会对不同物质要素的占有和使用做出某种规定 (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空间结构),这些无疑会影响人的行为。
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life cycle dimension)
➢ 分析人类行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从胎儿期直到老年期)中的演化。
第10页,共44页。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一、生物生理层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和生
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 知的需要 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第23页,共44页。
三、社会层面
除了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类行为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果说,生理和心理因素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那么,社会因 素则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外部环境。
盖其人际、环境、精神和生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从而为社工提供一个普 遍性的分类评估框架。
第9页,共44页。
四、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
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主要采取两个维度:
横向的生物—心理—
社会维度(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 分析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理(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
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 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十二章好词 好句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十二章好词 好句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十二章好词好句
好词:
冥思苦想、心花怒放、功勋赫赫、饱经风霜、嚎啕大哭、涕泗横流、全身解数、忘乎所以
好句:
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渐渐的,灰蒙蒙的清晨逐渐转白,声音也越来越多,万物也逐渐苏醒了,大自然苏醒后活跃起来的美妙展现在这冥想的少年面前。

此时,整个大自然以完全苏醒,并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活动,一缕阳光穿透浓密的树叶,几只蝴蝶也展开了羽翼翩翩起舞。

又有一道强光照亮树林,随即传来很大的碎裂声,仿佛要将树顶打在男孩们的头上,他们紧紧抱在了一起,心中十分惊恐,心情也随之降到了谷底,然后几滴雨打在树叶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 同人们所处的时代直接相关。
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变化,因而, 地理物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 知识和经历范围也相应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 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 的,人们所作出的决策行为是人们对地 理物象评价后而产生的相应结果。
2、迁移的方向偏移。由于迁移行为受迁移 机会、地点和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 些方向会比其他方向移动的更远,从而产生迁 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离。
图12-4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
90
80

移 70

占 60 比
例 (
50
) 40
30
20
10
移民 农民或家务职业 非农业职业 政府或管理职业
0 20 40 60 80 100 200 400 600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 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 的行为空间。
哈格斯坦德(瑞典) 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24 A
24 B
时 间
家 o
距离
24 C
时 间
o 24 D
家 距离
时 间
o
家 距离
时 间
o
家 距离
A.步行者 B.开车者 C.工作的步行者 D.工作的开车者
行为地理学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 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 制、作用和过程。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作用和过 程才使人类形成一定的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
一、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
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 综合解释的过程。
波特斯认为有三种环境,即:
现象环境(自然客体) 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 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
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 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 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是指人们的 通勤、购物、闲暇等日常活动所及的空间。
可分为三种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索南费尔德提出了对环境
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即:
地理层次(环境) 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 知觉层次(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
部分) 行为层次(诱发行为的环境部分)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
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 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与旅游 活动有关。
图12-3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交 际 次
邻 里
友人

亲属
0 距居住地距离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迁移活动是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 区的空间移动。
1、迁移的距离偏离。人们的迁移空间行为 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 为的距离偏移。
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 吸引力。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 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地理 位置条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这 些条件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会产生 很大影响。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
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空间行
为的影响。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人们利用每日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 事间的交际行为空间范围较小;
周末、节假日人们交际行为空间的范围明显 扩大。
人们的交际活动频率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但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英国学者戈尔德的环境认知体系
行为环境 客观环境
认知过程
地理物象 空间图示式
差异较小的地理环境+较相似的个人或群体经历 =基本相同的地理物象
差异较大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经历 =不相同的地理物象
影响个人地理物象的因素
年龄、性别、学历、经历、性格等。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不 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 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行为。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 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 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 物行为空间
四种类型
马歇尔消费性(理智型) 巴甫罗夫消费型(反应敏感型) 弗洛伊德消费型(情绪消费型) 维布雷宁消费型(“好胜”消费型)
2、商业环境和购物行为空间
距离/km
小城镇 中等城市
大城市 流
C
A
B
D
图1 迁移的方向偏离
不同城市之间的迁移可能 性有等级之分
目的地 小城市
出发地
中等城市 大城市
小城市 最少可能 最有可能 可能
中等城市 最少可能 可能
最有可能
大城市 最少可能 可能
最有可能
§3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到目前为止,行为地理学者已建立了诸多人 类行为模型。主要有: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模型 区位决策行为模型 人口迁移空间模型 城市生活行为空间模型 消费行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行为与区域选择模型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 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 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入人地 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 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
§2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
环境知觉 环境认知 地理物象 物象评价
决策
外在行为活动
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
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小)
行为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大)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 间。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地理物象衰减规律: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
解的详细、具体程度与距离成反比。
影响地理物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
一是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 实际长度;
二是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 的时间;
三是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 要的费用。
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