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模型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兴 趣相关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 值。
Confidence(信心)
Satisfaction(满意)
微课设计应循序渐进,难度适中,让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 信心。
微课的结尾部分应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 到学习的成果和收获,产生满足感和成就 感。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 理微课教学设计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ARCS动机模型理论基础 •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
理微课教学设计 •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
理微课教学实施
目录
•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物 理微课教学效果评估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微课与ARCS动机模型概述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及挑战
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用传统 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实践 机会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临挑战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且抽象,学生 难以理解;实验设备不足,难以 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学习兴趣不 高,缺乏学习动力。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于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通过提高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改善初中物理 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微课教学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加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微课制作 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微课教学设计提 供了参考和借鉴。

常用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常用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常用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 按照知识结构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
思维能力。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
的能力。

4. 模型演示法:用模型、图表等有形的物体或图像,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电子教材、演示软件、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6.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
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7. 项目学习法:通过设计和完成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探索和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8. 情景教学法:将物理知识和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
物理原理和规律。

9. 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验观察、调研调查、科学展览、科技竞赛等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科修养。

10.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授可以传授知识,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通过模型教学法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如何通过模型教学法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如何通过模型教学法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物理学是一门需要理解和思考的科学学科,尤其对于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在逐渐接触到更加抽象和复杂的物理概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型教学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模型教学法来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一、为什么模型教学法有效模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使用物理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化学习:模型教学法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现象。

例如,通过使用模型展示万有引力的作用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物体会互相吸引。

2. 操作参与: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型的制作和实验过程中。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模型,改变变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的参与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 强化记忆:通过模型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纵模型和实验来进行学习,这样的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物理概念。

二、如何使用模型教学法要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以下是使用模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1. 模型制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制作物理模型,例如制作简单的电路模型、光学模型等。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2. 模型演示:教师可以使用已经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演示。

演示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将复杂的物理概念简化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

3. 实验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推理。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仪器进行实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4. 讨论分析:在模型教学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物理现象的思考方式。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并从中学习和提高。

三、模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使用模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以帮助初中三年级学生理解光学原理:教师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光学模型来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体 依 次 放 入 水 中 , 记 录 每 个物 体 放 进 水 箱 后 的 浮 沉 状
态 。
沉 在 水 底 的 物 体 有 未 开 封 的 袋 装 橡 皮 泥 、 铁 钉 、
小 钢 珠 、 葡 萄 ; 浮 在 水 面 上 的 物 体 有 蜡 烛 、 小 木 块 、 小
塑 料 瓶 、 苹 果 等 物 体 。
学 生 的 物 理 建 模 能 力 在 日 常 教 学 中 进 行 培 养 , 不
仅 能 提 髙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也 , 为 学 习 较 为 复 杂 的
内 容 奠 定 基 础 。 物 体 的 浮 与 沉 教 学 多 以 对 物 体 受 力
分 析 之 后 判 断 物 理 浮 沉 的 条 件 , 这 样 学 生 虽 然 理 解 过
初 中 学 生 处 于 感 性 认 知 的 初 级 阶 段 , 是 通 过 直 观
的 物 理 现 象 、 物 理 实 验 形 成 物 理 表 象 解 决 问 题 . 如 果
学 生 只 利 用 学 习 的 表 象 解 决 问 题 , 当 遇 到 实 际 问 题 就
会 出 现 不 会 分 析 的 状 况 ? 并 且 很 多 学 生 认 为 解 决 物 理
题 发 . 展 学 生 良 好 的 科 学 思 维 习 惯 和 严 谨 科 学 的 学 习
态 度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形 , 成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的 必 备 品 语 。
二 、 物 理 模 型 建 构
学 生 在 刚 接 触 物 理 的 时 候 是 对 物 理 原 理 , 特 别 是

完 善模 型-
整合 教学 方法 促进 学 生总 结模 型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可视化教学手段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可视化教学手段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可视化教学手段一、引言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前提。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物理概念往往显得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可视化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可视化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应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二、可视化教学手段的作用1.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通过可视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时,可以通过电路图、电流表、电压表等工具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视化教学手段通常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实验演示等形式展示这些现象的发生过程和规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可视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法1.实验演示法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可视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拉拽等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分子运动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3.模型教学法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可视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可以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简化为直观、形象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电学中的电路图时,可以通过建立电路模型,将实际的电路简化为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结构和规律。

初中物理模型运用教案

初中物理模型运用教案

初中物理模型运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模型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常用的物理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常用的物理模型。

教学难点:1. 模型的建立和运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模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模型是什么。

2. 提问:模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模型?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常用的物理模型,如质点模型、弹簧模型、电阻模型等。

2. 通过PPT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模型的应用。

3.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模型,加深对模型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2. 提问:你觉得自己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物操作,让学生了解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了常用的物理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模型。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物理实验中,除了实际的实物,模型的运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将从实物与模型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实物与模型的选择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选择合适的实物和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实物和模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目的。

例如,在学习光学的教学中,可以选择透镜和凹凸透镜的实物,以及光学模型来进行实验演示。

其次,实物和模型具有直观性和操作性。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因此直观的实物和模型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力学教学中,使用简易的弹簧模型和斜面模型来演示力的作用和力的分解,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方式。

最后,实物和模型要具有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验教学中,实物和模型的质量稳定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实物和模型的使用要符合安全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教学设计在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提前思考实验的目的和预期效果,明确实验的要点和重点。

然后,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并注意控制实验的难度和时长,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利用实物与模型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实物和模型具有直观性和操作性,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刍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教学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本人觉得要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演示实验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

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不理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

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

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

所以有的老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作了如下的改动: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

接着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也容易理解。

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演示时间的长短要适当,时间太短,可能实验过程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时间过长,可能是实验操作过程教师不够熟练,也可能是实验失败,要做多次等等,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本节课后面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也不会好。

初中物理小球单摆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小球单摆模型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小球单摆模型教学目标:1. 了解单摆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和频率公式。

3. 能够运用单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单摆的定义和特点。

2. 单摆的周期公式和频率公式。

教学难点:1. 单摆的周期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小球、细线、尺子、计时器。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简单机械知识,如杠杆、滑轮等。

2. 提问: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单摆,你们知道什么是单摆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单摆的定义:单摆是由一个质点和一条细线组成的,质点在细线的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周期性摆动的系统。

2. 讲解单摆的特点:单摆在无外力作用下,其摆动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与摆球的质量和摆动幅度无关。

3. 推导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4. 讲解单摆的频率公式:f=1/T,其中f为频率,T为周期。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小球、细线、尺子、计时器等实验室用具搭建一个单摆模型。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摆长下的周期,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单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单摆的定义、特点、周期公式和频率公式。

2. 提问:单摆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单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单摆的定义、特点、周期公式和频率公式,能够运用单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单摆的摆动现象,增强了对单摆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演示实验法是指利用实验装置、图表、模型、演示影片等教学器材,采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法具有以下应用: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容易产生对物理课程的恐惧感,而演示实验法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物理现象,使学生更加投入、感兴趣,在视觉、听觉上得到满足,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演示实验法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受物理变化过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通过演示分光仪的实验,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白光经过分光仪分解后形成了七种颜色的光谱,了解光谱的颜色和波长的关系等物理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演示实验法可以在实验技术和操作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使学生通过观看别人表演实验,感受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学生后期参与实验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直观、形象的视觉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提升班级教学效果演示实验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能迅速激发与引导学生的兴趣。

好的演示实验过程会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更有利于班级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如何优化演示实验法的应用:1.针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演示实验方式。

2.控制好实验过程,事先测试实验过程,确保演示效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3.在实验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向学生请教,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实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4.合理调配演示实验数量,需要与课程整体性相结合,避免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演示实验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应用演示实验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模型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学模型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学模型有哪些
一、知识模型
1.层次分析模型(Hierarchical Analysis Model):按照物理知识的体系结
构结合层次结构把知识系统化和分级,从浅入深对青少年知识体系框
架的构建,使学生有条理地学习物理知识。

2.结构分离法(Structure Segregation Method):把物理概念、原理、规律
和其他物理知识分成在空间上层层锁定的“层”,从浅入深,能够更好
地帮助学生吸收与消化知识。

3.栳保模式(Klempner's Model):以“物理学基础”、“物理学探究”、“实
际应用”,将物理课程进行框架式学习,采用综合化教学和实践化教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学习技术模型
1.方法论模型:注重学习技术的培养,掌握神经认知机理、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去理解和探究现象,尝试科学的推理和实践操作,以达到全面
认识物理客观规律的目的;
2.解决问题模型:设定问题、细化问题、搜索信息、分析问题、具体解决,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去学习物理知识。

3.参与式模型:重视学生的实践实物性,以及社会背景的考虑,注重发现、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性,通过多项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
念和例题的理解加以掌握。

初中物理:2.5制作隔音房间模型(课件)

初中物理:2.5制作隔音房间模型(课件)

(2)改正错误后,小明在安静的环境下,将手机1播放80dB的声音,先后置于两种隔
音盒中,另一个手机2在距隔音盒不同距离的位置测量接收的声音如图乙,得出如表
中的数据。表格A处应填写_响__度___; 材料
聚酯棉
海绵
距离/m 1
2
3
12
3
A/dB 54.3 49.1 46.6 61.7 55.8
53.4
成本高,安全性差
你认为表中 空白内容应 是什么?
三 制作隔音房间模型
2.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尝试对制作的模型进行改进。
某科创小组制作的隔音房间模型
三 制作隔音房间模型
3.隔音房使用建议 在使用真正的隔音房间时,为了不打扰他人并保护自己的听 力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隔音房间的空间占有率:在设计和使用隔音房间时,应考虑到 空间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占用空间,保证房间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②材料的选择:选择隔音材料时,应优先考虑其隔音性能,同时也要 考虑材料的厚度和环保性,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房间”的空间,并减 少对环境的负担。
第二章——声现象
第5节 制作隔音据声传播知识,制作隔音房间模型。 2 通过实践加深对声传播现象的理解及应用。
二 教学引入
?想想议议
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在享受快乐的同时, 也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和邻居。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手机、包装盒。将声源 放入包装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来比较 材料的隔音性能好与差。 方案一. 人站在距包装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二. 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 较此处距包装盒的距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及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及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及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实际应用。

二、探究型教学模型探究型教学模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索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总结规律。

这种教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案例分析: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观察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和结果分析,得出折射定律的表达式。

这种实践探究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模型启发式教学模型强调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学习力和功率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教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分析:在学习电路中的功率转化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当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功率又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可以得出功率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答案。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协作学习模型协作学习模型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以促进学习。

例如,在学习力的传递时,教师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设计并制作示范物体,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力的传递现象。

这种教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在学习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杠杆装置,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力矩和杠杆平衡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和交流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问题解决教学模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型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来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构建模型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理解起来更加生动直观,这种方式往往也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进行物理模型的有效构建,可以用模型来辅助各类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充分理解与掌握.基于物理课程的特征,不少知识点都可以有效地用模型加以呈现,这也给模型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性,要用模型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吸收,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1物理模型的构建模式1.1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模型构建的模式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用类比法来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模型构建的模式也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若能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来类比,则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例如,电压和电流概念,对学生而言很抽象,这类很抽象的概念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教学时,可用水压水流来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这种方法的效用非常直观,有了这个很贴切的类比后学生立刻能够获知电压和电流的内涵,这便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1.2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物理学的研究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看到也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以及相应的实物,然而,让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却是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前提.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妨采取虚拟模型的构建来帮助学生架构桥梁.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方便,可以形象地引入一个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这种方式在物理教学中非常常见,这也是物理模型构建的很有代表性的典范.教师要发散自身的思维,在物理模型构建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发挥模型教学的更积极的效果.1.3重视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这是保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实验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物理模型.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物理现象,并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这让我们意识到,重视实验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抽象的不可知实物和学生认知间桥梁的过程,这也是让学生有效获知知识要点的实质的教学方式.2物理模式的作用分析2.1实现教学过程的增效减负物理模型的教学效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效果,能够为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带来推动.物理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概念、原理以及物理学规律的讲授,不少内容都十分抽象,并且很难进行真实的模拟,这类知识也成为了物理课程的教学难点.如何能够有效突破这些教学障碍,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这些抽象的、难以呈现的知识的获知桥梁,物理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构建物理模型,将这些知识以模型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有效地揭开了很多知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内核.这才是教学中增效减负的直观体现.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深不透,说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模型是含糊不清的.即便强行建立了概念、规律的物理模型,但在具体应用时又会感到手足无措.在应试教育盛行题海战术泛滥的氛围中,如何跳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正确理解与领会物理学概念、规律是核心,而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构建能力又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如果具备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在很多知识的理解上都会更加轻松,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质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这样才会避免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混淆,避免学生在知识理解与掌握上的一些误区,进而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成效.2.2有助于学生观察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物理学模型还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模型来指导学生感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获知物理学规律和原理,在引导学生以模型构建为基础来分析各类实际问题时,其实就是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慢慢得以发挥的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模型构建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一些物理学模型来辅助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出各种有效的模型.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原理时,可借助小电动机模型先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再通电使电动机模型转动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分析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原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用物理模型来解释很多知识的过程,学生透过清晰直观的观察后不仅会对于发电机的运转模式、规律有了很好的获知,学生对于电磁感应这个核心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制作物理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得以形成,并且对于一些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后,这时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会明显得到增强.让学生多展开这样的锻炼过程,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会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2.3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构建物理模型对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也是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目标很.多物理学知识的获取,以及各类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都对于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以及灵活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如果思维能力很强,不仅对于很多知识要点会很容易吸收,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思维也会十分敏锐,会非常轻松地化解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物理模型来慢慢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展开形式.让学生以物理模型为参照来理解那些抽象的难以呈现的物理学知识时这,其实就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只有在脑海中构建物理模型和那些知识的桥梁,才能够透过模型的呈现来领会知识要点的实质,最后实现对于知识的吸收.因此,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引入物理模型教学,这会起到非常直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磁场时,由于学生从没接触过“场”的概念,磁场又摸不着、看不见学生无从感知什么是“磁场”,磁场有哪些特性?为了便于学生感知,我们可以构建物理模型,可以用碎铁屑的规则排列把磁场显示出来,让学生用眼观察,学生就能接受“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物理事实了.接着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碎铁屑的排列情况用笔画出来,这样磁场的模型———磁感线就被学生不知不觉地画出来了,学生也能够慢慢接受这部分知识.整个过程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模拟磁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要迅速运转起来,要架构模型与知识间的桥梁.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结束语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极大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物理模型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构建模式.教师要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模型,这无论是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是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成效,都能够达成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物模型和教具的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物模型和教具的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物模型和教具的运用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实物模型和教具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实物模型和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来模拟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展示光线在直线上的传播路径,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类似地,实物模型还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物理概念,如力的作用、电路的结构等。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具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具来进行实验,如万能表、电磁铁等。

通过亲自操作这些教具,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并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具的运用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此外,实物模型和教具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常需要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尽管实物模型和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实物模型和教具的价格较高,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供学生使用。

其次,一些实物模型和教具的使用方法较为复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这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此外,实物模型和教具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安排,这可能会对课程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物模型和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探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探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抽象、简化和精确表示,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进行探讨,探讨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作用和如何更好地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教学。

一、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1.观察现象,提取规律物理模型的构建首先要从真实世界中的物理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取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在学习光学时,可以观察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显现情况,尝试发现光的传播规律和特性,从而构建光的传播模型。

2.简化和抽象在观察现象和提取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对现象进行简化和抽象,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影响因素。

比如在学习机械运动时,可以将机械系统简化为质点或刚体,忽略一些微小的因素,以便建立起简单而有效的机械运动模型。

3.数学建模在确定了物理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后,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具体的建模。

通过建立方程、图表等数学工具,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可操作性。

二、物理模型的作用1.辅助教学物理模型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模型的展示和演示,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2.激发学生兴趣物理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实践和观察,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制作模型、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规律和现象,进而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实验、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物理简易模型制作初中教案

物理简易模型制作初中教案

物理简易模型制作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2. 简易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3. 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物理模型,如地球仪、电路图等,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2. 提问:什么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有什么作用?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简易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如用纸牌制作桥模型,用乐高积木制作杠杆模型等;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物理现象或物体,决定制作哪个物理模型;3. 学生动手制作物理模型,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物理模型,并简要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作用;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各个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3. 提问:通过制作物理模型,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开瓶器?”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模型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演示;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物理模型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布置作业:制作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写一篇简要的说明书,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制作物理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光学模型构建教案

初中物理光学模型构建教案

初中物理光学模型构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能够运用模型构建方法,展示光的传播与反射过程。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与反射模型的构建。

教学准备:1. 激光笔、白纸、直尺、透明塑料尺。

2. 反射定律示意图、光的反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激光笔射向白纸,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演示光通过透明塑料尺传播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原因。

3. 练习:让学生用激光笔和白纸,自行演示光的传播路径。

三、光的反射(15分钟)1. 讲解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演示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验证反射定律。

3. 讲解反射定律的应用,如平面镜成像、镜面反射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四、光学模型构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模型展示光的传播与反射过程?2.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设计光学模型。

3. 每组展示模型,讲解模型中光的传播与反射过程。

4. 全班交流,互相评价,总结光学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与反射的特点。

2. 强调光学模型构建在理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同时,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在光学模型构建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模型,加深对光的传播与反射过程的理解。

整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环节,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物理翻转水桶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翻转水桶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翻转水桶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翻转水桶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学会使用翻转水桶模型进行实验和观察。

3. 能够解释翻转水桶模型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 翻转水桶模型的基本原理。

2. 翻转水桶模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翻转水桶模型中的物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翻转水桶模型。

2. 实验材料:水、桶、石头。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物理模型,那就是翻转水桶模型。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翻转水桶模型吗?你们认为翻转水桶模型是用来研究什么的?二、探究翻转水桶模型的原理(15分钟)1. 讲解翻转水桶模型的原理:翻转水桶模型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来研究的。

当水桶从高处向低处翻转时,水桶中的水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运动,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水桶继续翻转,水的动能又转化为势能。

2. 演示实验:使用翻转水桶模型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翻转水桶模型中的物理现象。

三、应用翻转水桶模型(15分钟)1. 讲解翻转水桶模型的应用:翻转水桶模型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水力发电、游乐设施等。

2. 示例:讲解水力发电中翻转水桶模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翻转水桶模型在水力发电中的作用。

四、学生实验(15分钟)1. 分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翻转水桶模型和实验材料。

2. 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翻转水桶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让学生总结翻转水桶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翻转水桶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翻转水桶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使用翻转水桶模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解释翻转水桶模型中的物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翻转水桶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烧水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烧水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烧水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

2. 掌握烧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

2. 烧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的理解。

2. 烧水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加热器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烧水的?烧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15分钟)1. 实验操作:将适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放入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

2. 使用加热器对其中一个烧杯进行加热,观察和记录水温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热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热是如何传递的?4. 学生分享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解释能量转化和热传递的原理。

三、学习烧水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烧开水更快、更节能?2. 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3. 演示烧水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四、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传递原理,掌握了烧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解析】我们可以在图形上用箭头标示出电流的路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若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则是并联;图中可以标示出三条路径,如图2所示,可以用箭头在图形上标画出来,第一条是从正极→A→L1→B→负极,第二条是正极→A→L2→B→负极,第三条是正极→A→L3→B→负极。所以图中L1、L2、L3组成的是并联电路。
【答案】1.(1)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串联的。(2)当S1、S2闭合时,灯L1、L2被开关S2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3。(3)当S1、S3闭合时,灯L2、L3被开关S3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1。(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并联的。
2.开关S1、S2断开时,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灯L1、L2、L3是串联的;开关S1、S2闭合时,电流有三条路径,灯L1、L2、L3是并联的。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3.节点分析法:对一些复杂的电路往往一眼难辨,为了简化起见,可以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设置节点标上字母,同一根导线上字母相同(开关相当于导线),然后分析电流从分流点流到合流点有几种路径,若只有一种路径则为串联,否则为并联电路。
例题2如图3所示的电路,试判断三只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解析】首先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分别标上字母A、B,且同一根导线字母相同,如图4所示,则从图中不难看出电流从A流到B可以经过L1,也可以经过L2,还可以经过L3到达。等效电路可画成图5所示。可见此电路是由三只电灯并联组成的。
【训练题】1.在图7所示电路中,(1)当只闭合开关S1时,灯L1、L2、L3是怎样联接的?
(2)当S1、S2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3)当S1、S3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
2.如图8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1、S2断开时,灯L1、L2、L3是怎样解析】不能仅凭开关能控制所有用电器,就说电路是串联的。因为并联电路中在干路的开关也能控制整个电路。最简单的方法是:闭合开关,两灯泡都亮,然后拧去一只灯泡,看另一只是否发光。若发光,说明是并联;若不发光,说明是串联。
小结:电路识别对于我们初学者开始有点难,但是借助以上方法加强训练,对简化电路、分析电路很有帮助,特别是路径识别法和节点分析法,希望大家认真学好,在对付一些较复杂的电路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妨来试一试。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电路图分析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4.去用电器识别法
由于串联电路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各用电器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果将电路中的某个用电器取下,其它的电路都不工作,则该电路是串联电路。而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单独工作互不影响,如果将某一用电器去掉,其它的电路不受影响,则该电路是并联电路。
例题3如图6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某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都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都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的呢?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如何判断电路故障问题
“电路的故障”问题在中考时常出现在电路选择题中,它主要分为无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和有电表两种情况下的电路故障,电路故障主要包括断路和短路,造成断路的主要原因有:①连接电路时,导线与接线柱之间接触不良;②由于电压过高电路被烧断,比如灯被烧坏;③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内阻过大,造成电压表所在电路断路。而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电路的错误连接产生短路,如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因电流表的内阻太小,相当于接入了导线。现举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