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伴或不伴腹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栾雨婷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疾病,其特征是正常肝组织被疤痕组织所取代。
肝硬化通常由长期的肝炎、酗酒、脂肪肝等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硬化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各种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参与食物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菌群失调可能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肠道菌群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使用抗生素等。
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产生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
这些毒素和代谢产物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肝脏功能,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其次,肝硬化会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的清除能力降低,导致血液中毒素浓度升高。
高浓度的毒素会对肠道菌群产生抑制作用,使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
同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使得肠道菌群中的细菌易于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加重肝硬化的病情。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与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氨、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
另外,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还可以影响肝脏纤维化过程,加重肝硬化的程度。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望成为肝硬化治疗的新策略。
针对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治疗肝硬化的新思路。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等生物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移植等方法,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肝硬化患者体内,以恢复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周艺敏;王健【摘要】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到肝硬化的预后。
文章就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的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中的意义、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肝硬化中的主要作用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17)1【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肝硬化;综述【作者】周艺敏;王健【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肠道菌群是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近年来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慢性疾病,如肥胖、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和非酒精脂肪肝等均与肠道微生物群有关。
本文就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的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中的意义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肝硬化中的主要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 肝硬化影响肠道菌群构成,促进细菌移位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中有类似粪便微生物群落,且不同粪便微生物群之间的变化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的[1]。
肝硬化时肠道菌群失调常表现为有益的厌氧菌数量减少,而需氧菌数量增多或相对增多,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减小,且其失调程度随Child-Pugf分级的严重程度而加重。
肝硬化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促进细菌易位(BT)的发生,同时失调的肠道菌群又促进组织损伤和肝纤维化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肝硬化患者细菌移位的原因目前多数认为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等有关[2]。
肝硬化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Mennigen[3]研究表明,肝硬化者淋巴细胞和Tr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缺陷,而免疫功能障碍时细菌和毒素极易通过损伤的肠道屏障进入体内;门脉高压可导致胃肠淤血水肿,从而使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细菌及内毒素从肠道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再经过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导致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自发性腹膜炎[4]。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腔积液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调查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腔积液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调查丁蓉;姬文莉;陈婷婷;张倩;吴梦秋【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24(27)3【摘要】目的调查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方法2019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59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取腹水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
结果在559例肝硬化患者中,腹水培养病原菌阳性119例(21.3%)11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株(62.2%),革兰阳性球菌35株(29.4%)和酵母样真菌10株(8.4%);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为97.1%,对环丙沙星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性也大于40.0%,而对阿米卡星和厄他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为100.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均低于30.0%,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性均大于30.0%,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厄他培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大于80.0%,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敏感;酵母样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均敏感。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治疗需早期行腹水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预后尚好。
【总页数】4页(P398-401)【作者】丁蓉;姬文莉;陈婷婷;张倩;吴梦秋【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医学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慢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2.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腔积液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3.慢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4.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5.濮阳市2018年-2020年1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作者单位:610000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中 心,健康管理中心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余 麟 马月秋 伍晓梅 郭姣姣【摘要】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因感染HBV 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和弥漫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进展为肝衰竭、肝细胞癌的风险均较高。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等方法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4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损伤是一个慢性病变过程,如临床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脏纤维组织发生弥漫性增生,形成小结节,之后进展为假小叶,从而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占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78.8%,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2]。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通过门静脉、淋巴系统与肝脏建立解剖学关联,并基于肠道与肝脏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在调控肝脏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在代谢、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维持宿主的健康状态;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会导致肠道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使HBV 进入肝脏,通过炎症反应诱导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5-6]。
肠道菌群改变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亦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如何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促进疾病缓解,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翁秋青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11(17)6
【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选药治疗.方法计数每克粪便湿重中的3种厌氧菌和2种兼性厌氧菌及一种酵母样真菌的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明显增多(P<0.01).菌群的失调程度随Child-Pugh分级的严重程度而加重.急慢性腹泻患者总菌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3种厌氧菌均明显减少.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腹泻患者总体菌量明显减少,而比例大致正常.
【总页数】2页(P678-679)
【作者】翁秋青
【作者单位】514011,广东省梅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sIgA水平的影响[J], 刘琦;周芳
2.强化护理模式对小儿急性腹泻患者症状、肠道菌群及复发率的影响 [J], 付红清
3.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J], 韩翠燕;史宁
4.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与肝肾指标的相关性 [J], 熊馨;李敏瑞;任玉艳;杜宇辉;贺建峰
5.黄芪建中汤肠内灌注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粘膜功能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J], 钟琴娟;叶建樑;唐宁;邵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
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O、TNF-a、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cirrhosis.【关键词】益生菌;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肝功能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程中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免疫功能减弱、通透性增加,机体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D-乳酸水平急剧升高,引起肠道菌群易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益生菌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进机体肠黏膜细胞更新及再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本研究应用常规肝硬化护肝治疗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肝功能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
所有病例经病理、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药物过敏、肝性脑病、精神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无法正常交流等患者。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o f i n t e s t i n l a l f o r a a n d C h i l d—P u 【 g h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 ,a n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p r o b i o t i c
市 中心 医院就诊 的肝硬化不伴腹水患者 2 6例及肝硬化伴腹水患者 2 2例 , 其中肝硬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茵 ( 贝飞达) , 共治 疗1 4 d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 、 血氨及 A l J r r , 血清白蛋 白水平及 T B i l 值, 计量资料组 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 多组间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 , 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 肝硬化患者均存在程度不 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 为肠球菌 、 肠杆菌显著 增多 ( P< 0 . 0 1 ) , 双歧杆菌减少( P< 0 . O 1 ) ; 菌群 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 肝功能严重程度有关 , 肝功能 C h i l d—P u g h C级患者茵群失调较 A 级严重 ( P< 0 . O 1 ) ; 益生菌可 改善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标 、 降低血氨、 提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 ( P< 0 . 0 1 ) ; 益生菌亦可 改善 肝硬化患 者肝 功能 C h i l d —P u g h分级 , 其中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效果更明显 ( P< 0 . 0 1 ) 。结论 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改善生化指标及降低血氨。 关键词 : 肝硬化 ; 肠道菌群 ; 益生菌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研究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异常和功能受损,常常导致肝功能衰竭。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于深入了解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食物消化、免疫调节等。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的下降,以及某些有害菌的增加。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普通肠道菌(Enterobacteriaceae)的数量明显增加。
这些细菌产生的内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刺激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
此外,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中的厌氧菌(Anaerobes)也明显增加,这些菌群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氨气,进一步加重了肝硬化患者的氨中毒症状。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存在着菌群组成的转变。
研究发现,某些有益菌如梭菌(Clostridium)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一些有害菌如肠球菌(Enterococc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数量明显增加。
这种菌群组成的改变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使得肠道内的有害物质进一步侵入血液循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炎症反应。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肝脏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有害菌和内毒素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刺激肝脏的炎症反应,导致肝组织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此外,肠道菌群的改变还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使得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受到外界毒素的损害。
针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治疗策略。
一种方法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
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减少有害菌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瘢痕化和结构异常。
肝硬化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肝硬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1.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组成也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增加,而益生菌数量减少。
这种菌群失衡可能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异常可能是由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包括解毒、合成和排泄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受损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的堆积,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异常也可能影响肝脏功能。
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激活免疫系统等方式,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的增加,进而激活肝脏炎症反应,加重肝硬化的病情。
3. 可能的机制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机制被广泛讨论。
首先,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肠道内的毒素、细菌和代谢产物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肝脏炎症反应。
其次,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肝硬化的进程。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而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
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可能加重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硬化的发展。
最后,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代谢产物的影响影响肝硬化的进程。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物的产生和转化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代谢产物的异常积累,进而影响肝脏的功能。
4. 临床意义和治疗前景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病情。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用益生菌和预生物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减轻肝脏炎症反应,缓解肝硬化的症状。
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一、引言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微生物群之一,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发现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篇文章将着重讨论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及机制,以期为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1.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肝脏病理变化中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这两种类型的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例如,肠道中出现了大量厌氧菌和致病微生物,同时有益的菌群数量减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失衡状态导致了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和肝脏对内毒素的过度暴露,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 肝脏炎症肝脏炎症是肝脏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肝脏炎症患者的肠道中存在大量的腐败菌和其他有害菌,同时有益菌数量减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变化导致了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和内毒素的泄漏。
这些内毒素在通过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后,会激活肝脏内的炎症细胞和造血细胞,使得肝脏内的炎症状态进一步加重。
3. 肝癌肝癌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情况。
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肠道中存在较高密度的致病菌群,同时有益的菌群数量极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失衡状态导致了肝脏对内毒素的暴露和免疫系统的失调,同时也增加了人体对病毒和毒素的敏感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
三、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机制1. 肠-肝轴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存在着肠-肝轴。
这个过程中,肠道内的细菌和代谢产物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从而影响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肠-肝轴的破坏会导致肠道震荡状态的提高,而这种状态会加剧肝脏的炎症病变,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研究
3 O 例健康志愿 者的粪便标本来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安徽 医科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体 检 中 心 ( 所有 研 究 对 象均 签 署 知 情
同意 书并 上 报 医 院伦 理 委 员 会 批 准 ) , 临床 诊 断 符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1 5 ) 0 5— 0 6 4 8— 0 5
肠 道菌 群寄 居在 人 体 胃肠 道 内各 个 部 位 , 是 一
表1 3组 人 群 临 床 资 料 比较 ( x± s )
个种类繁多 、 动态变化 的微 生物群体。随着对 “ 肠 肝轴 ” 概念 的深 入 认 知 以及 肠 道微 生 态 学研 究 的
2 0 1 5— 0 1— 2 2接 收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编号 : 8 1 1 7 2 7 3 7 )
作者单位 : 安徽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 合肥 2 3 0 0 2 2
安徽 省细菌耐药监控 中心 , 合肥 2 3 0 0 2 2 2 3 0 0 1 2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 0 . 0 5 ; - q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 P( 0 . 0 5 ; T B I L : 总胆红素; A I J T : 谷丙转氨酶; A S T : 谷草转氨酶; A L B : 白蛋白; G G T : 谷氨酰转 移酶; A K P : 碱性磷酸酶; P T : 凝血酶原时间
者体 内存在不 同程度 的肠道菌群失 调 , 其 中乙肝患者体 内过
度繁殖 的肠球 菌与 I L 一 1 7 A协 同参与 肝脏 炎症反 应过 程 , 以 致 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 。
肝硬化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分析
肝硬化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分析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异常重塑和纤维化,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其中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肝硬化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共病性的原因。
肝硬化与肠道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中有高达70%以上的人同时患有肠道疾病,如肠道出血、腹水、肠道感染等。
肠道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肝硬化的病情,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首先,肝硬化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可以归因于两者之间的解剖和生理学联系。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蛋白质合成、解毒和胆汁分泌等。
肝硬化导致肝脏功能减退,使得肠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无法有效清除,从而导致肠道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此外,肝硬化还会导致门脉高压,使得肠道静脉曲张和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
其次,肝硬化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异常也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之一,它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如肠道菌群失衡和菌群多样性下降。
这种微生物组的异常与肠道炎症和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进一步加重了肝硬化的病情。
最后,肝硬化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还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异常有关。
肝硬化患者往往存在慢性炎症状态,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异常增加了肠道炎症和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加重了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损害。
肠道炎症和感染进一步刺激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异常,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速了疾病的进展。
综上所述,肝硬化与肠道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并呈现出较高的共病性。
这种共病性可以归因于肝硬化和肠道疾病之间的解剖和生理学联系、肠道微生物组的异常以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异常。
深入研究肝硬化与肠道疾病的共病性机制,有助于寻找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关系研究作者:李文旭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我国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约有 1.3亿人为HBsAg携带者。
虽然一些口服抗病毒药以及干扰素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地遏制。
同时肝功能损害导致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下降,胆汁和胆酸分泌减少,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受到影响;再加上宿主防御能力降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即肠道菌群失调。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一、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基本数据描述据统计,大约有 10%-20%的慢性乙型肝炎 5 年后会发展为肝硬化,20%-23%的肝硬化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组织纤维性病变。
其病理学标志是瘢痕组织替代了正常的肝脏软组织,形成假小叶,进而出现门脉高压,血流无法正常通过肝脏组织,导致胃肠道淤血和组织水肿,胃肠蠕动减慢,肠道通透性增加;二、肝病与肠道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体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等构成,平均重量约 1.5kg,是人体自身细胞数目的0.05 倍。
2011 年以ArumugamM为首的研究小组对22 名志愿者的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进行测序比对,发现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并非随机组合,而是可以分为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和瘤胃球菌属 3 个肠型,并且这些肠型与宿主的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以及地域环境无关。
1 类肠型富含拟杆菌属(22%—39%),擅长分解碳水化合物,抵抗肥胖;2 类肠型富含普雷沃氏菌属(6%—36%)但拟杆菌属数目减少(2%—17%),普雷沃氏菌属能协同肌动蛋白降解肠道粘膜层的糖蛋白,增加肠道疼痛感;3 类肠型瘤胃球菌属数目较多(0.1%—6.5%)而拟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含量减少,其中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而使体重增加。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摘要:背景: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主要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已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情况。
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应用测序技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实验组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对照组有所不同,并且实验组的物种多样性和菌群稳定性均低于对照组,而某些病原菌的水平则高于对照组。
结论: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菌群稳定性降低,具有一定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对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失衡、菌群稳定性正文:1. 引言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常伴随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等严重的并发症。
尽管肝硬化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和菌群稳定性下降可能是影响肝硬化发病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关注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状态,但对于菌群稳定性的关注程度不高。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群落组成和稳定性变化对肝硬化的影响。
2. 材料和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招募了20例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10男10女,年龄范围42-70岁,平均年龄为57.5岁;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10男10女,年龄范围40-65岁,平均年龄为56.1岁。
所有的被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保密处理,研究程序得到了当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2. 定义和诊断标准所有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均通过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测、血常规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进行诊断,并按照2007年欧洲肝脏病学会肝硬化临床实践指南的标准进行分类。
所有被试者均没有服用抗生素和免疫调节药物等影响菌群的药物,且在过去6个月内没有完成肠道减少菌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闻慧;史玉领【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22(31)9【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HBV 感染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及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水平,分析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组GOT、GPT、AL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较对照组低,肠球菌、肠杆菌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患者GOT、GPT、ALP水平不同(P<0.05);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水平不同(P<0.05);HBV感染肝硬化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与GOT、GPT、ALP呈负相关,肠球菌、肠杆菌水平与GOT、GPT、ALP呈正相关(P<0.05)。
结论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肠道菌群水平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紊乱可作为肝功能损伤程度的辅助判定标准,不同肠道菌群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指标间的关系值得临床重视。
【总页数】4页(P1651-1654)【作者】闻慧;史玉领【作者单位】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相关文献】1.调节肠道菌群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腹水的影响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免疫和肝功能的影响4.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炎症因子及肝功能水平的关系分析5.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毕炯炯;马英杰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4
【摘要】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病理过程。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弥漫性
坏死,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引起肝内血流动力学紊乱,最终可出现肝功能衰竭[1]。
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
全球每年约有
100万人死于肝硬化,其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2]。
因此,掌握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是关键。
近些年,研究发现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
通过参与各种免疫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肝硬化的发生发展[3,4]。
靶向调控微生物、减少代谢物质堆积、改善全身免疫状态、缓解持续性炎症反应已成为肝硬化诊治新策略。
【总页数】4页(P370-373)
【作者】毕炯炯;马英杰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3.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变化
4.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5.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郑婷婷;蒋珊珊;方钟燎;陈茂伟【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8(021)006【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 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总页数】4页(P899-902)【作者】郑婷婷;蒋珊珊;方钟燎;陈茂伟【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530021 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西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的对比分析 [J], 赵娟;李娟;于红卫;孟庆华2.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J], 滕采万;赵渝琼;谢雪梅3.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J], 王磊4.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J], 邢乐康; 邓永东; 姚立琼; 金凤玲5.基于定量宏基因组学评估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及预后的关系 [J], 邵玥明;温晓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患者口服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肝硬化患者口服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变化分析黄耀强【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07【摘要】评价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对肝功能、内毒素等指标的影响.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肝硬化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均给予肝硬化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在肝硬化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内毒素(ETX)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均较治疗前增加,酵母样真菌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14.32±1.38lg cfu0g-1,12.96±1.28lg cfu0g-1,1.90±0.24lg cfu0g-1)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PT、ET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分别为40.2±14.1U/L,51.2±18.3U/L,13.3±2.6s,3.0±2.6EU/ml)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ETX水平,疗效显著.【总页数】3页(P1297-1299)【作者】黄耀强【作者单位】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高州 5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相关文献】1.肝硬化患者益生菌干预效果及肠道菌群变化分析2.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3.益生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4.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5.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分析比较
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分析比较周慧芳;万江丽【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3【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9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酵母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治疗效果.【总页数】3页(P116-118)【作者】周慧芳;万江丽【作者单位】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新疆喀什 844000;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新疆喀什 8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相关文献】1.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J], 翁秋青2.两种方法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比较 [J], 唐源淋;张绍衡;郭亚兵;姜泊;陈烨3.乙型肝炎肝硬化积证与臌胀肝肾阴虚证肠道菌群特征比较分析 [J], 蔡文君; 吕靖; 慕永平; 栾雨婷; 刘成海; 蒋轼丽; 赵长青; 顾宏图; 袁继丽; 邢枫; 周扬4.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腹膜炎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J], 买热木古·阿布都热依木;方法;穆清爽;孙军5.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 季旻游;李超;赵兴忠;武煦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因素分析及护理
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因素分析及护理
吕雪丽;任志芳;初春梅
【期刊名称】《社区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5)04S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肝硬化病人;护理;弥漫性肝病;门脉高压症;胃肠道淤血;内环境变化;组织水肿
【作者】吕雪丽;任志芳;初春梅
【作者单位】大庆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136例肝硬化腹腔积液并低钾血症病人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J], 祁小宝;王岩;吴亚丽;何颖;曹嫚;何召云
2.影响住院肝硬化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宋如梅
3.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机制及其护理 [J], 陈新萍
4.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因素及护理分析 [J], 马小珍;赵青山;胡仪燕;梅耐
5.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机制及其护理 [J], 陈新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0 001) ,肠杆菌属丰度与胆汁分泌通路呈正相关( P < 0. 001) 。
HBLC - WA 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以硬壁菌门的罕见小球菌属
和假丁弧菌属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的肠杆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属丰度增加为特征,肠杆菌可能参与胆汁分泌通路,大肠埃希菌可能参
与上皮细胞的细菌侵袭通路,提示对于无 SBP 的 HBLC - WA 患者,调节肠道菌群的同时,可能也要考虑 SBP 的预防性治疗。
相关分析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检验。 不同条件下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相似性分析( ANOSIM) 和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 Adonis) 。
结果 伴随腹水的出现,HBLC 患者粪便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 P = 0. 042) 。 PCoA 结果显示,HBLC - WOA 组、HBLC - WA 组与
收 基 作doi者稿 金:1简日 项0.介期 目39:::62究栾国90/2。雨家j0. i二婷自s-s0n(者然1.11对科9-09012本学12-;文基-修)5贡金,2回女5献面6日,.相上主2期0同项要2:02,目从.0同02资事70为.助-中0第10(医52一81-药作517防3者3。9治4。8慢;8性18肝74病39的0)临床研究;蔡文君(1991 - ),女,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 通信作者:慕永平,电子信箱:ypmu8888@ 126. 。 com
, , , , , , , , , , LUAN Yuting CAI Wenjun JIANG Shili ZHAO Changqing GU Hongtu YUAN Jili XING Feng LYU Jing LIU Chenghai LIU Ping ( ; , MU Yongping.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anghai ; ;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Tra ; , ) ditional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the Kruskal - Wallis H test was used for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variables between more than two groups. Multiple hypothesis tests were
( ), used for comparison of relative abundance between species and was adjusted by Benjamini and Hochberg false discovery rate fdr and
flora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HBLC patients using 16S rRNA sequencing. The Wilcoxon rank sum test was used for compari
, ; son of categor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Mann - Whitney U test was used for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白、α - 亚油酸代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菌侵袭上皮细胞和胆汁分泌通路相关的菌群丰度逐渐上升( Pfdr 值均 < 0. 05) ,而与黄
酮类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菌群丰度逐渐下降 ( Pfdr < 0. 05) 。 且细菌侵袭上皮细胞通路与大肠 埃 希 菌 属 的 丰 度 呈 正 相 关 ( P <
, ( ) Medicine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among whom 30 had no ascites HBLC - WOA group and 27 had ascites without ( )( ), ( )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SBP HBLC - WA group and 28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nrolled as healthy controls HC group . Intestinal
栾雨婷,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伴或不伴腹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521
( ) ( ) Pfdr < 0. 05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test was used for correlation analysis. An analysis of simi
152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卷第期 年月 , , 36 7 2020 7 J Clin Hepatol Vol.36 No.7 Jul.2020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伴或不伴腹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栾雨婷,蔡文君,蒋轼丽,赵长青,顾宏图,袁继丽,邢 枫,吕 靖, 刘成海,刘 平,慕永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教育部肝肾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larity ANOSIM and a non - parametr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donis were used for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under different
( ) conditions. Results The abundance of fecal microbiota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scites in HBLC patients P = 0 042 . ( : , ;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BLC - WOA group and the HC group ANOSIM R = 0. 159 P = 0. 001 Adonis R2 = , ) ( : , ; : , 0 067 P = 0. 001 and between the HBLC - WA group and the HC group ANOSIM R = 0. 323 P = 0. 001 Adonis R2 = 0. 107 P = ) , , 0 001 . At the genus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HC group the HBLC - WA group ha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abundance of Subdoli ( ) , , granulum and Pseudobutyrivibrio P < 0. 01 and P < 0. 001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abundance of Enterobacter Escherichia and ( , , ) Veillonella P < 0. 05 P < 0. 001 and P < 0. 01 . Escherichia and Veillonell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 - Turcotte - Pugh ( ) , , ( ) ( CTP score prothrombin time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and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albumin Alb level all P < ) , , , 0. 05 . Pseudobutyrivibrio norank_f_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 and Blauti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b ( ) level and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TP score and C - reactive protein level all P < 0. 05 . The KEGG pathway analysis showed that , ,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scites there were gradual increases in the abundance of the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transcription - related proteins , , , ( ), alpha - 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 and bile secretion all Pfdr < 0. 05 ( ) as well as a gradual reduc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the pathway associated with the biosynthesis of flavonoids Pfdr < 0. 05 . The pathway as ( ), sociated with 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undance of Escherichia P < 0. 001 and the abun ( ) dance of Enterobacte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hway of bile secretion P < 0. 001 . Conclusion Intestinal flora disturbance is , observed in HBLC - WA patients featuring the reductions in the abundance of Subdoligranulum and Pseudobutyrivibrio belonging to Fir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