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1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感悟中亲近历史,激发社会责任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2.学情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历史教育学家聂幼犁先生说过:“历史图片包含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
其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比于文字,图片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特别强调图片的选择和使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百年民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史实及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教学难点:搜集整合史料,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4.课时共1课时探究活动过程一、选题1.主题说明:(1)时间跨度:晚清时期至今(2)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2.关于分组:自由分组,每组10人,设小组长,班长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上报报老师。
3.选题参考社会风俗方面:婚礼嫁妆头饰发型……服饰方面:男装女装校服……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住宅方面:建筑业、民居……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迁……百年社会环境变化……二、资料收集1.采访老师、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反映了该社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中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民俗文化,了解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意义:1)传承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资料,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和历史背景。
2.实地调查:到民俗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传统习俗、节日和仪式。
3.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长者、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地理、气候和民族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原因包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永久保存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方法包括:1.教育宣传: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民俗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文化节日: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年轻人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
3.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如舞狮表演、民俗展览等,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关注。
4.信息保护: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专题研究和保护传统技艺等方法,将民俗文化保存下来。
结论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小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百社会风俗变迁】
附件二:滕州市中小学生小课题优秀研究成果申报表研究成果名称:《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完成人:姜其延申报单位:滕州科技职业高中指导教师:吕玉兰联系电话:0632-5815708申报日期:2018年9月19日2.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社会习俗和现代服饰、餐饮、居室建设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力。
3•研究目的和内容一、(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4.研究过程和方法措施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一)确立选题(二)根据确立的选题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三)搜集(四)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及相关专业人员。
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五)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一、确立选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二具体的行动计划(一)调查服饰风俗的变。
1.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审美、适体、方便、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人。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了物资的社会习俗的变迁(二)饮食风俗的变迁1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以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2人民的生活生活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三)居住建筑风格的变迁1由于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新2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板、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总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书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陈秋良,冉启祥,郎玲玲,宋诗瑶,龙熙,赵文才,宋庆鑫,罗世达(贵州省贵定一中2014届高一(10)班551300)指导教师:杨敏1.项目概述:1.1课题的由来: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是高高兴兴地庆祝佳节的到来,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俗,出行方式也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小组决定调查一下中国百年来社会风俗的变迁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1.2课题意义:掌握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1研究步骤概况:2.1.1 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资料等多种形式展开研究。
确定好分工情况,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2.1.2.研究步骤及时间10月初,确立了课题研究所有步骤。
10月初后到10月中旬之间,开始进行调查,展开研究。
10月中旬后,进行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结题报告及书面作业。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多方努力,调差研究完成,由于能力有限,所有调查得出的结果肯定存在多方不足,正因为有不足,才会更加的有完善的空间,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调查完成,但也需要同学们自身去感受,去了解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变迁,才会更有意义。
3、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说是全方位的。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所用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所属模块如:必修2单元\专题第4单元设计主题第十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关注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运用各种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
作为教学尝试,选择本课内容做研究性课题,是基于本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模仿科研的方法去学习,开始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的课题,选择此类的探究性题目学生较为感兴趣,更利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和创新的能力。
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等,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值得研究。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从自己周围、身边的具体事例和变化探究开始,比较近代和当代人们在物质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迁情况,培养观察能力,收集材料、合作交流以及感悟和反思的能力。
(2)通过查阅史料书籍和历史文献(3)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资料(4)对材料筛选、分析、讨论、归纳,最后进行发言,通过汇报、演讲、多媒体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2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服装发展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有请探究的三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略:
小结:(教师针对三组的探究成果,解析)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本无优劣之分,中国人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当代中国人应借助现代方式和手段,将其发扬光大。
导言: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课的形式对我国清末、民国和建国后到80年代的服饰变迁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
●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演讲比赛”,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探究小组。
课前要求如下: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搜集图片,开展“演讲比赛”;第一组的探究领域是“清末服装”。第二组的探究领域是“民国服装”。第三组的探究领域是“建国后到80年代服饰”。
●教学过程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课题组长:廖明兴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指导教师:胡鸿敏一.开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
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百年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居室建筑
饮食方面
习俗风尚
讨论厅:
服饰方面 交通通讯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展览馆示意图
展厅一
服饰方面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 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怎样?)
清代男女服饰
清末、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 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 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 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 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 巨大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 进步的方向变化、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变化的原因
A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 积极向上
B C 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2)变化的表现
A 物质生活方面: B 风俗习惯方面: C 社会风气方、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
2、 请同学们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 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
展厅三:居室建筑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0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后,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针对这种自主探究的课,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所以,要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整合史学材料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型与课时: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识记民生百年的变迁。
(2)理解民生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境界发展。
⑶运用社会发展观点,分析中国民生百年巨大变迁的背景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1)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选题。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感受,举办历史展览会。
(3)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2)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拓展,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发展。
(3)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史实、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难点:史料整合能力、提取历史信息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给学生设计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
《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研究背景本报告旨在对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进行研究。
社会风俗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了解全球百年社会风俗的变迁对于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1. 分析全球各地社会风俗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2. 探讨社会风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提供对于社会风俗变迁的前瞻性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献,结合实际案例,对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进行探究。
研究结果1. 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差异较大。
2. 社会风俗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变革等。
3. 近年来,全球化对社会风俗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导致了新的社会风俗的兴起和传播。
研究结论社会风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了解全球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趋势和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全球社会风俗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和适应新的社会规范和俗。
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0).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ustoms: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Customs Research, 25(1), 1-15.[2] Johnson, A. (2015). Cultural Change and Social Cust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0(2), 135-152.。
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百年社会风俗变迁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VIP专享】小课题研究-【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掌握社会习俗和现代服饰、餐饮、居室建设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 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的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社 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题 名称
课 题 组 成 员
姓名 姜其延 邢军 裴慧芝
《中国百年社会变迁》
性别 年龄 年级
男 16 高一 近代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史实调查
男 16 高一
女 16 高一 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风俗变化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化,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影响下的产物。又
3.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和背景。(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社会风俗和生活 变化的原因、特征。(4)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中国百年社会风
• (2)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 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 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 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 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 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 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 习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 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 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 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 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礼仪风俗的变化
•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 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 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 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 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 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 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 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 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 太”、“老太太”等称谓。
•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 特征。 •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 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 有了明显的改善。 •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 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 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 俗变化的表现: •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 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 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 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 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 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 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执笔:陈胜同学校:瓜州一中班级:2003届12、13班小组成员:第一组(12班,14人):陈胜同、许丽娜、寇佳裕、党正波、刘银、李玉磊、相豆豆、潘苗苗、康兴慧、宋雪萍、张延龙、牛栋、孙自成、魁玉玲第一组(13班,6人):程艳芸、单旭、王婷、杨金秀、刘元元、王蓉小组长:陈胜同、程艳芸指导教师:董军 axzxdj@ ;QQ:568272655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2011.6-7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并形成研究性课题。
分类整合完成论文形成课题6、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有何特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专题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探微□执笔:陈胜同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中东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中东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中东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引言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历史和文化景观。
社会风俗的变化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研究将探讨中东百年间社会风俗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中东社会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收集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寻找规律和解释因果关系。
研究内容1. 社会背景的变化中东地区的社会背景在过去的100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包括城市化、教育水平提高、女性权利等方面。
2. 宗教和俗的变化在中东地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也探讨了宗教以及与之相关的俗在过去的百年里发生的变化和影响。
3. 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变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是中东地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也是社会变迁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4. 文化艺术和传媒的发展文化艺术和传媒的发展对中东地区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将会在此方面进行探讨。
结论本研究对中东百年间社会风俗变迁做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中东地区社会风俗历史的变化与社会背景、宗教、家庭结构和文化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这些变化对中东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展示了中东地区在全球历史和文化里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1. John L. Esposito and John O. Voll. Makers of Contemporary Islam.2. Lisa Baldez. Defying Convention: Women,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Post-Revolutionary Nicaragua.3. Largen, Kristen E. "Women in Islam."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Civiliz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in Qatar.。
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俗变研究性学习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俗变研究性学习作业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X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X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X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执笔:陈胜同学校:瓜州一中班级:2003届12、13班小组成员:第一组(12班,14人):陈胜同、许丽娜、寇佳裕、党正波、刘银、李玉磊、相豆豆、潘苗苗、康兴慧、宋雪萍、张延龙、牛栋、孙自成、魁玉玲第一组(13班,6人):程艳芸、单旭、王婷、杨金秀、刘元元、王蓉小组长:陈胜同、程艳芸指导教师:董军[email protected];QQ:568272655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研究步骤时间主要任务阶段目标2021.3-4确立选题确立目标2021.4-5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拟定计划分解目标2021.5-6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搜集资料分头准备2021.6-7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并形成研究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1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
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1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1婚姻礼俗的变化:(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1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
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
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1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1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变迁的表现:(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1)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1、经济发展,一些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会影响社会风俗变化;2、传统文化,能深刻影响社会风俗,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政治制度,政体变化取决于指导思想变化,影响风俗传承;4、教育渠道,人觉悟高,传统风俗会以新的方式和形式传承;5、军事占领,在异族统治的高压下,传统风俗必然发生变化。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政治领域,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迷信个人到追求真理。
通过思想解放,人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从盲从走向理性,树立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念。
(二)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民主政治建设,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独立地思考、判断和决策,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从人治到法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人们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社会的风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