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十章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目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简了理论性知识,加强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全书编写体例力求新颖,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践,既便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全书共分四个模块,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
《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学前教育_[作者和幼儿园教师参考。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章绪论【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操作指南】观察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第二节生命的孕育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四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操作指南】一、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指标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方法【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部分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章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六章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三部分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八章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尉伴关系和移情能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部分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第二节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游戏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操作指南】学习障碍——多动症儿童的测量与评估【实践活动】【思考练习】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充满奇妙和变化的过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经历着一系列显著的转变。
首先是感知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相对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逐渐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事物,听到各种声音,并对其产生兴趣和反应。
比如,色彩鲜艳的玩具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轻柔的音乐能让他们安静下来。
在认知方面,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只能通过触摸和直接操作来认识世界,逐渐发展到能够运用简单的思维和想象。
他们开始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
例如,他们能区分不同形状的积木,知道哪些是圆形,哪些是方形。
语言的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
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再到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语言刺激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越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往往就越快。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
学前儿童的情绪较为直接和强烈,他们会因为小小的不如意而大哭大闹,也会因为得到一个小礼物而兴高采烈。
他们开始懂得喜怒哀乐,并且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比如,当看到妈妈伤心时,他们可能会用小手摸摸妈妈的脸表示安慰。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能够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会分享玩具和食物。
在幼儿园里,他们会参与集体活动,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个性的初步形成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显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向。
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交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或音乐感知能力。
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十章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交媒体的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基因和生理成熟度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交媒体等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影响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社会媒体遗传学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生理成熟度家庭养育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第一节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代相传的现象。
遗传因素是指由基因传递的生理和解剖特征,如先天的身体结构、形态、感觉和神经系统。
它们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
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基因和生理成熟度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改善上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度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奠定了初步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之间的差异是学龄前儿童个体差异的初始基础。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有一个独特的基因。
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如果4个月大的婴儿通过鞠躬、踢腿或哭泣来应对变化的情况,他们通常在2岁时表现出胆小、矜持和内向。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的发展
◈ 人的动作和动物动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 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每个孩子动作的发展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 ◈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一)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由粗到细)
◈ 最初的动作时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 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研究证明,1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 3岁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水平是很低的,他们坚持的时间极端。在 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单调 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二)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
◈ 所谓有意的感知(观察)、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这些“有 意性”,是认识活动中的意志成分。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 意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 一方面,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还是客服内部障
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
◈ 另一方面,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鼓舞人的意 志行动,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
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心理自我。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 当婴儿发现咬手 指与咬布娃娃的 感觉不一样时, 就有了最初的自 我意识--自我 感觉。
•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 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 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生智商较低。
第四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的概念
• 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 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 1 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 生理自我; • 2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获得社会
内向,敏感,细腻,幻 想、胆小
贾宝玉:多血质
外向,热情、活泼好动, 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
萨达姆:胆汁质
• 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张飞:胆汁质
• 人一般是两种气质混 合型,具备一种气质 或三种气质的人比例 较少。
• 气质在童年期表现得 比较明显
4 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 1 先天的气质
– 幼儿的四种气质类型 – 容易护理的40% – 困难的10% – 慢慢活跃起来的15% – 中间型 35%
•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这些气质特点是 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造的 起跑线。
• 正是这种差异或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 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 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 果。
•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 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 格的萌芽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十章
第十章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理论及方法第一节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的总体论完整治疗法(Gestalt therapy)是由皮尔斯(F.Perls)倡导和建立的一种心理辅导法。
(识记)理性情感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由心理学家艾利班、(A.Ellis)开创和拓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
一、完整治疗的总体观(一)皮尔斯的人性观(领会)1.人的完整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完整性。
皮尔斯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只有当人们以“完整”,即以整个有机体都投入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和行动时,正常和健康的行为才会产生。
2.人的自主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自主性。
皮尔斯认为,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力量。
他相信个体本身有自我运作的能力,能够引导自己整合自己的生命。
3.感官知觉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感官知觉性。
皮尔斯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他的脑子,但是能得到他的感官知觉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人的身体和感觉常比我们所说出来的诚实。
4.自我觉察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自我觉察性。
皮尔斯认为,人的自我觉察性是很重要的。
因为人有自我觉察,本身就足以引起自我改变。
(二)皮尔斯的健康观(领会)1.健康的定义完整学派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个体能够不受到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影响,一直保持在“自我觉察”的状态之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要,并且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责任感与健康完整学派认为,健康的个体是具有为达到成功的适应而发展出为自己的生命以及为自己对环境所作的反应负责任的能力的人。
3.专注与健康皮尔斯认为,拥有健康特征的人,是那些专注的人。
因为在同一个时段中,人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其他的事就会先放到一边去。
4.问题与原因将个体为什么会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1)与环境失去互动或接触他(她)可能会使自己与其他人和环境都失去联系。
(2)与环境分离他(她)也可能太注意环境中的信息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以致行为完全被环境所控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学前阶段都是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迅速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学前阶段,他们的视觉敏锐度逐渐提高,能够分辨更多的颜色和细节;听觉也变得更加灵敏,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语调。
触觉方面,他们能够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
例如,当一个孩子拿到一个玩具时,他会仔细观察其颜色和形状,用手触摸感受其光滑或粗糙的表面。
这些感知觉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物,为进一步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在学前阶段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逐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有所延长。
在记忆方面,学前儿童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
比如,他们可能会轻易记住一个色彩鲜艳的卡通形象,却很难记住一段枯燥的文字。
思维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往往通过直接的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来思考问题。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想要拿到高处的玩具时,他可能会先搬来一个凳子,通过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而当你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时,他们会根据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来理解和想象情节。
语言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与外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迅速提升,从最初的简单词汇到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
他们不仅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还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的语言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与孩子的积极交流和引导,能够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情绪体验丰富多样,容易高兴、生气、伤心和害怕。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九、十章)
促进亲子沟通
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建立 良好的亲子关系。
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提供更加科学 和有效的教育。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通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支持,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中的应用
1 2
促进社会公平
感觉
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 性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特点
感知觉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3岁左右,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的阶 段,各种感觉能力逐渐完善,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
视觉发展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对光线的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 长,视觉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更精细的视觉分辨和追 踪活动。
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理
发展?
选择题2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规律。
选择题3
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因素。
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 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
答案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
差异性。
答案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情绪状态
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也受到他们 的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
状态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03 第九、十章重点与难点解 析
重点概念解析
重点概念一: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 和发展任务。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为教育提供 指导。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阶段性。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幼儿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自主与怀疑阶段(2-3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体验到自己的自主性,并怀疑自己能否独立完成任务。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事物的好奇心。
2. 行为与想象阶段(3-4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学习。
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拥有自己的幻想世界。
3. 创造与批判阶段(4-5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展示出丰富的创造力,并喜欢提出问题和批判性思维。
他们开始发展对数字、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并展示出对社会规则的兴趣。
4. 观察与抽象阶段(5-6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建立对时间、空间和数量的观念。
他们对于解决问题和理解抽象概念表现出更高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制定有效教育方法与策略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1. 游戏和自主探索:幼儿通过游戏和自主探索来发展自己的感知、认知和社交能力。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交合作: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学习并发展各种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艺术和表达:艺术和表达是幼儿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情绪管理: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常常面临困难。
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和分享感受。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身体自我意识B. 社会自我意识C. 心理自我意识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A. 模仿成人行为B. 遵守社会规则C. 形成自我评价D. 完全理解道德规范答案:D3.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情绪表达的多样性B. 情绪理解的深度C. 情绪调节的策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身体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和心理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
身体自我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认识;社会自我意识是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对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认识;心理自我意识则涉及儿童对自己情感、动机和个性特点的了解。
2.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答案: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的模仿成人行为,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自我评价,并逐步理解道德规范。
三、论述题1. 论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策略。
答案: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发展策略包括: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帮助儿童识别和表达情绪;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通过实践学习情绪调节。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道德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学前心理学 第十章
二、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特点:
1、幼儿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4~5 岁 ①三岁幼儿在各种条件下,坚持性都很低 ②4~5岁幼儿的坚持性随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波动 ③6~7岁幼儿在各种条件下坚持的时间都比较稳定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 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幼儿意志行动目的和动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发展经过)
1、缺乏明确目的(二三岁) 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幼儿初期) 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幼儿中期)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幼儿末期)
二、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1、根据动机和目的的关系不同,可把动机分为直接 动机和间接动机。与目的直接联系的为直接动机, 与目的不一致,只是间接联系着的为间接动机。
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 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 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 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 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 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 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 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 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 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 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 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 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 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 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 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 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 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 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 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 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 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 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 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 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 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直跃跃欲试,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婴儿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从出生到两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和了解世界。
他们会用各种感觉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通过运动和动作来与之互动。
例如,他们会摸摸、咬咬、闻闻、尝尝各种物体,以了解它们的特性。
同时,婴儿也会逐渐发展出对象永存的概念,即当物体消失在视野之外时,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依然存在。
幼儿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从两岁到六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逐渐能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念,并且开始理解抽象概念和符号的含义。
此外,儿童开始发展出逆操作思维能力,即能够反过来思考问题和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在幼儿期,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也显著加强。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能够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作出反应。
此外,儿童也开始培养起朋友关系,并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他们开始在游戏中模拟成人角色,进一步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暖、支持和爱的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适当的灵活性和挑战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幼儿园和托儿所这样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儿童与同龄人交往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他们的社交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
婴儿期和幼儿期是关键的时期,塑造了儿童未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支持和机会,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教材P68)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不断成长和变化。
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
首先是感知觉的发展,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比如,幼儿会对色彩鲜艳的玩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感受差异。
注意力方面,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开始逐步发展,但时间仍然较短。
记忆力的发展也很显著。
幼儿主要以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更容易记住。
他们可能会记住一次有趣的游戏经历,或者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
思维方面,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具有直观性和自我中心性。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思考问题更多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自身的经验。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经历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再到逐渐能够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环境的语言刺激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先掌握实词,如名词、动词等,然后逐渐掌握虚词,如连词、介词等。
他们的语言表达可能不太准确、完整,但充满了童趣和创造力。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他们的情绪比较外露,高兴时大笑,不高兴时大哭,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
幼儿会因为得到一个小礼物而兴奋不已,也可能因为与小伙伴的冲突而感到伤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
安全感对于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关爱他们的成人,能够让幼儿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情感基础。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包括儿童与他人的交往、社会规则的理解和遵守等方面。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10—12章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趋稳定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2.性别行为的发展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工具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不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映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定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ppt课件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 (2)注意力集中,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 他们在游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 意料的创造表现。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过程儿童可以尽情尽 兴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 (4)自由性,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无拘 无束的,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
(3)结构性游戏(3-6岁):指的是有组织的目标 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导引 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 的结果的游戏。如搭积木。
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戏 作构造三个阶段。
(三)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1.概念:通过使用代替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 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儿童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 来充实游戏,适时的进行着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6)人与人(物)的交流,象征性游戏中的角色分配 需要协商和交流,也会有与材料、玩具的交流等。 (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游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 制、语言使用、记忆、与他人合作等各种能力。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为
机能游戏 象征游戏 规则游戏
从活动内容动作
认知游戏 技能游戏 社会戏剧游戏 结构游戏
(一)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1.概念: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 中进行的游戏。
2.四种游戏 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
度,分为四种:
(1)独自游戏(2-2.5岁):儿童独自一个人游戏。 即使有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动作技能的发展,这个阶段儿童能根据音乐自发地做 出许多不同类型的身体动作,比如摇摇脚、点点头、抬抬 脚跟、前后移动膝盖等。
• 3.3~5岁儿童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的发展
• 3~5岁的儿童开始喜欢坐下来认真地听音乐,而不大会再 像婴儿一样跟着音乐自发地作出动作反应。
• 5.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唱一些歌词较长、较复杂的歌曲,
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音准方面也大大提高,因此这个阶段儿童的歌唱可以 称为“较标准的歌唱”。
• (二)学前儿童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的发展
• 1.0~1岁儿童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的发展
• 早在3~6个月,婴儿就开始主动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 再仅仅被动地接受音乐。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 明显表示出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6个月之后,他们很快会 跟着音乐摇摆身体,而且这种摇摆常常是有一定节奏的。 到了1岁左右,他们可以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 3.3~4岁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3岁以后,儿童的歌唱逐步从自发地创作“轮廓歌”向 演唱成人教的标准歌曲方向发展,轮廓歌也逐渐被许 多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代替。
• 4.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这个阶段的儿童掌握歌词的能力有明显进步,能较完
整地唱出一首歌的歌词,唱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大为 减少,因此这个阶段儿童的歌唱被称为“较完整的歌 唱”。
的形式 • 2.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
两个标准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 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 (一)兴趣指引 • (二)注意力集中 • (三)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 (四)自由性 • (五)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 (六)人与人(物)的交流 • (七)各方面能力的延展
•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 (一)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 1.独自游戏(2~2.5岁) • 2.平行游戏(2.5~3岁) • 3.联合游戏(3.5~4.5岁) • 4.合作游戏(4.5岁以上)
• (二)操作性游戏的发展 • 1.无目的游戏(0~1岁) • 2.功能性游戏(1~3岁) • 3.结构性游戏(3~6岁)
• (二)象征期(2~3岁)
•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了,因为他们已 经开始认识到图画可以用来假装一些东西。但是由于这些图形只 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并不像儿童所指的那些事物,符号只是那些 事物的象征,因此这个阶段叫做象征期。处于象征期的儿童画可 以分为随意性和有意性两种。
• (三)定形期(3~7岁)
• 三、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 (一)0~3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 在儿童3岁以前还处于比较初步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
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只处于萌芽状态。
•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 随着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音乐能引起3~4岁儿
童情绪上的共鸣。
•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欣赏内容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
作品,比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等。
•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 5~6岁的儿童能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能够细致
地辨认音乐作品中速度、力度及音区的变化。
第二节 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 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 (一)涂鸦期(1~2岁)
• 1~2岁的婴儿在能够握笔的时候,就开始在纸上绘画了。不过他 们画出来的东西也许没人能看得懂,由于手腕、手指等动作技能 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只能画出一些由线条组成的图形。
• 5~6岁儿童的调性感开始逐步发展。
• 二、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1.6个月~2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歌唱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他们自发 创作的“轮廓歌”上。
• 2.2~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 儿童在2岁左右唱的“轮廓歌”大多是一个简单的、不 断被重复的乐句。2岁以后,儿童的轮廓歌开始逐渐向 较规则的模式发展。
• 1岁以后,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 们不仅能分辨差别不大的不同音色,而且也能分辨四 度、五度音程,分辨节拍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 (三)3~6岁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 3~4岁的儿童已经能较好地感知一些旋律轮廓 了,这个时期也是培养绝对音高感的关键时期。 4~5岁的儿童能较好地区分音高的音域,能重 复一些简单的节奏。
•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也是儿童处于幼儿园阶段学习绘 画的主要时期。随着儿童认知和手指精细动作的不断发展,他们 能够将头脑中想画的东西用图欣赏能力的发展
• (一)本能直觉期(0~2岁) • (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2~7岁) • 1.儿童更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
第十章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 一、学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一)旋律感、节奏感及音高辨别能力的含义
旋律感是指对通过一定的音高变化勾勒出来的旋律的 辨认和记忆的听觉能力。
节奏感是领悟音乐中音符时间关系的基本能力。 音高辨别能力是指人的听觉对声音高低分辨的感受能
• (三)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 1.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1~1.5岁) • 2.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1.5~2岁) • 3.序列性装扮游戏(2~3岁) • 4.角色游戏(3~6岁)
力。在学前儿童阶段,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研究主要是 绝对音高辨别力的发展。
(二)0~3岁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 0~1岁的婴儿对语言所作的反应,不是对语言内容本 身,而是对其所包含的音乐要素的感知。因此,婴儿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要早于对人类言语的感知能力。
• 在音高辨别能力上,0~1岁的婴儿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研究发现,8~10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根据旋律的轮廓对 音高进行辨别。在节奏感上,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通 过测试,发现5个月的婴儿就能识辨简单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