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探析
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之简要梳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之简要梳理杨帆 山东师范大学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想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切价值观念的建立都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人的文学”赋予了五四文学以新的内质,实现了文学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关键词:五四文学;思想解放;人的文学作者简介:杨帆(1992-),女,汉族,河北怀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欧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60-01一、人的文学的形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众多变革之中,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最引人瞩目的,即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这一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例如作为变法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黄遵宪曾在其诗作《杂感》中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可以说,维新派推动了文学改良运动对人的初步解放,开始消除了封建文化对人的禁锢和奴役,也使得“人学”的观念开始建立并逐渐深入人心。
就此,中国文学在“人的文学”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使得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迪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人的文学的观念是其在文学方面的核心表现,在“科学”、“民主”的大旗下,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否定传统的坚定态度,向禁锢思想、奴役人性的封建主义思想发起宣战。
李大钊曾指斥中国的旧人“知道病全在惰性太深,奴性太深,总是不肯用自己的理性,维持自己的生存,总想用个巧法,走个捷径,靠他人的势力,摧除对面的存立,这种靠人不靠己,信力不信理的民族性,真正可耻!真正可羞!”先贤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人”上,向西方借鉴,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思想和性格的自由,坚持文学反映现实的创作原则,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命运,以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为视角,反映人在文学上的存在。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涌起,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中国封建旧文学中的“非人性”本质,认识到中国仍处于一个“人”的资格严重缺席的时代。
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S uh r n sis leaue s o n h u jc f ne s oo .An h e pe Sa k nn e d o o ten Dy at ’i rtr h wigte s be t tn ec lr e t oi d te p o l ’ wa e igla st
对 个体 生命 的 重新 审视 而激 发起 来 的人 的 觉醒 ,使 得 魏晋 南北朝 的文 学创 作 显示 出强烈的 主体性
色彩 。人 的觉 醒 引发 “ 学的 自觉 ” 文 ,从 而导 致 文 学创 作 、文 学观 念 的 自觉 。
关 键 词 :人 的 觉 醒 ;文 学 的 自觉 ; 文 学创 作 ;文 学 观 念 中 图 分 类 号 :I0 . 2 6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6 3—9 7 ( 0 0 0 0 4 0 7 9 2 1 ) 2— 1 7— 5
摘 要 :魏 晋 六 朝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一 个 重 大 变 革 时期 ,人 的 觉 醒 是 这 个 时 代 的 一 大 特 征 。 由人 的 个 性 意 识 的 觉 醒 ,促 进 了全 社 会 对 人 的 价 值 、 人 生 的 意 义 的 认 识 ,进 而 促 成 了文 学 的 自觉 。 正 是 这 种
魏 “/ 的觉 ” 与 “ 学 的 自觉 ” 晋 人 口 醒 日 / 、 J 文
胡 红 梅 胡 晓林
,
( .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湖 南 湘 潭 4 10 ;2 1 12 1 .湖 南 省 湘 潭 县 第 一 职业 学 校 .湖 南 湘 潭 4 0 ) 12 1 1
me nn fl e n h sma eac nr uin t el eaysl —c n co s e s t s u ttere a n — a igo f ,a dtu d o t b t ot i rr ef o s iu n s.I i j s h e x mia i i o h t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产生、建设、收获第一节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思想背景:“立国”与“立人”3.文学背景:晚清“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与世界先进文学的差距1.产生期:(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载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钱玄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4)刘半农提出文章要分段,要打标点符号2.建设期: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3.收获期:(1)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2)早期白话文的创作实践——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包括胡适等人在内的白话诗八首,这意味着新诗的真正产生。
胡适的“放脚体”新诗的“尝试”——平易通俗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有反封建的内容又不乏自己的情绪——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崛起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崛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一次觉醒,同时也崛起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他们的崛起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之中。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会将青岛等原德国在华租界交由日本管理,这引发了中国学生愤慨和抗议。
同时,近代以来的多次失败和王朝的瓦解也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不安与困惑。
这些因素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2. 知识分子的觉醒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的一次觉醒。
在这次运动中,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他们通过展开一系列抗议活动和思想交流,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愿望。
一方面,他们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殖民地统治;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进行批判,并提出了各种革新的主张。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问题的本质,并认识到革命变革的必要性。
他们对放弃旧有的体制和思维方式充满了信心,并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事业中。
五四运动成为了一个催生新思潮、培养新力量、改造传统社会的重要契机。
3. 知识分子的崛起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空前提升。
首先,知识分子在这次运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其次,他们提出的种种理念和主张广泛传播,并得到了大部分人民的支持。
在政治上,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等政治组织的创建,成为了这些组织的核心成员。
他们带领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和社会改革,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则以新思潮、新文学为主导,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觉醒与崛起的重要标志。
在这次运动中,知识分子丢掉了封建思想的枷锁,开始站在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人”的所指的变化
2017年第5期(总第42期)略糸滇师范太<f社会科考嗲根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 5, 2017Total No. 4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人”的所指的变化侯令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有了崭新的历史与逻辑基点,历史的基点是“人的发现”,逻辑的基点是 “人的意识”,这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1]。
我们可以看出“人”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中,“人”的所指各有不同,文章从理论和作家作品等方面来梳理中国现代文学思 潮中“人”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人”[中图分类号]E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 0292 (2017 )05 - 0113 - 03中国传统文学中强调的是“文以载道”,作文的主 要目的是“载道”,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 教化的工具,内容主要是歌颂圣德、推行统治者政策、传达统治者思想等,其意图是通过文学的手段使百姓甘 愿诚服于封建统治者。
而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阶段的最 根本的区别特征就是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 发现,认为文学应该是“写人”的,而颠覆了传统文学 的“载道”思想。
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十年中,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文学中“人”的所指也不 断地变化,本文将针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人”的 定义的发展做简要的分析。
_、五四文学时期:“个人"五四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启蒙文学思潮”“现 实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文学时 期的三大思想潮流,而“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的核 心观念,也是其文学思潮的共通点。
1918年12月,周 作人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文 学》,提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 句,是‘人的文学”’[2]。
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作者:谢毓洁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9期摘要: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由外而内的现代化进程也在艰难行进。
自1895年肇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人性解放的大幕缓缓拉开,“人的觉醒”一步步深入。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性解放的高潮来临。
当然,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局限也很明显。
戊戌变法只看到了“民权”,尚未重视“人权”。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在于没有继续探讨人权、理性、制度保障等深刻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近代中国;人的觉醒;个人主义晚清以来,西方现代性的挑战导致了中国文明深刻的秩序危机和意义危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科技层面逐步向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层面深化。
1895年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一个新境界:青年士子们作为一批具备近代知识和观念的文化主体,展开了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要求将“民”从传统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这种解放人性、造就新民的努力,实质即“人的觉醒”。
于是,人性解放的大幕自戊戌变法时期缓缓拉开。
而人性解放,或者说“人的觉醒”的高潮则在五四时期。
五四知识分子高扬个体价值的个人主义,尤其是陈独秀以个人主义代替家庭主义的启蒙命题,揭示了中西文化比较和中国伦理变革的核心主题。
在陈独秀看来,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厚重的基石,个人的权利、自由和个性的发展是西方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和法律保障的目标。
而东方的家庭制度损害了个人的尊严,扼杀了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助长了个人的依赖性,剥夺了人们享有的平等权利。
可以说,五四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表征着中国“人的觉醒”已跃入新的时代高度。
本文拟就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阶段、意义和局限做一些探讨。
一、“人的觉醒”的阶段从思想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戊戌变法时期。
1,五四人的文学思潮
五四人的文学思潮“五四”“人的文学”观的主体意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写“真人”。
作家主体性的自觉以及作品中人物主体地位的确立,都使得“五四”文学能够突破封建思想的禁锢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自主地塑造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灵性的“真人”。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 ,认为新文学家的使命就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人生诸问题” ,真实地描写底层人们“非人的生活”。
鲁迅坚持要凋破“瞒和骗”的文艺,他的作品处处表现出最为真诚和严肃的写“真人”的创作倾向。
文学研究会则忠实地描绘社会真相和人生百态,热切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命运。
二是写“真性灵”。
获得思想解放的“五四”作家,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内在真实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这种“真性灵”的存在不仅体现在作品中人物生命现象的真实、鲜明和生动,更体现在作家主体对生命现象及其意蕴自主性地把握和审美创造。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将深挚的主观感悟与严肃的理性批判相融合,描绘了意蕴深邃的人生现象和具有鲜明灵性的人物,作品中显现着作家主体丰富而真切的心灵跃动、精神张扬以及审美价值的取向。
“五四”文坛最为真切而充分地写“真性灵”的是创造社作家,他们宣称要本着“内心的要求” ,凭借“直觉”与“灵感” ,尽兴抒发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畅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矛盾,充分展示对艺术美的追求,他们是以自觉意识的情感倾诉,率真而深切地暴露着主体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特性三是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的文体大解放。
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是“五四”的时代精神,在文学方面,便有了主体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以及各种文体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五四”文学实现了语体化或散文化,这是迈向文体大解放的关键一步。
“五四”文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大视野,全面拓展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表现领域,一切旧有的模式、框框、格局统统被排除,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艺术追求,风格独特的作家和作品相继出现,新思潮、新流派、新的文体样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竟相破土生长。
从《人的文学》看“五四”启蒙与西方启蒙运动之关系
从《人的文学》看“五四”启蒙与西方启蒙运动之关系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思想革命口号的作家,也是对思想启蒙最为执著的思想家之一。
周作人的启蒙思想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解构传统的家国意识和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光环,确立个人主义的国家观,坚持爱国应从兴民权起,伦理革命与政治革命同等重要,紧紧咬住思想革命不放松为特色。
在他的《人的文学》中,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灵肉一致的。
个人是人类中的一员,二者具有统一性。
他的集体主义观念是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观念基础之上的。
文学应该表现这种人性,成为“人的文学”。
最终使“五四”启蒙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接轨。
标签:周作人;人的文学;启蒙一、启蒙土壤中生长的萌芽——《人的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发表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它决不是周作人个人思想一时的突发之作,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是“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期以后理论建设上的重要发展。
周作人认为,文学革命应该把思想革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这种认识成为他的“人的文学””主张的根本出发点。
周作人认识到要进行文学革命,必须进行思想革命,通过文学革命达到思想革命的目的。
因为既然是“人的文学”,那么人的思想和借以表现人的思想的文学就分离不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也就当然分离不开。
思想革命是文学革命的精神,文学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工具。
”如果说胡适和陈独秀的功绩在于首先举起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旗,那么,周作人则在大旗上写上了“ 人的生活” “ 人的文学”,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开拓了文学革命的灿烂前景。
二、启蒙运动和其对“人”的发现的重要性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它不仅仅是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更是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比较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人”的主题——以鲁迅《狂人日记》和
和解放 ” 等 等 ,这 无 一 不 是 对 传 统 封 建 文 学 的 一个 批 评 与否 定。 新 时期 文学则 是在 新 中 国成 立之 后 ,经 过 了 “ 文化 大 革 命 ” 等 中 国艰难探 索 时期 之后 的一 段 时期 内的 文学 。这 段 时 期 的 文学 ,是 在 “ 人 的文学 ”断 裂之 后 进 行 了反 思 ,在 新 的历 史 条 件 下 ,重拾 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思想 ,重新张扬起 “ 人的文学”这一口号。
书会 只能读 报纸 ,听 说 还 可 以爬 山觉 得 简 直不 可 理 喻 ;夏 天 即使 鲁迅 先生发 表 的中 国现 代 文学 史 上 的 第一 篇 白话小 说 《 狂 人 再热 也穿长 袖衬 衫 ,认 为 穿 短 袖裙 子 简 直 就 是 “ 沾 染 了 资产 阶级
l E 记 》 就深 刻揭露 了 “ 封 建道德 的本 质是 ‘ 吃人 ’ ,几 千年 的 封建 作风 ” 的表现 等等 。这个 人 物直 接 呈 现 了一 个 精 神 被 麻 木 ,没 有 历 史就 是一 部 ‘ 吃 人 ’ 的历 史 。 ” 正 因 如 此 ,鲁 迅 提 倡 的是 一 种 自主灵 魂 的人物形 象 ,表现 出对 文革 迫 害 人 的思 想 的一 个 否 定 和 “ 改造 国 民性” 的思 想 ,他 通过用 深刻 尖锐 的笔 触 描写 被封 建社 会 批判 。同时 我们也 看 到造成 这种 情况 的 原 因不 是 个人 ,而是 社 会 。
器器 箔器 : :
_ 一
: 。 _ 一 一
一
又掌评论
比较 五 四文 学 与新 时期 文 学 “ 人 " 的主题
— —
以鲁迅 《 狂人 日记》和刘心武 《 班主任》 为例
胡 丽花
“人之父”的觉醒与“人之子”的发现——论“五四”时期父子伦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人之父”的觉醒与“人之子”的发现——论“五四”时期父子伦理观念的新变王一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其范围波及到了文字与文学、科学与文化、道德与伦理等众多领域。
父子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五四”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人之父”的觉醒,“人之子”的发现以及现代启蒙观念的树立。
这种新变象征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结构走向崩溃,具有现代性的新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逐渐形成。
关键词:人之父;人之子;“五四”启蒙;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47-01引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可以说它的发生与之后的裂变左右了之后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思想走向,至今也依然是影响当下社会思想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维传统。
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皇权的崩溃标志着中国从政治上走进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在思想上却未能有多少真实的进步,旧的封建道德伦理与“尊孔读经”的思想体系虽然早已腐朽不堪,但仍然根深蒂固。
要启蒙国民、改变思想界的面貌,则亟须一次“多数国民之运动”[1]来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儒家传统纲常伦理彻底决裂。
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最先需要进行变革的地方。
一、“人之父”的觉醒:父辈责任的确认父亲是父与子关系的起始点,也往往在父子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一般都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是家中的最高权威,掌控着家中的一切,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
如《五猖会》中的父亲、《斯人独憔悴》中的父亲化卿、《家》中的高老太爷、《雷雨》中的周朴园等。
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子女面对父亲的权威只能选择无条件的臣服,或者脱离整个家族体系,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挤压和破坏了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之父”的意识觉醒是先决的条件。
五四时期的小说
代表作《沉沦》
郁达夫在《〈沉沦〉自序》中是这样介绍这篇小 说的:“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 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airde 的解剖,里 边也带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 灵肉的冲突。” 《沉沦》的主人公渴求的是灵肉一致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 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 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 我就心满意足了。”由于灵与肉的分离,而带来 了身体的沉沦及其精神的崩溃。 个人问题与国家、民族主题的衔接:“祖国呀祖 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了!” 个人与时代 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五四文学——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个人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文学观,构成了“五 四”新文学的核心观念。 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 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 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郁达夫 人的发见,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 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当时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是有意 识的或下意识的向着这个目标。 ——茅盾
生平
11岁入新式学堂,17岁(1913年 )随兄赴日留学。在日本 留学十年 。 1921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并 引起轰动 。同年6月参与组建创造社。 1923年回国 1927-1932年,《郁达夫全集》出版,共七卷。 1927年8月,郁达夫宣布脱离创造社 。 1934年4月,携王映霞移家杭州。 1937年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乡土小说
最早对“乡土小说”做出界定的是鲁迅。他在《中国新文 学· 小说二集导言》中把王鲁彦、蹇先艾、许钦文等归入乡 土文学作家,并指出:“凡是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 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 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多以农民和农村题材为重点,昭示了乡 村的苦难、愚昧、衰败、落后,写出了农民精神苦痛的悲剧。 鲁迅自己则开乡土小说风气之先:《故乡》、 《风波》等。
五四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人生意识
五四时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人生意识作者:李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5期摘 ;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的始终。
“人”的发现与人的意识的觉醒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注重以人为本位,通过人道主义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对人们的隔膜与对立进行批判。
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文研会“为人生”的主张、问题小说、乡土文学等成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一抹亮色。
关键词: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人生意识作为思想流派意义上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它以《新青年》的发表为主要标志,重视宣扬民主和科学。
“在思想流派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其完整的内涵本就不只是客观写实的艺术表现方法,更有正视现实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1]陈独秀指出只有尊崇现实主义才能够做到“人治兴焉,迷信斩焉”,对于文学家不管是注重“写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见之文学美术者,曰写实主义,曰自然主义。
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
”[2]立足于现实,扎根于实际,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背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共时性的发展特点。
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
人们都生活在矛盾尖锐和激化的年代里,生活动荡。
文学家对现实人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关注,积极投入到揭示社会矛盾,暴露社会弊端,谈论社会问题之中。
“人”的发现与人的意识的觉醒,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家们通过直面人生现实,来反映具有普遍性的大众人生。
此外,民主与科学的广泛传播使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有了理论基础。
五四时期的科学不是指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識,而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敢于质疑一切的理性批判精神。
胡适用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用实用主义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用文学进化论的方法来看待中国文学。
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中个性解放思潮
“人”的发现——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人物个性解放思潮开始语:大家好。
今天我们小组读书报告的主题是“人”的发现——浅析“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个性解放思潮。
在以前同学们做的读书报告的作家中,大家似乎都会有意地避开一个人,他就是鲁迅。
可能是鲁迅的作品比较难读,思想内容太深刻让同学们觉得有些望而却步,然而他却在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鲁迅,我们仅仅是想借助于鲁迅,借助于他的一篇作品《伤逝》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用来窥探一下存在于五四时期当时社会上的个性解放思潮。
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大家能对对当时的个性解放思潮有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当时思潮产生的背景,思潮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将重点放在对当时个性解放思潮的理性认识上。
一、产生的背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始终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主要社会准则。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们从来不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们的人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尊重,而是不断地被压抑,被扭曲。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当时的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控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而在中国,直到五四前夕,封建王朝的衰亡,封建礼教的崩溃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之下开始觉醒,打出追求个性解放的旗帜,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了一场唤醒民众自我意识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中“人”的意识开始萌动和苏醒,个性解放的浪潮在近代中国蔓延开来。
二、具体表现伴随着人的觉醒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个性解放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出现了大量表现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的小说。
例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大胆的女性意识塑造了具有倔强个性和反叛精神的莎菲,郭沫若的《女神》中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通过对自我的发现来实现个性解放。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分析
他们并以“学贯中西”自我标榜。
甲寅派
一九二五年,章士钊的《甲寅》在北 京复刊 。
这个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的周刊, 也是专门反对新文化和新文学的。
提出所谓“读书乃真救国”与反帝反 封建的政治口号相对抗。
3、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 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发起的 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把由沈雁 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会 刊
提倡文学是为人生、为社会的。偏重于现 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
一九二一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 等组成了创造社。他们先在国内(上海)出 版丛书,次年起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季 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 、《洪 水》
2、冰心
1900年,10月5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 , 原名谢婉莹
1999年2月28日, 在北京逝世。
冰心的问题小说
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超人》、《分》
2、《超人》——爱的哲学 3、艺术风格
感伤、忧郁,淡淡的忧愁;温柔的 抒情;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夫
名文,字达夫, 1896年12月7日出 生于浙江富阳的一 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 使发愤读书,成绩 斐然。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主要类型
问题小说
以“五四”时期人们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家庭、 婚姻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人生价值问题等为题 材创作的小说。
代表作家、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 悴》;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庐隐《海滨故人》、 王统照《山雨》等。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持续地关注“人”、书写“人”,无论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个体情感的《诗经》楚辞,还是体物写志、神采飞扬的汉赋乐府,无论是集大成的唐诗宋词,还是包罗万象的明清小说,都相当重视对人的命运遭际、个人理想、个体情感的体察和表达。
如果我们以抒情和言志两大传统归纳中国传统文学,就会发现这两大传统归根结底表达的是“我”,表现的是“人”。
老子很早就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孔子也坚定地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庄子更是一再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人”贯穿其中。
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人”,无论再怎么强调天、神、道,“人”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在“群经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在探讨人的生命活动,通过推演天道来引导人的行为方式;作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的《史记》,不仅承载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理想,也完成了为刺客、优伶、商贩等出身卑微的小人物立传的文学实践。
尽管历朝历代对“人”的定义和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人”的关注从未中断,这也恰恰是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中国传统文学始终以“人”为创作的内在核心与动力。
这一传统流淌到五四时期,在西方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摘要]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
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
作者: 张宝明
作者机构: 洛阳师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求是学刊
页码: 88-94页
主题词: 人的文学;陈独秀;胡适;周作人
摘要: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
“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
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陈独秀的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道主义,胡适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文学观,周作人的夹杂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文学观。
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的文学”的路径,乃是当今文学创作突围重大举措之一。
五四运动与青年学生的觉醒
五四运动与青年学生的觉醒1919年5月4日开始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又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爱国运动。
虽然在五四运动的后期,运动的主角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但是不可否认,青年学生在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五四运动可以爆发,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我认为,以下几点原因是比较主要的。
第一,以三大国立高等学府为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各种学生社团的纷纷建立;第三,从欧洲和俄国传来的先进新思潮的涌动;第四,一战期间,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使得中国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第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其实,在五四运动之前,虽然已经有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思潮的灌输,但是青年学生依然可以说没有到了真正觉悟的时候,只是缺一个最后的刺激点,这个刺激就是巴黎和会。
在五四运动中,学生阶层彻底觉醒,获得了很大的锻炼,和工人阶层一起,为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学生的觉醒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是青年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二,是青年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
第三,是青年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觉醒。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自己才是社会的主人,同时出发的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的加强。
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觉醒,他们开始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把发动群众参加爱国运动与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国家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促使了国民国家责任意识的普遍提高。
他们通电全国,呼吁各界群众起来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
他们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到工厂、村镇发动工人和农民;在揭露帝国主义和卖国贼罪行的同时,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希望国民迅速觉悟,团结救国”,“凡为中华民国之国民,均应同来出力救我中国”,“唤起国民之爱国心,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
上海“三罢”斗争的实现就是青年学生积极发动、宣传、教育的最显著成果,即使是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工人阶级也是在青年学生的鼓动之下才参加到这场运动中来的。
五四前后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观的形成探析
五四前后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观的形成探析【摘要】周恩来是一位重要的中国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影响、对中华民族觉醒的影响和贡献、对觉醒形成过程的探析,以及对觉醒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的分析,揭示了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观的形成过程。
结论部分探讨了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观的重要性,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周恩来的思想和实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民族觉醒进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五四前后、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形成、探析、重要性、研究背景、意义、积极参与、影响、贡献、思想基础、实践路径、启示、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周恩来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性认识周恩来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性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周恩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只有全民族团结奋斗,才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状况,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
周恩来认为中华民族觉醒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更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主权,保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他强调只有中华民族意识到自身的强大和重要性,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赢得尊重和尊严。
周恩来认为中华民族觉醒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周恩来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性认识是深刻的和全面的,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宽广胸襟和崇高理想。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其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性认识深刻而全面。
他在五四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华民族觉醒的推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深入探析周恩来对中华民族觉醒的形成过程以及其观念的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和周恩来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周恩来中华民族觉醒观的形成进行探析,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还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启示。
“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现当代文学论文
虽然许多近代思想史、文学史都把龚自珍作为开端性的人物,但实际上,学术界对龚自珍历史定位的判认并不那么一致。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在这部著作中,龚自珍被归入“清代中期”,作为乾嘉时期的文学家,而不是“清代后期”(相当于一般所谓“近代”)文学家来叙述的。
这一处理未必只是一家言,它可能代表了史学界、文学史学界一部分人的看法。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著者黄修己就在该书《序言》中以带点嘲讽的口吻说: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爆发第二年就去世了,只是因为19世纪没有重要的作家和值得重视的变化,各种《近代文学史》才把龚自珍拉来充数。
而把这类观点表述的最明确的,或许要算赵慎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1],他认为在戊戌变法以前,整个文学思潮都没有发生近代意义的变化,并且重点举出龚自珍,认为他的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没有近代意义”。
应当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龚自珍思想和文学观的“近代性”问题,而且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道理。
考察一下此前关于龚自珍的评论,大多数论者重视的主要是龚自珍的社会批判言论和政治、经济改革主张,但是已有不少论者论证,龚自珍的批判虽然尖锐激烈,他呼吁“自改革”也有首倡意义,但无论其批判的深度还是其具体改革主张,都没有超出他的前辈。
龚自珍自己也说过:“药方只贩古时丹”。
换言之,当我们只注意从直接的政治、经济斗争方面考察龚自珍,把他这方面的言论看作其思想的主要部分甚至全部,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证明其思想的正确性(虽有局限)甚至进步性,却未必能说明其“近代性”。
梁启超在总结清末思想演变源流时,曾多次说:“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语近世思想自由之向导,必数定庵”[2],“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3]。
这些话经常被人们引用,但大多用来证明龚自珍影响之巨大广泛,却似乎忽略了梁启超反复强调的龚自珍思想的时代价值之所在:“思想解放”!“思想自由”!的确,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龚自珍思想中更具“近代最初”意义和启蒙性质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解放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8] 中国历史上时时发生以
爱国 的口号 集体 的名义而任意剥夺
人 的个性自由 取消 人 的独立性和自我
意识的事件 因此 他们提出 爱人 比 爱
国 更为重要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洞见 至今仍给
我们以启示 胡适的 易卜生主义 不啻是一篇
个人主义的宣言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
个人的天性 不使他自由发展 社会是个人组
万方数据
第 6 期 陈建飞 五四时期 人的觉醒 与 人的文学 探析
25
三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人的觉醒 的启蒙主题并
没有顺利完成 现代中国走向 人的文学 的路
途坎坷不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西文化撞击后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社会在屈辱的状态下被迫
接受西方文明 而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学习借鉴
成的 多救出一个人 便是多备下一个再造新社
会的分子 [9] 周作人更是从人的起点 自然人性
上进行探讨 认为 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有两个
要点
一 从 动物 进化的 二 从动
物 进化 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 他的生
活现象 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 所以我们相信人
的一切生活本能 都是美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
足 凡是背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 都应排斥
改正 人有灵肉二重的生活 兽性与神性
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提倡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
位主义 [10] 尊重人的个性 肯定并赞美人的感
性存在 矛头直指压抑人的天性 人的本能欲望
的封建禁欲主义
二
从 新青年 鼓Leabharlann 文化革命 开始 新文 学的先驱者就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承担起思想启 蒙的任务 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 以
的失败 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深入地思考
失败的原因 于是 精神文化问题 人的觉
醒 问题成为中国走向现代性的主要问题 但
是 由于种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这些问题并没
有真正得到解决 五四知识精英以西方文化为参
照 他们在短短几年中大量输入西方几百年积累
起来的各种思想学说 为我所用 进行实用主义
的取舍 这使启蒙运动内部隐伏着矛盾 表现
为 首先 社会基础不同 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是
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而五
四时期的中国处于极其贫困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
地之中 个性解放 等思想对于反对封建主
义 使中国知识者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 开始具
有现代意义的自我认识的确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
是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缺乏 外来思想很难发
生持久 深刻的作用 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
了社会解放与经济解放 个性解放与理想的爱
情 婚姻都是无法实现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
买到的 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3]经济上的个人
独立无法保障 五四时期的个体自由思潮也就不
能真正的扎下根来 其次 思想基础缺失 西方
文化中的 人学 有其自己的理性主义传统 从
反抗中世纪神学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资产
阶级革命后的科学主义 物质主义 从神性到人
陈建飞
宁波教育学院 宁波 315010
摘 要 人的觉醒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
这一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 这便是 人的文学 的诞生 但是 时代 个人与作为参照的
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 人的觉醒 问题的复杂性 从而决定了 人的文学 的复杂面貌
关 键 词 五四 新文化运动 人的觉醒
人的文学 探析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2250 2004 06 0023 04
收 稿 日 期 2004 11 12
作 者 简 介 陈建飞 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企求现代化 的思想启蒙运动 先进的知识分子目睹中国近代 屈辱的历史 在民族危机 文化危机日益加深的 情景下 利用他们汲取的西方现代文化知识掀起 了这场思想启蒙运动 他们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 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深刻意识到中国要走上现 代化之路 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 就必 须在精神文化层面反对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 意识形态 于是 人 的启蒙成为这场运动的 重要主题 运动先驱者们从两个方面着手 层层 深入 较为完善地确立了这一理念
第 17 卷 第 6 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17 No.6
2004 年 12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Dec. 2004
五四时期 人的觉醒 与 人的文学 探析
这一主体意识集中表现在张扬个性上 五四 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 鼓励个性发展 深深 激动了广大青年的心 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封建 礼教 家族制度 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对自 由的扼杀 于是 五四时期的文学几乎是空前地 出现了那么多描写个人的生活 个人的情绪的作 品 鲁迅在 伤逝 中借子君的口喊出了时代的 最强音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 的权利 [11]郭沫若 女神 喷发着个人与民族 的郁结 郁达夫 自叙传 抒情小说抒发了个人 生的苦闷 性的苦闷 而散文小品作为最早成熟 的现代文类 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这一文类最适 合于充分必须作家个性 抒发他们的性灵 以题 材而言 不管哪一流派的作家 大量描写的都是 婚姻爱情与个性解放 这种 题材热 现象的产 生 表明五四个性主义思潮深入人心 人的文 学 得到初步确立
其次 五四知识精英把 人作为人本身 这 一人本主义命题当作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 形成 一股自由主义 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潮 他 们广泛汲取西方先进文化 从各个方面探讨
人 和 人性 从中国语境出发 个人的独 立必然与传统的家庭 伦理以至民族和国家的观 念形成对立 以 新青年 为核心 陈独秀 吴 虞 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的知识分子揭露了封建 纲常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是以己属人的 奴隶道 德 它使中国成为一个 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也 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李大 钊在指出时代的发展方向时也说 盖民与君不 两立 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是故君主生则国民 死 专制活则自由亡 [2]而鲁迅早在 1907 年就 确立了他的 立人 思想 角逐列国是务 其 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 乃必尊 个性而张精神 [3]强调国家的强大必须建立在 个人的独立 自由之上 正如陈独秀在 本志罪 案之答辩书 中总结的那样 要拥护那德先 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 贞节 旧伦理 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 术 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 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用民主反对封建专 制与军阀统治 用科学反对封建教条与盲从迷 信 以 民主 和 科学 作为新的伦理原则取 代封建礼教 这就是精英们确立的现代人生观
万方数据
24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年 12 月
[5] 他们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判眼光 围绕民
族 宗教 妇女 教育 文学乃至贞操等等许多
社会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 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思想自由的原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而思想自
由是建立在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之上的 精英们
性 逐步确立人的自由 民主 平等的权利 这
些思想均与西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着历史的
和逻辑的联系 而中国的儒学传统重群体而轻个
体 因此 五四时期对于 人 的启蒙是缺乏思
想根基的 是出于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实用主 义的引进 由此 产生了把西方文化中一些历时 性的概念进行了共时性的利用 并加以中国化
民主 和 科学 分别是欧洲十八世纪启蒙时 代和十九世纪科学时代的核心概念 却同时成了 五四时代的旗子 而且都作了伦理的理解和阐 释 任何思想学说都有其历史和逻辑的生长环 境 有其严格的规定性和适应性 一旦失去这些 条件又不及时加以补救 其影响力就会受到严重 的削弱 也正因此 民主 和 科学 的思想 在中国至今还未真正深入人心 另外 动荡不安 的社会环境也阻滞了新思想的传播 虽然五四知 识精英作出许多努力 掀起了一场白话文运动 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口号 力图普及新知识 推 广新思想 但是 中国长期以来知识垄断 教育 落后的状况 使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仅局限于知 识分子和部分市民 而广大的农村依然处于封建 意识形态的汪洋大海之中 外来的思想学说要在 本土生根 开花 结果 需要假以时日 需要较 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战乱频仍的现代中国不可 能提供这一切 人 的启蒙仍然是一个期待
五四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是激情澎 湃狂飙突进的时代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有离 乡背井的经历 从异国学成归来 接受了西方文 明 对传统秩序有强烈的疏离感 历史转型使他 们在新与旧 个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等方面充满 了矛盾 他们敏感于传统道德 家族制度和婚姻 制度加诸自身的痛苦 有着独特而深切的个人经 验 而文学正是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的表达 这 一时期的大量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抒情时期 人一旦觉醒 一旦解 除束缚 即便是解除了部分束缚 压抑几千年的 内在激情 就如火山一般爆发 不必说郁达夫 郭沫若及其追随者 也不必说冰心 庐隐 王统 照 淦女士 就是鲁迅 叶绍钧的作品我们也能 在 客观性 的外壳里感受到他们个人激情的奔 涌 但是 在新旧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 他们的 觉醒是 铁屋子 里的觉醒 他们的生存环境并 没有变化 因此 所抒发的情感染上了浓浓的苦 闷感 孤独感 隔膜感 零余感 使人感到一种 压迫与挣扎 觉醒与牺牲之间的紧张和沉重 作 品的调子是低抑的 色彩是灰暗的 鲁迅是一个 典型 在他的小说构思中 孤独的个人与整个社 会对立并最终被 吃掉 成为基本情节 同时
甚至反对 爱国 陈独秀把 国家 同 宗
教
君主
节孝 一道视为应当破坏的
虚伪的偶像 [6] 认为 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
物
当社会上人人感情热烈的时候 他们自
以为天经地义的盲动 往往失了理性 作出自己
不能认识的罪恶
这是因为群众心理不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