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883e65ceff9aef8951e060b.png)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1 结构脉络图6.2 本章要点详解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e51361bf121dd36a22d821f.png)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9ba97cb9f3f90f77c61b41.png)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结构脉络图1.2 本章要点详解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2a11f3d02e3f5727a5e962c1.png)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731bd1ba856a561252d36f8a.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bf4fa4b52acfc788ebc918.png)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05
![中国新闻传播史05](https://img.taocdn.com/s3/m/11b751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7.png)
(2)《苏报》
1896年6月 上海 胡璋 4 内容情况 原为市民报, 1900年陈范任馆长后 走上进步道路; 1903年章士钊任主 编后大量发表章太炎、邹容、蔡元 培撰写的革命文章。
5 著名历史事件——“苏报案”
(3)《大陆》 1902年 上海 戢翼翚 * 革命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刊。 (4)留日学生报刊 1 《开智录》 1900 横滨 郑贯公 2 《译书汇编》 1900 东京 戢翼 翚、杨廷栋等
3 《国民报》 1901 东京 秦力山等
第二节
同盟会成立后“两派”的报刊论
一、背景
战
1、各地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 性质:以海外华人为主的一个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时间地点: 1905年8月 东京
4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5 纲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
二、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派 报纸——《民报》
3 创办地:日本横滨 4 创办人:梁启超 5 内容: a. “开民智,造新民”; b. 大量宣传西方各学科学说。
(3)《时报》 1904年12月 上海 康梁 * 是维新派戊戌变法后在国内创办 的第一份机关报。
4 《大公报》 1902 天津 英华(敛之)
5 《京话日报》 1904 北京 彭翼仲
二、革命派报刊 1、背景
1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2 《大清报律》等报禁的解除 3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2、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和 辛亥革命前后办刊业务的发展
一、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 斗争中的作用。 2、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 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8f0633a8114431b90dd8a8.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中国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c46a79df8c75fbfc77db2cb.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4_习题模拟史_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4_习题模拟史_](https://img.taocdn.com/s3/m/5b13da19ff00bed5b9f31dce.png)
第四章辛亥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填空题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2、郑贯公在香港创办的三份革命性报刊是《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
3、《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1900年11月由郑贯公发起创办。
4、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标志着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继续出版,是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6、《京话日报》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数逾万的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
7、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8、1904年1月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为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
9、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10、清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
11、《大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1902年上海)12、“苏报案”发生后创办的第一家革命派报纸是《国民日日报》(1903年)13、革命派创办的白话文报刊主要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
14、《大公报》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02-1916年英华主持主张君主立宪、1916-1926 王郅隆成亲日报纸、1926-1949年新记公司接办、1949年至今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5、《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16、《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创刊于上海。
17、《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在上海创刊。
18、“竖三民报”是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https://img.taocdn.com/s3/m/8a1c7d77bceb19e8b9f6babe.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7cfb96e5b8f67c1cfad6b81b.png)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活动内容提要: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兴中会阶段。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二)同盟会阶段。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联合会。
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来说实为一项业务革新。
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还发表文艺作品。
它的“杂俎”专栏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
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民报是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进步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1bfe5358fafab069dc0247.png)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https://img.taocdn.com/s3/m/ab9c4e29453610661ed9f4c3.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
![中国新闻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https://img.taocdn.com/s3/m/0b055a2b6c85ec3a87c2c55e.png)
命名: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梁启超看来,中 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不在列强的侵略,也 不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在于国民素质低 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 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利思想、缺乏进取、 冒险、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 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 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 望。所以,从创刊号起,该报就连载梁启 超的《新民说》,直到1906年刊完。
1.《中国日报》(1900-1913)
1900年1月,创办于香港,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 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 纸。名称取意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孙 中山的占有陈少白主持报政。 宣传内容:反清革命;天赋人权、自由、人权、 民主;与保皇派展开论战。 辛亥革命后,该报前往广州出版,卢信担任社 长和主编,1913年被袁世凯政府查封。共出版了 13年8个月。
3.马来西亚出版的华文报纸:影响较大的有 《槟城新报》
1895年8月创办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896年7月, 改为日报,是马来半岛最重要的中文报纸。
19世纪70年代后,华文报纸在世界很多国 家出版,如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朝鲜、 德国、加拿大等。这些报纸的影响都不大。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 传 (一)背景与概况
2.“新政”的积极意义 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 群体迅速形成,中国民族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 的时期,使清末10年出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国内报业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新创办报刊113种、 1907年110种、1908年118种、1909年116种、 1910年136种、1911年209种。 从办报地点看,覆盖了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几 乎遍布全国。 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东方杂志》和上 海的新老商业报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6e7b1623f121dd36a32d82f9.png)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概念题1.北京电视台答: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它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
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红旗》杂志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
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
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
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3.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
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4.左叶事件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
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时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
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
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VIP专享】《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4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VIP专享】《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4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bbcbde674afe04a1b171de17.png)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在进行武装推翻清王朝斗争的同时,在海内外先后创办120多家报刊,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以1905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同盟会成立,为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阶段;后一阶段从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派的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绝大部分被封闭或被迫停刊。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流亡海外。
他们相继在海外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继续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此时,他们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种。
他们在国内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一大批报刊,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超过戊戌变法时期。
1906年,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首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大规模的论战。
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9秋,鉴于“康有为派所出版杂志,风行内外……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便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始遣陈少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是兴中会的机关报。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陈少白(1859~1934年):儿时学习经书、古文,有较好的国学根底。
以后转到广州格致书院求学,再后又与孙中山一起学西医,两人痛恨清王朝的腐败。
陈少白随孙中山去香港、日本,并往台湾进行革命活动。
陈少白通中、英、日文,口才敏捷,文笔凌厉。
他主办《中国日报》首先改革版面,将中文报纸的长行直排改为短行横排,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报纸面目。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该报的一大特色是,把办报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该报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5bc05e4a3186bceb19e8bba7.png)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2.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之一。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77dcef3548d7c1c709a1450e.png)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概念题1.《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南开大学2006研)答:《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
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
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横三民”报答:“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
《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
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3.《亚细亚日报》答:《亚细亚日报》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是当时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份。
1912年在北京创刊,帝制分子薛大可担任主编,丁佛言、樊增祥、易实甫等任撰述。
该报竭力诋毁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袁世凯御用报纸中立场最顽固的一家。
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牍、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
4.“癸丑报灾”(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暨南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6研)答:“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
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
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
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其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新民丛报》是由主张变法维新转为主张保皇和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
3.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海外华文报刊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
以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兴中会的阶段和同盟会的阶段。
(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②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2)190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
革命派的报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①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
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
《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
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都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2)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中文报刊有以下几种:《图南日报》、《中兴日报》、《星洲晨报》、《南侨日报》、《吉隆坡日报》、《泗滨日报》、《湄南日报》、《公理报》、《自由新报》、《启智报》等。
4.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前期人数较少,刊物不多;自1902年后,赴日学生激增,形成一个办刊的高潮。
(1)第一个阶段留日学生的报刊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有:《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
(2)1902年后,留日学生中的革命组织有了初步发展。
这些组织纷纷创办自己的言论报刊。
这一阶段主要有《游学译编》(1902年2月14日创刊,湖南留日同乡会主办)、《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创刊,湖北留日同乡会)、《直说》(直隶留日同乡会1903年2月创办)、《浙江潮》(浙江留日同乡会1903年2月创办)、《江苏》(江苏留日同乡会1903年4月创办)。
5.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民报》创刊后,为了抵制保皇派报刊对革命的攻击和清除保皇和君主立宪思想在受众中的影响,主动向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笔战。
两报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二、“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