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预测练习题及解析——语文

2022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预测练习题及解析——语文

2022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预测练习题及解析——语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宗①轶事贞观②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③称‘去食存信④。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

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殷纣狎侮⑤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卷五》【注】①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

②贞观:唐太宗年号。

③《传》:指《左传》。

④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饿死也要坚持诚信。

⑤狎侮:轻慢侮辱。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两处)昔项羽既入咸阳2.说明加点词的含义。

(1)昔项羽既.入咸阳既:__________(2)向.能力行仁信向:__________(3)能勤行.之行: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对太宗和房玄龄两人进行了_________描写,从中可看出太宗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君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钓道宓子贱①为单父②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扱③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

”宓子贱曰:“善!”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因此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①宓子贱:人名。

②单父:古县名,今山东单县。

③扱:举。

5.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于阳昼过:_________(2)夫扱纶错.饵错:_________(3)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交接:_________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历史阅读理解精选20篇(含答案)

初中历史阅读理解精选20篇(含答案)

初中历史阅读理解精选20篇(含答案)
文章一
题目:秦始皇陵兵马俑
答案:见下方
内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于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想被人死后忘记,于是他开始大规模修建自己的陵墓。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数量和规模,历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

不过,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千个陶制的兵马俑,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这些兵马俑的高度和体型各异,它们分别代表秦朝时期的士兵、军官和将领。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二
题目:中山陵
答案:见下方
内容: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的陵墓。

它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坐落在紫金山上。

中山陵是中国尊重和纪念孙中山的象征之一。

陵墓的建设始于1926年,历时多年才完工。

中山陵由多个仿古建筑组成,包括祭堂、牌坊、影壁等。

每年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和缅怀孙中山先生,以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
注:文档中所含内容为模拟示例,实际上述文章并非包含20篇完整的历史阅读理解。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检测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①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

抗疫斗争,______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______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______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______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③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

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

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识,破除沉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④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⑤——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

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

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

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⑥——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

“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

”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

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⑦——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070[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意在以史为鉴,你认为为政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中可以获得何种历史借鉴,应当记取哪些历史教训?作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炼出这样一个重要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的因素,而不是天命。

这些结论和观点就是为政者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二、这是欧阳修散文中历代最广为传诵的议论名篇,试就本篇的议论特色与论证方法略作阐析。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议论特色: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如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

三、前人认为欧文擅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请你在本文中找出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用骈入散的语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都是骈句,用在叙事议论的散句中。

用散破骈的语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

又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史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

”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

”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

”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

原陛下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B.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C.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D.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帝,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有黄帝、颛顼、帝喾、舜、禹,被后世追尊为帝。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及答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及答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一、读下面课内选段,完成习题。

①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

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光亮。

可是,它.①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②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②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③“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④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⑤青头笑眯(mī)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1.文段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谁?“它”①:_________________ “它”②: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中,红头在牛肚子里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要读出怎样的感情?(选一选)()A.欣慰、高兴。

B.难过、忧伤。

4.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文段,至少找出一处来说明,先在文段中画上横线,然后再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

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篇一:小学高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有答案)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一〕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开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开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开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开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开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方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答复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第1题要善问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

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问学问,学要肯问。

学常有疑;问则可解疑。

解其一疑,便长一智。

学既不可缺,问也不可少。

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于问,更不因怕..,问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失身分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

学习犯难不要急于问人。

要先问自己,后问人。

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

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属于,从论证方法上看,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分层来论证的?作简要分析:3、从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它应属于()A、“横式”中的“总--分”式B、“横式”中的“总--分--总”式C、“纵式”中的“层层深入”式D、“纵式”中的“起承转合”式4、第3节中“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关键提示】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通过训练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解题思路】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占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翻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上述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1题1,要判断论证方式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从题目,从文章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看,明确是立论。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过习题】(解析版)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过习题】(解析版)

《经典常谈》综合练习一、选择题。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书共篇。

()A.15B.18C.13D.30【答案】C2.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

讲八卦的便是()这部书。

A.《春秋》B.《诗经》C.《中庸》D.《周易》【答案】D3.下列不属于《春秋》三传的是()A.《左传》B.《公羊传》 C .《谷梁传》 D.《战国策》【答案】D4.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A.《易》B.《书》C.《大学》D.《春秋》【答案】C5.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答案】D6. 这部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A.《左传》B.《春秋》C.《公羊传》D.《战国策》【答案】A7. 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答案】CA.《国语》B.《汉书》C.《史记》D.《战国策》8.《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答案】C9.反对侵略战争,但是擅长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D10. 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A.陶渊明B.孟浩然C.谢灵运D.陶弘景【答案】C11.善于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世界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孟浩然D.李商隐【答案】B12.《<说文解字>第一》中写道“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请你根据图片中的字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水”字填入方框内()【答案】B二、填空题1.《经典常谈》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的著作。

【答案】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2.经典常谈全书共篇,介绍了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1.《汉书•食货志》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这反映出()A.文景之治盛世景象B.“推恩令”强化天子权威C.汉初社会经济残破D.汉初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得出汉初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C项正确;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材料是文景之治的背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强化天子权威,排除B项;汉初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下为西汉初年修建长安城的有关记录。

从修建长安城的时间安排可知,当时()A.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汉朝面临匈奴的严重威胁D.诸侯对中央威胁加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汉惠帝修建长城三十日罢可得出汉惠帝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B项正确;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汉朝面临匈奴的严重威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对中央威胁加重,排除D项。

故选B项。

3.西汉初期,皇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

短短几十年后“京师之钱累巨万”。

这与下列哪一盛世局面有关?()A.贞观之治B.光武中兴C.文景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皇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

短短几十年后‘京师之钱累万’”,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出现在汉景帝后期。

原因是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勤俭持国、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达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C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唐朝的,排除AD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

故选C项。

4.12月14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

下列事件与墓主人有关的是()A.楚汉之争B.贞观之治C.文景之治D.康乾盛世【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智是指汉文帝、汉景帝,C项正确;楚汉之争指刘邦、项羽,排除A项;贞观之治指唐太宗,排除B项;康乾盛世指康熙、乾隆,排除D项。

《桂枝香 金陵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

《桂枝香 金陵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题。

(11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三句写作者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萧索。

B.上片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C.“千古”二句,写出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既慨叹朝代的兴亡,又跳出了荣辱的小圈子,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找到了历史的教训。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着作者的兴叹。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3.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分)答案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 C(3分)解析:考查学生“谩嗟荣辱”四字内容的理解,意思是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千古”二句,正确理解为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历史的教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阅读练习及答案

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

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

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练习及答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典出《旧唐书·魏微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

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②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历史意识,不仅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③“以史为鉴知兴替”,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

《周易·系辞上》有言:“生生之谓易。

”世间万物生生不已,一切皆处于流变之中。

变动不居的世界要求人们居安思危、革故鼎新。

汉代刘向《说苑》讲:“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没有哪个朝代仅通过安于现状就能保持永续不衰,贤明与否决定着国运或安昌或危亡。

明知不愿走向危亡却不采取可以安昌的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类似的告诫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荀子·成相》问“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显而易见,“以史为鉴”首先强调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换言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功成名就之时更要防患于未然。

对于国家而言,太平盛世并不必然长存,越处盛世越要警惕潜在危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梅①梅、兰、菊、竹并称为“国画四君子”。

②梅的花瓣多为五片,所以梅花又叫“五福花”。

梅花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③梅花的美,不在一朵,而在一群。

她盛开时,一团团一簇簇,缀满枝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深冬初春时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天气的冷峭。

她那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向来为中国人尊崇。

④人们还把梅花与挺拔的松树、秀丽的翠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⑤我国画家历来喜欢画梅,但要画好并不易,因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1.填空。

①梅、兰、菊、竹并称为“________”。

②梅花又叫“________”,象征着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们把梅花、松树、翠竹并称为“________”。

2.短文第③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要画好梅花并不容易?(用原文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种一片树叶冰心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这大
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

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

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

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

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

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或许,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承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平等译,有删改)
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相互矛盾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可确信。

D.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2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规律。

B.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行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就历
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则。

D.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耐心地承受现实,和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然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

说明绝对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

C.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

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

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答案】
23.D
24.B
25.C
【解析】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强加因果。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是“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的原因,与前面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说一些机遇的因素,像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从而证明我们难以推演未来。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科学也是相对性至上,而且强加因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