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和“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理念的贯
彻发展,城市居民对公园广场这类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的
服务功能是否能被市民公平地享用,是否维护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以及中低收入
人群的利益。“创建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城市决策者在政策决策上的关注和支持。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参
考意义。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0)技术和GeoDa软件对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
可达性和公平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对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不同出行方式下一定时间段的可达面积和
服务人口比例,再用GeoDa软件对研究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属性、不同街道居民的
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水平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得到有关公园广场空间
公平性的综合分析结果:
(一)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广场可达性总体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30%的区域内有60%左右的居民可较便捷的享受到公园广场的服务,全区约57%的街道可达性水
平较好,表明研究区公园广场的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整体来看,研究区中部、
中部偏东南南和中部偏东北角的公园广场的可达性较高,距中心区较远的郊区、远郊
区可达性较差。
(二)各出行方式下可达面积和服务人口水平差异明显:可达性最好的出行方式为机动车,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步行可达性最差,这与各出行方式的速度、道
路交叉口延误时间、道路级别以及各路段路况差异有关;研究区80%左右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步行30min、机动车10 min、非机动车或公共交通20min 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目的地公园。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两种方式对可达性程
度有很高的贡献率,大力提倡公交和自行车出行对公共空间可达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步行、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下的各时间段可达区域呈现出以公园入口源点为
中心的圈层结构特点,而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受到道路等级、路况、十字路口和站
点时间延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达区域呈不规则形状。说明距离近的地方可达性不
一定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武汉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有
较大的利用空间。
(四)可达性很好和可达性好的街道有51个,约占街道总数的57%,整体水平较高,但未来城市公园广场规划不能忽略各街道水平之间的差异。
(五)公园广场服务辐射范围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可达性时间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公园空间可达性;从居民需求角度看,研究区街道水平上公园广场布局比较合理,与各街道老人、小孩以及贫困住户比重分布基本一致,但局部地区存在可达性水平与居民需求不协调现象。
(六)综上所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园广场的规划布局,以提高其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积极合理发展中型、小型主题公园广场;完善道路网络规划,尤其是公交交通规划;合理利用市内山水资源,营造本土特色公园;公园广场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场;可达性;公平性;网络分析;武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城市出现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和各类城市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对公园广场这类开放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公园与广场的有机复合正是随着对城市宏观环境的高度重视而出现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1]。公园不仅能满足居民进行游览、锻炼、交往、娱乐等活动的需要,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公园或广场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很多城市提出了“创建园林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反映出城市决策者在政策决策上的关注和支持,也可看到老百姓对生态宜居城市的迫切渴望。
同时,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等理念的贯彻发展,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对公共服务空间的要求更高,于是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公平性问题逐渐提上日程。公园广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的服务功能是否能被市民便捷、平等、公平地享用,是否维护残疾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再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公园广场规划布局是否考虑了主要使用群体老年人的需要。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与规划部门的关注。公园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1)本文将基于GIS技术综合评价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综合考虑了公园广场的规模和功能、交通网络、人口分布以及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重要因素,能较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公园广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可为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公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公园可达性可反映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大小,这一指标对评价城市的环境质量,衡量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3)研究城市公园广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服务公平性特点,可为完善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效率与公平使用提供参考。
(4)相关研究中对公共空间服务公平性研究案例较少,本研究涉及到研究区街道尺度,能为可达性和公平性相关研究的纵向比较和城市间横向比较提供参考。
1.2公园广场
(1)公园的定义
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绿地包括三种
类型(见表1),本文将其中的公园绿地与广场用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
准(2002年)》,城市绿地的类型包括五类,具体分类和定义见(表2),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
有重要意义。《公园设计规范》中定义:“公园是供居民休憩、参观、游览、开展科学文化
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功能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具有着改善城市
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
表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绿地)
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公园提出一些见解:
“不仅足以补助学生学校教育之不足,而且无形中熏陶市民道德”,“还有助于城市保安,成为防灾避难之所”。
——《造学园概论》(陈植,1935)
“公园绿地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地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之地”。
——《造园》(林乐建)
“公园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的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城市结构中的系统,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为每一个社
区提供独特的空间特征;公园为各年龄段的市民提供游憩空间;公园是一个聚会的场所,可
以举行会议、游行、舞会,甚至宗教活动。”
——瑞典景观建筑师Holger Bl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