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我在语文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采用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能热爱语文,从而为语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意识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使我体会到,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意识的强弱和投入兴趣的浓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曾作过多次调查:语文成绩明显高于自己其它学科成绩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对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多。
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习语文的参与意识。
其方法有:1.在教学中变教师的权威角色为引路人,努力创设一个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坚持采取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解决,尽最大可能把找出答案的乐趣留给学生。
比如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出来。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
预习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经验证明,学生预习取得好效果的关键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紧密联系且难易适中的自学思考题;同时,学生解答思考题时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此法既能照顾到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能让成绩差的同学有锻炼的机会,这就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自读思考或回答问题的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我选择了一篇取材尚好的学生作文印发给他们,并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第一遍用铅笔修改,第二遍用圆珠笔,第三遍用钢笔修改,最后分组讨论并发言。
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多读、多改、多议能使自己的文章越来越好,而且强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竞辩口才。
二、“低起点,分层次”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初中新生语文基础优差多层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层次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关键词]:语文古文学习语感新课改把注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提上了日程。
无疑,文言文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文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占到了20%的比重。
但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古文教学不容乐观,呈现出学生难以掌握,教师教学困难的现状。
原因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别于古文的语言环境和古文的语法规则,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没有掌握。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我们要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就要学习好文言文。
那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呢?一、应以“读”字当先,培养语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自古文人就强调多诵读。
现代文学生还可以作到课前的预习。
可是对于文言文,学生由于不懂,就存在抵触情绪。
笔者针对这一现状,就让学生课前带着任务读,课前将所要学习的古文必须读三遍以上,然后组员之间互相检查。
课上,教师范读,目的是为学生矫正读音,然后课上学生再齐读、分读、自己默读;课下,让学生争取能够全文背诵,即诵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来掌握字的读音并培养起语感。
二、自主探索,赏析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语感是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有了语感,学生对文言文就可以自主探究。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一定注意不能因为学生不懂,就采用填鸭式的教学。
要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学习工具去研读去探索。
笔者的做法是将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平均分组,让学生小组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的帮助下,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解释疑问词句,翻译整篇课文。
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答疑、指导。
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矫正。
然后课下,让学生自己对文言文翻译整理。
对于出现的问题,在下次课集中解决一次,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这种方法,学生自己理解的古文要比教师灌输的效果要强百倍的。
三、掌握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吃透文章的必须掌握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摘要: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认知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疑问。
关键词:重视文本诵读重视复习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但是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串讲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
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华的汲取就谈不上,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
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
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法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法探究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因此,在新课标下对初中文言文教法的探究,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诵读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43—01《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合一些做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法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习,以学促教由于文言文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文中繁体字、通假字、生僻字等较多,较现代文章,初中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多,因此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辅以死记硬背。
对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
同时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法解决问题,学生间彼此分享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讨论结束后,教师发挥其主导地位,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尚未解决问题或者难点问题。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诵读培养语感,从古至今都是文言学习的关键之一。
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能够渐渐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慢慢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并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使文言文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方面入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29-0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文言文的教学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我们广大的语文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向往和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古自今一直在不断地被强调。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古自今一直在不断地被强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自己自愿做的事才会做得好。
”那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通过设置“兴趣点”,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
教师可针对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教授象《与朱元思书》这类写景散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画出文章所写的景。
画无论美丑,那都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的认识,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而获得的,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过程。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为:“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文言文被排在首位,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日常教学中的弊端。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由于文言文的内容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语言表达形式也与现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一感到困难,学生就对文言文产生了惧怕心理。
如何让初中学生轻松入门,掌握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1.注重形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卖油翁》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可以在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以后,再来学习原文,古今对译很容易记住一些关键词以及课文的道理。
1.2 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
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读法多变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觉得容易,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会“读”。
俗语“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是再确切不过了。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
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
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总课数的四分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①。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
以下是我对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总结如下:1.情感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经典名言道出了诵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而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我觉得老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第一遍主张教师给学生范读,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
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表演,身临其境。
对于一些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表演的同时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加深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
如《晏子使楚》就可以运用,可以让学生上台分别扮演楚王﹑晏子﹑左右大臣等形象,入木三分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参与到课文中来,我相信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发挥想象,绘画美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马克思也曾说:“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精品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摘要: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广大施教者奉为圭臬,认为只有“嚼烂了喂”才保险。
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目前文言文教学低效化的尴尬处境谈起,分析了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对文言教学的认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传统教法的努力方向,试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尴尬处境实效性作者:傅清工作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四星级普通高中)邮编:210018电话:(185)86626186—32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
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外,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沉闷。
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
语文教学是鲜活的,如何在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多彩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何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况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
先如今一谈到学习文言文,学生颇有微词:交际对话不用,为何要学?文字晦涩难懂,怎么去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2、学习方法的问题。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论文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摘要: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
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
为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力图以主体参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学生主体参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文言文教学中需把握的四个策略,指点如何与文本对话的门径,帮助克服在对话中遇到的困难,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正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但是,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却仍使学生没有朗读、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甚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
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
二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
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翻译时,则专心致志,将老师的译句一字不漏的写在课本上,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流利地进行对译了。
这种学法很难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现将我的一点经验介绍给大家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疏离感。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做法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如在教学《游子吟》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畅谈对母爱的感受,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深意。
二、要重视诵读指导。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能培养学生语言感知、顿悟能力。
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学好文言文。
因此,一篇文言文, 应由老师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字词的读音,然后由学生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对知识的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通过比较归类,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把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
如何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如何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
文言文在新教材篇目中占了一定的份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
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效果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
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
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
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
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
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
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浅淡初中文言文之教学论文
浅淡初中文言文之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指导,组织的作用,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贯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之中。
一、强调预习,自主合作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于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集体解决不了或认识并不十分到位的问题。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做了很好的准备,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诵读中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毋庸质疑,他们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增强对诗文的感性接触,而且在反复不断地朗读中,还能逐步体会文章的语体色彩和语言魅力,从而会引发了对文章内容的理发思索,尤其是朗读或诵后,则不仅关系着一文一句的理解和感悟,而且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有效地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悟,故熟读基础上的背诵,可谓事半功倍。
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是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读。
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
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
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管见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管见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许多学生谈“文”色变,老师也苦恼不已。
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学生则被动学习,加上文言文离学生常用口头语言较远,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僵局。
因此,教师急需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采用多种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在新课标下,我们应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我觉得在我们讲授古文前首先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他们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教授文言文时一定要有学生观,一定要以生为本,先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要出现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因此,教授文言文时一定要有发展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学生自然接受文言文。
三、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才能完成。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当前语文教改轰轰烈烈,但文言文教学模式未有多大改变,仍然是教师字斟句酌地讲,恐怕学生弄不懂;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课文字里行间排满了他们诚实的记录。
其结果呢?教师讲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枯躁无味,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
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兴趣、信心和方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
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年来,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试验:起始课“导出兴趣,让学生想学”,教学中“授之技法,让学生会学”,复习时“品评意韵,让学生乐学”。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一、导出兴趣,让学生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文言文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话题,其学习的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第一关就是引入新课,要导出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
1.故事导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
如在教《狼》一课时,我先讲古代一个屠户卖完肉傍晚回家时遇狼、御狼、杀狼的故事,然后借机引导学生: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是怎么讲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了。
其它的象《愚公移山》、《宋定伯捉鬼》、《口技》、《伤仲永》等都可采用此法。
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创新思想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创新思想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探讨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改中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了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对策,并对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思想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
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教学论文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文言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帮助他们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学会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
《中国教育报》曾刊载过韩军的《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章指出,“中小学生应文言和白话并驾齐驱,目的在于建设现代人的文化根基,奠定现代人运用白话的根底,由此找到回家的路。
”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搞好文言文教学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占全部课文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多了朗读上和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教师普遍把文言文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最大的重难点,学生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习是最令人头疼、最令人痛苦的事情。
教师要在课前花大力气准备每个字词,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学生则要拼命地记笔记,毫无兴趣,昏昏欲睡。
师生双方都是费力不讨好,功夫下了不少,可效率并不高。
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怎样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这些是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几十年来,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反思,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愿与广大同行分享:一、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摘要:文言文学习对大多数学生而是很头疼的,教师往往采用了很多办法来进行教学,以助于学生学习,如通过重视诵读、词句理解、使用资料、反复训练等。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学生情况,在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我总结出“读一疏一背一写”四步式教学法,在教学文言文中很是不错。
关键词:读一疏一背一写感知课文理解性记忆为了改变文言文教学“大而无当”的泛化局面,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科学合理之路,我在认真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坚持教学实践,发现“读一疏一背一写”四步式教学法,不失为教学文言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读: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白话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更应讲究从读入手。
根据读的不同任务,一般可采取范读、领读和自读等形式范读: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只需了解写了什么,什么文体即可。
领读:可由教师领读,也可由朗读条件较好的学生领读。
领读的目的有二:一是加深范读印象,二是让学生在出声跟读的时候,体会句子的语感,标准生字字音,标画长句句中停顿,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意即学生自读。
自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自学之后,找也理解的困难,为下一步教师的“疏”提供根据。
读的训练,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找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所存在的困难。
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要做到借助注释,粗读课文;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课文;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二、疏:疏即疏导。
疏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读的过程中发现的困难。
教学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对内容的“取”和“舍”。
避免走入“以讲代教”的误区如何“取”“舍”?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定。
凡是学生理解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都要“取”,反之,不管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一概要“舍”,把握住取舍的这一标准,就能把握疏的关键。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文言文从弄懂的角度而言,存在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摘要】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但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从而尽快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优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积累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际和课标要求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就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我国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丽,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文作品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出啊弄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这些作品,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染,保留了清明、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当前,高度重视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汉为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那个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的抵制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识论问题,广大教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深远意义缺乏充分认可;而是方法论问题,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反复诵读和积累,或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亲近文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美读法。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
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
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
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强化诵读,读出美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
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
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
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
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
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在
教学中,笔者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
当笔者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笔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积累,增强语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
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
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
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授人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文言文教学
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
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
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
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
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
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课外阅读,知识迁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
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不再成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