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设计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外文班和口腔专业使用)大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二零零五年三月目录前言 (2)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要求 (3)第一篇总论 (3)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4)第五章概论 (4)第六章叶足虫 (5)第七章鞭毛虫........................................................................... (5)第八章孢子虫........................................................................ .. (7)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9第十章吸虫……………………………………………………………….…… ..9第十一章绦虫 (12)第十二章线虫 (16)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 (20)第十四章概论 (20)第十五章蛛形纲 (21)第十六章昆虫纲 (22)参考资料 (24)前言人体寄生虫学属于生物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寄生虫及与医学有关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存及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病原寄生虫及医学节肢动物与人体及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寄生虫病发生、流行、控制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和控制医学节肢动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完善和提高医学应有的整体业务素质,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奠定必要的坚实基础。
按照医学教育一般规律,本课程应在医学共同基础课及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结束,病理学、微生物学总论及免疫学讲授之后进行学习。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
研究生、临床医学(英医班)、预防医学、护理医学本科以上各专业,应以我国常见重要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学习内容。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2)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1. 课程结构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寄生虫学检验的完整理解,包括寄生虫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中引起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采集标本并进行寄生虫学检验,例如显微镜检查和分析结果。
本课程特别着眼于人类寄生虫病的检验技术。
2. 课程安排2.1 寄生虫的种类和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学和形态学,包括形态、大小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化。
学生将学习使用分类工具(如鉴定表)来识别常见寄生虫的种类。
2.2 寄生虫在人体中的影响讲解不同寄生虫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和感染方式。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病人的病史和体征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寄生虫感染。
2.3 标本采集和处理学习寄生虫学技术中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血、粪便、尿液和组织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藏,以及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样本)的采集。
2.4 显微镜检查学习显微镜检查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放大倍数、照明和对比度等。
学生将进行干涉显微镜和融合显微镜下的寄生虫实验,并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检查结果。
2.5 结果分析学习如何正确分析和解释检查结果,而不只是简单地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
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以克服某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2.6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安全进行寄生虫学检验,包括个人防护和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学生还将了解如何操作规范,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大部分教师讲解和少量实验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此外,本课程将组织学生分组的讨论和作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结尾,我们将设置一个课程综合学习测验,以考核学生的寄生虫学检验理论和实践技能。
4. 评估和花絮学生的课程评价将主要来自于测验的表现和实验室的实践得分。
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关键技能,包括寄生虫检验和分析等。
教师还将提供附加资源和阅读材料,以后继续学习和探索本课程的话题。
本课程提供的综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概念。
遵义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介绍实验室规则 (二)细菌基本形态特殊结构(示教)
基本形态: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创伤弧菌、淋球菌(玻片标本);特殊结构:肺 炎双球菌的荚膜;变形杆菌的鞭毛;破伤风杆菌的芽胞;炭疽杆菌的芽胞。 (三)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1 份/人)
模拟标本制备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 (四)结核痰标本抗酸染色 (1 份/人)
3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 容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细菌基本形态特殊结构(示教) 2.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1 份/人) 3.痰液抗酸染色(1 份/人) 4.观察细菌代谢产物(讲解) 5.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录像) 1.人体、物品中细菌检查(1 份/组) 2.飞沫、空气中细菌检查(1 份/桌) 3.细菌接种法(1 套/组) 4.紫外线杀菌作用(示教) 5.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示教) 6.真菌检查法(示教) 7.性病防治(录像) 总则、人体重要寄生虫、病例分析
遵义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 机理、病原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 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Ⅱ 正文
实验一 微生物的形态检查法及代谢产物观察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细菌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了解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同时树立无菌观 念。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油镜的使用及保护;细菌标本制备、革兰染色方法及抗酸染色法。 (二)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三)了解: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寄生虫学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03 常见寄生虫疾病及临床表 现
肠道寄生虫疾病
蛔虫病
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 官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 腹痛、恶心、呕吐、营养不良等
。
钩虫病
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 病,主要表现为皮炎、咳嗽、咳痰 、腹痛、腹泻、贫血等。
鞭虫病
由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的疾 病,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重度 感染者可出现腹泻、便血、直肠脱 垂、贫血与营养不良等。
免疫学诊断
利用寄生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技 术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应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检 测寄生虫特定基因或像技 术观察寄生虫引起的病变。
治疗原则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
根据寄生虫种类、感染 程度、患者年龄和健康 状况等因素制定治疗方
实验报告撰写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内容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 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据准 确、分析深入。
成绩评定标准
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技能掌握的 熟练程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方 面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等 级。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 和建议,给予额外加分。
06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播途径。
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 手、不喝生水、不生食肉类等
。
定期检查
对易感人群进行定期寄生虫检 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
05 实验操作与技能培养
实验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所 需器材,做好个人防护, 如穿戴实验服、戴手套等 。
实验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 交叉污染和实验事故。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前言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检验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本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识别和鉴定各种寄生虫的基本技能,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寄生虫学检验学分2学分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课程安排理论课本课程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寄生虫的基本知识,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编号主题授课时间编号主题授课时间1 寄生虫概论1周2 寄生虫的分类与生活史1周3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1周4 寄生虫的病理学2周5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1周6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1周实验课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相对应,主要涉及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练习。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时间1 厌氧技术的应用2周2 检验虫卵和幼虫2周3 筛选和培养虫体1周4 寄生虫免疫检测1周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教师将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掌握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学习资料课程教材:•《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参考资料:•《临床寄生虫学》•《寄生虫病学》•《寄生虫学实验技术与综合评价》课程评估本课程的最终权衡标准是期末考试成绩。
同时,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程评估等形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将由教师根据综合考虑而得出。
学习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基本技能:•熟悉寄生虫检验技术和诊断方法;•掌握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四版教学设计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四版教学设计一、引言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技术,其应用范围涉及宠物、动物、禽类以及人类等各种生物。
在治疗和预防寄生虫病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四版的教学设计,该教材在寄生虫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宿主、危害等基础知识;2.掌握常见寄生虫的检验方法及其原理;3.能够使用显微镜、药理学实验等基础技术手段,进行样本检验;4.能够正确诊断并治疗寄生虫病。
三、课程设计1. 教学内容(1)理论课1.寄生虫的分类学;2.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命周期;3.寄生虫引起的病原体性质;4.寄生虫感染的宿主及危害;5.寄生虫病的症状、检查和治疗。
(2)实验课1.原虫检验;2.蛔虫、蛲虫和钩虫的检验;3.绦虫和细菌的检验;4.抗寄生虫药物药敏试验;5.组织病理和组织排泄。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1.教师讲授;2.学生自学;3.讨论分析;4.案例分析。
(2)实验课1.导师指导;2.学生自主进行;3.辅助设备操作。
3. 教学手段(1)理论课1.讲义;2.幻灯片;3.图像和视频资料;4.网络课程。
(2)实验课1.显微镜;2.样本制备;3.实验工具。
4. 考核方式1.视频演示;2.期末考试;3.课堂测验;4.报告。
四、教学效果评价本教学设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来说,课程都必须有一定的效果评价,以了解教学的好坏、教材的全面性等。
本节将针对教学效果评价进行介绍。
1. 教学效果评价的对象1.学生个体;2.教学质量。
2.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1.学生考试成绩;2.学生主观评价;3.学生参与度;4.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
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法;2.个案总体评价法;3.实验对照法;4.班级平均分统计法。
五、教学建议本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变,同时也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 遵义医学院教务处遵义医学院教务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护理本科学生使用)Ⅰ前言《人体寄生虫学》是衔接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
以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演示、幻灯、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全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为适应我国护理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讲授内容为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其中简化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内容,强化致病和防治原则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高等护理学特色。
根据教材,现制订4年制护理本科教学大纲如下:一、教学目的总论部分要掌握有关名词概念,寄生虫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熟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了解寄生虫的分类及寄生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
蠕虫和原虫部份要掌握生活史和致病机理、临床表现,熟悉寄生虫形态、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了解流行因素和分布。
医学节肢动物部分掌握医学节肢动物与致病的关系及综合性防制措施,了解生态学基本知识。
二、教学总时数24学时:理论/实验为16:8。
三、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第一版,刘晶晶,人民卫生出版社Ⅱ正文总论一、教学目的学习寄生虫学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及防治。
二、教学要求1.掌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及宿主的类别。
2.掌握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作用。
3.熟悉寄生虫的类别、感染的免疫及寄生虫病的特点。
4.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概念;寄生虫的类别(体内、体外、专性、兼性、偶然性、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宿主的类别(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感染阶段的概念。
寄生虫检验课程标准第二稿
寄生虫检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寄生虫检验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1、前言1.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医学检验技术,准确地掌握对造成人体感染的寄生虫进行检测和鉴定的能力。
寄生虫学检验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课程,它提示了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要以解剖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
1.2设计思路1、该课程是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临床检验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临床岗位需求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院内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学生掌握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独立承担临床标本的检测鉴定等工作任务,并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性意见。
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熟练使用显微镜等检测设备;●能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选择;●能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正确接收和处理各类标本;●能准确审核并签发报告。
寄生虫检验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教课纲领(供五年制医学查验专业试用)一、前言《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是医学查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生活活动和生计生殖规律,说明寄生虫和人体及外界环境要素互相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查验技术,为临床诊疗与流行病学检查服务,并认识控制与消灭寄生虫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
本课程应在病理解剖学、免疫学讲课以后进行。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包含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昆虫学和寄生虫查验技术。
以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内容,重点解说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疗,增强寄生虫查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查验技术的训练。
适合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让学生掌握必定数目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育学生逐渐阅读外文书刊创建条件。
本纲领依据本门课程的地位和设置要求并联合当地域实质状况编写。
二、理论教课内容和要求第一篇总论[教课时数] 2 学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内容: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重要观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互相关系;寄生虫病的流行特色与防治原则。
熟习的内容: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一般认识和自学内容: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教课内容重点]一、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查验学的定义、目的、内容。
二、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观点、寄生虫与宿主的观点;寄生虫的种类(体内、体外、兼性、专性宿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保虫宿主);宿主的种类(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寄生虫的生活史。
三、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互相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打劫营养、机械性损害、毒性和抗原性物质的作用。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响,各样寄生虫病的免疫种类,免疫病理,免疫躲避。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人源性,动物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围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致病作用。
了解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的流行与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难点是线虫的生活史、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实验诊断。
【教学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直接发育型2、间接发育型第二节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查虫卵2、查成虫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3、幼虫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3、定量透明法4、钩蚴培养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五节毛首鞭形线虫1、成虫的形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微丝蚴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1、在蚊虫的发育2、在人体的发育三、致病1、微丝蚴血症2、急性期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七节旋毛形线虫一、形态1、成虫的形态特征2、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1、侵入期2、幼虫移行期3、囊包形成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章猪巨吻棘头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熟悉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了解猪巨吻棘头虫的诊断、流行和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难点是猪巨吻棘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
【教学容】1、成虫的形态特征2、虫卵的形态特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章吸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
熟悉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生活史、流行因素。
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流行分布与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日本裂体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卵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和方式、试验诊断,难点是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教学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二、生活史第二节华支睾吸虫一、形态1、成虫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卫氏并殖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1、急性期2、慢性期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四节斯氏狸殖吸虫一、形态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第五节日本裂体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毛蚴4、尾蚴二、生活史三、致病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2、成虫所致损害3、虫卵所致损害四、临床表现五、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六节布氏姜片吸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粪便沉淀集卵法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四章绦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熟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了解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分布和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头节及孕节形态特点、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是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过程、临床所致疾病。
【教学容】第一节概述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第二节链状带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2、囊虫病的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肥胖带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1、粪便检查2、肛门试子法五、流行与防治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幼虫二、生活史三、致病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2、过敏症状3、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五节曼氏迭宫绦虫一、形态1、成虫2、虫卵3、裂头蚴二、生活史三、致病四、实验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第六节微小膜壳绦虫一、形态二、生活史1、直接感染和发育2、经中间宿主发育四、实验诊断1、粪便水洗沉淀法2、粪便浮聚浓集法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2、防治原则【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三篇医学原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
熟悉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了解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分类,难点是医学原虫的生殖方式、致病特点。
【教学容】一、形态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二、生理1、运动2、营养与代谢3、生殖三、生活史类型1、直接发育型2、转换宿主型1、机会致病2、播散致病3、增殖致病五、分类1、根足虫纲2、鞭毛虫纲3、孢子虫纲4、纤毛虫纲【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五章根足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溶组织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熟悉溶组织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了解其他种类阿米巴。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溶组织阿米巴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实验室诊断。
难点是溶组织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所致疾病、流行因素、防治原则。
【教学容】第一节溶组织阿米巴一、形态1、滋养体的类型和特征2、包囊的结构特征二、生活史1、带虫者体生活史形式2、患者体生活史形式1、致病机制2、临床类型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检查:滋养体的检查,包囊的检查2、免疫学诊断3、核酸检查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2、流行因素3、防治原则第三节其他阿米巴一、肠腔非致病性阿米巴二、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第六章鞭毛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与方式、实验诊断方法。
熟悉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的生活史过程、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
了解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流行分布于防治原则,人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阴道毛滴虫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与方式、实验诊断方法,难点是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的生活史过程、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