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一、0 - 1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感知运动阶段)1. 生理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各部分机能还很脆弱,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身体快速发育。

例如,婴儿的视力在出生时很模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能看清物体轮廓、颜色等,到1岁左右视力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最初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逐渐发展为有目的的动作。

在0 - 3个月时,主要是头部和颈部的动作发展,如能抬头;3 - 6个月时,开始学会翻身、坐立;6 - 9个月时,能爬行;9 - 12个月时,部分婴儿开始站立和行走。

2. 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迅速。

婴儿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例如,他们对声音非常敏感,在胎儿期就开始有听觉反应,出生后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在视觉方面,他们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案、人脸等比较感兴趣。

- 这一阶段婴儿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来实现的。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如抓握、摇晃、敲打物体等,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当婴儿发现拉玩具上的绳子会使玩具靠近自己时,他们就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3.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情绪反应,如哭、笑等。

0 - 3个月时,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后的满足性微笑;3 - 6个月时,开始对熟悉的人有更多的社会性微笑;6 - 12个月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如母亲)的依恋关系,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分离焦虑),而见到母亲回来时会表现出高兴(依恋行为)。

- 婴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如与家人的目光交流、发出声音回应等。

二、1 - 3岁幼儿早期(前运算阶段早期)1. 生理发展- 身体发育速度较婴儿期有所减缓,但仍然在不断成长。

幼儿的身高、体重稳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在提高。

例如,他们能够更稳地走路、跑步,还能尝试攀爬等动作。

- 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迅速,幼儿能够用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如用勺子吃饭、搭积木、涂鸦等。

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安全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质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助人的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质是智慧、贤明的品质。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

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

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

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正确认识,并对其今后一生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

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任何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

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

(2)认知健康适应。

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水平的程度。

许多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

健康的认知首先是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对自己的智能结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估价,能采取悦纳自我的态度,以便扬长避短;其次是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健全的认知过程,如正常的感知、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语言等。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心智和行为发展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身体和感知能力,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幼儿期(2-6岁):开始发展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

-童年期(6-12岁):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开始建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青少年期(12-18岁):身心发展迅速,面临身份认同、自我探索等挑战。

-成年期(18岁及以上):继续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追求事业和家庭平衡。

2. 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来建构认知结构。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形成的。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建立。

3. 情绪和社会发展:
-儿童情绪发展:从情绪表达到情绪调节的发展过程,如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方式等。

-社会认知发展:包括他人观察、社会角色认识、同理心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4. 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认知:儿童如何认识性别,形成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身份认同。

-性别发展:探讨性别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5. 发展障碍和干预:
-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发展障碍的诊断和干预。

-重视早期干预和家庭支持,帮助儿童克服发展障碍,促进健康发展。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实践中的教育、家庭和社会工作。

发展心理学知识关于人的成长——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知识关于人的成长——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从3岁到12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历了很多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变化,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智力和情感。

童年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儿童的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

在早期的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使用符号和概念,进行思维和推理。

例如,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开始对时间、空间、数量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童年期还是形成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早期的自我认同主要是基于物理和情感上的特征,例如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外貌等。

随着成长,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在特质和能力,并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个阶段的自我认同的形成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有关。

在童年期,孩子的情感发展也非常关键。

他们开始学会处理各种情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的互动,孩子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

这一阶段的情感发展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此外,童年期还是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

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会识别对错和遵守规则。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等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然而,童年期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和挑战。

例如,孩子可能面临着情感问题,例如焦虑、抑郁或行为问题。

他们可能还面临着学业和社交压力,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

此外,一些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童年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心理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自我认同、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都在快速发展。

了解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可以帮助家长、教师和其他成年人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孩子的成长。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在0-12岁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心理、情感、社会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需要一
个正确的环境、持续支持、持续培训及正确的引导才能取得成功。

童年期
的心理发展会大大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
岁)、想象-创造阶段(3-7岁)及学习-分析阶段(8-12岁)。

在感觉-
运动阶段,孩子主要学习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他们将经常玩耍、哭、笑、跑来跑去,借此感受外部世界的温暖与知觉。

同时,他们会学习走路、语
言及基本机能等。

在想象-创造阶段,孩子会把刚受完教育的东西用想象
力来改变,他们能够开始思考抽象问题,学习基本逻辑思维以及运用这些
技能完成任务。

在学习-分析阶段,孩子开始学习更多的社会技能,他们
开始学习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学习写作、阅读及其他学术技能,并开始
学习日常生活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功能、使命及责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童年期的环境中,孩子接
触到的社会信息越多、越多元化,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均衡,自信心
就会更强。

第七章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课件(林崇德版本)】

第七章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课件(林崇德版本)】

(四)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直接推理 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 研究表明 , 出如下趋势: 出如下趋势: 第一, 第一 ,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 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第二, 第二 , 童年期儿童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是不同 步的。 步的。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
1、复述 是注意指向输入信息, 是注意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 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进行的意识活 动。(实验证明5岁儿童有10%.7岁60%.10岁85%的 实验证明5岁儿童有10%.7岁60%.10岁85%的 10%.7 复述行为) 复述行为) 2、组织策略(按记忆内容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帮 组织策略( 助记忆的策略称组织策略) 助记忆的策略称组织策略) (1)归类:苹果 香蕉 归类: 系列化: (2)系列化: 动物 桌子 哺乳动物 椅子 马 电视 大象
(四)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第一, 第一,避免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出现各种脑 损伤。 损伤。 第二,及时提供帮助。 第二,及时提供帮助。 第三,提供特殊教育。 第三,提供特殊教育。 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 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
第二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 数字记忆的广度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岁小学阶段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童年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后来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分化 --à 分化游戏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逐渐降低;--记忆的发展容量接近成人,7±2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速度超过形象记忆;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复述;组织:按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

组织策略有两种:归类和系列化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弗拉维尔对记忆的元认知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à 童年期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à 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童年期新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类群集)序列化;(关系群集)--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减少;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不受欢迎;受忽视;儿童伙伴关系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老师是权威;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伙伴协同的交往趋势)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友谊的发展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接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协同关系;--欺负和被欺负欺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

童年期心理发展

童年期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过渡性导致了整个童年期呈现出过渡的特点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4)逐渐掌握书面言语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1)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常见的学习动机:1.为奖励,为不服输;2.为集体争光;3.为升学。

(3)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4.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5.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4)对学习的态度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2.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3.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4.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5)学习障碍(2~3年级为发病高峰年龄)特征: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④排除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种类:语言障碍、阅读—书写障碍、算术障碍症状:感知—思维方面、行为—情绪或社会性方面、自卑引起的品行问题等原因:幼年轻度脑损伤、遗传、婴儿期缺乏刺激等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发展顺序:识字——阅读——写作;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二、三年级时书面语言逐渐赶上口头言语,四年级时开始表现出优势2.内部言语的发展(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条件好的话可能提前到三年级。

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童年期是人类生命中成长和发展最快而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描述童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

一、生理发展特点1.生长迅速。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身体开始快速增长。

此时,孩子们的身体重量和身高每年都会增加数厘米甚至数十厘米,许多外部器官和内部器官也开始迅速发育。

2.免疫系统不完善。

孩子们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大,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传染病和感冒等疾病。

3.平衡和协调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开始学会使用肌肉,促进平衡器官发育和锻炼协调性。

4.牙齿脱落。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牙齿逐渐长出,常常出现龋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脱落并更新。

5.听力和视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的听力和视力逐渐发展成为更完善的系统,能够更加敏感地接收外界的信息。

二、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逐渐发展出对物体和事件更深刻的认知。

2.情感发展。

在童年期,情感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家庭和朋友的情感依赖,而且更加敏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3.社交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开始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技能,如分辨好坏、礼貌用语、规则等。

4.自我控制和自制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需要自我控制和自制力来控制行为,克服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并逐步发展出坚持自己想法的能力。

5.想象力发展。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想象力飞速成长,他们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简单而生动的想象。

三、童年期的身心发展问题1.生理发育问题。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对于生理发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运动,就可能会引起生长迟缓和生理发育不良。

2.灵敏度问题。

在童年期,孩子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非常敏感,家庭的不良氛围、自卑感等负面因素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3.教育问题。

第九章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讲述

第九章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讲述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童年儿童言语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
童年期:六七岁~十一二岁 主导活动:游戏
学习
第四节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四、智力结构及其发展
五、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 无意注意的发展
#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基本处于同一 水平。 # 但对于不同材料,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的水平,低年级
和高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觉制,同时也加 强了儿童心理的稳定性。

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也缩短,也较为巩固。

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童年期儿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就日益发展起来。
童年期儿童的第二信号系统,主要是在教学活动
中,在与成人交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的特点
儿童学习需要教师指导
主体 教 教师
客体 学生
媒体 知识

学生
知识
教师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儿童学习一般要超越过直接经验
二、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第06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06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四、推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不同的推 理形式中。 1.直接推理 2.演绎推理 3.归纳推理 4.类比推理
童年期儿童直接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
(1)童年期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 段;五年级为第三阶段。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 级之间。
五、童年期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由于童年期儿童的知识
结构、解题的技能、技巧和整体思维水平的不断提 高,使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都获得了相应的 提高。 儿童的运算思维的敏捷性是可以培养的。合理的教 学与要求可以适当地加快敏捷性发展的进程。
2.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2)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 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从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由于青春期的临 近,又开始进入第二个上升期。
童年期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童年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 点的认识能力上。
总的说来,童年期儿童对自我的描述是从比较具体 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过渡。如在回答 “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儿童往往从姓名、 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和活动特征方面 进行描述;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 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内在特征对自己进行描 述,但是,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 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点
1.学习动机:外部动机 2.学习兴趣:3个特征 (1)由外到内; (2)由不分化到分化; (3)游戏的作用降低 3.学习态度 (1)对教师:低年级:权威;中高年级:选择性偏爱 (2)对作业:无意识-有意识,自觉性提高 (3)对评分:重视分数

说明四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模式

说明四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模式

说明四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模式1.引言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时,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模式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向您介绍四种常见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分别是《成熟心理学模式》、《社会文化模式》、《认知发展模式》和《生物心理模式》。

2.成熟心理学模式成熟心理学模式是指通过年龄和经验积累来刻画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

根据该模式,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这些阶段包括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并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童年期-:在童年期,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面对自我认同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成年期-:成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逐渐形成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如责任感、独立性和反思能力。

3.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关注的是儿童心理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模式,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种重要的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它强调了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文化模式也强调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交网络中的交往经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模式中,关注儿童的社会情境和文化背景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4.认知发展模式认知发展模式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儿童通过感知、注意和思维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根据认知发展模式,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在认知发展模式中,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第四章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章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二、童年期的道德发展
道德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 道德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 行为。 行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 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展,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4-5岁) 、前道德阶段( 岁 2、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4、5到 8、9岁)。 、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 、 到 、 岁 3、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阶段(8、9 以后)。 、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阶段( 、 以后)。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 2、不受欢迎的儿童 、 3、受忽视的儿童 、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 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
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童年期的友谊为以 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儿童对友谊的认识
(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小学儿童新的思维结构主要特点是掌握守恒。 、小学儿童新的思维结构主要特点是掌握守恒。 一般而言,6-8岁达到数概念守恒,7-9岁达到液体守恒 一般而言, 岁达到数概念守恒, 岁达到液体守恒 岁达到数概念守恒 和物质守恒, 岁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 和物质守恒,9-10岁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容积 岁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 守恒要到11、 岁才能掌握 岁才能掌握。 守恒要到 、12岁才能掌握。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评 。(既有外部评 、自我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价也有内心品质的评价) 价也有内心品质的评价) 2、社会支持因素对自我评价起重要作用。(小 。(小 、社会支持因素对自我评价起重要作用。( 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受老师和父母影响大) 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受老师和父母影响大) 3、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 4、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有密切联系。 、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有密切联系。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了守恒:如 A和A是一样的 )掌握了守恒:如 (2)思维具有可逆性:5+2=7 7-5=2 )思维具有可逆性:5+2=7 7(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以类别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处理不 类别体系化: 同层级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序列化:是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 序列化:是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 关系的认知能力;还表现在对相对次序关系的排 序上面。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长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长 2、批判性有一定的提高 批判性有一定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高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高
自我评价的发展顺序: 自我评价的发展顺序: 身体的自我 活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
五.欺负与被欺负
1.欺负与被欺负的后果.原因. 1.欺负与被欺负的后果.原因.性别差异 2.原因 2.原因
竞争性假设:在参与竞争与追求成绩中对学习挫折. 竞争性假设:在参与竞争与追求成绩中对学习挫折.失 败的反应 外部特异性假设: 外部特异性假设:有外部性特殊特征的儿童易被欺负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行为的主 要原因 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安全型依恋(自信快乐) 安全型依恋(自信快乐) 焦虑矛盾型依恋(分离焦虑) 焦虑矛盾型依恋(分离焦虑) 回避型依恋关系(对人疏远.冷漠) 回避型依恋关系(对人疏远.冷漠)
各年龄组个体元认知知识与记忆监控能力发展的相关
小学四年 级
小学六年 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6、7――12、13岁,属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掌握)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并不断内化,引起智力、个性和社会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的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掌握)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

学龄前儿童主要记忆策略有:(一)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

大部分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易接受这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二)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

低年级不能运用,中年级不大会用,高年级自发运用。

6-8岁进行组织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10以后已是组织策略者,无须提示。

(三)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是指对没意义联系上的信息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以助记忆。

2011.05 98、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

AC244-3(A)复述(B)大脑风暴法(C)组织(D)谐音记忆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重点掌握)童年期的思维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质变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2011.05 100、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AC)。

P245-3(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B)没有发生质变(C)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D)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二)思维形式的发展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属性或特征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2、词语概念的发展丁祖荫根据实验研究将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的发展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现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

低年级有三分之一儿童属于该类。

数量随年级提升而迅速下降。

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

发展变化趋向呈钟形曲线,是明显的发展过渡形态。

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这种类型的儿童随年级增高而明显上升趋势。

3、推理能力的发展:(重点掌握)是一个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段论法是典型的推理形式。

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了解)1.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2.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3.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地推出结论。

小学低年级具有初步推理能力,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中年级处于过渡阶段。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a, 小学生基本能完成简单归纳推理b 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

a.、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

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快于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发展速度。

b、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2011.11二级35 童年期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是()。

P247-3B(A)发展速度高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B)发展水平低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C)随思维结构的变化而变化(D)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发展速度最快(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式(掌握)童年期思维比幼儿期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掌握守恒。

(1)掌握守恒;6-8岁掌握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7-9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8、9岁10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11-12岁才能掌握容积守恒(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幼儿期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三山实验揭示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即仅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第三、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期。

8岁组儿童中我中心形式选择率最高。

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掌握)自我意识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第一、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身体外表、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

第二、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第三、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

第四、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二)自我控制能力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控制攻击、协调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

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1)认知和策略(2)榜样的作用(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二、道德发展(重点掌握)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日渐丰富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掌握)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对4-12岁儿童的研究,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实在论,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有:(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需严格遵守。

(2)对行为的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动机。

3、自律道德阶段自律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即外在道德标准内化于已,特点有: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作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2010.05 7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D )。

251-3(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三)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是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

主要有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1、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也称利他行为。

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付出,需具备如下条件:(1)道德动机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以具体事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

(2)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

(3)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即掌握有效的助人知识和技能。

2.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主要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和行为的重复发生性,通常是力量占优势一方对相对弱一方重复实施的攻击行为。

有三种类型:(1)直接身体欺负(2)直接言语欺负(3)间接欺负即欺负者借助第三者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

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有四个: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有四个。

我国的小学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为20%左右,岁年纪升高而下降。

言语欺负的出现率最高。

欺负的性别差异。

儿童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掌握)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成人,尤其是父母亲,一定要珍惜儿童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阻止或粗暴干涉。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根据儿童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不同,分三种:1、受欢迎的儿童。

学业优,有主见,能力强,助人,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

具有攻击性,不友好,缺合作精神,恶作剧者不受欢迎。

3、受忽视的儿童。

退缩、安静,有依赖性和顺从性的儿童,既不为同伴喜欢,也不被讨厌。

2011.11 66 在与同伴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的特点不包括(C)。

P253-3(A)善于交往,易于合作(B)学习成绩好(C)安静,顺从(D)独立活动能力强,有主见改善儿童人气特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直接干预;二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三是发挥班集体帮助作用。

即改善环境人际氛围。

四、友谊的发展(熟悉)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