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
汉承秦制名词解释

汉承秦制名词解释
汉承秦制,是指汉朝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建立阶级和地位森严的官僚制度。
2. 管辖制度:在行政管辖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各地设州、县、乡等级的行政机构。
3. 货币制度: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官方货币“布币”和“五铢钱”,并不断发展了货币制度。
4. 律法制度:汉朝基本延续了秦朝的律法制度,但分别增加了较为完善的刑律和民事法律,如《汉律》、《汉书》等。
5. 经济制度:汉朝继续发展了秦朝的经济制度,通过推行土地制度、兴修水利、推广农业、加强商业贸易等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总之,汉承秦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成果,又为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两汉制度

课堂小结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选官制度(察举制) 经济制度(编户制度)
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汉承秦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 特点 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有所损益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实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强化的体现 和控制。
1.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A 汉高祖分封同姓王 B 错误地吸取秦亡教训 C 铲除异姓王的后果 综合练习题 D 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
2.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①令郡国 岁举孝廉②颁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颁布“附 益之法” C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 加强监察制度 B 分封诸侯王 B C 再三减免租税 D 复故爵田宅 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控制人口流动 B 维持地方的治安 C 确保兵源充足 D 确保赋税的征收
吸取教训长治久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编户制度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监察制度刺史制度选官制度察举制课堂小结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承秦朝的监察制继承秦朝的监察制继承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废除秦朝苛法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问题设置5
秦朝实行郡县制不封诸候王,汉朝削夺 诸候王封地和权力,其目的都是 ( ) B A.加强各地的经济交往
B.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C.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D.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三、察举制——选官制度 1、含义 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承秦制表现

汉承秦制表现
摘要:
一、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制度
1.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3.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选官制度
二、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改进和发展
1.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2.郡县制的调整和优化
3.选官制度的变革
三、汉朝对秦朝制度的影响和启示
1.制度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文: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它的制度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秦朝的影响。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国家制度更加完善。
首先,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地方则设有郡县。
汉朝在继承这一制度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完善。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朝和外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这一制度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郡县的设立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精细。
再次,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选官制度。
秦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功勋和世袭,汉朝在继承这一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变革。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总的来说,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国家制度更加完善。
秦的统治及两汉政治经济制度ppt 通用

王朝所沿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
灭的影响。
1.(2010· 杭州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
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 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吸取分封制导致战国诸侯割据纷争的教训
统一和独立,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随着其发展,必然 成为统治者专制独裁和腐朽的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
3.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徭役繁重, 刑罚严酷 ,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2)经过
①前209年,陈胜、吴广在 大泽乡 起义,不久在陈建立 张楚 政权。 ②前207年,刘邦军至 咸阳 附近,秦朝灭亡。
系
(2)过程 ①灭掉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②统一边疆:南下统一 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北击匈奴 ,取得河套地区。 (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 陇西 ,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
(4)意义
①结束了诸侯 割据称雄 的局面,为我国 统一多民族 国家 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社会经济 的恢复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提供了有 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2010· 临沂模拟)《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 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
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
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B. C. (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荀子的观点是君主应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达到控制的效
解析:西汉前期实行分封制,其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出现
偏差,凸显政治决策与制度创新的影响力,需慎之又慎。 西汉前期推行郡国二制并行,禁止分封异姓王侯,其目的 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本题中B是现象,A是目的。 答案:A
汉承秦制表现

汉承秦制表现
摘要:
1.汉朝继承秦制
2.政治制度上的表现
3.经济制度上的表现
4.文化制度上的表现
5.军事制度上的表现
6.总结
正文: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汉朝继承了秦制,并在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三公九卿制度。
这种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皇帝的权威。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郡县制,这种制度使得地方行政管理更加有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在经济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均输法。
这种制度有效地调节了经济的运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同时,汉朝还大力发展农业,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推行均田制、免役法等。
在文化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文字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
太学制度。
这种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平。
同时,汉朝还大力发展文学艺术,如诗歌、绘画、雕塑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军事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军队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南北军制度。
这种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汉朝还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如制造铁器、发明火药等,为国家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结起来,汉朝继承了秦制,并在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制度。
两汉和隋唐的中央行政制度

两汉和隋唐的中央行政制度一、汉朝汉朝的中央行政制度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
1.皇帝制度:汉朝的皇帝制度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国家行政、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
2.三公九卿制:汉朝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九卿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
这个制度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了皇帝的集中统治。
3.郡县制:汉朝实行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每个郡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事务。
二、唐朝唐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相较于汉朝有所变化,更加注重政治稳定和权力制衡。
1.皇帝制度:唐朝的皇帝制度更加注重权力的分散和制衡,皇帝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需要通过宰相和其他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2.三省六部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每个省和部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相互制约和协调。
3.道州县制:唐朝实行道州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道、州和县,每个道、州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事务。
三、隋朝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相较于汉朝和唐朝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
1.皇帝制度:隋朝的皇帝制度基本沿袭了北周的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国家行政、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
2.五省六部制:隋朝实行五省六部制,五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秘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个制度相较于汉朝和唐朝的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更加注重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制衡。
3.州县制:隋朝实行州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州和县,每个州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事务。
4.三长制:隋朝还实行了三长制,即每十里设一里长,每百户设一户长,每五户设一邻长。
这个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两汉的继承制度

两汉的继承制度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发展变化。
“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含解析版)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刘邦建立的汉朝被后世史家称作“西汉”,主要是考虑了()A.都城的方位B.刘邦的家乡C.统一的策略D.征服的先后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A.设置郡县B.三公九卿C.皇帝制度D.休养生息3.刘邦建立西汉后,承袭秦制的同时,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刘邦这一做法意在()A.确保皇权稳固传承B.改变秦朝集权制度C.强力控制地方势力D.恢复西周政治体制4.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开元盛世5.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 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 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6.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
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铸造货币B.颁布“推恩令”C.推行儒学教育D.建立刺史制度7.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推行均输平准C.设置州刺史D.设置御史大夫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9.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
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0.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20余年。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精品)

7、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8、影响:汉初的赋税制度,对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汉王 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 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 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刺史制度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 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子消弱矣。”
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
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 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统 的人才功标臣准。:也汉正武因帝继为承有了这汉样高一祖批“布文衣才卿武相将”,的才经使验,汉汉 武武官帝的帝要主时的要期是途成德径为才我兼备国的封人建才社,会不中论一出身个。辉孝煌廉时成代为。当时做
123)))该我该壁们壁画今画反天反映在映了选的怎拔是样人怎的才样一和的种任一历用种史人制现才度象上??应这其该一成如制因何度是吸始什取于么历何?史时? 你的现如经象何验:评教汉价 训代这 ?被一举制荐度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
僚集团。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 和 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 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 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 还规定田租十 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 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主观目的——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 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
汉承秦制表现

汉承秦制表现
【原创版】
目录
1.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制度
2.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改进和创新
3.汉朝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制度建设受到了秦朝的影响。
在汉朝建立初期,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
首先,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文字、法律等。
汉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汉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宰相制度,设立了太尉、司徒、司空等职位,使官僚体系更加完善。
然而,汉朝并不是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汉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强调儒家的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统治思想。
此外,汉朝还实行了“举贤良、任能事”的制度,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总的来说,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不仅巩固了国家的统治,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汉承秦制表现

汉承秦制是指汉朝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在政治制度方面,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丞相制、三公九卿制等制度,加强了皇帝对政治事务的掌控和管理。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实行地方自治和分权管理,使得政治管理更加有效和高效。
在法律制度方面,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并加以完善和发展。
汉朝制定了《律令》和《春秋》等重要法律和历史文献,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律令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了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预防。
在军事制度方面,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兵制,实行了征兵制度和将兵法等制度,加强了军队的管理和指挥。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建立了边防军和驻军制度,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汉承秦制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军事制度等方面,这些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法律和军事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
度演变(汉代中央集权
的措施)
C
三政、策:两休汉养生时息 期的文化
1.措思施想:的⑴发减轻展田租;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⑶
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1)汉初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说
实行 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 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不能适 应休养生息需要。
• 材(料仁二政,)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道明”于就在是身指之“与三天纲同五常者”而的用道之德。信条,这些道德是 做 • 材为料“三百针、神对今之中师君央异”集道的权,“的人天需异”要论安,,排提百给出家人“殊世罢方间黜,的百指,家意只,不要独同是,是
“以天上意亡”以不持变一尊,统儒它;术就法”永制的远数主不变张能,。改下(变不大,知一董所统仲守)舒。的臣思愚想以为为诸 中不国在封六建艺社之会科的、政孔权子、之君术权者、,神皆权绝、于父道权,、勿夫使权并、进族。邪 避之说灭息,权然的后统统治纪提可供一了而理法论度依可据明,民知所从矣” 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 西方称中国“赛里丝”(丝 国),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绵绵不 绝。
商业的初步发展
(1)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难发展
表现:
①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一入市籍贯不得为官,表明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②盐铁官营。
学习思考:
《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 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情形呢?
D.②③④
C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
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汉承秦制论述题

汉承秦制论述题
汉承秦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指的是汉朝在建立之初,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尽管在某些方面汉朝有所调整,但整体上来说,汉朝是在秦朝的政治制度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
在论述汉承秦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政治制度
汉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皇帝、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机构。
同时,汉朝也沿袭了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二、法律制度
汉朝在法律制度上同样继承了秦朝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科、比等形式的法律文件。
同时,汉朝也保留了秦朝的刑罚制度,如死刑、肉刑、徒刑等。
三、经济制度
汉朝在经济制度上同样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和赋税征收制度。
汉朝还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使用统一的货币,加强了国家的经济控制能力。
四、文化制度
汉朝在文化制度上也继承了秦朝的传统,推崇儒家思想,注重礼乐文化,建立了太学和郡国学等教育机构,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和管理。
综上所述,汉承秦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分析汉承秦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可以深入理解汉朝的政治发展历程和中国的历史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主座,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4.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收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主座具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XX的演进1.汉朝——内朝(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负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最先具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实行)(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影响:三省的主座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主座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推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提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提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废分封,设郡县,郡官由皇帝任命.汉——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初,三公九卿.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隋——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州、县两级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二府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分割宰相财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参知政事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元——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汉初的政治制度

汉初的政治制度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
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
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
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
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
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
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
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
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措施。
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
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征。
压制割据势力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
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
此外,还封了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
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是一个严重威胁。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借谋反的罪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杀掉,张敖(张耳子)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入匈奴,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吴芮。
随着异姓的翦除,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以代替异姓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名词解释,秦汉史,长孙博2012版

中国古代史---秦汉五德始终说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历史循环学说。
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相胜配合起来,提出五德始终的循环论和命定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是五德,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
秦始皇采用五德始终说是用以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思想理论依据。
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三公分别对皇帝负责。
九卿是在丞相之下设立的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各有自己的职责,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决于皇帝。
三公九卿制的实行加强了皇权。
郡县制(武汉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
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
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文字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和混乱,不但妨碍政令的执行,而且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后来程邀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
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措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销毁。
《诗》、《书》、百家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
医药、农书和卜笠之书不在禁止之列。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问答题训练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问答题训练1、思考: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建设和变革的三个重要时期。
据此回答:(1)秦汉时期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成果?(2)隋唐时期制度变革有哪些主要表现,与秦汉时相比其制度变革的进步性有哪些?(3)明清时期制度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应怎样评价?(1)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位世袭、帝位终身、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有所损益:设中朝、扩大尚书台权力,削弱相权;设刺吏,建立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建立以察举为主要途径的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行政管理和赋税制度——编户制度。
(2)隋唐:创科举,打破世家望族对仕途的垄断;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集权制;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
(3)明清: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建卫所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在中央增设军机处。
赋税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人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评价: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赋税制度的变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法国波旁王朝建立后都曾出现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趋势,但同时中国与西欧的专制统治也出现“分道扬镳”的迹象。
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情况,指出君主专制本质,并分析其对本国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明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以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
英国削弱旧贵族势力,反对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法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拥有对各省的调兵权,取消国内关卡,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对臣民某某信仰严加限制。
分道扬镳的迹象: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3】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 发展?
【解析】在政治上,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其明显的发展表现是在专制主义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宣扬皇帝的神圣性;提倡儒家学说,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 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在经济上,对农民赋税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负担有了更 严密的组织办法,实行编户制度。对农民剥削的数量比秦朝 有所减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民族关系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汉 时,中原和西域各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得到加强。
典型例题 【例题1】“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解析】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赋税、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 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例题2】秦朝和西汉初期分别实行怎样的地方行政机构?汉初 的地方行政机构有何隐患?后来如何解决?有何历史教训? 【解析】(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这种制 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又实行封国制。被 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 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 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 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 利。(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 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 “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 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 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 训。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采取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则 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先实行无为而治,后又改造和 发挥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例题4】简述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及表现,并说明 其局限性。
【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 立于察行政官吏之权。西汉初,承袭秦制。至汉武帝时, 就建立一套严密的监察系统,表现在:①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置刺史巡视以监察郡县长官;②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位 卑而权重,派用秩六百石的刺史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是典型 的例子;③制定对地方监察的“六条”标准,包括住房超标、 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制造冤狱、任人唯亲、纵容 子弟为非作歹、收受贿赂等内容。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 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不过,封建的监察 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 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 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第2课时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课前热身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秦朝时,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秦朝时, 御史大夫 州 军政 最高长官
王国 藩王的 制藩王的“ 侯国 附益之法 , ” 县 “ 推恩令 和限制 ”和限
察举制 汉朝国家统一,人口众多,西汉人口最多时,近 六千 编户 徭役、 、 兵役 田租 人口税 更赋 田亩附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