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讲解
春秋战国的文化 PPT课件
![春秋战国的文化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1eb6d1172ded630a1cb616.png)
1、从未有过现在这样的执着,不需要承诺无需誓言,只是想珍惜,仅此而已。
•
2、无数个黄昏,单薄的身影,徘徊在飘满落黄的深巷,风,轻抚着卷曲的秀发,街灯照着泪痕划过的脸颊。一季季的草香,一片片的落叶,素颜难描落叶怨!爱到魄散不知倦!心,在秋天的荒草中茫然慌
•
3、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单的灵魂与影子和你一起舞蹈,精疲力竭,不知所措,却又心甘情愿。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
24、悲伤逆流成河,蔓延了我那过往的曾经,侵蚀着那段远走的岁月。十月已不是十月,而是蚀月。视线渐渐模糊,记忆慢慢远去。这个十月,我依然未能拾起那久违的快乐,反而,蚀进了更多的伤悲。
3主要思想、成就:①政治:主张仁政
②教育: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 虚好学 ③创办私学。
4代表作: 《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思想政治 “仁” 主张:
“礼”
①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 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
教育主张: 问题
③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谦虚好学
④温故而知新,常常复
•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去,多美的回忆。梦想与现实交错,颓废与纯真相依。
•
12、深沉的孤独中,无法控制的一次次回想你的微笑,你的温度,你的纤手,你的话语!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一种失落,一种真情,让我此刻如此的难过。 19、伤心也许总是难以避免,落泪成为不舍的
一段距离;一次离别,一份伤感。
•
•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共33张PPT)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ab6c046edb6f1aff001faa.png)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 战国 春秋
思想主张 “仁‚和‚礼‛的学说
儒 家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主张按自然规律办事 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 家
老子 庄子
战国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中央集权
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动荡,不同阶层提出不同学说。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孟子:
孟子,儒家学派。
“作为统治者,应该 施政于民,民贵 君轻啊!”
二、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动荡,不同阶层提出不同学说。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孟子:儒家 “仁政”; “民贵君轻”; 追求高尚的道德; 言论收在《孟子》一书中。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生平简介: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政治主张:“仁”和“礼”;
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
3、教育成就: “有教无类”
谦虚好学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4、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言行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5、后世影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百 家 争 鸣
骑车载人
随地吐痰
我们应如何采取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来 遏制这种不良的校风?
法家: 严格处罚
道家: 自我觉悟
儒家: 教育引导
我认为 „„
春秋:老子与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
一、老子与孔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一)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主张: 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言论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5474e5769eae009581bec59.png)
①孔子的称谓: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 A.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可 以“损益”改动。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 B.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思想)
C.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 序。 (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思想上的糟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形成 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社 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 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 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 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诸子思想:
▲墨子及墨家学说 ▲庄子及其思想 ▲孟子和儒家思想 ▲荀子
▲法家和韩非
孟子
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主张给农民一 定土地,不侵犯农 民的劳动时间,宽 刑薄税 。 代表利益: 贵族地主在政治上 的代言人。
屈 原 像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 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 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 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 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 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 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 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 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 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 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 辞,卓绝一世。”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 害的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以法为本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君主专制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2024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6f410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d.png)
《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记载了孔子的言论的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
1、孔子的学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B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B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思想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成就: 《老子》又称《道德经》。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时期
国家:鲁国人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1、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2、反对苛政,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4、总结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
文化成就:1、整理古代重要文献2、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3、将思想整理成《论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834c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f.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的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时代背景和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
3.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等文化现象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文化保守向文化开放转型。
4.科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突出,如《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的出现,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技术保守向技术开放转型。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
这些战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反映了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1.桂陵之战: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齐国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而获胜。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围魏救赵的战例之一。
2.马陵之战: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齐国采用伏击战术而获胜。
这场战役中,庞涓被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3.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秦国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而获胜。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歼灭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之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8课_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第8课_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33cde0102de2bd96058816.png)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政治主张。
2、掌握孔子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3、了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及其主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三、教材要点解析1、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他具有辨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由“仁”和“礼”两部分组成。
政治上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反对任意刑杀。
3、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4、孔子编写了《春秋》,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把整理成《论语》一书。
5、在中国封建时代,孔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各学派思想互相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儒家学派的《孟子》一书。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大量诗歌,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9、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
10、春秋时期杰出军事家孙武著《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四、同步练习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2、山东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一山一水一圣人”中,“圣人”指()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418a12c281e53a5802ff25.png)
授课班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第7周
课型
新课讲授
课题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教学
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著作。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勾画关键字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课本梳理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
2采用填表的方法,理解记忆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著作。
(三)百家争鸣
讲解课本知识
学生填写
通过老师讲解,提高感性认识,学生填写,加深印象。
结语:通过今天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各家学派的智慧。他们相互辩驳、相互融合,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勃兴。
作业布置
练闯考26-27页1—11题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8分钟
一、复习检查笔记
1、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的影响:
3、我国的铁器牛耕出ຫໍສະໝຸດ 于什么时候?4、哪一国?于哪一年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提问
组长检查
复习回答
习惯培养
3分钟
导入
问题:1、古文意思
2、什么是儒家?谁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有哪些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无为
庄子
战国
《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春秋
晚期
《春秋》
《论语》
仁、礼;以礼治国,以德教民;有教无类
第8课 百家争鸣(精美实用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精美实用课件(部编版)
![第8课 百家争鸣(精美实用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精美实用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88d8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e.png)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
1.人物简介
孔子像
阅读教材P38-P39,完成以下关于孔子的简介
姓名 生活年代
国籍
地位
职业 著作
人物简介 孔丘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官吏、学者、教师 《论语》(弟子整理)
二、孔子
2.思想核心
从以下孔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 强调仁是需要考虑什么。
意孔见子,在三教思学而中行,。”发现和总结出了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
教学原则和方法。比如在《论语》中,我们学到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孔子
5.文化贡献
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思想由其弟 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 想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和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
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 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 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教材梳理和史料解读,能说出 老子和孔子的生平、思想和代表作。 2.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能回忆说出春 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 期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3.通过表格归纳,能说出战国时期不 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理解百家 争鸣的意义。
孔子学院全球分 布图
叁·百家争鸣
回顾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领域
主要变化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各国纷纷掀起变法 运动
经济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4eb868af45b307e8719775.png)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要说谦乎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2020/4/23
议一议
你能给大家 讲一讲“苛政 猛于虎”的故 事吗?这个故 事反映了哪家 思想?
——儒家
2020/4/23
说一说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 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2020/4/23
——法家
到校园走走,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 同学乱扔垃圾,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
用哪家的思想来管理最容易杜绝这种 行为?提出你的高见。
2020/4/23
下列的名言名句是谁说的?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移,贫贱不能屈。
——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儒家
2020/4/23
你知道“孟母三 迁”的故事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
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
不能变的。
——儒家
2020/4/23
讲一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乐极生悲,祸福相依呢?
2020/4/23
——道家
讲一讲
你能否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哪家思想?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武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2020/4/23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2020/4/23
法家
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
![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2f932a33d4b14e8424689a.png)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可以通过对前面两课的复习,从社会政治领域里的纷争联系到思想领域里的纷争变化,以旧引新进入本课。
也可以通过传统思想对祖国现今社会的影响,从今引古倒叙进入本课。
(2)本课正文的学习,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但要注意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本课涉及到重要历史人物较多,可用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本课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理解人们在社会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其社会意识;反过来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三、教学课时 1个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新课教学(一)老子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
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
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2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09aa7b7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3.png)
墨子像
尊为“科圣”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体现了坚守信念, 矢志不渝的精神。
孟子主张不过分 捕捞鱼鳖、要 按时令进山伐树
亚圣孟子
荀子
【跨越时空】
请你推荐节目栏主持人
①孔子 ②韩非子
③孙武
④墨子
2 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 相互转化;
3 善于从正 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4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难—— 易 世
长—— 短
间 的
高—— 矮
事 物
强—— 弱
都 有
前—— 后
其 对
生—— 死 立
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 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时代背景1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社会大动荡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
生
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产 力
——社会大变革
的 提 高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士的崛起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⑤孟子
《仁政治国》主持人:_孟__子___ 理由___仁__政_____ 《法治时空》主持人:_韩__非___ 理由_提__倡__法__治___ 《军事天地》主持人:_孙__武___ 理由_军__事__思__想___
《爱心世界》主持人:_墨__子___ 理由_兼__爱__非__攻___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bb182385901020207409c88.png)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 的 思想文化
一、老子与道家
•生 • 代表作: 《道德经》 名言:福兮,祸之所倚; • 思 想: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 平: 人(今河南鹿邑县人),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
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②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反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政治: 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
• 教育: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③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 影响: 思想主张集中在《论语》,
但非孔子所著 ! ①孔子在封建时代被尊称为“圣人”; ②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 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②屈原和《离骚》
学派 代表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唯物主义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道法自然, 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
孔子讲课图
二、百家争鸣
• 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代表: 1、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 任用贤人,提倡节俭,反对 厚葬。
2、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主张:
①反对兼并战争,推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宣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精品课件部编版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精品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62149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2.png)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精品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四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第八课“百家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各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 分析比较各学派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认识到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地图,引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讲解: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观点辩论。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百家争鸣的选择题、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相关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第八课百家争鸣2. 主要内容: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3. 重点: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4.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
(2)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2. 答案:(1)儒家:仁、礼、孝、忠;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权谋、尚同。
(2)百家争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科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具有 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问题2、孔子所谓“礼”“序”是指什么? 他为什么要维护“礼”和 “序”?
是指:奴隶制度和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因为:春秋晚期,分封制瓦解,“礼 崩乐坏”局面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危及到奴隶制的统治。
其二,为“大变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 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 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
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大动荡: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 民族不断融合
C,大文学家:
编订整理出“五经”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 《尚书》《礼》《易》《春 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孔庙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 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 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 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 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 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 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 ‘打倒孔家店’。”
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 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 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哪些因素造就了该时期文化的异常繁荣?
▪ 1、生产力提高,经济的发展
❖2、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的巨变 ❖3、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与变革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道”是世界万物之 (唯心论)
政治思想源:③主张“无为”
老子生平
❖ 春秋晚期的楚国 贵族。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 做过周朝的“守藏 室之吏”(管理藏 书的官吏),道家学 派创始人。《道德 经》一书相传为其 所作,在道教被尊 奉为教主,被称为 太上老君。
根据材料提炼老子的思想主张:
❖4、统治者重视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5、私学的兴起 ❖6、民族融合的加强
文化繁荣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思 想 战国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1、老子 (1)生平
(2)思想
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
哲学 动,并且都有对立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
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最战主国时要期的的文特化征发是展有什何么特?征?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异百常繁家荣争鸣文学,艺思术:想百异花竞常艳活跃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第 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其原 因如下: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主张?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东方圣城”是指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学术活动。
2、孔子
(1)生平 (2)思想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国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 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 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 家境清贫。成年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 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后周游列 国 ,提倡德治 。68岁时返回鲁国 , 致力于教 育 ,并整理《诗》、《尚书》、《春秋》等古代 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 要资料。
B,大教育家:
“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扩
大了教育范围教育。对象:贵族垄断
平民子弟
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不耻下问。”“学而不 诲人不倦。” 等。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家, 大文学家。”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A,大思想家:确立了儒家思想
①“仁” ②“礼” ③以德治民
思想: ①“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 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 ③ 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 主的统治
材认料为一世:界祸万兮物,和福人之类所社倚会。总福在兮不,停祸地之运所动伏,。并孰且知都其有 对极立(双最方后,的还结可果以)互?相转化
材物料。二”:世““道界道之生万为一物物,的,一本惟生源恍二为惟,惚“二。生道”三”“,天三下生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难治,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 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政治前提。
3.激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得思想异常活跃, 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 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 礼贤下士,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 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 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时 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状 况 ,用简洁的语言对本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
其一,为“大动荡”:本阶段诸侯争霸,战争连年,政 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 一的过程。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 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 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主张“无为”“无为”的含义?
“无为”的含义:
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不要干预人民生活, 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 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 定,政权就会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