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
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
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
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案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3.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3.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甲午中日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触发相关历史知识,并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如: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 学习(3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如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
并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怎样的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重要战役。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如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了对朝鲜的主权,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等。
3. 深化(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如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等。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分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个人的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情况。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六、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政治、经济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经过: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结果及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失去对朝鲜主权;引起中国民众不满。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导入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和结果。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
3.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2.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
例如:“你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解吗?”“你们知道中日关系吗?”“你们听说过甲午中日战争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背景和原因 (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是什么吗?”帮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以及双方的利益冲突。
Step 3:主要经过 (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吗?”“你们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负结果吗?”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Step 4:影响 (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吗?”帮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评价 (5分钟)教师总结讲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学生回答。
例如:“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大吗?为什么?”“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生活有何影响?”鼓励学生就刚才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一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法指导】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签订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联系列强侵华史实,认识历次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签订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2.难点: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解决为什么说《辛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播放【导入新课】2018年9月24日,一艘被海底泥沙掩埋了124年的沉船通过央视直播的画面展示在公众面前。
在水下17米深处,船体一侧,两个40厘米见方、木质鎏金的“经远”铭牌向世人证明,这艘沉船就是甲午海战中弹沉没的“经远舰”。
民族魂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将永远记住1894!【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一)战争起因1、日本:蓄谋已久、战略清晰(根本原因)材料: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
……《清国征讨方略》提出日本对华作战的总目标是:击败北洋舰队,攻占北京,擒获清帝,迫其结城下之盟……——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2、中国:政府腐败、消极备战,战略失当(主要原因)材料: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翁同龢:司农常熟世间荒慈禧: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慈禧:据统计,1885—1895年,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日本樱花、寿司、武士及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对比,导出本课主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通过分析日本的大陆政策,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材料):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防备,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战败肯定要付出代价。
3.战争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4.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小结:四、课堂练习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B)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2.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B)A.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3.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这次战争指的是(D)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
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等,从而引出甲午中日战争。
2.课堂讲解(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日本的侵略野心: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
清政府的腐败: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清政府仍然腐败无能。
民族矛盾加剧:朝鲜半岛问题成为中日矛盾的焦点。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半岛发动战争。
8月1日,清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9月17日,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10月24日,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占领大连、旅顺。
1895年1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加剧了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了戊戌变法。
对日本:提高了国际地位,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亚洲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国际格局,为列强瓜分中国提供了借口。
3.课堂互动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分析中日两国的差距。
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讨论如何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侵略野心、清政府腐败、民族矛盾加剧2.过程:战争爆发、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事、威海卫战事3.结果:《马关条约》签订4.影响: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使学生了解了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1.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1.4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介绍邓世昌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认识甲午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及《马关条约》的影响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走进历史,导入新课投影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
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1、利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三、走进黄海,感受悲壮1、播放影片《黄海大战》片段。
2、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3、出示光绪帝为邓世昌题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战争的起因介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发展强大,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步国威与四方”,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运用课本上的语言进行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5、战争的经过(1)、提问:中日的这场战争一共达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2)、了解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3)、出示《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炮超过日本,但陈旧,平均舰龄小于日本2年体轻,速度快,中小口径速射火炮占优势(4)、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5)、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历史事件和书写历史议论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珍视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设计一个短视频或图片,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兴趣;2.通过一个小游戏,测试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挑选相关资料深入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每个小组通过PPT或海报的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探讨意见。
步骤三:讲解与总结(30分钟)1.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自主归纳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教师向学生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并引导学生对战争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3.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国家的情感。
步骤四:课堂讨论和互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展开思辨性的讨论;2.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模拟辩论,一个阵营代表日本,一个阵营代表中国,就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辩论。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20分钟)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议论文;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但需要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小组呈现的形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研究能力;2.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历史议论文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文书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平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中国的经济状况等。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及其时间顺序。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包括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变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 history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丰富其历史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场景。
4.实验设备:如有可能,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增强其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了解其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研究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对战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3.考试:设置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有序进行教学。
2.教学时间:安排适量的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讨论和消化知识。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斗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要求:甲午中日战斗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斗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预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力量要求:(1)比拟《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斗不仅打算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打算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勇敢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斗的性质、中国战败的缘由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峻,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始终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学问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也许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表达在什么大事上?学生踊跃答复,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斗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斗。
无论学生的答复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乐观思索、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确定,然后引出今日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斗》,和同学们一起去查找中日两国关系紧急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忆甲午战斗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现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月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非常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高中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危害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
”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
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1
同样地,教师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包括:
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知行合一,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强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整理]《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最新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
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生活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重要历史材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具准备: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电视,碟机,VCD(甲午风云)。
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北京。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10分钟播放《甲午风云》B面33:00~48:00,请学生根据影片谈谈自己的感想。
师:中日两国关系向来特殊,日本最早正式大规模侵略中国是在1894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师:面对着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的入侵,中日两国进行了不同的自救运动。
我们知道,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它仅仅只是在器物上的改革,没有使中国富强;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了社会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一开始就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1.战争爆发的背景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生:(思考并作答)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生:(思考并作答)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生:(阅读教材)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生:(阅读教材并作答)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
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生:(阅读教材并作答)师:(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
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清政府基本方针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
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生:(阅读教材)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
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一路败退呢?生:(思考并作答)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
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
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生:(阅读并作答)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
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
(放录像:黄海激战)生:(观看录像)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
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生:(阅读)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
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
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
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
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
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生:(思考并作答)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
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
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
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
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
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生:(阅读条约内容)师:(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生:(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师:(教师归纳)4.三国干涉还辽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
同时,三国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
日本政府惊恐万状。
8个月的对华战争已使它筋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生:(思考并作答)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生:(回顾教材)师:(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
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
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生:(看投影资料)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
(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生:(阅读并作答)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
台湾保卫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生:(阅读教材并作答)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师:一场在所难免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了?生:(思考、讨论回答)师:(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课后记:审定意见: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